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蛭治久咳     
咳嗽一症,无论内伤、外感,或是五脏六腑之咳,都是肺气失于宣降,才会发生。而肺气宣降失常,或逆乱,或壅遏,久则必然导致肺络瘀阻。同时久咳肺气必虚,气虚无力运血,也会导致肺络瘀滞。而肺络瘀滞,反又壅遏肺气,更使其宣降无权。如此恶性循环,必令咳嗽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X线胸透所见的肺纹理增生、紊乱等现象,就可能是肺络瘀滞的表现。因此,在治疗久咳时,佐以祛瘀透络之品,甚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但是,肺为娇  相似文献   

2.
王志英  汪红 《国医论坛》1997,12(3):35-35
肺为相傅之官,位居胸中,主一身之气,朝会百脉,外合皮毛,内为五脏之华盖。若外邪侵袭,或他脏病气上犯,皆能使肺失宣降,肺气郁滞,百脉不通,形成瘀血。瘀血伏藏于肺,阻碍肺气之宣肃升降,肺络受阻,可致咳逆喘息、肺胀诸疾,若在采用补泻肺气、顺调气机、化痰涤痰治法的同时辅以活血化瘀,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就相关疾病探讨如下。1支气管哮喘哮喘的发生因痰气交阻,肺气郁滞,久则肺络不通,瘀停积,阻滞气道,妨碍气机升降,而致咳逆喘息加重。治当化痰祛瘀,降气平喘。其中因寒痰伏肺、肺气上逆、络脉不利者,治当温肺散寒、…  相似文献   

3.
郝翠梅 《世界中医药》2007,2(3):158-158
1中医对咳嗽的认识中医一般将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慢性咳嗽除分清外感内伤的同时,更要辨宣与降、虚与实、寒与热的轻重,给以宣、降、润、收规律性组合用药,以综合协调肺气的运动,使其气机调畅,宣降相因、水津四布、阴阳平衡,恢复肺脏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使咳嗽治愈。2病机肺为娇脏,宣降失司、虚实夹杂、寒热失调乃为慢性咳嗽的病机。咳嗽病位在肺,但与多种因素有关。肺主气、司呼吸,外感六淫及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皆可影响肺的正常功能,致气机不畅,宣降失职,迫气上逆,而为咳嗽。肺为娇脏,清虚之体,居上焦,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易为六淫邪气、七…  相似文献   

4.
咳嗽一症自古至今论述繁多,综观教材及各医家之说,不外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端,外感又有风寒、风热、风燥之别,而内伤则有痰湿、痰热、肝火、阴虚之殊,但瘀血致咳却鲜见报道。根据对《内经.咳论》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一观点的领悟,以及根据"久病必瘀"、"百病皆瘀"的道理,笔者认为瘀血既为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素,对于咳嗽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病机为:他脏受邪后久病成瘀或跌仆闪挫致瘀,使瘀血阻滞胸中脉络,肺位居胸中,进而瘀阻肺络,致肺失宣发肃降和治节之功能,肺气上逆为咳,笔者根据瘀血致咳这一原理,在临证中用血府逐瘀汤化裁治疗咳嗽屡收良效,现介绍如下。1瘀阻肺络证  相似文献   

5.
“暑滞肺络”是清代医家王孟英在注释薛生白《湿热病篇》中“暑入肺络”时提出来的。针对薛生白“湿热证,咳嗽昼夜不安,甚至喘不眠者,暑邪入于肺络,宜葶苈子、枇杷叶、六一散等”的论述,王氏注释道:“人但知暑伤肺气则肺虚,则不知暑滞肺络则肺实,用葶苈引滑石直泻肺邪,则病自愈。”  相似文献   

6.
李军 《江苏中医药》2017,49(8):41-43
正慢性咳嗽是指病程超过8周,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病变,常见于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胃食管反流症等[1]。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久咳"范畴,多数学者认为其由风邪犯肺,邪热结咽,胃气上逆,肝火犯肺,诸脏先伤后传于肺和外感内伤互为因果等原因使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致[2]。透法,为温病治疗过程中,运用轻清宣透药  相似文献   

7.
王晓琪  韦俊 《陕西中医》1997,18(8):337-338
采用中医辨证,分为邪伤肺络,血溢损肺型;肺络瘀滞,气虚邪恋型;瘀血阻肺,邪潜肺络三型,并联合西强的松为主治疗小儿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1例。结果治愈9例,死亡2例。  相似文献   

8.
<正> 咳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祖国医学认为:肺为人之帷盖,主皮毛而司呼吸。因此,在生理上有“肺气以降为顺”的说法。外邪侵入,内舍于肺,肺气上逆,故必见肺失宣肃所现的咳嗽一症。咳嗽虽为肺系之症又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人体五脏六腑,气血化生升降,均赖以正常的生理功能。脏腑有损,功能失衡,气机的升降出入就会异常,而影响肺气的宣肃,产生咳嗽。而当邪气袭肺,肺金受损,又可触犯宿疾,加剧咳嗽,互为影响。因此、《医学三字经》曾说:“是咳嗽不止于肺,而又不离乎肺也”。  相似文献   

9.
肺血管重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发生及不可逆性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主要表现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增殖,肌型血管中膜增厚,非肌型血管肌化,成纤维细胞和胞外基质合成增多等。中医认为肺脏久病,病邪由气入血而病络,或邪气直接扩散入于肺络,络气亏虚,气虚无力推动血及津液的正常运行而致血停成瘀,津聚为痰,痰浊、瘀血有形之邪阻塞肺络,致肺络改变,病理因素主要仍是“痰”和“瘀”。近年来,有关中医药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血管重构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一定进展,现将其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小儿咳嗽是儿科最为常见的症状,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冬春或气候骤变之时为多见。咳嗽虽属肺,然其成因各异,有外感内伤之别,均与肺失宣肃有关,笔者根据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内易饮食生冷所伤,常致宿食内滞,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精微,生湿成痰,痰食互阻,上壅于肺,致肺气不得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机复杂,本文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及临床观察,提出肺脾功能失调、痰瘀阻络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主要病机之一。脾虚、肺气不利为发病的内在依据,当致病因素侵袭人体,脾气虚、肺气不利,气机运动失常致瘀血内生;同时肺气不利,肺失宣发肃降,及脾气亏虚,脾失运化,可造成津液代谢障碍、聚湿成痰,痰流大肠,终致痰瘀互结、阻于肠络,血败肉腐、内溃成疡而致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居世界首位。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吸烟与肺癌的发生呈剂量-效应关系。中医认为肺乃娇脏,喜润恶燥,"烟草"乃热毒燥邪,长期吸烟可致肺气失宣,灼伤肺络,肺中郁热,形成痰凝血瘀之肿块而咳嗽或痰血。清肺合剂(原名中肺合剂)是本院几代中医药工作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研制、归纳、提炼出来的经验方制成的医院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化痰、软坚散结活血之功效,主要用于晚期肺癌和早、中期肺癌的辅助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清肺合剂联合GP(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EM+DDP)方案治疗中晚期肺癌吸烟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合并肺动脉高压是特发性肺纤维化较为难治的并发症之一。从中医角度结合五脏生理病理特点分析,认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位在肺,可涉及脾、肾、心,主要病机为肺、脾、肾、心之气虚以及心肾阳虚,而心肾阳虚在其病程发展过程中更为重要;气虚血滞,阳虚寒凝血瘀,阳虚水泛,进一步影响津血的运行,气虚阳虚共同促进瘀血的形成,故血络瘀阻贯穿病程始终。从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角度出发,可有效预防或者减缓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肺动脉高压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从瘀论治慢性支气管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滨  门宝 《湖北中医杂志》2002,24(11):22-23
慢性支气管炎 (下称慢支 )多属中医“久咳”、“喘症”、“痰饮”、“肺胀”等范畴 ,多见于老年患者。病机多为长期受多种外邪侵袭 ,肺之宣肃功能失常 ,日久肺气受损。对慢支病机的认识 ,一般着眼于气分失调者居多 ,究其血瘀者鲜见。笔者认为 ,肺气失宣或肺气亏虚为本病的主要病机 ;然而肺气不得宣达 ,血为气滞 ,运行不畅而致肺络瘀阻也不容忽视。因为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患者除咳、喘、痰外 ,大多还兼有舌边尖有瘀点或瘀斑 ,舌下静脉纡曲、怒张 ,面色暗淡 ,甚则口唇青紫等瘀血征象。因此 ,研究慢支血瘀症的机理 ,探索活血化瘀法在治疗慢支中…  相似文献   

15.
疏风止咳法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樊长征  苗青 《天津中医药》2010,27(5):392-393
探讨了疏风止咳法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基本原理,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以咳嗽为主要症状,主要病因病机为风邪犯肺,邪阻肺络,肺失宣肃、肺管不利、气道挛急,其病机既有肺气上逆之咳嗽的特点,又有哮喘气道高反应性的特征,其治疗应运用疏风止咳法以宣肃肺气、通利肺络、使邪外达、气道复安,提出了疏风止咳法是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主要治则之一。  相似文献   

16.
痰滞气络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虚邪蕴故痰滞,痰成之后,流注定位于气络。气络的空间位点是在脉外。气络是运行气和津的网络,以哮喘为例,痰滞气络,随肺脾肾的功能好转与减退而发生变化,使哮证频发频止。发时气为痰阻,痰与气相击,气道闭拒,喉中哮鸣。其治疗应予宣发肺气,清痰通络为主。活血化瘀的治则即使在口唇瘀阻十分明显时也不必使用,否则徒伤正气而已。  相似文献   

17.
全身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都称之为瘀血,又称为蓄血。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多由于气滞、气虚、血寒、血热等原因而形成。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若因气滞,或因气虚推动无力,均可造成血液凝滞成瘀。寒凝血脉,则经过全身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都称之为瘀血。  相似文献   

18.
从“肺为血脏”角度出发,结合现代临床和科学研究,重新分析和认识络脉在特发性肺纤维化发展中的作用。众所周知,络脉为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可以说络脉在气血的运行中起关键作用,“肺为血脏”理论认为气血的失常最易造成肺部瘀滞,痰阻血瘀,肺络不通,形成痰、毒、瘀、虚等病理产物,肺脏长期得不到滋养,最终发展为间质性肺疾病,肺痿弱不用。“肺为血脏”,易滞易瘀、易入难出,肺虚是形成间质性肺病的基础,络脉不通,气滞血瘀是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病机,而络病理论又反过来证明了“肺为血脏”这一理论,临床上补肺益气、活血通络法应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19.
外感咳喘,初多因外邪人中息道而起。息道属肺,中空,内充肺气,以口鼻与外界直接通连。外邪经口鼻而人中,舍于息道,必伤息道之经络气血,导致其经气不利,络血淤滞。血以载气,络脉为经气转输之所,故理血络乃利息道,开邪出路之关键。笔者用桃仁与杏仁等量相配,加入辨证方中,通利息道效果满意。如新感咳喘,风热者用加减桑菊饮(桃仁、杏仁、桑白皮、野菊花、银花、连翘、麻黄、桔梗、陈皮、法夏、黄芩、甘草),风寒者用化裁参苏饮(参苏饮去桃仁、杏仁、麻黄)。  相似文献   

20.
血滞证与血瘀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佑衡 《中医杂志》2001,42(6):379-380
血瘀证已明确定义为由瘀血内阻而引起的病变,而瘀血是血液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为继发性致病因素。瘀血的形成除外伤原因外,必然有一个血液运行变化即血液运行缓慢或血质变浓变粘的过程。笔者认为这一过程应称为血滞期,这一时期所产生的病变则称为血滞证,它可有症状或无症状表现,它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