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郑翠  郭朋 《中医学报》2020,35(1):40-42,58
在生理上,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大肠主传导糟粕。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肝气的疏泄,而大肠传导功能的正常也能促进肝调畅气机功能的正常发挥。在病理上,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可引起大肠传导功能失司,临床可出现便秘、腹胀等症状。在经络上,肝与大肠虽不为表里,但两者的经气可以通过肺经而发生联系。现代医学提出的"肠-肝轴"学说,进一步为肝与大肠相通理论提供了支持。慢性肝炎病机复杂,从肝与大肠相通理论来说,当属肝气郁滞、郁极化火,加之热毒内扰,从而导致阳明不通。慢性肝炎当从大肠论治,首选柴胡剂,以大小柴胡汤为基础,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发病与脑-肠轴(brain-gut axis,BGA)的功能失调紧密相关。脑肠 肽(brain gut peptide,BGP)作为脑和胃肠道中双重分布的肽类,是BGA的重要因子。FD在中医学归属“胃脘痛”“痞 满”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脑肠上下相通、互相联系形成脑肠互动,因而肠功能受到脑的调控,与西医的BGA理论相 吻合。中医学者通过实验研究、临床方药治疗和临床非药物疗法证实调节BGP和/或BGA可减缓FD的临床症状。尽管中 医在治疗FD方面具有独特疗效,尚不能验证中医对FD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仍需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肝与大肠相通”的理论内涵及临床运用。[方法]以中医学相关文献和现代临床研究为理论基础,剖析脏腑别通中“肝与大肠相通”这一理论的深刻中医内涵,以及现代医学中此二脏腑的关联对应,并通过临床运用进一步阐释其实用性。[结果]“肝与大肠相通”的中医核心内容包含三焦别通关联、开阖枢气化相通、肝寄腑于大肠、大肠兼具金土双重属性、肝与大肠的功能影响五个层面。现代医学的肝肠轴和脑-肠轴理论也从微观角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这一理论的内涵,现代临床运用主要涉及肝脑系统疾病、胃肠系统疾病、其他疾病及针灸运用四大方面。[结论]“肝与大肠相通”理论内涵丰厚,肝脏寄腑于大肠,二者气化相通,在生理和病理方面相互影响;且临床运用具备实效性,可为肝脑、胃肠系统等疾病的诊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心肾不交证是抑郁症临床中常见的中医证型之一,以心火亢盛、肾精亏虚为重要的病机特点。脑-肠轴是实现大脑和肠道之间中枢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两大系统功能整合的重要通道,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西医学认为脑-肠轴是抑郁症发生发展的媒介,中医学则将抑郁症的病机演变责之于心肾及相应的脏腑。文章从脏腑关系探讨并阐释抑郁症心肾不交证与脑-肠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老年性痴呆作为发病率逐年增高的老年疾病,已成为亟需解决的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活水平的关键问题。脑肠轴理论作为近年来防治该类疾病的新靶点,有研究表明脾胃功能失司是脑肠轴功能紊乱的诱发因素之一。脾胃与脑经络相连,气血相通,与痴呆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临床中从脾论治老年性痴呆疗效可观。故该文从中医理论出发,意在丰富脾胃与脑肠轴理论对于防治老年性痴呆的内在联系,并结合现代医学为证探究其科学内涵,以期为临床防治老年性痴呆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认为脾胃肠湿热是中风湿热证发病率升高的始动因素。基于“脑-脾胃-肠”轴理论,提出中风湿热证病位在脑,但与脾胃、大肠密切相关。湿热致中,易于蒙上,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湿与热结,易犯中焦;湿热氤氲,易于流下。防治中风,应树立脾胃、大肠脏腑发病观,治以祛湿清热、通腑开窍,方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菖蒲郁金汤等。  相似文献   

7.
浅论脑主神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脑的生成与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三方面阐述中医对脑的认识。概述了“心主神明”,“脑主神明”与“心脑共主神明”三派的学术观点和论据,并对中医学的传统观点“心主神明”和近代提出的“心脑共主神明”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脑主神明”的观点更符合临床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必须建立一个新的体系,确立“脑主神明”的理论。首先,必须对脑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其次,要对这些功能的物质基础加以阐述,最后.要确立治法方药.以冀求得真正的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是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是众多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的致病因素。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中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肠道菌群与脑-肠轴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调控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是该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可以将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以及肠道菌群视为一个整体,即脑-肠-菌轴。本文基于脑-肠-菌轴的研究进展对FD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和胃安神法是中医治疗失眠的常用手段,近年来脑肠轴理论的提出为和胃安神法提供了现代理论依据.本文基于脑肠轴理论将神经、 内分泌、 免疫、 肠道菌群等通路与脑功能和胃肠道功能紧密联系起来,为从调理胃肠道功能治疗失眠提供理论基础;并结合中医的"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说明胃肠道功能紊乱会影响脑的功能,导致失眠的发生.全文从现代医学与中医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脑肠轴与失眠的关系,探讨基于脑肠轴理论用和胃安神法治疗失眠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脏腑相关理论是中医的特色理论之一,在历代医家的众多医籍中均有所论述。通过研习《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载的肺痹和肠痹医案,从症状表现、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等方面,分析叶天士临证时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认识和应用。研究发现,"肺与大肠相表里"所论之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不仅存在肠病可及肺、肺病可治肠,反之亦存在,且并不存在情况的多寡问题,只是肺与大肠所主不同,在不同疾病不同证型中,会有所侧重而已。肺病与肠病之间互相影响的情况是存在一定发生条件的,而且肺病治肠、肠病治肺亦非在所有肺病和肠病中都适用,不可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11.
胃肠安治疗大肠癌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脾为主胃肠安方刺对大肠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72例大肠癌患者资料,统计中药组、中西药组及单纯化疗组三组5年生存率及1、2年转移率并比较疗效.结果:中药组、中西药组5年生存率为77.66%、75.25%,明显高于西药组(37.51%);中药组、中西药组1、2年转移率分别为14.17%、18.32%,明显低于单纯化疗组(40%)。结论:胃肠安方荆能有效提高大肠癌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降低1、2年转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明确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脏腑证候分布及肺肠相关特征,进一步丰富“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为制定有效的临床救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收集了86例ALI/ARDS患者临床症状,观察分析其脏腑证候分布情况及肺、肠证候相关性.计数资料采用绝对数进行统计描述,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探讨.[结果]ARDS证候表现涉及肺、心、肾及大肠,表现出了多脏腑累及的证候特征;脏腑证候中肺、肠证候具有明显相关性,具体表现为痰热壅肺与肠燥津亏显著相关.[结论]阐明ARDS脏腑证候分布及其相关性特征,可以深化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开展肠病及肺的流行病学调查,对比观察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各脏腑的能量分布规律,从生物物理学角度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新的证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候学调查,应用医用红外热成像仪及热态自动分析系统,检测并分析健康人和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各脏腑的相对温度。结果部分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伴有肺系症状,以伴有咳嗽者为最高,占29%;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各脏腑的温度排列规律为肺最高,其次为降结肠、升结肠,而其他脏腑的温度偏低;与正常组相比,溃疡性结肠炎组大肠湿热证降结肠、升结肠的温度均明显增高,同时肺的温度也随之特异性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肠病及肺的现象在临床是客观存在的,红外热像技术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肠病及肺在肺与大肠能量分布关系上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了佐证。相表里脏腑之间疾病传变的特点为临床"治未病"和"既病防变"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治未病"其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不断完善。所谓"未病"有3层含义:未患病的健康状态、邪伏而未发病的状态、疾病进程中邪气将要累及的状态。总结起来,"未病"主要包括疾病未生、疾病未发、疾病未传、疾病未复4个方面,相应的临床防治原则依次为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相似文献   

15.
大肠腺瘤癌变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丹  张兴明  朱代华 《重庆医学》2006,35(11):1019-1021
目的了解大肠腺瘤癌变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1992~2002年我院接受纤维结肠镜检的大肠腺瘤患者630例,有明确病理诊断的腺瘤共849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大肠腺瘤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直肠腺瘤的癌变率最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大肠腺瘤患者好发年龄为50~79岁,随着年龄的增加腺瘤癌变率有增加的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肠腺瘤的组织类型中管状腺瘤最多,癌变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管状腺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大肠腺瘤随着直径的增大变得易癌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大肠腺瘤具有多发性,多发性腺瘤患者较单发性腺瘤患者易发生腺瘤癌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大肠腺瘤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腺瘤大小,组织类型,患者年龄.结论 (1)〉70岁患者,多发性腺瘤患者易发生腺瘤癌变;(2)绒毛状腺瘤,直肠腺瘤,直径〉2cm腺瘤易癌变;(3)大肠腺瘤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腺瘤大小、组织类型、患者年龄.  相似文献   

16.
156例大肠息肉状病变及其恶变率的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156例大肠息肉状病变的分布、年龄及恶交情况。着重讨论了24例恶(癌)变腺瘤的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病理类型与恶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最易恶变的类型是绒毛状腺瘤;此外,腺瘤愈大,恶变率愈高。  相似文献   

17.
中医“五神”辨证体系四诊要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进步,在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的今天,人们的身心疾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身心医学的概念以及"生物-社会-心理"的医学模式应运而生,也促成了区别于传统脏腑辨证的中医"五神"辨证体系的形成。中医"五神"辨证体系是对个体的精神心理活动及部分行为活动的一种认识,充分体现了中医"形神一体"观,强调心理因素对个体疾病发生的影响作用。通过对中医"五神"辨证体系四诊要点的解析,为临床诊断躯体心理行为性疾病的提供一个新的诊疗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临证经验。熊教授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内涵在于肺里大肠表、大肠里肺表、肺与大肠同里、肺与大肠同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实现途径在于气机升降相因、津液代谢相关、经脉络属相连、阴阳五行相系。在临床应用上,当以人为本,把握病机,采用肺肠同治或肠肺同治的方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指导治疗ALI/ARDS的临床疗效报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指导治疗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统合征(ALI/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ALI/ARD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均治疗7 d,比较两组疗效性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P<0.05,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 d病死率比较,P>0.05,两组在28 d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临床症状方面组内、组间比较,均P<0.05,两组在改善症状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实验室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均P<0.05,两组在改善病情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比较,均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为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ALI/ARDS的方案可有效缓解病情。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Go-S试验对有肠道症状的135名患者进行大肠癌筛查,男性74例,女性61例,平均年龄39.7岁.筛查结果:大肠癌、大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Go-S试验阳性率分别为86.30%、76.50%及72.70%。大肠癌与任性结肠炎其Go-S阳性率统计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肠癌与大肠息肉间无明显差异(P>0.05)。直肠癌4例,其Go-S试验皆为阳性。直肠以上癌18例,Go-S阳性5例。尽管有假阳性,Go-S试验仍不大为一种方便、敏感性比较高的大肠癌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