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8 毫秒
1.
胫骨外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94年元月至1998年12月,采用胫骨外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31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人都是本院住院病人,将纳入观察的病例按就诊顺序编号,奇数为治疗组,偶数为对照组,对照组病例数17例,后余下的作为治疗组,纳入临床观察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48例,其中治疗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19~51岁,平均28.9岁,车祸伤15例,坠落跌伤11例,重物压砸伤5例,上段骨折6例,中段骨折16例,下段骨折9例.对照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18至53岁,平均29.9岁,车祸伤9例,坠落跌伤5例,重物压砸伤3例,上段骨折4例,中段骨折8例,下段骨折5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后支具对锤状指患者非手术治疗的依从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手外科门诊非手术治疗锤状指的患者70例,并将其设为传统支具组和改良支具组。传统支具组34例,其中男25例,女9例;年龄17~51岁,平均年龄(35±14)岁;右手21例,左手13例;示指5例,中指3例,环指9例,小指17例。改良支具组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14~55岁,平均年龄(33±17)岁;右手23例,左手13例;示指8例,中指4例,环指6例,小指18例。接受治疗后的第2周、4周、6周分别对传统支具和改良后支具的患者进行随访,就支具的使用情况和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良支具组坚持佩戴支具患者的依从性高于传统支具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支具在不影响锤状指治愈率的前提下,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佩戴支具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自 1994~ 2 0 0 0年 ,我们应用微型钢板做内固定材料 ,共治疗掌骨、近节指骨骨折患者 42例 ,取得满意疗效。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 42例 ,男 3 1例 ,女 11例 ,年龄 15~ 72岁 ,平均 2 8.6岁。致伤原因 :机器压榨伤 14例 ,砖石砸伤 9例 ,冲床伤 7例 ,棍棒击伤 5例 ,皮带绞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智能化手部背伸牵引支具在手掌皮肤撕脱伤康复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于佛山市中医院行手掌皮肤撕脱伤修复的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5例,术后3周采用智能化手部背伸牵引支具牵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45例,术后3周采用手部背伸牵引支具牵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支具康复治疗前后进行明尼苏达手灵巧度测试(MMDT)、普渡钉板测验(PPBT)及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康复干预前MMDT、PPBT及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康复干预后两组患者MMDT、PPBT及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干预后,试验组的MMDT、PPBT和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化手部背伸支具牵引可促进手掌皮肤撕脱伤术后手部功能恢复,是手部功能支具在人工智能加互联网应用上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男、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支具治疗的效果,探讨性别因素对支具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2003年7月~2009年7月在我院完成支具治疗的男性AIS患者19例(A组),初诊时平均年龄14.0±2.0岁,平均主弯Cobb角28.8°±5.7°,初始Boston支具治疗6例,Milwaukee支具治疗13例;随机抽取同时期完成支具治疗的女性AIS患者57例(B组),初诊时平均年龄13.0±1.4岁,平均主弯Cobb角29.4°±6.1°,初始Boston支具治疗17例,Milwaukee支具治疗40例。定义末次随访时Cobb角大于初诊6°或治疗期间建议行矫形手术者为侧凸进展。结果:两组初诊时Risser征(P=0.786)、Cobb角(P=0.790)、弯型分布(P=0.350)和应用支具类型分布(P=0.350)等无显著性差异。A组和B组平均支具治疗时长分别为2.1±0.7年和2.5±0.9年,平均依从性分别为84.4%±7.6%和87.1%±5.7%。A组患者中发生侧凸进展8例(42%),其中需手术治疗者6例(32%);B组中侧凸进展12例(21%),其中需手术治疗者10例(18%)。男性患者侧凸进展比例高于女性,但统计学差异不明显(P=0.071)。两组中,生长发育状态低下、侧凸Cobb角大及主胸弯型患者侧凸进展比例高。结论:支具治疗可有效控制多数AIS患者的侧凸进展,女性患者支具治疗效果可能好于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6.
镇痛下三维整复支具外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镇痛下三维整复支具外固定与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探讨简单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7年8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骨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三维整复支具外固定组(治疗组)和常规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26~68(52.8±11.3)岁;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26~64(50.6±8.8)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体前缘压缩度、脊柱后凸角度及腰痛VAS评分的变化。结果: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治疗组随访时间5~37(16.1±8.8)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5~29(17.3±6.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椎体前缘压缩度、Cobb角矫正及腰痛VA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总体疗效相近,但三维整复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无须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自2005年6月~2008年5月,应用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2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2例,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20~65岁,平均36.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6例,高处坠落伤4例,重度砸伤2例;开放性损伤4例,闭合性18例;按Ruedi Allgower分型:Ⅰ型2例,Ⅱ型16例,Ⅲ型4例;急诊手术18例,伤后2周手术4例.  相似文献   

8.
笔者自2007年1月~2010年8月,采用非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锁骨骨折5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21~67岁,平均40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例,高处坠落伤1例,摔伤1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60例门诊收治的腕管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针刀治疗组(治疗组)和支具药物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9.38±7.43)岁。对照组男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0.23±8.71)岁。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D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刀治疗1~2次;对照组患者口服塞来昔布、维生素B1、维生素B12,并采用支具固定;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SCV、SNAP、DML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SCV分别为(48.63±7.33)、(41.24±6.15)m/s,SNAP分别为(9.89±3.71)、(8.22±2.19)m/s,DML分别为(5.11±2.28)、(6.13±2.23)m/s,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刀疗法可以减轻患者症状,具有可行性,适合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2008年2月~2011年11月,我院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68例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68例,男45例,女23例,年龄19~63岁。左侧25例,右侧43例。患者均为闭合损伤。合并伤:7例肋骨骨折合并血胸,1例肩胛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自研新型下肢可调负重康复支具在下肢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 rotation,PFNA)术后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62例Ⅱ型(Evans-Jensen分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PFNA内固定术,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康复组30例和支具康复组32例。其中常规康复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70.73±6.09)岁;支具康复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71.25±6.60)岁。常规康复组患者术后按常规方法康复,支具康复组患者应用自研新型下肢可调负重康复支具辅助早期康复。记录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随访过程中的疼痛强度(VAS评分)、患肢负重情况、骨折临床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9例患者半年后失访,其余5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9~18个月。支具康复组在术后1、3、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常规康复组(P0.05);支具康复组在各时间点的患肢负重情况均明显大于常规康复组(P0.05),但支具康复组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较常规康复组更短(P0.05);此外,在术后支具康复组的Harris评分均优于常规康复组(P0.05),而并发症的发生率则较常规康复组更低(P=0.048)。结论:自研新型下肢可调负重康复支具在Evans-Jensen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术后康复中能明显缓解术后疼痛,调节并适度增加骨折端应力刺激,从而促进骨折愈合,加速髋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其临床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损伤,严重损伤后易遗留伤残。笔者自2005年3月~2011年3月收治跟骨骨折68例,对关节外无明显移位者行非手术治疗,关节内骨折行手术治疗。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8例(共80处),男56例,女12例;年龄17~65岁,平均38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42例,车祸伤19例,其他原因伤7例。骨折按Sanders分型:Ⅰ型8处,Ⅱ型25处,Ⅲ型29处,Ⅳ型18处。根据伤者伤后跟骨X线片、CT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以及内侧支撑对其影响.方法 2003年2月~2008年3月,收治肱骨近端骨折37例.其中男15例,女22例;年龄为21~81岁,平均65.6岁.60岁以下8例,60岁以上29例.自行摔倒伤22例,高处坠落伤9例,车祸伤6例.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3例,三部分20例,四部分4例.所有患者均应用锁定钢板(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治疗.结果 术后33例获得12~48个月的随访(4例失访),平均18.6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0周.无内固定失效.根据Constant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为81.8%.结论 锁定钢板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肱骨头部内下方的有效支撑以及减少软组织剥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笔者自2007年6月~2009年3月,应用胫骨远端外侧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2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23~76岁,平均4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2例,重物砸伤10例,扭伤5例.按AO分型:A型5例,B型14例,C型8例.  相似文献   

15.
AO重建钢板治疗移位、粉碎锁骨骨折2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锁骨骨折为临床常见病,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5.98%犤1犦。本院自1997年2月至2000年10月,使用AO重建钢板共治疗锁骨骨折21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9~68岁,平均33.2岁;左9例,右12例;中外1/3交界处8例,中1/3段13例;闭合伤18例,开放伤3例,均为粉碎性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7天内9例,7~14天内8例,15~30天内4例;本组中6例曾接受非手术治疗,因外型不满意而手术。2.手术方法:患者仰卧,肩部垫高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Neer三部分及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1年5月,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并获12个月以上随访的77例Neer三部分及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9例,女38例;年龄18~81岁,平均54.2岁。致伤原因:跌伤47例,交通事故伤16例,高处坠落伤4例,运动伤5例,其他原因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6 d,平均4.5 d。骨折根据Neer分型标准:三部分骨折54例,四部分骨折23例。随访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76例切口Ⅰ期愈合,1例Ⅱ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5个月。末次随访时,Constant评分为(71.1±11.9)分;获优18例,良24例,中25例,差10例,优良率为54.5%。VAS评分为(2.8±2.2)分。2例患者发生骨不连;余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6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2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32.5%;15例行二次手术,二次手术率为19.5%。结论对于Neer三部分及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应争取解剖复位、稳定固定、减少肱骨头血供破坏,以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微创钢板内固定重建骨盆环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12月,收治不稳定型骨盆骨折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21~66岁,平均3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高处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6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4h,平均2.8h。骨折根据Tile分型:B型12例,C型9例。入院后行骨牵引、骨盆带固定,于伤后5~24d行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复位按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评定:解剖复位16例,满意复位4例,可1例。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6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骨盆骨折评分标准评定疗效:获优12例,良7例,可2例。结论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微创钢板能提供有效固定,重建骨盆环稳定性,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研手多功能支具应用于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7月-2017年7月,对佛山市中医院骨二科急诊116例术后住院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成支具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自研手多功能支具,应用于患者手术和术后康复过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性清创、消毒、清洗、肌腱修复和植皮缝合,最后使用VSD技术并使用敷料覆盖),每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患指的虎口角及虎口距离增加情况、手指活动度、TAM评级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8周、第12周支具治疗组虎口角及虎口距离增加情况、主动活动范围、最大伸展角度、最大屈曲角度和TAM评级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不同时点比较,两组患者随着时间迁移,虎口角和虎口距离增加情况、主动活动范围、最大伸展角度及最大屈曲角度均有明显上升,TAM评级优良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具治疗组术后关节僵硬、肌腱粘连、虎口挛缩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部支具应用于手部皮肤逆行撕脱的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瘢痕挛缩、肌腱粘连等病情,进而促进患者手指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 1993年 7月以来采用自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 2 1例 ,获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男 16例 ,女 5例 ;年龄 5~ 15岁 ,平均 11岁 ;左侧 13例 ,右侧 8例 ;部位 :股骨上段 6例 ,中段 12例 ,下段 3例 ;骨折类型 :横断型 12例 ,短斜型 7例 ,粉碎型 2例。开放性骨折 6例 ,按 Allgower′s分类法 [1] 分类 : 度骨折4例 , 度骨折 2例 ;伤因 :车祸 11例 ,高处坠落 3例 ,奔跑、戏耍中摔倒 5例 ,电击伤 1例 ,被殴打致伤 1例。合并伤 :脑外伤 5例 ,碑破裂 1例 ,肱骨髁上骨折 3例 ,尺、桡骨双骨折 1例。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外侧双钢板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2年6月-2009年1月,收治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19~70岁,平均43.3岁。致伤原因:摔伤7例,交通事故伤15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击伤4例,机器伤1例。开放骨折1例,闭合骨折31例。骨折按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ASIF)分型:C1型9例,C2型16例,C3型7例。合并尺神经损伤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8 h~7 d,平均3.3 d。8例采用后正中切口,24例采用内外侧双切口入路;均采用内外侧双钢板固定骨折。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4个月,平均14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8个月。肘关节功能按Aitken等的功能评定标准,获优22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5%。术前合并尺神经损伤者,4例于6个月内完全恢复;1例1年后仍遗留部分症状。结论内外侧双钢板能有效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