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偏瘫患者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程序及临床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探讨康复护理在临床早期应用的价值并使之成为常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针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制定了一整套早期系统化康复程序,并作了临床应用的对比研究。以常规护理作对照(n=24),实验组(n=24)采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分别观察患者入院、出院和发病后1个月HAD(医院焦虑抑郁)和MAS(运动评定量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出院和发病后1个月MAS评分显著提高(P〈0.01),A(焦虑测  相似文献   

2.
作者用流式细胞仪分析50例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和12例健康献血员的骨髓细胞周期分布。结果显示:S+G_2M期细胞比例在MDS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2);在RAEB和RAEB-t组明显低于RA组和RAS组(均P<0.01);与骨髓原始粒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63,P<0.001);与骨髓幼稚红细胞呈正相关(r=0.48,P<0.01)。还研究了MDS向急性白血病(AL)演变过程中S+G_2M期细胞比例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治疗反应和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对N心钠素(NANP)分泌的影响。方法:研究了24例二尖瓣狭窄(MS)患者PBMV前后血浆NANP浓度,并与平均二尖瓣跨瓣压差(MMPG)、二尖瓣口面积(MVA)、左房内径(LAD)及血流动力学参数作相关分析。结果:MS患者术前血浆NANP浓度高于对照组(P<0.001),术后显著下降(与术前比较,P<0.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01)。血浆NANP改变量(ΔNANP)与MMPG改变量(ΔMMPG,r=0.6770,P<0.0005)、LAD的改变量(ΔLAD,r=0.4704,P<0.0250)及平均左房压改变量(ΔMLAP,r=0.7272,P<0.0005)均呈正相关,与MVA的改变量(ΔMVA)呈负相关(r=-0.6451,P<0.0005)。结论:NANP在MS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中起重要作用,测定NANP变化有可能作为判定MS狭窄程度及PBMV疗效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肾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情况及节律变化。方法:采用美国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测试时间8~9 Am 至次日8~9 Am,测量间隔为30 min。结果:两组患者的24 h SBP、24 h DBP、d SBP、d DBP及血压负荷无明显差异( P> 0.05)。肾性高血压组n SBP、n DBP显著高于原发性高血压组(P< 0.001),原发性高血压组夜间n SBP、n DBP均低于白昼血压( P值均< 0.01),肾性高血压组的夜间n SBP、nDBP与白昼血压无明显差异(P> 0.05)。肾性高血压组SBP、DBP夜间下降百分率<10% 者,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组(分别为48% 、60% 及30% 、22.5% ,P< 0.05) 。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存在着昼夜节律,肾性高血压患者节律性消失。  相似文献   

5.
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早期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分别用补阳还五汤(中药组)及10%706代血浆合维生素E(西药组)治疗发病3~7天脑梗塞患者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效果〔包括临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SOD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MDA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SOD及MDA均显著改善(P<0.01);尤以中药组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作者认为:补阳还五汤对早期脑梗塞患者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及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治疗脑梗塞机制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不同病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D34阳性细胞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APAAP法对3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外周血和(或)骨髓单个核细胞(MNC)CD34抗原进行检测。CML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外周血MNC的CD34抗原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8%±3.59%(n=20),17.55%±1.92%(n=6)和21.25%±8.25%(n=8)。慢性期与加速期、急变期相比差异显著(P<0.001)。CML慢性期患者低、中、高危组外周血MNCCD34抗原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06%±2.01%(n=8).8.30%±2.16%(n=8),11.65%±2.35%(n=4),差异显著(P<0.05)。CML初诊者外周血MNCCD34抗原阳性率较马利兰治疗者高。外周血和骨髓MNCCD34抗原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研究血尿酸(UA)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肝功能异常的相关性及因果关系。方法 纳入于四川大 学华西医院就诊的 MAFLD 患者 98 例。用 Spearman 相关和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 UA 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 氨基转移酶(AST)间的相关性。用双向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分析 UA 与 ALT、AST 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 UA 与 ALT、AST 呈 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56(P<0.001)和 0.46(P = 0.01)。高 UA 组相较于低 UA 组 ALT(OR = 3.58,P = 0.003)、AST(OR = 3.24,P= 0.005)水平增加。正向因果中,UA 每升高 1 标准差(SD),ALT 增加 0.07SD(P = 0.002),AST 增加 0.06SD(P = 0.03)。 而在反向因果中,尚未发现 ALT、AST 与 UA 间相关(P>0.05)。结论 UA 可导致 ALT、AST 水平升高,是 MAFLD 患者肝功能 受损潜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患者出院时生活自理能力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以日常生活能力为主的康复训练,并与30例非康复治疗的临床组患者对照,用Barthel指数评定,观察出院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结果表明,经康复训练的中风患者ADL能力优于对照组(P<0.01).并对出院时ADL恢复的难易度及运动、认知对ADL的影响进行了探讨.Barthel指数10项中,以二便控制最容易,洗澡最难.运动对ADL有影响(r=0.6540,P<0.01).认知对ADL无影响(r=0.0579.P>0.05).  相似文献   

9.
去甲斑蝥素致大鼠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病程中重要脏器功能的变化以及与氧自由基的关系。方法:用SD大鼠制作MODS模型,动态检测脏器功能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和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CK 和CK MB)和肌酐(Cr)均明显升高,其中CK MB于12 小时明显升高,18 小时达到高峰(P< 0.01);CK于12小时最先达到衰竭标准(P< 0.01);ALT与Cr均在24 小时后达到衰竭标准(P< 0.05)。同时SOD、GSH Px活性降低和MDA含量增多(P均< 0.05)。MDA与CK、ALT和Cr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847、0.634和0.567(P均< 0.01)。结论:在去甲斑蝥素致大鼠MODS的病程中,心功能衰竭出现在先,然后为肾和肝功能衰竭。器官功能受损与氧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急性脑梗塞(ACI)及糖尿病(DM)患者的发病与血液流变学中红细胞变形能力(RCD)的变化关系。方法:采用德国FM4红细胞过滤仪,检测AMI、ACI及DM患者的RCD。结果:AMI、ACI及DM3组患者的RCD的最小余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斜明显低于对照组。AMI发病24小时内的RCD最小余量明显高于治疗2周后的RCD的最小余量(P<0.01)。AMI组RCD最小余量与5.75s-1切变率的粘度呈正相关(r=0.350,P<0.05),与230s-1切变率的粘度呈明显正相关(r=0.562,P<0.001)。结论:直接检测RCD的变化,对估测活动期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轻重及治疗效果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脑梗塞是因脑部血管供血、供氧、供养的情况突然中断,并引发一侧上、下肢体,上、下半身或全身无力,呈现麻痹的现象(偏瘫),如不及时治疗和进行康复训练,将使患者造成终身残障。为探讨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们对脑梗塞患者制订了一系列早期康复训练程序,并作了临床应用对比观察。以常规护理作对照(74例),观察组(83例)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分别对比患者入院,出院时生活自理能力(包括吃饭、语言、行走及肢体肌力)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自行持匙进餐(P<0.01)、语言恢复(P<0.01)、单独扶拐行走(P<0.01)、肢体肌力恢复(P<0.01),差异显著。因此,我们认为采用早期康复护理训练,能使患者心理状态及运动机能恢复到最大限度,并可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能更好地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减轻残障程度,为使其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提高生活质量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3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按患者家属意愿分为康复组(91例)和对照组(32例),2组均同时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其中康复组病情稳定48 h后进行瘫痪肢体生物反馈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0、60、90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81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 46例和对照组 35例。治疗组应用降纤酶每次 5BU ,每日 1次 ,静脉滴注 ,连用 5天。对照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 +复方丹参每日 1次 ,静脉滴注 ,连用14天。结果用 χ2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发病 2 4小时内用药的疗效显著高于 2 4小时后用药组 (P <0 .0 1)。结论 早期应用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栓药物联合应用对失去溶栓机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起病6~12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约8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n=46)给与巴曲酶、肠溶阿斯匹林、双嘧达莫等抗拴药物,及其他常规治疗。对照组(n=37)除常规治疗外,尚给与阿斯匹林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治疗组凝血常规等实验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14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7±6.4)显著低于对照组(20.1±7.2)(P〈0.01)。治疗后90天治疗组患者Barthel指数(86.8±12.9),显著高于对照组(43.4±15.1)(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8%,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抗栓药物联合治疗后,除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外,其他凝血指标没有明显变化。结论抗栓药物联合治疗对失去溶栓机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较单用阿司匹林有更好的临床效果,而且出血事件的风险也没有增加。  相似文献   

15.
悦安欣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及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悦安欣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将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人灵悦安欣注射液治疗 31例和种芎嗪注射液对照组31例,均为每日1次,30日为1疗程,观察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悦安欣注射液的显效率(74.2%)和总有效率(96.8%)均明显优于对照组(38.7%和67.7%),P<0.05或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和血小板粘附率)治疗组的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和P<0.01)。结论:悦安欣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厄贝沙坦对其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病例组,随机分为厄贝沙坦亚组和常规亚组各50例,厄贝沙坦亚组给予厄贝沙坦+阿司匹林,常规亚组给予阿司匹林,连续治疗14 d。分别检测病例组治疗前后血浆LPA浓度,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析其与梗死部位、大小、病因、病情的相关性,并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急性期升高,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梗死灶患者血浆LPA浓度较小梗死灶者高(P0.01);重型患者血浆LPA浓度高于轻型患者(P0.01);不同病因的脑梗死患者血清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心源性大动脉型其他类型小动脉型对照组(P0.05)。厄贝沙坦亚组和常规亚组治疗后LPA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与常规亚组比较,厄贝沙坦亚组的LPA含量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更为明显(P0.01)。结论:血浆LPA浓度与梗死大小、部位、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脑梗死的预警因子。厄贝沙坦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含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帆  曹红  李华高  华强 《中国康复》2004,19(4):214-215
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早期介入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CVHI)的影响。方法 :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 6 0例 ,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用药基本相同 ,运动组早期介入运动疗法 ,治疗前后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 1个月后FMA评分及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 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 ,但运动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P <0 .0 5 ) ;结论 :运动疗法早期介入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能促进患者CVHI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研究及其对健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血清瘦素水平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及其对护理健康宣教的启示。方法选取脑血管病患者92例,其中急性脑梗死30例,急性脑出血31例,脑梗死后遗症31例,另外选取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各组的血清瘦素和血脂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组脑血管病患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1,3组高密度脂蛋白则低于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的血清瘦素水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r=-0.31,r=-0.39,P<0.01)。结论血清瘦素水平在急性脑血管病中起重要作用,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并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应通过健康宣教进行积极干预,有效防治急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治疗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mESSS),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NIH)量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从入院至病后90d系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并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结果试验组病后14,30,60,90d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值:mESSS,4.24,8.32,10.68,13.02vs2.65,4.07,5.34,6.25;NIH,3.12,5.42,6.13,6.81vs1.54,2.34,2.87,3.42),试验组病后60,90d的显效率较对照组高(χ2=9.364,11.349,P<0.005);试验组病后60,90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对照组高(BI:86.55,90.83vs71.58,75.12),独立程度高(χ2=5.6279,0.010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速避凝、赛莱乐联合应用对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7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1例)用速避凝0.4 mL,每12 h注射1次,共用7 d,赛莱乐1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1次/d,共15 d。对照组(38例)应用维脑路通0.4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1次/d,共15d。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92.68%、75.61%;对照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81.58%、47.3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无继发出血等副作用。结论:速避凝、赛莱乐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