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ARVI)22例。急性期STV3R~STV7R可见典型的心肌梗死的ST-T动态变化。20例合并下壁、后壁梗死,18例STⅢ>STⅡ;合并房室传导阻滞8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心房颤动5例。结论:ARVI常合并下后壁梗死和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应动态、全面分析心电图的变化才能作出正确完整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ECG)ST段的某些特征性改变对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_ⅠRA)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15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析比较_ⅠRA开通前ECG改变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资料的对应性关系。结果 (1)单支病变患者中,STⅠ↓、STⅢ↑/ST_Ⅱ↑1、STV1↑/-预测_ⅠRA为RCA具有统计学差异。ST_Ⅰ↑/-、ST_Ⅲ↑/ST_Ⅱ↑≤1、STV1↓预测_ⅠRA为LCX具有统计学差异。(2)STV4-V6↓、ST_(Ⅱ、Ⅲ)、a VF↑0.2mv且无STa VR↑预测患者合并冠脉多支病变具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ECG其ST段某些特征对判定患者合并冠状动脉单支或多支病变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伴频率依赖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病例中,短于临界期的R-R间期,可通过超常期传导出现正常QRS波群,同样现象以前也曾在心房扑动伴频率依赖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病例中见到.本文随着R-R间期短于右束支超常期的程度加重,在右束支传导阻滞基础上,电轴从显著左偏到轻度左偏、直至电轴正常.作者认为这可能与希-浦系的传导时间有关. 患者男性,72岁,因二尖瓣狭窄,心房颤动服用地高辛及速尿.心电图示心房颤动伴频率依赖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1).  相似文献   

4.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block,CA-VB)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常见并发症,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IWMI)CA-VB的发生率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nterior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AWMI)的2~4倍,且临床表现不同[1]。为比较老年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伴频率依赖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病例中 ,短于临界期的R_R间期 ,可通过超常期传导出现正常QRS波群 ,同样现象以前也曾在心房扑动伴频率依赖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病例中见到。本文随着R_R间期短于右束支超常期的程度加重 ,在右束支传导阻滞基础上 ,电轴从显著左偏到轻度左偏、直至电轴正常。作者认为这可能与希_浦系的传导时间有关。患者男性 ,72岁 ,因二尖瓣狭窄 ,心房颤动服用地高辛及速尿。心电图示心房颤动伴频率依赖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图1)。图1AR6_R7 间期1.17s,QRS波群正常 ,R2_R3、R4_R5 间期…  相似文献   

6.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右室梗死(RVMI)常为右冠状动脉近端急性闭塞所致。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体表心电图常规12导联往往不加做右室V3R-5R导联容易造成RVMI漏诊。现结合STⅢ↑/STⅡ↑及STV2↓/STavF↑的比值来判断对RVMI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资料60例患者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入院,均排除束支传导阻滞。临床诊断下壁伴右室梗死22例,男性9例,女性13例,年龄44~86岁;不伴右室梗死38例,男性28例,女性10例,年龄42~85岁。1.2方法心电图检查在发病日每4h1次,第二天6h1次。以后12h1次,测量Ⅱ、Ⅲ、avF、V2…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106名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三条主支有明显病变患者的休息时心电图进行了分析。17人(16%)的心电图完全正常,心电图有异常的89人(84%)中,75人的QRS综合波不正常,其中绝大多数出现心肌梗死型的Q波(64人)。11人的心电图因束支传导阻滞而表现异常,额面电轴异常,左室肥厚或低电压。其中5人同时存在左前半阻滞和梗死型Q波,1人有下壁心肌梗死,2人有前中隔心肌梗死,1人有前侧壁心肌梗死,弓1人同时有下壁心肌梗死,异常的电轴左偏和右束支传导阻滞。又另1名具有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存在着提示有前侧壁陈旧性心肌梗死的Q波,5人单独出现左前半阻滞,4人单独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3人分别单独出现低电压,异常的电轴右偏及左室肥厚。106人中有14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WAMI)时右冠状动脉(RCA)病变位置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右冠状动脉为梗死相关动脉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电图STV1抬高≥2mm、STV4R抬高≥1mm、STV3压低/STⅢ抬高<0.5对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的判断有较大的价值,其阳性率与右冠状动脉远段闭塞组有显著性差异,其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体表心电图与右冠状动脉闭塞位置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正>右室心肌梗死(RVMI)较为常见,其并发症死亡风险均不低,包括低血压、颈静脉怒张、心源性休克、传导阻滞等。RVMI常伴下壁心肌梗死(IWMI),然而目前关于RVMI伴和不伴IWMI相关院内预后及其临床特征等均不清楚,现就此进行分析。受测对象为100例IWMI及100例RVMI伴IWMI患者,年龄52~64岁。研究中均对上述两组住院患者先期评估各自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下壁合并右心室梗死(RVMI)心电图各诊断指标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方法:根据Andersen等心电图诊断指标对照分析46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按心电图标准诊断合并右心室梗死15例(31.6%),其中冠脉造影检出右冠状动脉阻塞者14例(93%),RCA在近端闭塞者13例(86.6%)。下壁+右室梗死心电图诊断主要敏感指标顺序是STV3R-V5R≥1mm(STV4R↑>STV3R↑),STV3↓/ST↑<0.5,I、aVL、V5、V6导联Q波消失。结论:下壁合并RVMI的心电图改变多为RCA近端阻塞所致,以上3条标准为下壁合并右室梗死的主要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心电图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fQ RS)变化,探讨fQRS评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ACS患者的心电图fQRS发生率。结果 UA组fQRS发生率明显低于STEMI组、NSTEMI组(均p0.05)。结论 fQRS用于诊断STEMI、NSTEMI有较高的临床价值,fQRS可作为鉴别UA与NSTEMI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IRA)定位的价值。方法分析76例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①梗死相关动脉多为右冠状动脉(RCA),其次为左回旋支(LCX),分别为56例(73.7%)、20例(26.3%)。②患者心电图STⅢ↑/STⅡ↑>1、STaVL↓/STI↓>1对判断梗死相关动脉在RCA敏感性分别为87.5%、96.4%,特异性分别为85.0%、85.0%。STV3↓/STⅢ↑>1.2对判断梗死相关动脉为LCX的特异性为94.6%。③心电图STaVF↑+STV2↓>0对于判断梗死相关动脉为RCA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0.0%、95.8%。④心电图V1~V3导联ST段压低之和与下壁导联ST段抬高之和的比值ST(V1~V3)↓/ST(inf)↑≤0.5对于判断相关动脉为RCA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8.6%、91.7%。⑤心电图STV3↓/STⅢ↑≤0与心电图STV1↑预测梗死动脉在RCA近端的敏感性分别为54.5%、86.4%,特异性分别为29.4%、88.2%。结论心电图STⅢ↑/STⅡ↑>1、STaVL↓/STI↓>1,STV3↓/STⅢ↑>1.2,STaVR↓≥0.05 mV预测IRA为RCA或LCX特异性较高;STV1↑预测IRA为RCA近段的敏感性、特异性较高;而STV3↓/STⅢ↑≤0预测RCA近段闭塞结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罪犯血管引起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发病12 h内入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68例,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根据不同罪犯血管将患者分为2组,右冠状动脉(RCA)组:216例为闭RCA塞;左回旋支冠状动脉(LCX)组:52例为LCX闭塞。对两组临床特征和心电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RCA组心力衰竭显著高于LCX组(P0.05);RCA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LCX组[(51±8)%vs.(58±10)%,P0.05];但住院死亡率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STⅢ抬高/STⅡ抬高≥1、STV4R抬高≥1 mm、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室速/室颤(VT/VF)各项指标在RCA组显著高于LCX组(P0.01)。结论 RCA和LCX梗死引起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心电图表现有差异,心电图Ⅱ、Ⅲ及V4R导联ST段变化能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犯罪血管,对临床治疗和预后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急性心肌梗死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抬高,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传统理论认为,NSTEMI多见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其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在一系列炎症因子刺激下发生溃疡、破裂,激活局部血小板,使其发生粘附、聚  相似文献   

15.
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VT)系特发性VT的常见类型,其心电图(ECG)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型伴电轴左偏或右偏以及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形。其中ECG表现为RBBB型伴电轴左偏的特发性VT是具有独特的临床、ECG和电生理、电药理特点的  相似文献   

16.
急性重症心肌炎心电图酷似心肌梗死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 1:患者男 ,8岁。因腹痛、呕吐伴气急 2天入院。临床诊断 :1.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2 .心脏性休克。心电图 (图1A )诊断 :1.窦性心动过速 (以下简称窦速 ) ,2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 ,3.房室交接区逸搏性心律 ,4.前侧壁、下壁ST段急性损伤、缺血型改变 (酷似超急性心肌梗死 ) ,5 .提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V3R图略 ) ,6 .QT间期延长 (符合临床低钾血症表现 )。经积极抢救治疗 ,1天后心电图由三度AVB逐渐转为一度 AVB,2天后恢复正常房室传导 ,ST段损伤、缺血型改变明显改善 ,并逐渐消失 ,最后遗留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WMI)伴或不伴右心室心肌梗死(RVMI)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方法纳入2006年10月~2012年12月总参保健处发病12 h内入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WMI)患者256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将患者分为IWMI不合并RVMI组(n=167)和IWMI合并RVMI组(n=89),比较两组患者冠心病发病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用药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无差异(P>0.05)。IWMI合并RVMI患者出现低血压(80.0% vs.19.8%,P<0.05)、颈静脉怒张(50.6%vs.1.8%)和Kussmaul征(51.7%vs.1.2%)的比例明显增加(P均<0.01),需要更多地应用正性肌力药物(60.7%vs.16.2%)来维持血压,且病死率较高(77.9%vs.0.6%,P<0.05)。结论在IWMI基础上伴RVMI多合并右心功能障碍,可导致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虽然发展成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的病人,其心电图常事先即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电轴左偏,但此种双分支阻滞病人发展成完全性心脏阻滞的发生率低于10%。本文报道在一组此种病人,观察其手术中发展成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性,以了解有无安置预防性暂时起搏器的必要。所有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及恢复室内连续进行单导程心电图监护,此外,对所有进行全身麻醉的病人在诱导、插管及拔管过程中予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ction,AMI)患者发病率逐年增加,给家庭及社会均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临床工作发现AMI患者多会伴随束支传导阻滞现象[1]。束支传导阻滞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现象,急性心肌梗死时合并束支传导阻滞将加重心室电活动与机械活动脱耦联、活动顺序发生改变,造成异常血流动力学效应显著,从而引起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危重症发生[2]。同时束支传导阻滞由于心室电生理的改变,掩盖或改变AMI典型的心电图表现,造成部分患者的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20.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随着心血管介入性治疗的广泛开展,尤其是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将近年来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分布的研究 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70.6%为单支病变(其中61.8%为右冠状动脉病变,8.8%为左旋支病变,无单独左前降支病变),右冠状动脉合并左前降支病变占8.8%;合并左旋支病变占14.7%;三支病变占2.9%;冠状动脉造影正常2.9%,右冠状动脉痉挛2.9%。结果表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91.2%为右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或合并左旋支、左前降支病变,少数为单独左旋支病变,个别梗死病例是右冠状动脉痉挛所致。 二、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严重心脏传导阻滞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有27.7%—39.5%合并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当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在ST段抬高、T波直立、无或只有小Q波及高大R波者,大多数在12—28h内恢复正常传导,少数1周内恢复;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在出现病理性Q波之后、T波倒置、ST段抬高已回到等电位线者,持续时间长,仅部分能在48h内恢复正常传导,无论早发或晚发者,均可以在9—10天内恢复正常传导,目前认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属可逆性,与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