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辅助T细胞17(Th17)与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值及白介素-17、-35表达水平的影响,为临床MM患者有效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82例沙利度胺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 M组)及同时期体检健康者30例(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率,ELISA法检测血清IL-17和IL-35表达水平,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h17细胞比率、IL-17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Treg细胞比率和IL-35水平均显著降低,Th17/Treg细胞比值显著升高(P0.05),沙利度胺治疗有效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率和IL-17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Treg细胞比率和IL-35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Th17/Treg细胞比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无效者各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Th17/Treg细胞比例失衡和IL-17和IL-35水平异常与多发性骨髓瘤疾病进展相关,沙利度胺发挥抗M M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h17/Treg细胞比值及IL-17和IL-35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im-3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Th17/Treg失衡中的意义。方法:选取56例初诊MM患者及30例健康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外周血CD4^+T细胞上Tim-3的表达、Th17和Treg细胞各占比例、Th17/Treg比值、Tim-3在Th17及Treg细胞上的表达、Tim-3^+Th17/Tim-3^+Treg比值。运用ELISA技术检测细胞因子IL-17和IL-10的水平。分析Tim-3^+Th17/Tim-3^+Treg平衡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M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上Tim-3表达明显增高(P<0.05)。MM患者组Th17细胞比例、Th17/Treg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MM患者Treg细胞比例较对照组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患者组细胞因子IL-17、IL-10及IL-17/IL-10比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MM患者组Tim-3^+Th17细胞水平及Tim-3^+Th17/Tim-3^+Treg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MM患者Tim-3^+Treg细胞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患者Tim-3^+Th17/Tim-3^+Treg比值与ISS分期、DS分期、染色体异常及sFLCR呈正相关(r=0.635、r=0.501、r=0.449、r=0.587)。结论:MM患者体内存在Th17/Treg、IL-17/IL-10及Tim-3^+Th17/Tim-3^+Treg比值增高,其中Tim-3^+Th17/Tim-3^+Treg比值与患者ISS分期、DS分期、染色体异常及sFLCR有关,提示Tim-3参与了MM患者Th17/Treg失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前后外周血辅助T细胞17(Th17)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35例沙利度胺治疗的MM患者及3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率,实时定量PCR检测核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etino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 gamma-t,RORγt)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水平。结果:MM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百分率、RORγt mRNA表达水平及血浆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百分率与性别、年龄、疾病分型、球蛋白、免疫球蛋白、轻链、M蛋白及骨髓浆细胞比例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疾病ISS分期、β2-微球蛋白水平及血浆中IL-17水平有关(P0.05)。沙利度胺治疗有效的MM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百分率、RORγt mRNA表达水平及血浆IL-17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数增多,抑制Th17细胞可能是沙利度胺发挥抗MM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检测初治的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22(IL-22)及相关CD4+T细胞亚群的表达,探讨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我院住院治疗的40例新诊断的急性ITP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应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浆中IL-22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17、Th22细胞亚群的比例,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新诊断的ITP患者血浆中IL-22的含量为(364.12±94.22)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01);ITP患者外周血Th1细胞比例为(18.92±6.03)%,Th22细胞比例为(2.28±0.51)%,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且ITP患者血浆IL-22水平与Th1和Th22细胞比例之间存在正相关(Th1:r=0.42,P=0.022;Th22:r=0.40,P=0.030);而ITP患者Th17细胞比例与健康对照者比较无明显差异,且与IL-22水平无相关性。结论:成人ITP患者外周血中IL-22水平明显升高,且与Th1、Th22细胞比例之间密切相关,提示IL-22与Th1和Th22细胞在ITP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而Th17细胞可能与ITP的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验证并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Th17细胞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的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入选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41例ITP患者(其中初治19例,复发22例,符合难治标准17例)及同期41例健康查体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标本均抽取清晨空腹外周血,以肝素钠抗凝。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ITP患者和健康对照外周血的CD4+CD25+调节性细胞及Th17细胞百分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技术)测定ITP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浆的IL-17水平。结果 ITP病例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的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Th17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浆IL-17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初治患者与复发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难治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的百分率低于非难治组(P〈0.05);初治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百分率显著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TP病例组的CD4+CD25+Treg/Th17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显著减少,Th17细胞明显增加,出现Treg/Th17细胞失衡,这可能是影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减少程度在初治与复发ITP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难治性ITP可能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和Treg/Th17失衡尚未纠正有关。初治ITP患者经临床常规治疗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回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32例初诊ITP患者,其中位年龄49(18~70)岁;30例健康对照,中位年龄42岁(20~65岁)。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及Treg细胞分别占淋巴细胞的比例;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IL-6和IL-17的水平。并分析ITP患者Th17细胞、Treg细胞、IL-6和IL-17的水平与PLT的相关性。结果 (1)ITP患者Th17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2.81%±1.33%vs.0.35%±0.75%,P<0.05);Treg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健康对照(0.70%±0.39%vs.1.26%±0.24%,P<0.05);Treg/Th17比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0.27±0.17 vs.3.76±0.87,P<0.05);ITP患者血浆中IL-17和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分别为(24.07±2.22 pg/ml vs.15.89±2.23 pg/ml,P<0.05)和(75.12±4.06 pg/ml vs.49.75±4.19 pg/ml,P<0.05)。(2)ITP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与IL-6、IL-17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r=-0.423,P<0.05;r=-0.456,P<0.05);IL-6与IL-17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68,P<0.05);Th17细胞及Treg细胞呈显著负相关(r=-0.417、P<0.05)。Th17细胞比例与IL-6、IL-17水平不具相关性(r=-0.272,r=-0.104,P>0.05)。(3)ITP患者Th17细胞比例、IL-6水平和IL-17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显著负相关(r=-0.365,P<0.05;r=-0.353,P<0.05;r=-0.464,P<0.01);Treg细胞比例与血小板计数不具相关性(r=-0.101,P>0.05)。ITP患者Th17细胞比例、IL-6水平与骨髓颗粒型巨核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0.371,P<0.05;r=0.359,P<0.05);Treg细胞比例、IL-17水平与骨髓颗粒型巨核细胞比例不具相关性(r=-0.230,P>0.05;r=-0.043,P>0.05)。结论 ITP患者Treg/Th17细胞平衡失调可能是影响其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Th17细胞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细胞(Treg细胞)及Th1/Th2细胞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7例临床确诊ITP患者作为实验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及Th1/Th2细胞的比例,并与25例健康志愿者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ITP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例为(2.20±0.93)%,健康对照组为(2.99±0.45)%,ITP患者组Treg细胞低于健康对照组(t=3.820,P<0.01); ITP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Th1/Th2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Th1=0.655,tTh2=0.467,均P>0.05)。结论 ITP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减少,其对ITP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哮喘- 慢阻肺重叠综合征(ACOS)患者辅助性T 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 细胞(Treg)表达水平,及其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0 例ACOS 患者(ACOS 组)、60 例哮喘患者(哮喘组)和6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OPD 组)外周血Th17 和Treg 细胞的表达,比较分析其与肺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 与哮喘组比较,COPD 组、ACOS 组外周血CD4+ 细胞中Th17 细胞表达及Th17/Treg 比例明显升高,而Treg细胞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5.36~36.61,均P<0.05);与COPD 组比较,ACOS 组外周血CD4+ 细胞中Th17 细胞表达及Th17/Treg 比例明显升高,而Treg 细胞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6.61,21.18,15.26, P<0.05)。ACOS 组患者FVC%pred,FEV1%pred 和FEV1/FVC 明显低于哮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36,11.36,9.68, P<0.05),但FVC%pred 与COPD 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t=0.52, P>0.05)。ACOS 患者外周血Th17 和h17/Treg 表达与FVC%pred,FEV1%pred 和FEV1/FVC 呈显著负相关(r=-0.502~-0.407, 均P<0.05)。Treg与FVC%pred,FEV1%pred 和EV1/FVC 呈显著正相关(r=0.019~0.033, 均P<0.05)。结论 ACOS 患者外周血Th17 和Treg 细胞表达异常,存在Th17/Treg 比例失衡,且与肺功能下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调节性B细胞(Breg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表达及与白细胞介素(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相关性,探讨以上指标在ITP患者发病中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该院血液病科收治的初诊患有ITP的住院患者35例,治疗前PLT<30×109/L(ITP治疗前组),治疗后PLT>50×109/L(ITP治疗后组);选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Breg和Treg细胞的表达,采取流式Aimplex法检测外周血IL-10、TNF-α水平。分析ITP患者治疗前后Breg、Treg表达与IL-10、TNF-α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Breg细胞占CD19+细胞的百分比及Treg细胞占CD4+细胞的百分比在ITP治疗前组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TP治疗后组较健康对照组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TP治疗后组较ITP治疗前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reg细胞占CD19+细胞百分比与Treg细胞占CD4+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0.6917,P<0.01),Breg细胞占CD19+细胞百分比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r=0.7632,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TP治疗前组外周血IL-10水平显著降低;与ITP治疗前组比较,ITP治疗后组外周血IL-10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Breg细胞占CD19+细胞百分比与TNF-α水平呈负相关(r=-0.6471,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TP治疗前组外周血TNF-α水平显著升高;与ITP治疗前组比较,ITP治疗后组外周血TNF-α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周血Breg细胞可通过分泌IL-10对Treg细胞的表达进行调节,Breg、Treg细胞能够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影响ITP的免疫调节与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在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地塞米松)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价值。方法选择36例DLBCL患者作为试验组,按Ann Arbor/Cotswords分期系统进行分期,给予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进行治疗,抽取治疗前后外周血清,比较治疗前后、有效组和无效组上述细胞的变化;同时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上述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变化。结果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治疗DLBCL患者总有效率为80.6%,试验组较对照组外周血清中Th17细胞及IL-17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分期越高,下降越明显;同时治疗有效组较无效组上述细胞及细胞因子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可能通过干预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治疗DLBCL,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可作为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治疗DLBCL是否有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miRNA181a-5p表达与Treg/Th17失衡关系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中的作用,有助于阐明ITP患者T细胞免疫失衡的机制.方法:收集37例ITP患者(包括21例未治疗患者和16例治疗有效患者)及19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qRT-PCR分析miRNA181a-5p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吸烟介导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道微生态失调对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免疫失衡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30例COPD患者、30例肺功能正常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吸烟、肺功能情况分为吸烟COPD组(15例)、吸烟肺功能正常组(15例)、不吸烟COPD组(15例)、不吸烟肺功能正常组(15例)。比较4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外周血、BAL中Treg/Th17、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清与BAL上清中白介素-10(IL-10)、IL-35、IL-17、IL-6、IL-8水平,评价吸烟、肺微生态菌群、Treg/Th17免疫失衡之间相关性。结果 4组ACE指数、Chao指数、Shannon指数、外周血、BAL中Treg细胞、Treg/Th17比例及血清、BAL上清IL-35比较:吸烟COPD组<不吸烟COPD组<吸烟肺功能正常组<不吸烟肺功能正常组(P<0.05),Simpson指数、Th17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血清、BAL上清IL-17、IL-6、IL-8、IL-10比较:吸烟COPD组>不吸烟COPD组>吸烟肺功能正常组>不吸烟肺功能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与肺部菌群ACE指数、Chao指数、Shannon指数、外周血、肺泡灌洗液(BAL)中Treg细胞、Treg/Th17比例呈负相关,与Simpson指数、外周血、BAL中Th17细胞呈正相关(P<0.05);肺部菌群ACE指数、Chao指数、Shannon指数与外周血、BAL中Treg细胞、Treg/Th17比例呈正相关,与Th17细胞呈负相关,Simpson指数与外周血、BAL中Treg细胞、Treg/Th17比例呈负相关,与Th17细胞呈正相关(P<0.05)。结论吸烟介导的COPD患者呼吸道微生态失调与Treg/Th17免疫失衡密切相关,吸烟-肺微生态失调-肺免疫紊乱-炎症浸润可能是COPD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Guo NH  Shi QZ  Hua JY  Li ZJ  Li J  He WF  Wu Q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9):610-612
目的 探讨调节性T细胞和Th17细胞比值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9例ITP患者和28名正常人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CD4+CD25high T细胞、CD4+IL-17A+T细胞的数量,ELISA法测定血浆中IL-10、IL-17水平;RT-PCR法检测外周血Foxp3和RORc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CD4+T细胞比值升高(P<0.05),CD4+CD25high T细胞/CD4+T细胞比值下降(P<0.05),CD4+IL-17A+T细胞/CD4+T细胞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25highT细胞/CD4+IL-17+T细胞比值从11.42±5.09降低为1.08±0.84(P<0.05).ITP患者血浆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L-17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ITP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Foxp3 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RORc mRNA表达则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ITP患者存在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比例平衡失调,其可能在ITP免疫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白介素37(IL-37)在变应性鼻炎(AR)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的表达水平及对相关细胞因子的免疫调控分析。方法选取120例AR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IL-37蛋白及mRNA表达,辅助性T细胞1(Th1)、Th2、Th17、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Foxp3+CD4+CD25+Treg细胞百分比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提取2组PBMCs,并应用浓度为100、200 ng/mL的重组人IL-37蛋白(rIL-37)干预,分析干预前后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血清IL-37水平及IL-37 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h1细胞、Th17细胞百分比及Th1/Th2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Th2细胞、CD4+CD25+Treg细胞、Foxp3+CD4+CD25+Treg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IL-1β、IL-6、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IL-4、IL-10、IL-27、IFN-γ、TGF-β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37与IL-1β、IL-6、IL-17存在负相关性,与IL-4、IL-10、IL-27、IFN-γ、TGF-β1存在正相关性(P<0.05)。rIL-37干预后,研究组IL-1β、IL-4、IL-6、IL-10、IL-17、IL-27、IFN-γ、TGF-β1各指标变化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 ng/mL组干预PBMCs细胞各细胞因子变化水平相较于100 ng/mL组各指标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IL-37表达明显下降,进而影响了Th1/Th2、Th17/Treg细胞平衡,导致抑炎因子水平降低,促炎因子水平升高,在AR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青蒿素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Treg/Th17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将随访的145例哮喘患者按照ACT评分分成完全控制组、部分控制组、未控制组,再从每组中按性别、年龄、BMI匹配随机分别抽取20例、21例、7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同期于医院就诊的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18例和医院体检的健康成人19例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D4+T淋巴细胞Treg和Th17的表达,将CD4+T淋巴细胞用一定浓度的青蒿素干预共培养24 h检测对比。结果未控制组及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Th17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完全控制组及部分控制组哮喘患者(P<0.05),Treg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完全控制组及部分控制组(P<0.05);完全控制组及部分控制组哮喘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Treg比例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Th17比例较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蒿素共浴培养24 h后,未控制组哮喘患者CD4+T淋巴细胞中Th17较干预前明显减低(P<0.05),Treg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急性发作组哮喘患者Th17较干预前明显减低(P<0.05),Treg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部分控制组哮喘患者Th17较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eg较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控制组哮喘患者Th17较干预前稍减低(P<0.05),Treg较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蒿素在体外对支气管哮喘,尤其是难治性哮喘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中Treg/Th17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难治性哮喘患者CD4+T淋巴细胞中Treg/Th17免疫失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患者外周血中的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细胞)百分比以及Treg细胞上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 PD-1)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0例确诊的ITP患者依据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是否恢复正常分为治疗有效组(21例)和治疗无效组(9例),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其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D3+T淋巴细胞计数、Treg细胞百分比及PD-1+ Treg细胞百分比。结果:治疗有效组治疗前、后CD3+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6.39±5.74)×109/L和(5.49±4.86)×109/L(P>0.05);治疗无效组治疗前、后CD3+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8.34±2.95)×109/L和(7.87±1.47)×109/L(P>0.05),治疗有效组与治疗无效组间比较,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比较的CD3+ 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组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百分比由治疗前的16.96%±4.61%升至32.74%±9.38%,PD-1+ Treg细胞百分比由治疗前的14.88%±6.75%升至29.62%±7.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而治疗无效组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例由治疗前的17.41%±6.77%上调至19.18%±7.64%,PD-1+ Treg细胞比例由治疗前的15.30%±6.57%上调至19.58%±6.9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治疗有效组的外周血中Treg细胞百分比及PD-1+ Treg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无效组(P<0.05)。结论:Treg细胞及PD-1+ Treg细胞可能在ITP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检测外周血中这2种细胞的百分比可能提示患者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