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药材》2015,(12)
目的:分析12个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12个不同产地艾叶的挥发油,并运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12个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含量以湖北蕲春艾叶最高;桉油精、樟脑、龙脑、松油醇、石竹烯、侧柏酮等为各产地艾叶挥发油的主要共有成分;安徽六安、甘肃兰州所产艾叶及山西交城的五月艾所含樟脑、侧柏酮等毒性成分较低;蕲春艾叶移栽至山西的样品在挥发油含量、成分种类及侧柏酮等毒性成分含量方面均优于原产地蕲艾。结论:产地对艾叶挥发油含量、成分种类乃至毒性成分含量均有较大的影响,蕲春艾叶优于其他产地艾叶。  相似文献   

2.
HS-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湖北蕲春、江苏南通、浙江台州、云南楚雄和新疆乌鲁木齐5个不同产地的13批艾叶中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及分布特征,为蕲艾的道地性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艾叶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不同产地的13批艾叶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用化学计量法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艾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初步鉴定出了187种化合物,主要为烯类、醇类和酮类化合物,不同产地及不同品种艾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具有一定差异,其中湖北蕲春所产的五尖艾品质最好。结论: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操作简便、萃取速度快、使用成本低,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稳定可靠,适用于艾叶中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为艾叶的内在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为艾叶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性成分,为艾叶的质量标准提供化学依据。方法:以五个产地的艾叶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进行半定量计算。结果:湖北蕲春和河北安国艾叶含多种挥发油成分,且各成分之间实际含量分布较均匀。结论:不同产地艾叶所含挥发油种类的多少及实际含量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陕西产艾叶中挥发性成分的特征。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析蕲春及陕西产21批艾叶样本中挥发性成分;以挥发性共有峰为样本特征,分别进行基于样本的聚类分析、基于产地分组的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基于化学成分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初步鉴定出蕲春及陕西产艾叶样本中13个共有的挥发性成分;聚类分析结果发现蕲春与陕西产艾叶大部分样本可聚为一类;基于产地分组的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发现蕲春与陕西产艾叶样本13个挥发性成分的整体特征相近,无明显分簇;基于化学成分的主成分分析发现,陕西产艾叶样本中α-松油醇、桉油精、α-石竹烯、葎草烯、氧化石竹烯、α-蒎烯、龙脑、侧柏酮、薄荷醇、丁香酚可代表整体的87.09%特征,为主要的活性成分。结论:陕西产艾叶与蕲春产艾叶在13个挥发性共有成分特征没有明显差异;陕西产艾叶挥发性成分的主要特征成分有α-松油醇、桉油精、α-石竹烯、葎草烯、氧化石竹烯、α-蒎烯、侧柏酮、薄荷醇、丁香酚、龙脑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艾叶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研究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及分布特征。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技术,结合安捷伦化学工作站对不同产地的艾叶中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并通过化学计量法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艾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初步鉴定出84种化合物,主要为酮类、烯类、醇类化合物。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性成分有一定差异,采用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法能有效区分不同产地的艾叶,其中湖北蕲春产的艾叶品质最好,其次为湖南广布、河南汤阴的艾叶质量较佳,聚类分析结果将不同产地艾叶分为5类。结论:此方法稳定可靠,适用于艾叶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并为艾叶挥发性成分的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三个产地的艾叶中提取挥发油,并用GC-MS法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云南产艾叶挥发油含量约为0.18%,含有58种成分。四川产艾叶挥发油含量约为0.33%,含有52种成分。湖北产艾叶挥发油含量约为0.19%,含有48种成分。结论:不同品种的艾叶挥发油含量不同,化学成分数目也不相同。虽然有部分相同的化学成分,但各成分在不同产地的药材中含量存在差别,提示艾叶在临床运用中应注意产地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艾叶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是其药效基础源于所含化学物质。随着艾叶药理作用广泛运用于临床以及气相、液相色谱质谱等提取分离技术联用的进步,使得艾叶挥发油研究得以多学科、深层次的开展。通过围绕因不同产地、不同采集时间、不同炮制方法及提取工艺的差异等因素影响艾叶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毒性变化等做一综述,旨在为艾叶挥发油的进一步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及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采集方法制备的麻黄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和顶空直接进样技术采集麻黄的挥发性成分,对其进行GC-MS分析。结果:采用顶空进样技术,可鉴定出麻黄中34个挥发性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可鉴定出39个挥发性化学成分;2种采样方法进行的GC/MS分析,有5种相同化合物,但相对含量有一定差异。结论:2种样品采集方法,分别提供了麻黄中不同沸点的挥发物的化学信息;运用这2种方法可以建立更全面的麻黄挥发性成分GC-MS表征体系。  相似文献   

9.
湖北产鲜艾与陈艾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C-MS研究鲜艾与陈艾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艾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从两种艾叶挥发油中初步鉴定了共53个化合物,其中15个为共有化合物,含量较高的为:桉叶油素(13.8%~14.7%)、冰片(3.9%~6.6%)、4-甲基-1-(1-甲乙基)-[1S-(1α,4β,5α)]-二环[3.1.0]-庚-2-酮(15.7%~20.2%)、石竹烯氧化物(6.7%~9.2%)等.其中,还初步鉴定了文献未报道的25个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艾叶挥发油总量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挥发油中多数烯类、部分醇类与醛类化合物的含量也逐渐降低,而各化合物相应的醇、酮、酸等氧化产物的含量则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0.
挥发油是艾叶中主要的药效成分,也是评价艾叶品质的重要指标。该研究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份艾种质资源,运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艾叶中的总挥发油,并采用GC-MS对艾叶挥发油中的挥发性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艾种质叶片中总挥发油为0.53%~2.55%,平均质量分数1.43%;共鉴定出39种化合物,利用这39种成分的含量差异可以将100份种质分为4类,第Ⅰ、Ⅱ、Ⅲ、Ⅳ类群分别有9、2、66、23份种质,其中第Ⅲ类群的挥发性药用成分种类和含量较高;从各种质叶片挥发油中鉴定出13种共有成分,利用主成分分析将其简化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3.454%,第1、3、5主成分主要反映挥发油药理活性的信息,第2、4主成分主要反映挥发油香味的信息。该研究对艾种质资源叶片挥发油的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为艾的品种选育提供参考,同时为艾叶挥发油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艾、野艾及细叶艾的FTIR直接鉴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存归  刘鹏  陈宗良 《中药材》2002,25(5):315-317
目的:为了直接准确地鉴别艾、野艾及细叶艾。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直接测定艾、野艾及细叶艾的红外光谱。结果:艾、野艾及细叶艾的红外光谱吸收差别较大。结论:可以采用FTIR法直接、快速、准确地对艾、野艾及细叶艾进行区别鉴定。  相似文献   

12.
广西产艾叶挥发油成分GC-MS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广西产艾叶挥发油的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西产艾叶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系统分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出各类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鉴定了67个化合物,占总组分的96.5%。结论:该研究可为广西产艾叶挥发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研究广西产五月艾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五月艾挥发油,并通过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广西产五月艾挥发油的得率为0.40%,从挥发油中鉴定了62个成分,占总离子流图峰面积的92.71%,其中主要成分为:[1R-(1R*,4Z,9S*)]-4,11,11-三甲基-8-亚甲基-二环[7.2.0].4-十一碳烯(11.05%)、大根香叶烯D(10.52%)、石竹烯氧化物(7.15%)、龙脑(5.34%)、石竹烯(4.02%):斯巴醇(3.84%)、桉油精(3.80%)、松油醇(2.29%)等。结论:此方法简便可靠,可为合理使用广西产五月艾药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广西恭城瑶族端午节传统药市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斌  丘翠嫦 《中药材》1995,18(7):334-339
本文报道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传统药市场用植物96种,隶属于50科80属。为瑶族传统医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5.
甘肃产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甘肃产艾叶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探讨其对小鼠的遗传毒性.方法:①成分分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用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②微核试验:选用昆明种孕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ig给予等容积花生油;艾叶油2,1,0.5 mL·kg-1组,ig给予艾叶油;阳性对照组,ip给予环磷酰胺(CP)40 mg·kg-1.正常对照组和艾叶油组自孕第12天开始ig给药,连续5d.阳性对照组于孕第15天ip给予CP,连续2d.各组孕鼠均于孕第16天用药后处死,取小鼠骨髓细胞和胎鼠肝脏做微核试验.③精子畸形试验:昆明种小鼠雄性40只,随机分为5组,各组用药剂量及给药方式同微核试验,均连续5d.首次给药后35 d处死,取出其附睾制片,读取精子畸形率.结果:从甘肃产艾叶挥发油分离出72个峰,其中鉴定了56个成分,占挥发油色谱峰面积的90.83%.艾叶挥发油灌胃剂量2 mL·kg-1时,孕鼠和雄鼠诱发的骨髓微核率、胚胎肝微核率和精于畸形率均较阴性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剂量为1 mL·kg-1时,诱发的胚胎肝微核率较阴性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骨髓微核率与精子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剂量为0.5mL·kg-时,诱发的骨髓微核率、胚胎肝微核率、精子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甘肃产艾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桉叶素(20.45%)、蒿醇(12.12%)、樟脑(6.99%)、青蒿酮(5.85%)、左旋龙脑(4.27%)等;一定剂量的艾叶挥发油对小鼠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并呈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蕲艾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产于湖北蕲春的艾叶进行化学成分分离与结构鉴定。方法:利用大孔树脂、SephadexLH-20、MCI gel CHP-20、制备型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MS、UV、1 H-NMR、13 C-NMR及二维核磁共振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蕲艾叶中分离到6个黄酮单体化合物,分别为5,7,3′,4′-四羟基二氢黄酮(1)、5,7,3′,4′-四羟基,6-甲氧基黄酮(2)、5,7,4′,5′-四羟基,3′,6-二甲氧基黄酮(3)、芹菜素(4)、木樨草素(5)和槲皮素(6)。结论:化合物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李军  赵百孝 《环球中医药》2011,4(6):423-426
古往今来,艾灸被广泛应用于治病、保健、养生诸多方面,艾灸疗法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艾灸疗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施灸材料,艾绒是由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加工而成.本文考查了古今文献后发现,古代医籍、本草著作对艾叶的性味功能和临床应用有丰富的记载,对灸用艾叶制绒...  相似文献   

18.
青蒿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邱琴  崔兆杰  刘廷礼  田赏 《中成药》2001,23(4):278-280
目的: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青蒿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青蒿中提取挥发油。试用不同类型的毛细管柱进行分析,找出最佳分析条件,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百分含量,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了49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9%以上。结论:本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适用于中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艾叶油对成年小鼠及胚胎鼠的遗传毒性。方法:采用一次性小鼠灌胃急性毒性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胚胎肝转移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艾叶油经小鼠口灌胃给药LD50为4.11ml/kg;艾叶油灌胃剂量2ml/kg时,孕鼠和雄鼠诱发的胚胎肝微核率、骨髓微核率和精子畸形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艾叶油灌胃剂量为1ml/kg时,诱发的胚胎肝微核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骨髓微核率与精子畸形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艾叶油灌胃剂量为0.5ml/kg时,诱发的胚胎肝微核率、骨髓微核率、精子畸形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一定剂量的艾叶挥发油对小鼠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并呈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分析比较不同年份蕲艾叶及不同比例艾绒的化学成分,为艾灸的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以2007年、2008年、2009年蕲艾叶为原料,加工成3:1,5:1,8:1,15:1等不同比例的艾绒,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进行半定量计算。结果显示,不同年份蕲艾叶及不同比例艾绒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但其含量有较大差别:年份越久、艾绒比例越高,易挥发成分的相对含量越少,难挥发成分含量越多。表明蕲艾叶及艾绒挥发油成分基本是安全的。陈年高比例艾绒挥发油以难挥发成分为主,如刺柏脑、石竹素、石竹烯等,这些难挥发物质可能就是艾灸时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