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艾滋病患者15例血液改变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患者血液学改变情况。方法:15例AIDS患者做WBC、Plt及Hb常规检查。7例做骨髓检查,同时做铁和AKP染色。结果:贫血12例(80%),WBC减少7例(46.7%),WBC增高2例(13.3%),Plt减少10例(66.7%),单核细胞增高9例(53.3%)。7例骨髓检查;有核细胞增生低下4例,增生正常3例。粒系增生低下者3例,5例粒系有明显成熟障碍。红系增生低下者4例(57.1%),6例巨核细胞增生正常,但呈ITP样改变,1例骨髓干抽。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明显增高,多为单核样组织细胞,吞噬现象活跃。外铁正常内铁偏低,AKP积分正常或偏低。结论:AIDS患者血液学改变涉及造血各系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浆细胞白血病(PCL)与多发性骨髓瘤(MM)、巨球蛋白血症(WM)的实验室诊断及鉴别方法。方法:12例PCL患者、21例MM患者和5例WM患者,检测其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后,比较结果。结果:①外周血检查显示,PCL浆细胞〉20%,MM浆细胞少见,WM以淋巴样浆细胞为主。(④骨髓检查显示,PCL以原始、幼稚浆细胞为主(比例为0.65~0.91);MM以骨髓瘤细胞为主(比例为0-21~0.43);wM以淋巴样浆细胞为主(比例为0.02-0.28)。⑧免疫表型检查显示,PCL浆细胞表达B细胞抗原CD20和浆细胞抗原CD38、CD138;MM以表达浆细胞抗原CD38、CD138为主;WM以表达B细胞抗原CD20为主。④3种疾病患者均部分检测到染色体异常,但均无特异的染色体异常。结果表明,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测在这3种疾病鉴别中起主要作用,其中免疫表型具重要意义,细胞溃传学对答别诊断无特异性。结论:采用传统细晌形态学检测的同时,PCL诊断需结合临床及免疫表型检测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生物学因素及治疗相关因素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各组之间生存的比较采用fog—rank检验;COX回归分析用于评估独立预后因素。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显示:骨髓活检以原始幼稚浆细胞增生为主、C反应蛋白(CRP)〉8.0mg/L、瘤细胞表达CD117、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3.5—5.5mg/L、染色体克隆性异常、13号染色体异常(A13)、亚二倍体、化疗无效以及IFN应用不足6个月与较短的总体生存(OS)时间相关(P值均〈0.05);骨髓活检以原始幼稚浆细胞增生为主、初诊时有溶骨性损害、血清β2-MG3.5~5.5mg/L、存在染色体克隆性异常、A13、亚二倍体、化疗无效、应用IFN不足6个月与较短的疾病进展时间(TTP)相关(P值均〈0.05)。②多因素分析显示IFN应用超过6个月有助于延长患者OS时间及TTP;而骨髓活检显示以原始幼稚浆细胞增生为主为TTP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骨髓瘤细胞形态特征有助于评估MM患者的预后,而IFN应用超过6个月有助于延长患者的OS时间与TTP。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骨髓同步涂片与骨髓活检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及疗效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92例,均进行骨髓活检与骨髓涂片检查,观察增生程度、诊断敏感性、浆细胞浸润度和浆细胞异常细胞形态检出率。结果骨髓活检检出的骨髓增生程度、诊断敏感性、浆细胞浸润度和浆细胞异常细胞形态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骨髓涂片检验(P〈O.05)。结论骨髓活检在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方面价值高于骨髓涂片,但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两者联合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0岁。2001年5月因头昏、乏力在我院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MM)IgG型Ⅲ期A组,经VAD(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化疗4个疗程未缓解,给予大剂量左旋苯丙氨酸氮芥(马法兰)化疗1个疗程达完全缓解,后未再进行治疗。2006年10月复查骨穿显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原始浆细胞占0.070,幼稚浆细胞占0.085,成熟红细胞呈缗钱状,提示复发。外院给予VMCP(长春地新、左旋苯丙氨酸氮芥、环磷酰胺及地塞米松)方案化疗2个疗程。  相似文献   

6.
成人Still病和败血症患者骨髓象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Still病(AOSD)患者骨髓象的特点及其与败血症的异同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例AOSD患者的骨髓象并与5例败血症患者进行了比较。结果:(1)AOSD患者颗粒缺乏粒细胞比例显著多于败血症患者(10.8%±5.9%比1.6%±0.9%,P<0.01);(2)AOSD患者核浆发育不平衡粒细胞显著多于败血症患者(7.8%±2.7%比3.2%±1.5%,P<0.05);(3)AOSD患者巨幼变粒细胞比例显著多于败血症患者(4.7%±2.5%比1.2%±0.8%,p<0.05);(4)AOSD患者核分叶过多粒细胞未见,败血症患者易见(3.8%±1.9%);(5)AOSD患者巨核细胞数量较败血症患者减少且易见病态巨核细胞。结论:AOSD患者骨髓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存在病态造血现象,骨髓象可为AOSD患者与败血症的鉴别诊断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低下的常见临床原因,为临床有效确诊该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髓增生低下的1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外周血常规、骨髓检查结果和临床诊断结论,分析骨髓增生低下的原因。结果146例骨髓增生低下的患者中,骨髓稀释49例(33.5%),再生障碍性贫血42例(28.7%),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受抑30例(20.5%),低增生性白血病2例(1.3%),骨髓转移癌4例(2.7%),急性造血功能停滞3例(2.1%),粒细胞缺乏症6例(4.6%)。结论造成骨髓增生低下原因很多,结合患者年龄、病史、外周血常规检查,重视骨髓低倍镜与油镜下的细胞形态观察是避免骨髓增生低下病例漏诊与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runx3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在急性白血病中意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在急性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检测CHRF、U937、K562细胞系及4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10例正常人骨髓或外周血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情况,并用RT—PCR方法检测各系runx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健康人及细胞系中均未检测到甲基化。而检测到该基因的表达;4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甲基化检测阳性率35%(14/40),明显高于正常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ML30.43%(7/23),ALL41.18%(7/17),P〉0.25,两者无明显差异。甲基化检测阳性患者均未检测到runx3基因的表达。存在runx3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患者化疗前骨髓原始细胞数均高于runx3启动子区域未甲基化患者(P〈0.01),而且首次化疗后完全缓解率低于未甲基化者(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其检测对估计白血病预后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50例存活三年以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长期随访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评价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免疫抑制治疗(IST)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50例IST后存活3年以上SAA患者长期随访,了解其造血重建(血常规、骨髓象、骨髓活检、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T淋巴细胞免疫、生活质量及治疗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IST后各随访时间(3年、4年、5年以上)的患者中分别有81.3%(13例)、86.7%(13例)、89.5%(17例)血常规正常,93.4%(15例)、93.3%(14例)、94.7%(18例)骨髓象正常,37.5%(6例)、40.0%(6例)、73.7%(14例)造血祖细胞培养正常;全部患者中有86.0%(43例)血常规正常、94.0%(47例)骨髓象正常、52.0%(26例)造血祖细胞培养正常,88.0%(44例)Karnofsky评分达100分。各随访时间共有31例患者进行了骨髓活检,其中26例(83.9%)正常;37例患者进行了T淋巴细胞亚群检查,其中29例(78.4%)正常。未发现晚期克隆性疾病。治疗近期不良反应轻微。24例患者的全部随访检查结果正常。结论 部分SAA患者经IST后,造血功能、T淋巴细胞免疫、生活质量可完全恢复,且无显著不良反应,即达治愈。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38岁。牙龈肿痛、发热、胸骨压痛半月于1996年12月8日晚入院。查体:T37℃,贫血貌,皮肤粘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胸骨明显压痛。心律不整,频发早搏,多呈二联律。腹软,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Hb109g/L,RBC3.2X1012/L,WBC2.9X109/L,N0.38,L0.46幼稚细胞0.16,BPC172X109/L,Ret0.0O5。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淋巴系增生活跃,原十幼淋0.75,以小原淋细胞为主;POX(-),PAS(+)。心电图示:频发室早二联律。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确诊后使用AOP方案2疗程,1个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腰椎定点牵扳疗法与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互补作用。方法:于2002—02/2005—08选择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诊治的均由CT扫描或MRI检查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腰椎定点牵扳组,银质针导热组,腰椎定点牵扳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每组80例。腰椎定点牵扳组采用腰椎定点牵扳疗法,对间盘突出节段施行该疗法,1次/周,共做2次;银质针导热组采用银质针导热疗法对腰部和臀部软组织病变部位施行银质针导热疗法,1次/周,共2次;腰椎定点牵扳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为两种疗法的联合使用:腰椎定点牵扳疗法1周后对腰、臀部软组织病变部位分两次施行银质针肌肉导热疗法。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疼痛数字评分及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体征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疗效评定标准:①症状消失:腰腿疼痛消失,临床体征均转为阴性,可恢复工作。③有效:腰腿疼痛基本消失,临床体征2-3项转为阴性,可作轻工作。③好转:腰腿疼痛减轻,临床体征有1项转为阴性,尚需继续治疗。④无效:治疗前后疼痛与体征无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和指标评定,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后3个月腰椎定点牵扳组、银质针导热组、腰椎定点牵扳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疼痛数字评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降低,而联合组更为明显(t=8.52P〈0.01)。治疗后6个月,各组病例的疼痛症状大多数获得控制,以联合组更为明显(t=7.08,P〈0.01)。其中银质针导热组和腰椎定点牵扳组、腰椎定点牵扳及银质针导热联合组与银质针导热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9.09,9.82,P〈0.05)。②治疗后3个月各组临床体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尤其是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与银质针导热组,联合组与腰椎定点牵扳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9.27,9.04,P〈0.01),而银质针导热组与腰椎定点牵扳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1.51,P〉0.05)。(勤银质针导热组、腰椎定点牵扳组、联合组的有效率(痊愈及有效)分别为72%,73%和88%,联合组与银质针导热组、联合组与腰椎定点牵扳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r=6.31,6.13,P〈0.01)。结论:腰椎定点牵扳疗法具有解除肌肉痉挛,松解神经根粘连;银质针导热疗法则有消除椎管内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改善血供和松解肌肉的作用。两种疗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12.
巨大肾积脓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9岁。于1995年5月12日因右上腹包块半年,右上腹反复疼痛伴发热10天人院。查体:T38.8℃,营养中等,检查合作。心肺无异常,右侧腹部膨隆,右上中腹部可触及12cm×13cm肿物,质柔韧、表面光滑、边缘清楚、轻压病、叩诊浊音,右肾区叩痛,IVP示右肾无功能,右输尿管上段结石(1.4cm×2.4cm),左肾功能好。B超:右肾巨大积液。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白细胞++,除血+,血常规:白细胞22.83×109/L,中性分叶:0.948;使用抗生素1周后于1995年5月18日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肾切除术,术中见右肾广泛粘连,分离易出血,肾…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38岁,3年前体检发现胆囊结石,未经系统治疗,此后间断性右上腹疼痛3年,5d前突发右上腹绞痛伴右肩部困痛入院,给予抗炎对症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查体:腹平坦,右上腹胆囊区压痛(+),无明显反跳痛,莫菲征阳性,肝区叩痛阳性,无移动性浊音。超声检查:胆囊大小约8.1cm×3.9cm,囊壁增厚不光滑,厚约0.32cm,囊内可探及大小约5.7cm×4.0cm不均质实性高回声,  相似文献   

14.
64例骨髓转移癌骨髓象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菊兴  张纪云 《检验医学》2010,25(2):103-106
目的探讨通过骨髓象检查诊断骨髓转移癌的价值,以及骨髓转移癌骨髓象变化的特点。方法常规髂前或髂后上棘抽取骨髓液涂片,同时制备血涂片,行瑞一姬复合染色后显微镜检查,找到转移癌(瘤)细胞,即诊断为骨髓转移癌(瘤)。结果64例患者均由骨髓涂片骨髓象检查发现癌(瘤)细胞而确诊。其中1次检查即明确诊断者52例(81.2%),2次检查明确诊断者11例(17.2%),3次检查明确诊断者1例(1.6%)。癌(瘤)细胞主要出现在涂片的尾部及边缘,有17例(26.6%)涂片所见主要为癌(瘤)细胞。根据涂片中出现的癌(瘤)细胞的形态、排列方式,结合临床表现,骨髓象检查诊断为癌细胞骨髓转移(未分类)32例(50.0%),腺癌骨髓转移29例(45.3%),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3例(4.7%)。结论诊断恶性肿瘤骨髓转移,骨髓象检查阳性率高,简便易行,只要涂片中找到癌(瘤)细胞,即可直接获得骨髓转移癌的病理诊断。但当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癌细胞单个散在或癌细胞团不典型时,诊断及判断细胞来源需慎重。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 患者,女,32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伴畏寒高热2年,于2012年12月8日入新余市人民医院。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不适,并伴有畏寒高热,在当地医院行B超示:右肝内胆管结石并胆道感染,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本院肝胆外科。入院后行MR示:右肝后叶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并肝内胆管扩张,结石2 cm×3 cm大小,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后,行全身麻醉下右肝部分切除术(Ⅶ段),术后病理结果:右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炎。  相似文献   

16.
病例例1女,24岁。右上腹间断胀痛半年。CF示右上腹7.thinx10.scmx13.thin囊性包块,大部位于肝右前叶,边界清,推移胆囊,与前腹壁接触较广;囊壁均匀,厚约3.(kYllY,囊内CT值30HU。拟诊肝囊肿。临床确诊:右肝上间隙包裹性积液(结核性)(图1)。例人女,23岁。右上腹胀痛5月。内分泌检查无异常。CT示右肾上方8.小mX8.(kX6.0cm囊性包块,大部分位于肝右后叶,边界清,密度均;下腔静脉无移位。拟诊肝囊肿。临床确诊:右肾上腺囊肿(图2)。例3,男,44岁。右季肋区外伤后疼痛1小时。CT示肝胃胰间6.SCmX8.thinX8.th…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进一步阐明软性膀胱镜在疼痛恢复方面相对于硬性膀胱镜的优势,我们对门诊患者在接受软性膀胱镜和硬性膀胱镜检查后的疼痛时间-过程做了统计比较。方法总共选择’85例患者随机分组进行软性膀胱镜或硬性膀胱镜检查。对所有的患者在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15min和检查后3d的疼痛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分,0~10分)进行评分。结果44例患者接受了软性膀胱镜检查(A组),41例患者接受了硬性膀胱镜检查(B组)。两组患者在检查操作过程中的NRS评分分别为A组1.9分和B组3.9分(P〈0.001)。我们观察到,A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在检查后15min就回到了检查前的疼痛评分水平(0.14~0.15),而B组患者在检查后15min其疼痛评分仍然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0.3~2.0)。最终,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在检查后3d均回到了检查前水平。结论软性膀胱镜在疼痛的恢复方面有其相对于硬性膀胱镜的优势。接受软性膀胱镜检查的患者较接受硬性膀胱镜检查的患者所经历的痛苦程度要轻。  相似文献   

18.
李庆山  毛平 《实用医学杂志》1999,15(12):1005-1006
毛细胞白血病(HCL)是一种少见白血病,临床表现与一般白血病不同。近年来我们发现了3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44岁。间断发热1年至1998年6月入院。入院体查:T39.9℃,淋巴结不大,心肺(-),脾肋下4cm,质硬触痛。实验室检查:Hb112g/L,RBC3.33X1012/L,WBC0.6X109/L,血小板(Plt)47X109/L。骨髓检查:易抽,增生活跃,粒系0.015,红系0.09,全片见巨核细胞11个,三系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淋巴细胞0.065,异形淋巴细胞0.830,其胞浆少,边线不整,部分细胞见毛状突起及明显核仁,易见细胞呈族状分布。活…  相似文献   

19.
1病历介绍男,26岁。因头昏、乏力10个月,于1994年10月入院。查体:贫血貌,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肝、脾未见异常。血常规:WBC2.1×109/L,L0.56,N0.44.BPC54×109/L,Hb62g/L,Ret0.006。糖水溶血试验(-)。热溶血试验(-)。酸溶血试验(-)。尿铁血黄素(-)。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低下;粒系增生减低,占0.495;中幼粒以后各阶段细胞形态正常;红系增生减低,占0.025;淋巴细胞增高,占0.48,形态正常。全片未见巨核细胞,散在血小板亦难见。骨髓活俭:骨髓造血细胞增生极度低下,造血细胞广泛被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20.
1病历简介女,31岁。双下肢瘀斑7天,齿龈出血2天,于1998年7月8日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牙龈渗血,双下肢皮肤散在瘀斑,胸骨有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脾、淋巴结无肿大。实验室检查:Hb87g/L,RBC3.05×1012/L,BPC79×109/L,WBC4.2×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0.32,淋巴细胞0.18,幼稚细胞0.50。骨髓增生活跃,粒:红=12:1,粒细胞系增生活跃,早幼粒细胞占0.55。PT15.1s(对照10.0s),纤维蛋白原定量0.8g/L,3P试验阳性。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给予全反式维甲酸、小剂量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