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植入式输液港(IVAP)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化疗患者中的长期随访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茂名市中医院接受化疗的患者120例,按照患者意愿将其分为甲组(应用PICC,60例)和乙组(应用IVAP,6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6个月的随访,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一次性操作成功率、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情况、舒适度评分,并在最后一次随访时调查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一次性操作成功率均为100.00%。乙组患者的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甲组;两组患者置管后28 d的舒适度均高于置管后1 d,其中乙组患者置管后1 d和28 d的舒适度评分均高于甲组;乙组患者的满意度(96.67%),显著高于甲组(8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虽然IVAP与PICC在常规化疗患者的置管过程均安全可靠,但IVAP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患者舒适度更高,同时更能有效确保化疗患者的隐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和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高龄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高龄肿瘤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IVAP组38例和PICC组5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1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1次置管成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AP组置管后留置时间长于PICC组(P0.05),IVAP组导管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PICC组(P0.05)。结论:IVAP运用过程中与PICC相比,其留置时间长、减少了反复静脉穿刺带给患者的痛苦,其维护间隔时间长、并发症少和感染率低,是高龄肿瘤患者静脉输液的理想通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植入式输液港(IVAP)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接收的乳腺癌化疗患者9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采用PICC作为化疗途径,观察组则采用IVAP。对比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置管后并发症,同时调查两组管路维护时间、带管舒适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1个月、3个月、6个月导管留置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意外拔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管路维护时间短于对照组,带管舒适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式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患者舒适感强,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值得推广的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接受化疗的患者根据采用的不同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分为VPA组203例和PICC组168例,比较两组导管置入与维护情况、使用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不同化疗疗程并发症发生情况、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置管成功率均较高,VPA组按时维护情况高于PICC组(P0.05);在使用过程中VP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ICC组(P0.05);PICC组并发症发生的情况随化疗疗程的增加而增加(P0.05);PICC组随着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并发症发生机率增加(P0.05)。结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应用于乳腺癌化疗患者中,其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PICC组且随化疗疗程增加及置管时间延长,其并发症发生率也均低于PICC组,因此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可作为乳腺癌患者化疗理想的静脉通路。  相似文献   

5.
钱程  石静 《护士进修杂志》2020,35(17):1606-1608
目的探讨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两种置管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消化道恶性肿瘤70例患者分别应用IVAP和PICC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满意度和经济费用。结果 IVAP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PICC组(P0.05),IVAP组护士的满意率为100%,显著高于PICC组(P0.05)。医疗成本上,IVAP组的材料和人工操作成本费用明显比PICC组高。IVAP组维护费用明显低于PICC组的维护费用(P0.05)。结论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应用IVAP技术可有效减少置管不良反应的发生,能有效地提高护士的满意度。尽管IVAP材料和人工操作费用都较高,但因其维护次数和维护费用相对较少,也相对减少其医疗费用,且还有留置时间长的优点,故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 目的:探讨IVAP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7月到2018年6月于我院化疗的80例乳腺癌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38例,经外周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B组42例,行超声引导下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单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用时、带管舒适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B两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4.74%和100.00%)和单次置管成功率(分别为86.84%和88.10%)均较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A组,导管维护用时(11.22±2.37)min短于A组(15.28±3.75)min(P<0.05);B组带管舒适度情况优于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8%)低于A组(21.05%)(P<0.05)。结论:与外周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相比,超声引导下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导管维护用时较短,能提高患者带管舒适度,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化疗中的应用,旨在为患儿化疗提供优化静脉通道的科学依据.方法 将本科于2010年3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采取正规化学治疗者共42例,随机分成PICC组和IVAP组,每组各21例,年龄4个月~5岁.从置管的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性并发症方面比较2种置管方法应用效果的差异.结果 IVAP组与PICC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AP组的平均留置时间显著长于PICC组(P<0.05).2组的导管感染率、导管堵塞率、导管的脱出移位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AP为临床提供了安全、感染率低、维护方便、不影响患儿的生活与运动、留置时间长的治疗通道,可以减少患儿及家长生活质量的降低程度,值得在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输液港(IVAP)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 1月至2016年12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甲乳外科收治的60例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按不同处理方法分为IVAP组30例和PICC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费用、并发症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指标差异。结果 IVAP组患者总并发症的发生率(20.00%)低于PICC组(46.67%);IVAP组患者在洗澡、穿衣、如厕及床椅移动等自理活动方面优于PICC组;但IVAP组患者平均每次化疗置管及维护费用[(1376.00±304.17)元]高于PICC组[(433.35±234.98)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AP是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深静脉留置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梗阻的肿瘤患者经股静脉置入PICC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肿瘤患者328例,均准备接受化疗而行PICC置管,将其中置管途径为上臂贵要静脉的患者256例设为对照组;其他因上腔静脉梗阻置管途径改为股静脉的7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置管操作情况、导管留置时间与置管并发症。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98.61%)高于对照组(79.69%),出血量评分观察(2.48±0.68)分低于对照组(3.12±0.72)分(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为(193.34±47.32)d,对照组为(185.33±52.42)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72%)与对照组(10.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安全可行,适用于上腔静脉梗阻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植入式输液港(IVPA)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乳腺癌化疗患者120例,按置管方式分为IVPA组和PICC组,各60例。观察两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间隔时间、患者带管的舒适度、并发症和费用,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置管成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导管留置时间、患者舒适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 IVPA和PICC均是乳腺癌化疗患者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IVPA在导管维护、并发症、生活质量方面相对优于PICC,而PICC为护士操作,其操作简单,费用相对较低等,因此IVPA和PICC均能成为乳腺癌患者的安全的静脉输液通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乳腺癌患者采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enous port access,VPA)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乳腺癌患者合适的中心静脉输液途径。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化疗患者409例,将植入VPA的191例设为VPA组,植入PICC的218例设为PICC组,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VPA组患者置管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PICC组患者(P0.05)。结论VPA具有安全、舒适的优点,是乳腺癌患者静脉输液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血液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96例血液肿瘤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7例患者采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分为观察组;49例患者采用PICC置管分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管路维护操作时间、置管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置管后3个月时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管路维护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置管后3个月时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PICC置管相比,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置管成功率高,维护操作时间短,置管时间长,并发症少,可作为理想的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13.
恶性肿瘤患者应用PICC的护理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周围静脉留置针(PIV)在肿瘤化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使用PICC和PIV各60例肿瘤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记录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及置管所致并发症.结果 PICC置管成功率为95.0%,PIV组为98.3%,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PIV组为31.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静脉治疗持续时间为(63±12)d,PIV组静脉治疗持续时间为(6±3)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ICC在肿瘤患者的化疗中置管安全,可长期保留,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血液恶性肿瘤患者62例,其中PICC组31例,VAP组31例,两组分别统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和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VAP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7.1%,PICC组为93.5%(P>0.05);VAP组留置时间1年以上的患者为30例,PICC组为2例(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VAP组为6.4%,PICC组为29.0% (P<0.05).结论 VAP是血液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输液的理想通路,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IVAP)在肿瘤患者中应用价值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住院部收治的肿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彩超引导下PICC组与IVAP组,各30例。结果:彩超引导下PICC组置管操作时间为(17.18±1.23)min,明显短于IVAP组的(20.36±2.1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彩超引导下PICC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6.67%)明显高于IVAP组(73.33%),并发症发生率(3.33%)明显低于IVAP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出院时,彩超引导下PICC组情绪功能与躯体功能EORTC评分明显高于入院时与IV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彩超引导下PICC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IV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与IVAP相比,彩超引导下PICC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更显著,且具有简便、安全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置入式静脉输液港(VPA)与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肿瘤静脉化疗患者满意度和服务体验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肿瘤静脉化疗患者按导管置入方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采用VPA置管方式,对照组采用PICC置管方式。采用调查问卷法调查两组患者满意度、服务体验和置入导管总体服务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满意度、服务体验和置入导管总体服务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静脉化疗患者选用VPA置管方式,可提高患者满意度、服务体验。  相似文献   

17.
黄玲 《当代护士》2017,(11):156-158
目的探讨护理程序式健康教育对肿瘤化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自护能力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2月选取本院收治的124例恶性肿瘤PICC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置管期间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置管期间接受护理程序式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期间相关并发症及干预前后自护能力的差异。结果观察组静脉炎、血流感染、穿刺部位血肿、血栓形成、导管滑脱、导管破损、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及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自我效能总评分、健康知识、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程序式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肿瘤化疗PICC患者自护能力,降低患者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干预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的乳腺癌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实施普通护理,观察组在普通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比较2组行PICC置管后的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行首次PICC置管穿刺的成功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8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PICC留置时间为(108.92±2.35) d,优于对照组的(82.65±3.79)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均在术后30 d内并发症情况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0~60 d内并发症发生率为8.00%,低于对照组的3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乳腺癌静脉化疗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方法可降低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延长PICC置管的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传统的外周静脉留置针(STVDN)、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植入式输液港(PORT)3种不同的输液工具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7月14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其中静脉植入式输液港(PORT)组48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46例,采用外周留置针(STVDN)组46例,比较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导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ICC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3.5%,PORT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7.9%,STVDN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8.5%,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VDN组的药物外渗发生率为6.5%,PICC组及PORT组为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的静脉炎发生率为2.2%,PORT组为0,STVDN组为6.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的堵管发生率为6.5%,PORT组为2.1%,STVDN组为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的血栓发生率为8.7%,PORT组为2.1%,STVDN组为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的局部感染发生率为4.3%,PORT组为2.1%,STVDN组为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2.2%,PORT组为0,STVDN组为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PICC组导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PORT组(P0.05)。结论三种不同输液工具的选择在胃肠道肿瘤化疗中应用各有利弊,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有效降低了药物外渗发生率,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在导管并发症方面,PORT并发症较PICC少,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首选PORT作为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的输液工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IVAP应用于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7月~2018年6月于我院接受化疗的80例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80例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38例)和B组(42例)。A组化疗予经外周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B组化疗采用超声引导下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单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用时、带管舒适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B两组置管成功率和单次置管成功率均较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A组,导管维护用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A组,且带管舒适度优于A组(P0.05)。结论:乳腺癌化疗时,与外周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相比,超声引导下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留置时间较长,维护用时较短,能提高带管舒适度,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