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广西疟疾监测点5年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低疟区疟疾监测方法。方法对监测点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小学生疟疾抗体纵向监测,按蚊种类、主要传播疟疾媒介种群密度和叮人率调查。结果监测点疟疾发病率和常住人口发热病人血检原虫阳性率由2005年分别从0.69/万及0.02%下降至2009年均为零。结论当地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媒介依然存在,防止输入性疟疾传播是疟疾监测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粤桂琼流动人口联合管理区广西片1992~2010年疟疾监测结果,评价联防联控措施。方法收集1992~2010年广西片8县(区)当地居民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及重点人群疟疾间接荧光抗体(IFAT)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 19年间广西片共血检当地发热病人78.8万人次,流动人口19.2万人次,两类人群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03%和0.38%,共检出疟疾病例759例,本地感染病例占总病例的3.69%(28/759),输入性病例占96.31%(731/759)。重点人群IFAT抗体阳性率为0.06%(211/373 825)。结论广西片参加三省疟疾联防19年来,疟疾年带虫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万以下,1999年起至今无当地感染疟疾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发生,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从1992年的3.23%降至2010年的0.029%,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措施有效,联防联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04~2008年罗甸县疟疾防治效果及流行特征,为制订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罗甸县疟疾疫情资料和疟疾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罗甸县年平均疟疾发病率从2004年2.05/万上升至2008年3.88/万,常住人口发热血检疟疾症状典型平均发病率从0.02%上升至1.54%,外来人口血检平均疟原虫阳性率从0上升至0.31%。结论:罗甸县疟疾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疫情不稳定;移民安置点和流动人口是疟疾监测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粤桂琼疟疾联防区广西玉林6市县11年的疟疾防治与监测结果,评价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措施。方法 收集1992~2002年三省(区)广西玉林6市县当地居民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发热病人以及重点人群IFAT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11年间玉林6市县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人748602人次.检出阳性30例,血检阳性率为0.004%。血检流动人员发热病人63024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584例,平均阳性率为0.93%。重点人群IFAT阳性率为0.037%。结论 玉林6市县经过11年联防与监测,1999年起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疟疾病例,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栓阳性率从1992年的3.94%降到2002年的0.15%,未发生输入继发病例,流动人口管理与监测措施得当。  相似文献   

5.
粤桂琼三省区疟疾联防16年广东区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和评价粤桂琼三省区疟疾联防机制对控制广东流动人口疟疾疫情的作用。方法主动侦查与被动侦查相结合,通过发热病人血检和疟疾病人个案调查,使用回归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广东参加疟疾联防的6个地级市16年共发现流动人口疟疾病例32233例,其中归属广东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2401例;归属海南省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11224例;归属广西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4253例;归属其它省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14355例。32233例流动人口疟疾病人中,输入性恶性疟有47例,其余32186例为间日疟。流动人口中的回归人员共有病例7183例,血检阳性率为2.75%;流动人口中的外来人员共有病例25050例,血检阳性率为2.19%;两者血检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种职业的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野外作业与室内作业人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2-2007年广东省疟疾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通过连续16年的疟疾联防,广东流动人口疟疾疫情得到控制,输入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明显减少,广东省疟疾疫情稳定,年发病率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广西西南地区20个市、县灭疟联防区基本消灭疟疾前后防治效果。方法收集灭疟联防区各市县1982~2009年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疟疾监测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82~2009年该区域发现疟疾病人共11 464例,基本消灭疟疾前当地居民疟疾血检阳性率为0.67%,期间阳性率为0.05%,前后共发现恶性疟及混合感染患者共79例,1995年后未发现恶性疟患者,2003年后未发现疟疾患者。基本消灭疟疾前流动人口疟疾血检阳性率为14.75%,期间阳性率为2.55%,之后阳性率为0.31%,前后发现恶性疟及混合感染患者共260例。结论当地居民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流动人口疟疾患者一直存在,但未发现当地继发疟疾病例,因此,加强该区域疟疾监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预测宾阳县疟疾控制后期流行趋势,为宾阳县实施全县消除疟疾项目提供依据.方法 连续对本地、外地居民进行病原监测,计算疟疾阳性率,然后根据原虫阳性率对宾阳县的疟疾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2005~2010年共进行本地居民发热血检36925人,未检出阳性;共血检流动人口3344例,检出阳性2例,阳性率为0.06%.宾阳县疟疾发病率除2008年为0.02/万外,其余均为0.本地居民血检平均原虫阳性率0,流动人口血检平均原虫阳性率0.06%.结论 宾阳县疟疾发病仍控制在1/万以下,疟疾传播阻断.主要继续加强疟疾监测,特别是流动人口的疟疾监测,在宾阳实现全县基本消除疟疾的目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和评价粤桂琼三省区疟疾联防机制对控制广东流动人口疟疾疫情的作用。方法主动侦查与被动侦查相结合,通过发热病人血检和疟疾病人个案调查,使用回归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广东参加疟疾联防的6个地级市19年共发现流动人口疟疾病例32 398例,其中归属广东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8488例;归属海南省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8 918例;归属广西区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3 686例;归属其它省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11 306例。32 398例流动人口疟疾病人中,输入性恶性疟有114例,其余32 284例为间日疟。流动人口中的回归人员共有病例7 235例,血检阳性率为2.56%;流动人口中的外来人员共有病例25 163例,血检阳性率为2.08%;两者血检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野外作业与室内作业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2~2010年广东省疟疾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通过连续19年的疟疾联防,广东流动人口疟疾疫情得到控制,输入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明显减少,广东省疟疾疫情稳定,年发病率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九五”期间我市疟疾防治效果,为制定“十五”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广东省疟疾防治技术常规》要求,开展防治效果研究。结果 五年共血检发热病人90865例,阳性率为0.51%,比前5年(1991-1995)下降81.29%;本地居民疟疾平均年发病率为1.44%/10万,外来流动人口发病率为45.41/10万;丘陵山区和平原区发病率有显差异。结论 采取防治传染源和防蚊灭蚊并重的综合措施。发病率逐年下降,防治效果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和评价海南省疟疾联防机制对控制疟疾疫情的作用。方法通过收集1991。2010年海南省14个疟疾联防市县疟疾疫情报表、流动人口报表、血检登记表和疟疾监测资料,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海南省14个联防市县20年共报告疟疾病人94314例,死亡34例,年平均发病率92.45/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03/10万,占全省疟疾发病病例的98.58%,占全省疟疾死亡病例的94.44%。疟疾发病从1991年的8920例下降到2010年的74例,降幅为99.17%。海南省疟疾联防区本地居民发热病人血检3319846人次,检出疟疾阳性62369例,阳性率为1.89%。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643468人次,检出疟疾阳性29144例,阳性率为4.53%,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占病例总数的31.85%,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明显高于本地居民(X2=16787.07,P〈0.01)。结论海南省通过连续20年的疟疾联防,疟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桂林市疟疾流行特征及监测效果,为修订监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0-2007年桂林市的疟疾疫情资料和疟疾监测数据,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桂林市疟疾发病率从2000年的0.11/万下降至2007年0.04/万,流动人口血检疟原虫阳性率1.26%(304/24054);常住户口居民发热病人血检18133人次和居民带虫调查5921人次均未发现疟原虫阳性。结论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是巩固疟疾成果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广西梧州市1994~2009年疟疾监测结果和流行特征,评价监测措施,为疟疾防治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4~2009年梧州市当地居民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发热病人、重点人群荧光抗体监测以及蚊媒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6年来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例26492人次,流动人口发热病例257人次,流动人口非发热病例14702人次,检出输血感染三E/疟2例,输入病例26例,三类人员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07%(2/26492)、10.117%(26/257)和0。重点人群IFA抗体阳性率为0.078%。结论梧州市基本消灭疟疾16年来仅检出输血感染三日疟病例2例,输入性病例26例,未发生输入继发疟疾病例,表明疟疾防治成果巩固,现行的疟疾监测和控制措施可行有效。应继续加强对流动人群、特别是从高疟区外来人群疟疾管理和监测。  相似文献   

13.
河南淮滨县疟疾流行现状的基线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掌握淮滨县疟疾实际疫情,评估疟疾的流行现状,为该县实施全球基金疟疾控制项目后的效果评价提供基线数据。方法 采取不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逐户调查疟疾发病情况,疟防知识知晓率及发热病人血栓原虫阳性率。采用捕获—再捕获方法(CRM)估计全县疟疾实际发病率和漏报率。结果 全县2002年疟疾疫报发病为57例,发病率0.87/万,血检原虫阳性率0.69%。访问居民4801人,查出疟疾病例109例,发病率为2.27%。CRM估计全县发病率为1.04%,估计漏报率为89.57%。蚊帐使用率55.93%,疟防知识知晓率中小学生为9.36%,居民为14.36%。结论 淮滨县疟疾流行呈局部曝友流行态势,且漏报严重,居民疟防知识有待普及。应尽快采取抗疟措施控制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评价原为疟疾高度流行的广西资源县历年疟疾防治效果,为该县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收集该县1953年至2012年历年疟疾防治资料,包括疟疾疫情报告、各乡镇卫生院疟疾诊断、治疗及文史资料等,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上世纪50年代该县属于多种疟原虫种类疟疾高度流行区,疟疾年均发病率为2609.04/10万,疟疾病例占传染病总数的86.49%,60和70年代年均发病率分别为69.83/10万和3.94/10万。1980年以前该县的疟疾病例98.76%属于临床诊断疟疾病例,1983年至今该县无内源性疟疾病例发现,当地的疟疾病例全部来自流动人口;上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该县疟疾年均发病率分别为0.27/10万、1.18/10万和0.14/10万。近几年有在非洲感染恶性疟原虫回到该县后死亡的病例。结论:资源县自1990年基本消灭疟疾后,当地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但需加强流动人口中的疟疾病例的监测及医务人员有关疟疾流行病学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991~2009年西盟县疟疾发病及流行情况,评价发热病人疟疾血检措施的落实情况。方法将历年收集的疟疾疫情资料,现症病人、发热病人血检监测结果、居民带虫结果及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991~2009年共报告疟疾疫情病例7 760例,其中间日疟7 271例,占93.70%,1991年发病率为39.02%;2009年发病率为1.80%;2009年与1991年发病率比较,下降95.39%。发热病人疟疾血检阳性8 216例,阳性率5.43%,其中间日疟7 670例,占93.35%;西盟县以间日疟流行为主。阳性病例中当地居民当地感染占88.49%;以当地感染为主。疟疾病例数,居民带虫率、疟疾病灶点数均以1998、1999年为最高;当地居民外出人员的疟疾感染率为6.02%,外来人口血检阳性率为20.81%,其中外地和境外感染输入阳性率为24.76%。病灶点2009年与1991年相比下降93.33%。结论近年来西盟县的疟疾发病率呈大幅下降,疟疾流行严重的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鉴于西盟县存在适宜传疟媒介繁殖的自然条件和以内源性疟疾感染为主的实际情况,疟疾疫情长期存在和出现反复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百色市西林县1995~2012年疟疾防治效果及流行动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西林县近18年疫情报告和疟疾监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95~2012年,西林县共检查本地发热病人173 394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8例,疟原虫阳性率为0.005%;检查流动人口发热病人9 408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2例,疟原虫阳性率为0.021%。结论西林县18年来疟疾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万以下,2004年起未检出本地传播疟疾病例。当前要继续加强流动人口尤其是境外务工返乡民工疟疾监测与管理,早期发现和治疗输入性传染源,继续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