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继发肾脏损害的临床病理类型特点及对治疗的转归。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3月~2015年3月确诊为AS继发肾脏损害且有肾活检病理的21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肾脏组织病理、治疗措施及转归。结果:21例患者中,Ig A肾病8例(38%),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7例(33.3%),膜性肾病2例(9.5%),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1例(4.8%),急性间质性肾炎1例(4.8%),亚急性间质性肾炎1例(4.8%),间质性肾炎合并系膜增生性肾炎1例(4.8%)。21例患者在治疗后肾损害均有改善或稳定,其中8例AS继发Ig A肾病患者治疗后的尿红细胞、24 h尿蛋白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3例间质性肾炎在停用相应的诱发药物后,肾功能有明显改善。结论:肾脏穿刺活检明确病理诊断对AS继发肾脏损害患者意义重大,能指导临床用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小儿乙肝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HBV-MN)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分析33例HBVMN的临床表现、肾脏病理检查结果及对治疗的反应和转归。结果:33例HBVMN中97.0%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不伴高血压和肾衰竭,男女之比为5.6:l。病理检查显示除了有基底膜增厚外,可见系膜增生,免疫复合物呈多部位、广泛沉积,HBV抗原阳性率为90.9%,2例电镜发现肾小球基膜内存在病毒样颗粒,4例原位杂交显示肾组织存在HBV-DNA。本组病例末次随访时肾病缓解率(包括缓解和部分缓解)达78.6%,干扰素治疗疗效与激素治疗组和对症治疗组无差别。无肾功能减退、肝功能损害加重和死亡发生。结论:儿童HBVMN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病理改变为不典型MN,缓解率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本院近5年1224例肾活检资料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理类型分布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1224例肾脏疾病经皮肾活检的病理类型.结果 1224例肾脏疾病患者行肾活检时的年龄范围为4 ~ 82岁,男661例,女563例.本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81.70%,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12.17%,小管间质疾病占5.07%,代谢相关性肾病占0.82%,移植肾占0.16%,未确定诊断0.08%.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最为常见,占30.30%,其次分别为IgA肾病28.00%,膜性肾病17.50%,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10.50%,增生硬化性肾炎3.90%,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10%,新月体肾炎2.60%,微小病变性肾病2.50%,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60%.继发性肾损害最常见的继发肾脏病是狼疮性肾炎31.54%,其次分别是高血压肾损害27.52%,紫癜性肾炎13.42%,肾脏淀粉样变性11.4%,糖尿病肾病7.38%,乙肝病毒相关性肾损害2.68%,血栓性微血管病2.01%.结论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仍为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其中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最为常见,IgA肾病次之.且IgA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另外,继发性肾脏病逐渐增多,继发性肾脏疾病中仍以狼疮性肾炎最为多见.通过肾活检和临床病理讨论,不仅能明确疾病的病理类型,更重要的是指导临床治疗,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并对疾病的预后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肾损害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特点。方法 总结4例RA肾损害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4例均呈蛋白尿伴血尿,其中3例肾功能不全,组织病理为IgA肾病2例、节段系膜增生性肾炎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各1例,文献报道临床表现以蛋白尿、血尿为主,可呈肾病综合征或伴肾功能不全,病理类型以系膜增生性肾炎(包括IgA肾病)、膜性肾病和肾淀粉样变性多见。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以系镇增生性肾炎最常见,临床表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活组织病理检查(下称肾活检)在肾病综合征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选择近10年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患者1009例,分析肾活组织穿刺检查术后的病理结果。结果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占71.9%,病理类型以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IgA肾病及膜性肾病多见;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占28.1%,其中居前3位的是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和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结论肾活检对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及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败血症相关性肾损害的认识。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5例MRSA败血症肾脏损害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学特点分析。结果:MRSA败血症肾脏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急进性肾炎综合征,均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患者接受肾活检,显示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反应性小管间质肾炎。免疫学改变为血清IgG升高,C3、C4下降。结论 积极有效控制感染是治疗MRSA败血症肾脏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妊娠时肾脏损害临床和肾组织病理变化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探讨妊娠致肾脏损害的特点及病理特征。方法;对52例妊娠致肾脏损害住院病人进行了临床和肾活检病理的分析研究。结果:52例终止妊娠3个月后仍有蛋白尿,合并肾功能不全者28例(53.85%),肾活检免疫病不示IgG34例,IgA38例,IgM28例及C340例肾小球血管袢及系膜区沉积;病理表现系膜增生性肾炎34例、膜增生性肾炎10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6例,膜性肾病2例,52例中合并小球硬化者30列(57.69%);胎儿死亡40例(75.47%)。结论:妊娠激发了免疫反应导致肾脏病变是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之一,积极诊治该类病人是临床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70例隐匿性肾炎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活检在隐匿性肾炎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内收治的70例有完整肾活检资料的隐匿性肾炎病例,对其临床特点、肾脏病理特征,肾活检对诊断、治疗、预后的影响及中医病机特点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70例隐匿性肾炎患者中,无症状血尿5例(7.14%)、无症状性血尿和蛋白尿60例(85.71%)、无症状性蛋白尿5例(7.14%)。中医辨证分析,本虚证中肺肾气虚占24.29%,脾肾阳虚占10.00%,气阴两虚占61.43%,肝肾阴虚占4.29%;标实证中外感占25.71%,湿浊占10.00%,湿热占87.14%,血瘀占55.71%。病理类型为IgA肾病41例(58.57%)、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23例(32.86%)、其他6例(8.57%);肾脏病理损害分级为无病变1例(1.43%)、轻度62例(88.57%)、中度7例(10.00%)、重度0例。肾活检后19例(27.14%)患者改变了主要治疗方法。预后判定为良好3例(4.29%)、较好49例(70.00%)、较差18例(25.71%)、不良反应0例。结论:隐匿性肾炎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性血尿和蛋白尿,中医辨证多属气阴两虚,挟湿热、瘀血。主要病理类型为IgA及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部分患者肾脏病理损害较轻、预后较好,约1/4的患者肾脏病理损害较重、预后较差。隐匿性肾炎患者开展肾活检对明确肾脏病理损害程度、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38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并肾脏损害的病理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结合肾活检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肾脏损害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38例PSS肾脏损害者进行肾小球功能、肾小管功能及部分肾活检检查。结果 25/38例为肾小管性肾中毒(RTA),2/38例合并低钾性麻痹,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及肾小球肾炎(GN)分别为7例及4例,7月8例有轻度肾功能衰竭。结论 PSS肾损害常见,以RTA和GN为主要表现,泼尼松治疗可以减少间质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改善肾功能,纠正RTA。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E)致肾脏损害的诊治及预后情况,旨在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83年至2004年12月155例IE的临床特点及其中4例的肾组织学表现,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应用卡方分析、t检验或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E伴肾损害137例(88.4%),男女比1.4:1,发病年龄(38±17)岁,肾损害前病程为(4.8±5.9)月。肾损害表现包括无症状血尿和(或)蛋白尿(71.0%)、急性肾炎综合征(6.5%)、肾病综合征(2.6%)、急进性肾炎综合征(1.3%)、肾栓塞(1.3%)、单纯白细胞尿(3.2%)、非IE直接所致肾损害(2.6%)。急性肾功能不全14例,病因包括肾小球肾炎5例、急性间质性肾炎1例、肾栓塞1例、急性心衰5例、抗生索不良反应2例。肾组织检查4例,分别为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Ⅱ期、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及Ⅱ型新月体肾炎各1例。所有病例均予抗生素治疗,其中3例停用引起肾损害的抗生素;28例(20.4%)予手术治疗;5例(3.6%)予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2例予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1例予抗凝治疗。155例中7例(4.5%)死亡。伴肾损害137例中60例(43.8%)肾损害完全恢复。急性肾功能不全14例中12例(85.7%)血肌酐值恢复正常。统计分析表明,在积极治疗情况下,有无肾损害及不同程度肾损害的IE患者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E致肾损害很常见,多为无症状血尿和(或)蛋白尿,肾栓塞、急性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及急进性肾炎综合征也可出现。对IE所致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情况下,可酌情给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包括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  相似文献   

11.
全国16所科研、医疗机构于1980年4月~1981年8月共16个月时间,用尿激酶(Urokinase)治疗123例原发性及继发性肾疾患者,其中原发性慢性肾炎46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64例、狼疮性肾炎5例、紫癜性肾炎4例、急进性肾炎3例、结节性多动脉炎肾损害1例,肾脏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是轻微肾小球肾炎7例、微小病变形肾病综合征8例、增殖性肾炎27例、伴有局部半月体形成(<50%)的增殖性肾炎21例,半月体>50%者3例、腺性肾病35例、膜性增殖性肾炎13例、硬化中的肾小球肾炎4例、局灶性肾小球肾炎3例、局灶性肾小球硬化2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肾损害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肾脏活体组织检查的AS患者的临床及肾脏病理表现。结果18例患者中,9例呈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表现,5例呈慢性肾小球肾炎表现,1例呈肾病综合征表现,3例为慢性肾功能不全;4例血压增高,14例血压正常。24h尿蛋白定量平均为(1.17±1.39)g。15例肾功能正常,3例肾功能异常患者血肌酐平均为(153.2±36.8)umol/L。8例患者血清IgA水平升高,10例c反应蛋白升高,13例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且血清IgA水平和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707,P=0.001),血清IgA水平和ESR呈正相关(r=0.858,P〈0.001)。病理检查结果发现15例为IgA肾病(其中10例为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1例为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并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2例为局灶增生性肾炎,1例为局灶增生坏死性肾炎,1例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1例为膜性肾病,1例为局灶增生性肾炎伴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1例为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有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者均有服中药史。结论AS相关性肾损伤的病理改变多样,但主要为IgA肾病,也可表现为膜性肾病、局灶增生性肾炎和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其肾损伤可能与AS疾病本身和(或)治疗用药相关。  相似文献   

13.
20例毛细血管内增生患者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增生为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内收治的20例毛细血管内增生为主患者的临床表现、中医证候特征、肾脏病理特点及随访结果等。结果:20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2例(10.0%)、慢性肾炎综合征1例(5.0%)、肾病综合征17例(85.0%);中医证型中,气阴两虚证占60.0%、湿热证占75.5%、血瘀证占50.5%。肾脏病理诊断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IgA肾病6例(30.0%)、毛细血管内增生性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5例(25.0%)、毛细血管内增生性狼疮性肾炎5例(25.0%)、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2例(10.0%)、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病2例(10.0%),除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增生外,伴有系膜增生20例(100%)、基底膜增厚8例(40.0%)、新月体形成12例(60.0%);按照个体化治疗原则并随访1年以上,完全缓解5例(25.0%)、部分缓解8例(40.0%)、未缓解7例(35.0%)。结论:毛细血管内增生患者临床以肾病综合征多见,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挟湿挟瘀为主;除肾小球内皮及系膜细胞增生外,常合并基底膜增厚及新月体形成;不同病因毛细血管内增生患者预后差别较大,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大多预后良好、毛细血管内增生性狼疮性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病大部分能完全或部分缓解,而毛细血管内增生性IgA肾病及毛细血管内增生性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治疗反应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银屑病合并肾损害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83年至2004年有肾活检结果的银屑病并肾损害患者6例,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男性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8岁。肾损害在银屑病发病后平均16年(7—30年)被发现。2例表现为无症状性镜下血尿和蛋白尿;3例表现为慢性肾炎综合征;1例为肾病综合征。6例均有中大量镜下血尿,其中2例有发作性肉眼血尿:蛋白尿平均为2.05g/24h(0.01—5.42g/24h);血压4例正常,2例升高;Scr均正常。肾组织免疫荧光检查发现系膜区IgA沉积4例,系膜区IgG沉积1例,免疫荧光阴性1例。光镜表现均不严重,轻度系膜增生3例,中度系膜增生3例;均无新月体形成;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不明显;2例肾内动脉内膜增生、管腔狭窄。结论在银屑病合并肾损害中,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并不少见。可能与银屑病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肝合并原发性肾病与乙肝相关性肾炎(HBV-GN)的临床及病理差异。方法:选择2005年01月—2019年12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住院、血清HBsAg阳性合并肾损伤患者74例。根据肾脏病理诊断进行分组,A组为乙肝相关性肾炎患者24例,B组为乙肝合并原发性肾病患者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差异特点。结果:(1)临床指标中,两组患者首发症状、入院诊断、谷草转氨酶、乙肝病毒DNA定量、血红蛋白、镜下血尿、补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谷丙转氨酶、血肌酐、白蛋白、24 h尿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理指标中,两组患者肾脏病理类型、IgG、C3、C1q和FRA沉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肾脏病理特点、IgA和IgM沉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相关性肾炎患者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多见,病理类型多见于膜性肾病,并且更易出现临床症状(肝损伤、贫血、补体下降等)及肾脏免疫复合物沉积。乙肝合并原发性肾病患者临床以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炎多见病理改变以膜性肾病和系膜增生性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6.
IgA肾病合并急性肾衰竭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IgA肾病合并急性肾衰竭(ARF)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1992年~2006年经肾活检确诊IgA肾病合并ARF 20例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病理选择治疗方案并进行随访。结果:本组20例IgA肾病合并ARF,占活检IgA肾病的3.8%(20/527)。其中急性肾炎综合征4例,急性肾炎综合征合并肾病综合征5例,以浮肿、少尿为主8例,以恶性高血压为主3例。病理改变上系膜增生性肾炎5例,新月体肾炎8例,增生硬化性肾炎伴新月体肾炎3例、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合并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炎4例。14例肾功能恢复正常,4例部分缓解,2例无效性透析治疗后行肾移植。结论:IgA肾病合并急性肾衰竭发生率达3.8%,高于目前文献报道。临床表现多样化,病理表现为多种病理类型。病理轻则预后好,新月体肾炎诊断治疗及时预后好,多数患者肾功能可以恢复正常。因此早期及时肾活检对IgA肾病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成人与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人与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疾病转归的差异。方法:收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住院确诊为紫癜性肾炎(HSPN)的成人患者(≥18岁)36例,38例紫癜性肾炎患儿为温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病人,分析比较二者的临床病埋改变及疾病的转归。结果:(1)所有患者均有血尿。成人紫癜性肾炎临床分型为单纯性血尿2例.血尿+蛋白尿23例,肾病综合征11例;儿童患者单纯性血尿6例,血尿+蛋白尿22例,肾病综合征10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成人紫癜性肾炎合并高血压14例,合并肾功能损害9例;而所有儿童患者均无高血压或肾功能损害。(2)成人紫癜性肾炎病理分级:Ⅰ级3例、Ⅱ级2例、Ⅲ级28例、Ⅴ级2例、Ⅵ级1例,而儿童患者Ⅱ级31例、Ⅲ级7例,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3)27例成人紫癜性肾炎患者随访结果A组10例、B组14例、C组3例,30例儿童紫癜性肾炎的随访结果A组15例、B组13例、C组2例,两组预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人与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分型以血尿+蛋白尿最多见,与儿童患者相比,成人临床表现偏重,合并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较多见。成人紫癜性肾炎病理分级以Ⅲ级多见,而儿童病理分级以Ⅱ级多见,提示成人紫癜性肾炎病理较儿童严重。在本研究观察期内,我们发现成人与儿童紫癜性肾炎的预后均较好,二者预后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本院肾脏内科近10年肾活检病理类型及疾病谱变化.方法 收集2006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996例肾活检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肾脏疾病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996例肾活检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疾病760例,占76.3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211例,占21.18%,肾小管间质性疾病22例,占2.21%,遗传性肾病3例,占0.30%.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病理类型为IgA肾病238例,占31.32%,其次为系膜增生性肾炎199例,占26.18%,膜性肾病127例,占16.7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为狼疮性肾炎76例,占36.02%,其次为紫癜性肾炎56例,占26.54%,乙肝相关性肾炎24例,占11.37%.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最常见为肾病综合征446例,占58.68%,其次为慢性肾炎223例,占29.34%,隐匿性肾小球肾炎69例,占9.08%.结论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目前临床最常见肾小球疾病,其病理类型以IgA肾病最为常见,近年来膜性肾病所占比例明显增高.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以狼疮性肾炎最为常见,乙肝相关性肾炎所占比例较前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的疗效。方法对45例有病理资料的RNS患者采用清利解毒活血汤联合泼尼松、环磷酰胺治疗,并对病理类型、系膜细胞及肾小管问质损害程度与疗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45例RNS完全缓解率48.9%,总有效率84.4%。其中系膜增生性肾炎、IgA肾病、局灶性节段性硬化性肾炎及微小病变肾病疗效较好,膜性肾病及膜增殖性肾炎疗效较差,系膜细胞损害程度及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与疗效密切相关。结论清利解毒活血汤联合泼尼松、环磷酰胺对RNS有较好的疗效,但对膜性肾病、膜增殖肾炎以及系膜细胞损害严重或肾小管间质损害严重患者疗效尚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IgA肾病并发急性肾衰竭(ARF)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1例IgA肾病并发ARF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1)本组11例IgA肾病患者并发ARF,占我院同期IgA肾病的1.28%(11/860);(2)本组患者7例患者以浮肿、少尿为首发症状,3例以反复肉眼血尿为主诉、1例以恶性高血压为主要症状,6例患者蛋白尿≥2.0g/d;(3)肾活检示系膜增生性肾炎7例、新月体肾炎1例、增生硬化性肾炎伴新月体形成1例,余2例为In肾病的基础上伴发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4)本组资料中8例患者行激素加MP/CTX冲击治疗,4例予以单纯对症处理;8例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肾功能部分缓解,2例患者肾功能进展行维持性透析治疗,总有效率为81.8%。结论:IgA肾病并发ARF发生率不低,病理可表现为多种病理类型,病理改变轻,预后好,多数患者肾功能可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