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药物洗脱支架的术后再狭窄率及支架内血栓风险显著下降,明显改善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远期预后,但是为了保持狭窄动脉的通畅,血管内不得不置入永久支架;永久支架置入所致的血管炎性反应、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及支架区域血管生理功能的部分丧失都是无法避免的"陷阱"。生物可吸收支架仅仅提供暂时的血管管腔支撑随之便逐渐消失,目前市场已经有多种生物可吸收支架正在进行临床评估及临床前期评估,其中两种已获得了欧盟认证,一种已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证。本文旨在对目前主要生物可吸收支架进行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冠心病治疗手段,但支架内狭窄和晚期血栓形成影响冠状动脉支架远期疗效和安全性,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以及经济上给患者造成的负担,这些都限制了冠状动脉支架的进一步应用。生物可吸收金属支架具有与裸金属支架相当的支撑力及良好生物相容性,可有效降低再狭窄率和血栓形成,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3.
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法,药物涂层支架虽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但因其植入后血管再内膜化的延迟和炎症反应,使远期支架内血栓事件明显增加[1-2].生物可降解西罗莫司支架可以减少支架药物所致的内皮化延迟和聚合物不降解所致的局部血管壁炎症反应,从而实现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和晚期血栓形成的目的.本文旨在分析EXCEL生物可降解支架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正>晚期支架失败制约了金属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远期疗效,潜在原因在于完成抑制血管弹性回缩和新生内膜过度增生的功能后,支架继续在血管内存在已无必要;相反,永久存在的金属支架可能有诱发炎症反应、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及支架断裂等风险,还可能影响血管正常舒缩功能。因此,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BRS)的理念应运而生,被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  相似文献   

5.
<正>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1977年Gruntzig发明了PTCA治疗冠心病,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人们希望有一种冠状动脉支架,既可以有像药物洗脱支架一样的低再狭窄率,同时又有较好的远期安全性。生物可吸收支架目前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1]。目前临床上研究的可吸收支架主要有2种:即多聚合物型可吸收支架和可吸收  相似文献   

6.
经皮冠脉介入术是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而药物涂层金属支架则是目前经皮冠脉介入术中应用最广泛的装置。由于金属支架的种种弊端,生物可吸收支架成为了介入治疗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Absorb~(TM)生物可吸收支架作为目前新型支架的代表,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已被多项临床研究评估。研究发现Absorb~(TM)支架在特定冠心病人群中的1年应用结果不劣于传统金属支架,在置入1年后Absorb~(TM)支架的血栓风险显著增加。现对Absorb~(TM)生物可吸收支架进行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7.
已有系列临床研究证实生物可吸收支架(BV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药物洗脱支架相比,BVS的优点是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率较低,但在减少支架内血栓方面并无优势,可能与不充分的抗血小板治疗、支架厚度及支架扩张不全有关。该文主要介绍BVS中应用经验较多的Absorb支架。  相似文献   

8.
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s,BVS)是在金属裸支架、药物洗脱支架之后,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BVS可以被生物体逐渐降解吸收,能够避免金属永久支架导致的血管局部炎性反应,降低支架置入后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目前对于BVS的研究仍未成熟,由于材料和制作工艺的限制,如何降低BVS支架的厚度、确定支架最佳降解时间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9.
支架置入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冠心病治疗手段,可成功恢复血管血运,但再狭窄一直影响着远期效果,血管内膜过度增生是主要原因。药物洗脱支架预防再狭窄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最突出的是晚期血栓形成。新生内膜增生过度导致的再狭窄,与支架涂层药物对正常内皮细胞的非特异性抑制导致的晚期血栓形成,是支架置入术面临的主要矛盾。生物可吸收支架,包括可吸收聚合物支架以及可吸收金属支架,有望解决这一难题,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0.
正介入心脏病学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置入术到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置入术,经历了数次跨越式发展,目前进入了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BVS)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大量创新的治疗方式被不断引入心脏介入治疗中,相较于金属支架,植入血管后数年内可完全吸收的生物支架因促进内皮功能修复、血管重建及减少支架内晚期血栓形成等在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具有潜在的优势。现就生物可吸收支架(BRS)的生物学特性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的临床经验进行详细综述。BRS不推荐运用于分支血管近端直径2.5 mm和近、远端主支血管内径差异0.5 mm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治疗。双支架策略治疗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时,BRS+BRS是否较BRS+药物洗脱支架带来更高心血管获益目前证据有限,备受关注的COBRA研究有望对此进行阐述。同时,考虑到BRS较药物洗脱支架存在更高的分支闭塞及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更强效的抗血小板治疗可能增加心血管获益。  相似文献   

12.
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由可吸收多聚物为平台,具有与金属支架相当的的支撑力,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既可以暂时支撑管壁,抑制早期血栓形成及晚期新生内膜增生,还可作为良好的药物载体实现局部控制释放,达到有效防止支架置入后的血管急性闭塞和降低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医疗     
正第一款完全可吸收心脏支架获得FDA认证Abbott Vascular公司的最新一代可吸收支架——Absorb GT1获准上市,是目前美国第一例,也是唯一一例完全可吸收的心脏支架。欧盟已经在6年前批准了类似产品,并且在超过100个国家中使用,也历经了多年临床研究。这种器械可以在置入人体约3年后完全吸收,而既往的心脏支架包含的金属结构会在患者的血管中伴随终生。在临床试验中已经证实,生物可吸收性支架在短期和中期使用效果上可以与药物洗脱支架Abbott's  相似文献   

14.
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Stent , BRS)作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最新技术成果,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本文就主要的几种生物可吸收支架做一汇总并就其研究、应用进展及推广所面临的难点等做一综述,以期在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上提供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术后的炎症反应是再狭窄的一个关键性始动因素,从各个环节抑制术后支架部位血管炎症反应已经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现不仅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炎症反应的机制和后果,而且对各种干预措施如他汀类药物、药物涂层支架、己酮可可碱、镁离子、糖皮质激素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生物可降解血管内支架:希望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可降解血管内支架(BDS)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吸收性,能在短期内支撑血管,达到血运重建的目的.由于完成使命后可在体内降解,生物可降解支架可以避免金属永久支架引起的并发症.目前的研制主要包括可降解聚合物材料、金属镁和铁.上世纪80年代BDS已经进入临床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它使血管成形术向前跨进了一步.目前的生物可降解血管内支架存在着一些缺陷,需要进一步改进和验证.  相似文献   

1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其经历了单纯球囊扩张、金属裸支架及药物洗脱支架(DES)三代介入技术的发展,虽然DES大幅降低了PCI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但患者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依然存在。近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临床实践探索,生物可吸收支架(BRS)应运而生,其在扩张狭窄血管和释放抗增殖药物后,可逐渐降解并被完全吸收,使血管恢复到自然功能状态,已成为PCI新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检索、分析文献总结了BRS的发展历程、应用进展、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BRS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生物可吸收支架(BRS)有望克服金属药物洗脱支架的诸多不足,如恢复血管舒缩功能、避免支架丝和涂层对血管壁的持续炎性刺激等。初步研究证实,BRS在简单冠状动脉病变中的疗效令人振奋。不过,近来使用发现BRS术后具有较高的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尤以早期为主。相关研究表明,BRS术后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而合适的患者及病变、合理的治疗策略、优化的置入过程等有助于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鉴于此,本文总结了BRS术后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以及临床处理与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生物可降解血管内支架(BDS)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吸收性,能在短期内支撑血管,达到血运重建的目的。由于完成使命后可在体内降解,生物可降解支架可以避免金属永久支架引起的并发症。目前的研制主要包括可降解聚合物材料、金属镁和铁。上世纪80年代BDS已经进入临床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它使血管成形术向前跨进了一步。目前的生物可降解血管内支架存在着一些缺陷,需要进一步改进和验证。  相似文献   

2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药物涂层球囊作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中的后起之秀,可运送抗增殖药物以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并不增加金属支架层,降低了血管炎症反应及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目前在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病变及侧支分叉病变等领域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就药物球囊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不同病变中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为其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