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Bárány协会国际前庭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Vestibular Disorders,ICVD)委员会和国际头痛协会偏头痛分类小组所提出的"儿童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 of childhood,VMC)、"很可能的儿童前庭性偏头痛"(probable VMC,pVMC)和"儿童复发性眩晕"(recurrent vertigo of childhood,RVC)的诊断标准。偏头痛在儿童期不同复发性眩晕亚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此分类文件中,VMC、p VMC和RVC这3种与偏头痛相关的一组谱系疾病分类,上述诊断标准中的偏头痛成分为确定、很可能及可能不存在。VMC的诊断标准:(A)至少5次中度或重度前庭症状发作,持续时间5分钟~72小时;(B)当前或既往有伴或不伴先兆的偏头痛病史;(C)至少50%的发作与至少1种偏头痛样症状相关。pVMC的诊断标准:至少3次中度或重度前庭症状发作,持续时间5分钟~72小时,符合VMC诊断标准B或C中的1项。RVC的诊断标准:至少3次中度或重度前庭症状发作,持续时间为1分钟~72小时,VMC诊断标准中的B和C均不符合。对于以上3种疾病,患者的年龄必须18岁。建议将来的研究应特别关注RVC,以研究和确定其可能的亚型及其与偏头痛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血流动力学相关直立性头晕/眩晕(hemodynamic orthostatic dizziness/vertigo,HOD/V)诊断标准》被纳入国际前庭疾病 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Vestibular Disorders,ICVD)。定义HOD/V诊断标准的目的是帮助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直立 性头晕/眩晕相关的术语以鉴别直立性头晕/眩晕是由脑低灌注因素还是由其他病因所致。HOD/V诊断标准:(A)至少5次由起身引 发或直立体位时出现的头晕、不稳或眩晕,坐下或躺下后缓解;(B)站立或直立倾斜试验时记录到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 合征或晕厥;(C)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很可能的HOD/V诊断标准:(A)至少5次由起身引发或直立体位时出现的头晕、不稳或眩 晕,坐下或躺下后缓解;(B)至少有一项伴随症状:全身乏力或疲劳感、思维迟缓或注意力难以集中、视物模糊、心动过速或心悸;(C) 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这些诊断标准是基于广泛回顾近九十年来关于HOD/V、体位性低血压或心动过速及自主神经性头晕的相关 研究达成的专家共识。进一步测量直立位血压和心率对于筛查和记录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以确立HOD/V的诊 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被纳入前庭疾病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Vestibular Disorders,ICVD)的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的诊断标准。PPPD虽然是一个新的医学术语,但该病的存在由来已久。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深入汇总、分析了近30年来恐惧性姿势性眩晕(Phobic Postural Vertigo,PPV)、空间运动不适(Space℃Motion Discomfort,SMD)、视觉性眩晕(Visual Vertigo,VV)和慢性主观性头晕(Chronic Subjective Dizziness,CSD)相关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PPPD的诊断标准。临床上,头晕、不稳、非旋转性眩晕为PPPD的3个核心症状。PPPD患者常表现为这3个核心症状中的一个或多个,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并且在直立姿势、主动/被动运动、暴露于移动视觉刺激或复杂视觉环境中时症状出现加重。PPPD可能与影响平衡系统或引起眩晕、不稳及头晕的疾病所触发有关,包括周围或中枢前庭病变、其他内科疾病或心理疾病。临床上,PPPD既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临床疾病共病。PPPD可能的亚型分类尚需进一步识别和验证。迄今为止,PPPD确切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新近研究表明,PPPD可能与躯体姿势控制、多感觉信息处理、威胁评估系统与空间定向系统皮质整合的功能异常相关。因此,PPPD被归类为慢性功能性前庭疾病,并不是结构性前庭疾病或精神心理性前庭疾病。  相似文献   

4.
陈锦泳  尹昭  方燕南 《新医学》2009,40(12):771-774,806
偏头痛是危害人类健康常见的疾病。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偏头痛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困扰儿童和青少年的主要问题之一。儿童和青少年偏头痛的诊断主要参考国际头痛疾病分类-Ⅱ(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Ⅱ,ICHD-Ⅱ)。该病特点为头痛发作时间较短,以双额部或双颞部常见,有丧失活动能力的搏动性头痛,经常有畏光而没有畏声。发作期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麦角类制剂、曲普坦类、镇静药等;预防性用药包括抗组胺药、β受体阻断药、抗抑郁药、抗癫痈药、钙拮抗药等。另外,在预防方面,也可采取一些非药物疗法。  相似文献   

5.
偏头痛的特征是反复发作的头痛,尤其是头痛在受到光、声音和其他感觉刺激后,其敏感性增强,因此更普遍地被接受为与神经过敏性相关的一种疾病.前庭症状在偏头痛中尤为常见,不仅对晕动病易感性增强,部分偏头痛患者还经历了与其他先兆偏头痛不同的眩晕或共济失调发作,因此将头痛引起的发作性前庭症状称为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自发性眩晕最常见的原因是VM,其诊断基于专家小组定义的标准,现阶段对其病理生理及相关机制的了解较少.随着神经高级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于探索疾病与前庭症状相关的机制做出了贡献,现就其在前庭性偏头痛的探索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偏头痛与眩晕或头晕存在密切关系。在2013年"国际头痛学会"制订的"第三版国际头痛疾病分类—β测试版"中,首次在附录中增加了"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的诊断,并制定了详细的诊断标准。本文将对"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等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我们提出了登陆病综合征(mal de débarquement syndrome,MdDS)的诊断标准,并将其纳入国际前庭疾病分类。这些诊断标 准包括:①非旋转性眩晕,其特征是持续性或1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存在振荡感(“摇摆”、“摆动”或“晃动”);②被动运动结束后48小 时内发作;③症状在被动运动时(例如驾驶)可暂时减轻;④症状持续>48小时。病程不足1月且症状仍持续者,定义为“进展型”;如 果症状在1个月或1个月内得以缓解,观察期至少延长到缓解点,则为“短暂型”;如果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不缓解,则为“持续型”。 事实上,MdDS患者亦可伴发空间定向障碍、视觉运动不耐受、疲劳以及头痛或焦虑加剧的症状。本文也回顾总结了MdDS与前庭 性偏头痛、运动病及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 perceptual dizziness,PPPD)的临床鉴别要点。此外,非运动触发、可 通过运动缓解的振荡性眩晕在其他前庭疾病、内科疾病、精神紧张加剧或代谢紊乱之后出现,由于其具有MdDS和PPPD这2种疾病 的特点,在非运动诱发的表现描述方面多样,因此,进一步研究其现象及生物学与MdDS、PPPD及其他前庭疾病的相关性是非常有 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Bárány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制定的血管性眩晕和头晕的诊断标准。分类中包括由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孤立性迷路梗死/出血和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引起的眩晕/头晕。眩晕和头晕是后循环卒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血管性眩晕/头晕可能是急性持续性(≥24 h)或短暂性(数分钟至<24 h)发作。对于出现急性前庭症状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包括中枢性HINTS体征(头脉冲试验正常、方向改变的凝视诱发性眼震或明显的眼球反向偏斜)的患者,尤其是伴有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该考虑血管性眩晕/头晕的诊断。尽管孤立性迷路梗死尚无确诊方法,但在卒中风险增加的患者中应该考虑,如果急性单侧前庭功能丧失同时伴有或在随后的30 d内出现小脑前下动脉区域的缺血性卒中,则可以推测为孤立性迷路梗死。对于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常需要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其血管受损的影像学或超声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是以发作性眩晕/头晕为主要表现的常见前庭疾病。临床上对VM分期具有主观性,缺乏规范。准确判别发作期、间歇期或慢性持续期是VM临床诊疗及开展病理生理研究的基础。从发作时间和频率、症状体征、量表评分、影像检查及血液检测等方面综合分析VM的发病规律和病理本质,有助于对VM进行客观的分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疼痛     
姬萍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9):1731-1732
<正>偏头痛头痛是医学上诊断分类最多的病症,有300多种不同的类型和原因。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IHS)(第二版)(ICHD-Ⅱ)的头痛分类标准将头痛分为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急性单侧前庭病(AUVP)的诊断标准,即以往被称为“前庭神经炎”的同义词,由Bárány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定义。AUVP表现为急性前庭综合征,由于急性单侧外周前庭功能丧失,而无急性中枢或急性听神经症状或体征的证据。这意味着AUVP的诊断是依赖于患者的病史、床边检查以及必要时实验室评估。其主要症状为急性或少见的亚急性发作的旋转或非旋转性眩晕,伴有不稳、恶心/呕吐和(或)振动幻视;主要的临床体征为自发性前庭外周性眼震,即眼震方向固定,去除固视时眼震增强,眼震轨迹与所累及的半规管相一致(一般为水平-扭转)。委员会将诊断标准划分为四类:①“急性单侧前庭病”;②“进展中的急性单侧前庭病”;③“很可能的急性单侧前庭病”;④“既往急性单侧前庭病”。具体诊断标准如下:“急性单侧前庭病”:①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中重度持续旋转或非旋转性眩晕(即急性前庭综合征),症状持续至少24小时;②自发性前庭外周性眼震,其轨迹与受累的半规管传入相一致,一般为水平-扭转,方向固定,去除固视时眼震增强;③存在与自发眼震快相相反的一侧前庭-眼反射(VOR)功能减弱的明确证据;④没有证据表明存在急性中枢神经、耳科或听力学症状;⑤无急性中枢神经体征,即无中枢眼动或中枢前庭神经体征,特别是无明显的眼反向偏斜,无凝视诱发性眼震,无急性听力学或耳科体征;⑥不能用其他疾病更好地解释。“进展中的急性单侧前庭病”:①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持续旋转或非旋转性眩晕,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小时,但患者就诊时症状持续时间尚未达到24小时;②~⑥如上所述。这一类别有助于区分急性中枢性前庭综合征,启动特定的治疗,并将患者纳入临床研究。“很可能的急性单侧前庭病”:与AUVP相同,但单侧VOR受损未被清楚观察或记录到。“既往急性单侧前庭病”:①有持续至少24小时的急性或亚急性眩晕史,且眩晕强度逐渐缓解;②无伴发急性听神经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史;③存在单侧VOR功能减弱的明确证据;④无伴发急性中枢神经体征史,即无中枢眼动体征或中枢前庭神经体征,无急性听力学或耳科体征;⑤不能用另一种疾病更好地解释。这类诊断亦包括那些有单侧外周前庭受损证据、急性前庭综合征病史且在急性期之后前庭功能检查已恢复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AUVP无金标准检查手段。因此,它的诊断需要排除中枢病变和各种其他外周前庭疾病。最后,本文将讨论AUVP的其他方面,如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和与分类标准直接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Bárány协会分类监督委员会(COCS)对颈性头晕(有时也称为颈性眩晕)的观点。这些内容首先由多个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初步审查,之后由Bárány协会COCS进行进一步审定。基于当前已发表的文献,Bárány协会COCS认为,自身运动的错觉(眩晕-旋转感或其他)与颈部病理和(或)颈部疼痛症状(通过影响颈椎、软组织结构或颈神经根)之间机制的关联尚缺乏证据支持。当头颈部联合运动诱发出现旋转的错觉时,其原因可能是尚未确诊的常见前庭疾病(如偏头痛或BPPV),也可能是较少见的中枢性前庭疾病(包括急性起病的危急状况,例如椎动脉夹层伴后循环卒中以及极其罕见的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同时,COCS指出,迄今为止,偏头痛(包括前庭性偏头痛)为颈部疼痛和前庭症状同时出现的最常见原因。而且,在几乎所有前庭疾病中,头部运动常会导致患者症状的加重,推测在这些前庭疾病患者中常见颈部肌肉紧张度的增加(因果关系尚不清楚)可能与头部运动减少有关。此外,还存在一些尚未探索的理论机制问题,如颈部疼痛可能促发血管迷走反射、心脏抑制反射继而通过晕厥前机制导致短暂的定向障碍和(或)失衡。COCS提出还有一些少见的案例,如那些颈部肌肉痉挛伴模糊的空间定向障碍和(或)失衡感的患者是否确实存在颈部本体感觉受损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展望未来,通过严格纳入和排除标准,以减少敏感性而增加特异性的方法进行研究对象的选择,进一步采用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方案将更为理想。为进一步促进“颈性头晕/眩晕”的研究,在进行设计机制和治疗的对照研究时,亦应考虑到那些重要的混杂因素相关问题。基于此,目前的Bárány COCS并未提出用于研究之外的临床初步诊断标准。相信随着新的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这一观点将可能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偏头痛相关性眩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眩晕是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的反应失真所致,是环境或自身的运动幻觉。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偏头痛患者容易出现前庭症状,在眩晕患者中偏头痛的发病率也很高。Neuhauser等的研究显示头晕(dizziness)患者患偏头痛的比率为38%,而整形患者患偏头痛的比率为24%,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Kayan和Hood也发现偏头痛患者前庭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紧张型头痛患者。偏头痛患者的眩晕症状可以表现为自发性眩晕、位置性眩晕、或不敢转头等。国际头痛学会关于偏头痛的分类中,只有基底型偏头痛和作为偏头痛前驱的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这两个亚型中提到眩晕症状,大部分伴眩晕的偏头痛患者不能满足上述两亚型的诊断。因此,有作者提出了偏头痛相关性眩晕的诊断,现就其相关研究和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发作性偏头痛和慢性偏头痛的病史特征,寻找发作性偏头痛慢性转换的危险因素.方法:依据国际头痛学会(IHS)2004年头痛最新分类标准和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偏头痛病例149例,其中发作性偏头痛96例,慢性偏头痛53例,首先对观察指标作单因素分析,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前向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α=0.05).结果:Logistic逐步回归筛选出病程(OR=1.067,95% CI 1.016~1.121)、初发头痛频率(OR=1.089,95% CI 1.001~1.185)、匹兹堡睡眠指数(OR=1.352,95% CI 1.169~1.563)、BMI值(OR=3.010,95% CI 1.172~7.730)、镇痛药物过度服用史(OR=3.156,95% CI 1.005~9.967)是影响发作性偏头痛慢性转换的危险因素.结论:积极改善睡眠质量,控制体重,合理用药等,有助于降低发作性偏头痛向慢性偏头痛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确诊型前庭性偏头痛(dVM)的临床特征及相关检测结果,优化dVM诊断标准。方法:按照Bárány学会诊断标准,纳入就诊于我院的d VM患者4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年龄为24~68岁,平均(48.9±11.9)岁;男女比例为1:4.3。38.1%(16例)为头运动诱发眩晕,61.9%(26例)为自发性眩晕;64.3%(27例)d VM患者发作持续时间1 h;73.8%(31例)为无先兆偏头痛,52.4%(22例)的患者偏头痛起病早于前庭症状;81.0%(34例)患者有畏光、畏声的表现;50.0%(21例)有晕动症,26.2%(11例)患者伴听力受损,温度试验后33.3%(14例)患者伴单侧半规管功能减低,同时有40.5%的患者伴温度试验不耐受。30.9%(13例)的dVM患者中枢眼动异常,38.1%(16例)免疫相关指标异常患者,其中血清甲状腺抗体阳性10例(62.5%)。结论:dVM以女性多见,眩晕多呈自发发作,症状持续时间多1 h,偏头痛起病多早于前庭症状,发作时多伴畏光畏声;晕车史及双温试验不耐受亦不少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偏头痛寒凝血瘀挟风证的疗效及特点,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有效方法以及实证参考。 方法:筛选符合偏头痛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头痛”寒凝血瘀挟风证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临床研究。分为治疗组(热敏灸联合针刺组)和对照组(传统艾灸联合针刺组),每组各30例。各组患者每2日治疗一次,共治疗4周。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的综合疗效有效率、中医证候有效率、头痛VAS评分、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最长持续时间、头痛伴随症状积分和止痛药暴露程度,评估热敏灸结合针刺疗法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特点。 结果:治疗4周末及停止治疗4周末治疗组头痛VAS评分(P<0.05)、偏头痛发作频率(P<0.05)、头痛最长持续时间(P<0.05)、头痛伴随症状积分(P<0.01)、止痛药停减率(P<0.05)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第一次治疗后1小时即刻头痛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4周末治疗组中医证候有效率(P<0.05)、综合疗效有效率(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热敏灸结合针刺疗法能明显缓解偏头痛发作时的症状(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以及偏头痛发作次数,减少止痛药的服用量,缓解头痛伴随症状减轻偏头痛中医证候和综合症状。研究揭示热敏灸结合针刺疗法可以有效治疗偏头痛寒凝血瘀挟风证,对头痛主要症状、伴随症状及中医证候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有较好的即时镇痛效应和可靠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偏头痛的治疗主要包括:急性发作的治疗,包括伴随症状的治疗(用以缓解头痛的症状)和预防性治疗(用以控制发作频率、间期和发作强度)。在各国的诊疗指南中均包括非药物性治疗。  相似文献   

18.
偏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迄今尚缺乏能确定诊断的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改变。所以偏头痛的诊断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详细的病史,或者说病史是诊断偏头痛的主要依据。偏头痛的诊断必须要详细询问病史,根据头痛的起病形式、头痛的部位、性质和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临床特征、伴随症状及体征、影响(诱发或减缓)头痛的因素、既往发作史和家族遗传史等作出初步诊断,并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其他导致头痛的可能疾病。  相似文献   

19.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女性的累积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临床实践及多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几乎半数的女性偏头痛发病与月经周期有明显的相关性。长久以来关于月经性偏头痛的概念存在不同的认识和定义,2004年在头痛疾病的国际分类第二版(ICHD-Ⅱ)中对月经性偏头痛的分类和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本文就月经性偏头痛的诊断、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和预防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偏头痛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头痛是中年人最常见的疼痛综合征,头痛既可为局灶性或系统性疾病的表现,也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疾患。本文检索了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偏头痛的机制及治疗方面的新进展。国际头痛协会(IHS)1988年制定了头痛分类方法为对比各研究中心的临床资料提供了便利,进而推动了头痛的研究(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