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由于五脏功能具有“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的特点,医者多从其说,注重用补法、涩法,作者提出五脏以通为用,以通为治的观点,以纠过补、过涩之弊。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在刺络放血理论上独见其长,不但详细记载了刺络放血法的分经论治原则,所采用的三棱针、砭石、燔针、长针等刺络工具,同时指出了刺络放血法的临床适应病证与施治部位,更是独树一帜地提出刺络放血法不但适用于实证,对脏腑虚证亦有较好的补益作用,形成了有别于前人的李氏刺络理论。其著作中对刺络放血法的收录和运用具有详尽和实用的特点,对后世及现代临床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刺络补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刺络,古称络刺。现多称放血疗法。是一种用三棱针等针具在人体某些特定的部位刺破浅表络脉,放出少量血液以激发经气、调整阴阳、治疗疾病的特殊针刺方法,自古至今为历代医学所推崇。多数医家认为刺络只宜治疗实证,虚证则属禁忌。笔者通过查阅学习古今文献,结合临床实...  相似文献   

4.
出血性脑卒中以“瘀血阻滞、脉道不利”为基础,在“血溢脑脉之外”后相继发生瘀血压迫脑髓,内风化火上炎,瘀血化为痰水上蒙清窍,毒损脑髓的病理过程。诸邪弥漫脑腑,阻遏脑络气机,脉道不利,血液减少,脑髓不充,诸症蜂起,实为脑窍被扰失养所致。根据叶天士胃腑“以通为补”的理论,通调脑之气血阴阳,去瘀生新,恢复脑司元神之职,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胃肠同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主受纳,肠主传化。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故“降”是胃肠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一旦邪气犯胃,气失通降,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就会形成湿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等病因引起的种种胃肠疾患。此乃正邪交击,气机壅滞之实滞;若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清浊相干,郁滞于中,则属于虚中挟滞。所以胃肠病不论寒热虚实,“滞”是其共同的病理特点。治疗虽有温清补泻之分,但多以开其壅滞,调其升降为目的,都要着眼一个“通”字。胃气得通,浊邪得降,则清气自升,脾胃将养,此即所谓“以通为补”。  相似文献   

6.
彭筱娴  张培彤 《中医学报》2021,36(3):465-468
恶性肿瘤在其生成、增殖及侵袭的慢性进展过程中,初则由气及血,久则由血入络。络脉网络全身、沟通内外,络脉失和则痰瘀互阻、虚实互结,病情缠绵反复。癌肿阻滞脉络,不通则痛,故疼痛持久而剧烈;痛证不除,局部脉络阻滞日久,耗伤正气,不荣则痛,导致络脉发病程度进一步加深。临证治疗癌性疼痛,当守叶天士"以通为用"之法,攻补兼施、标本同治,扶正、祛瘀、温阳、养阴、益气、解毒联合应用。络阻以实为主时,通络祛瘀,兼以扶正养阴;络涩以虚为主时,补虚通络,兼以通利血脉。  相似文献   

7.
搜集整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关于痛证的病因病机及辨治的认识,认为:叶氏介“久痛必入络”,而络痛证的病机为络中气血不通,痛因有虚实寒热四端;辨症要点为“痛则不通”,贵在辨别“络不通”有气血阴阳之分;总以辛香通气为络痛证的治疗大法,根据其络痛之属气血阴阳虚实而“辨证施通”,指出通络时应重视虫类药的运用及以奇经通补络脉,并强调因“痛久入络”,故治疗时以“缓调为宜”。  相似文献   

8.
络病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各代医家发展,已经形成较完善的体系,可指导现代临床诊疗.溃疡性结肠炎属"肠络病"范畴,本文从起因、病程、病变范围、病机特点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论述其与"络病"的相似之处.溃疡性结肠炎为本虚标实之证,气血亏虚、脉络失养为其本,痰、浊、瘀胶结留滞,痹阻肠络为本病之标.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的"络以通为用"为络病常用治疗方法.在治疗上,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以及疾病特点,制定"络以通为用"的基本治疗原则,采用清热利湿、调气和血、补虚荣络等通络方法,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杨丹红教授运用通经刺络针法治疗痛证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查阅古籍及现代文献研究,并基于痛证的发病机制,总结杨师通经刺络针法的理论依据及其治疗痛证的应用前景,并举临床医案两则加以佐证。[结果] 痛证病机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主要为气机运行不畅,故杨师认为治疗痛证旨在条畅周身气机。杨师基于《内经》“根结”“根溜注入”理论,根据自身临床经验,结合络刺法,提出了通经刺络针法。其针法强调辨经论治,取病位所过经脉之首尾穴,快速捻转,得气为要,出针后行井穴刺络放血。文中所附两则医案之痛证,皆为经脉气机不畅所致,故治疗取其所过经脉之首尾穴行通经刺络针法,使气血得行,痛证即愈。[结论] 杨师临床治疗痛证时注重辨经论治,注重首尾配穴及井穴的应用,配合刺络放血疗法,达到加强周身气机运行,调理气血之用,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当前,狼疮危象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主要的致残致死因素,是指急性的危及生命的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包括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神经精神狼疮、重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的肠系膜血管炎、弥漫出血性肺泡炎及急性重症肺间质病变等,应当重点保护受累脏器,挽救生命,防止或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免疫抑制治疗的基础上,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正逐渐引起风湿学界的广泛关注。本课题组研究发现,本病基本病机为“久病入络”,辨治特点为“以通为用”,且与中医络病理论具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略论火针刺络青海医学院中医系(810001)洒玉萍刺络又称“刺络放血”,是临床上根据“血实者决之,宛陈者除之”的原则直接刺于络脉使之出血的一种方法。《素问·血气形志篇》谓:“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由此可以窥见古...  相似文献   

12.
衰老以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随老龄化加剧,已然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认为精为生命起源,气是生命动力,神是生命体现。以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为指导提出衰老所致认知障碍的关键病机及相应治法,肾精虚衰,脑髓失充为根本,元气亏虚,脑络失通为关键,脑神失养、神机失用为表现,治以补肾填精充脑髓,温扶元气通脑络,充养脑神运神机,以期对延缓和防治衰老所致认知障碍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刺络疗法又称刺血疗法或放血疗法,是针灸传统疗法之一。早在石器时代,就有用砭石刺破体表治疗疾病的记述,《黄帝内经》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系统的刺络疗法的记载。《黄帝内经》以后,许多医家不断摸索,积累了刺络疗法的经验,发展了刺络疗法的理论和方法。古代日本也曾有过原始的刺络疗法。日本民间自古就有用砭石等放血治疗疾病的方法,中国的医学理论传入日本以后,这些方法逐渐地发展成为刺络疗法。文章首先介绍中国和日本刺络疗法的特点,然后进一步发挥刺络疗法,提出了融合日中双方的理论和方法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黄桂成教授从络病论治膝骨关节炎的辨证特点与用药经验。[方法]通过跟随黄桂成教授侍诊抄方,整理医案、临证揣摩,总结黄桂成教授从络病角度论治膝骨关节炎的经验,并附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黄桂成教授认为筋骨由络脉充养,络脉不通是膝骨关节炎的病机本质,临证对于膝骨关节炎的辨证立足络病理论,从发病因素、病邪新旧、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病血病等方面着手,治疗上提倡"以通为用",并善于运用辛味药、虫类药、藤类药、补益药等药通络蠲痹,临床疗效突出。所举医案患者辨为肝肾亏虚、寒湿阻络证,黄教授从"络"论治,以补益肝肾、温经通络为法,注重通络药与其他药物的灵活运用,经治后患者多年痼疾告愈。[结论]黄桂成教授诊疗膝骨关节炎,从"络"论治,强调辨证与用药的统一,思路清晰,特色突出,疗效明显,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当前,神经精神损害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主要的致残致死因素,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免疫抑制治疗的基础上,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正逐渐引起风湿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本病基本病机为"久病入络",辨治特点为"以通为用",且与中医络病理论具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中医络病理论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危象的证治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狼疮危象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主要的致残致死因素,是指急性的危及生命的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包括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神经精神狼疮、重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的肠系膜血管炎、弥漫出血性肺泡炎及急性重症肺间质病变等,应当重点保护受累脏器,挽救生命,防止或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免疫抑制治疗的基础上,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正逐渐引起风湿学界的广泛关注。本课题组研究发现,本病基本病机为“久病入络”,辨治特点为“以通为用”,且与中医络病理论具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刺络放血疗法治病由来已久 ,它是用三棱针或粗而尖锐的针具 ,在患者身上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 ,施以针刺放出适量的血液 ,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古人对刺络放血非常重视 ,应用较广。早在《内经》一书中就有详细的记载。《灵枢·九针论》谈到锋针 (即三棱针 )有“泻热出血”的作用 ,《灵枢·官针》篇指出 :“病在经络痼痹者…… ,病在五脏固居者 ,取以锋针。”因此 ,不论内伤外感 ,新病宿疾 ,皆可取锋针刺出血以治之。笔者就刺络放血之法的运用 ,谈谈个人的体会。1 施用原则刺络放血疗法的施用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明确指出 :“锋针…  相似文献   

18.
"以通为补"理论是具有中医特色的治则治法."通"是指祛邪、攻下等治法;"补"是指补益或恢复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平衡."以通为补"即在治疗某类疾病时使用"通"法以达到恢复脏腑机能的效果.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祛瘀生新"的疗效."祛瘀"即"通";"生新"即"补".血府逐瘀汤通...  相似文献   

19.
"以通为补"属于中医治则治法范畴,是指在某种或某类疾病治疗中采用祛邪、攻下等"通"法,最终达到补益或使脏腑达到阴平阳秘状态的"补"的作用。"以通为补"学术思想自古而有之,至今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仍有重大意义,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疾病谱的变化,"以通为补"学术思想更是焕发出了新的时代意义。文章拟通过对"以通为补"学术思想的含义辨析、临床应用范例解析及使用注意三方面,具体阐述"以通为补"学术思想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络脉遍及全身,纵横交错,沟通表里两经、脏腑官窍、四肢百骸。邪气侵袭人体,首先侵及络脉,并通过络脉传入经脉、脏腑等。叶天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久病入络"的观点,认为凡痛证,初起在气者,伤经,当以治气、理气为主;久病在血者,伤络,当以治血、活血为先。叶天士的络治法不同于一般的理气逐血之法,而是在"络以通为用"的原则下,归纳出多种通络方法,如辛温通络法、搜邪通络法、活血化瘀通络法、降气通络法、补虚通络法等,使血无凝滞、气血宣通而病自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