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比较能谱CT大剂量对比剂智能追踪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PA)与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肺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 将106例疑似肺栓塞患者分A、B两组行能谱CT扫描,A组(54例)为肺动脉大剂量对比剂智能追踪成像,B组(52例)为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肺动脉成像,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两组右肺动脉降支、右肺动脉后底支的CT值及肺下叶碘含量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图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图像质量优良率高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能谱CT大剂量对比剂智能追踪肺动脉成像伪影少,血管强化均匀清晰,较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肺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动跟踪与手动触发技术在Philips 64排螺旋CT对头颈联合CTA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接受头颈联合CTA检查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于监控层面主动脉弓层感兴趣区域CT值达阈值(阈值设定为90 HU)后自动跟踪智能触发扫描。B组在对比剂开始注射后观察监控层主动脉弓层对比剂的增强程度,当观察到对比剂开始进入监控层时按下手动按钮触发扫描。统计分析两组的图像质量、记录监控时间,剔除不成功及显示欠佳的图像,分别测量主动脉弓层、颈总动脉分叉下C5段、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的平均CT值。结果:B组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205,P=0.044)。B组的监控时间(13.32±1.63)s明显少于A组的(14.24±1.7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B组所测得的主动脉弓层平均CT值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的颈总动脉分叉下C5段、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的平均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动触发技术比自动跟踪智能触发技术更易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更省时。  相似文献   

3.
赵德春  余可斌 《河北医学》2023,(12):2068-2072
目的:观察小剂量测试(Test-Bolus)法和团注追踪(Bolus-Tracking)法两种不同触发方式对低对比剂头颈CTA血管联合扫描成像图像质量的评价。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在本科室完成的100例头颈CTA血管成像图像为样本分别为:采用A组Test-Bolus法50例;采用B组Bolus-Tracking法50例,回顾性分析两种不同触发扫描方式对图像质量影响。结果:A组采用Test-Bolus法获得的图像,颈总动脉平均CT值为(338.06±73.54)HU,大脑中动脉平均CT值为(323.72±73.13)HU,成像质量上高于B组,静脉干扰较少;B组采用Bolus-Tracking法获得的图像,颈总动脉平均CT值为(276.82±66.72)HU,大脑中动脉平均CT值为(270.32±65.39)HU,静脉稍多但不影响诊断,成像质量稍差。通过对A、B两组颈总动脉与大脑中动脉CT值客观评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优良率主观评价,A组:优秀率为70%(35/50)、优良率为90%(45/50);B组:优秀率为40(20/50)、优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CT进行大范围动脉血管检查应用低电压、小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将72例行主动脉血管CT血管造影(CTA)检查患者随机分为A组20例、B组32例和C组20例。各组扫描参数、对比剂用量分别为A组:120 kV、260 mA、80 mL;B组:120 kV、260 mA、50 mL;C组:80 kV、260 mA、50 mL。比较并统计各组间肝门水平位置的主动脉部强化程度从而评估图像质量以及有效吸收剂量的差异。结果:主动脉CT值超过200 HU的峰值持续时间为(10±4)s。动脉平均增强CT值,A组大于B组,B组大于C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异,图像质量A、B、C 3组均能满足诊断要求。患者有效吸收剂量C组明显低于A、B两组(P〈0.01)。结论:应用64排CT进行主动脉血管检查,使用小剂量对比剂及低管电压可行,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要,患者的吸收剂量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深入对比分析智能追踪技术法与经验法在肝脏CT增强动脉期扫描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肝脏三期增强扫描的患者80人,随机分成A组与B组,每组40人,为A组中的患者提供智能追踪技术扫描,为B组中的患者提供经验法扫描,对比两组患者动脉期的图像质量。结果 A组中图像不合格2例,合格率为95%,B组中图像不合格7例,合格率为82.5%,A组高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肝脏动脉期扫描中,智能追踪技术能够使图像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让病灶更清晰的现象出来,有助于提高小病灶的检出率与鉴别力,减少漏诊与误诊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test bolus)的扫描方案在宝石CT头颈部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00例行头颈部CTA检查者分为A、B两组,各50例.A组:用20 mL对比剂及20 mL生理盐水团注测试.B组:用4 mL对比剂及20 mL生理盐水团注测试.两组测试完后均用50 mL对比剂及50 mL生理盐水行增强扫描.利用微钙化点感兴趣区域(MROI)分析软件观察并测量test期C4段颈总动脉、平扫期C4段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采用双盲法,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CT技师分别独立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两名技师对两组test期C4段颈总动脉强化情况的评分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208、236,P>0.05).两名技师对两组test期C4段颈总动脉、平扫期C4段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测量结果中,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76、0.243,P>0.05).结论 宝石CT行头颈CTA检查时,应用4 mL对比剂及20 mL生理盐水团注测试,同样能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能满足C4段颈总动脉达峰时间的准确测量,还降低了总对比剂的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源CT对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术(CT angiography,CTA)扫描方式的优化选择。方法使用双源CT对82例患者进下肢动脉CT造影扫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30例患者扫描方式为感兴趣区(追踪层面)(region of interest,ROI)-腹主动脉下段(肾动脉横断面水平)作触发点,Bolus触发阈值150Hu。B组52例患者ROI选择在腘窝水平腘动脉处,Bolus触发阈值达100Hu后进行全程下肢扫描。造影剂用量、注射速率两组相同。结果经工作站重建后,A组30例中27例患者图像满足诊断要求,3例患者双下肢远端(足背侧及足尖)动脉显示不理想。B组52例病患动脉远端显示优良均达到临床诊断要求。结论合理选择ROI扫描方案是显示高质量下肢动脉图像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郭成伟  梁文  全显跃  朱晓军 《广东医学》2008,29(7):1135-1137
[[摘要] 目的 应用小剂量预注射法(Test Bolus)优化64层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MSCTA, MSCTP) 中的最佳扫描时相。方法 60例无肝脏病变的检查者,随机分成4组(A,B,C,D),每组15例;以Test Bolus(15 ml 、5 ml/s)在第一肝门层面测取肝动脉和门静脉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测其峰值时间,以小剂量预注射峰值时间相应延迟4,6,8,10 s行MSCTA和 MSCTP检查。测量并分析4组门静脉主干(MTPV)、腹主动脉(AA)及肝脏实质最大CT值;所得原始数据采用MIP(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VR(Volume Rendering,VR)三维重建并评价其图像质量。结果 应用Test Bolus,肝动脉的峰值时间16~19 s、门静脉的峰值时间24~32 s(95%可信区间)。肝动脉B组、门静脉C组的图像质量最好,1~4级主干均强化较好,观察细分支均可达6~7级。结论 对比剂注射速率为5 ml/s时,MSCTA, MSCTP延迟时间为小剂量预注射峰值时间延迟6 s,8 s为最佳启动扫描时间。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CT血管造影 断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Smart Prep)跟踪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以不同注射速率和对比剂剂量与螺距的选择的最优化方案。方法:对头颅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追踪触发的优点,对患者首先以常规经验采集图像定位像并选取触发扫描测试层面,然后进行追踪触发扫描。回顾性分析600例曾行头颅CTA检查患者,a.按注射速率分为3组,常规剂量100 ml,每组15例,Al组:R=2.5 ml/s,A2组:R=3.5 ml/s,A3组:R=4.5 ml/s,从600例患者中随机抽取。b.按剂总量不同分为3组,每组15例,Bl组:100ml,B2组:75 ml,B3组:55 ml,亦从600例患者中随机抽取。c.按准直和螺距的选择不同分为3组:准直为1.25,螺距C1:0.562:1,C2:0.938:l,C3:1.375:l,从600例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结果:用Smart Prep跟踪技术能够在脑血管内对比剂充盈达高峰期时进行采集原始图像,脑血管主干及其1~3级分支显示率为100%,大脑中动脉4~5级分支显示率为92%。发现动脉瘤并清晰显示了瘤体,载瘤动脉及其详细关系。分析A1、A2、A3三组,A2组图像时大脑中动脉、额顶升动脉等分支显示结果优于A1、A3。分析B1、B2、B3 3组大脑前中后动脉等各支,3组差异无显著性。分析C1、C2、C3 3组脑动脉各分支,评分结果C2组优于其余两组。结论:跟踪技术能更好的显示靶血管,使用3.5 ml/s的注射速率,可减少对比剂剂量,应用0.938:1的螺距可以减少患者所受辐射的剂量,减少扫描时间,图像质量优于大螺距,可以更好的显示脑动脉血管各级分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团注追踪触发技术在肝脏动脉期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75例接受肝脏三期增强扫描的患者分成两组,83例采用团注追踪触发技术扫描,触发点选取腹主动脉起始部,触发阈值为120 HU;92例采用固定延迟时间扫描。以肝动脉、门静脉显影程度作为评价图像质量的指标,对比分析两组的动脉期图像质量。结果团注追踪触发组图像合格81例,不合格2例,合格率为97.5%;固定延迟时间组图像合格73例,不合格19例,合格率为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注追踪触发技术在肝脏动脉期扫描中能显著提高图像质量,更清晰显示病灶,有利于提高小病灶的检出率及鉴别力,减少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增强检查中分离团注和单次团注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552013年1月80例尿路造影行CT增强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比分离团注(观察组)和单次团注(对照组)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输尿管中下段及起始部CT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膀胱及肾盂输尿管显影质量优率为7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造影检查中分离团注技术对于输尿管扩张程度、显像长度及避免造影剂过敏反应等效果优于单次团注技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团注追踪触发扫描触发阈值对支气管动脉CT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行支气管动脉64层CT血管造影检查,将所以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各组触发阈值分别为80Hu、120Hu、160Hu、200Hu,其它扫描条件及方法各组相同,比较四组肺癌患者间增强后降主动脉、肺动脉、支气管动脉起始部CT值净增值、增强后主、肺动脉CT值差值及各组支气管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差异;结果增强后支气管分叉水平降主动脉、支气管动脉起始部CT值净增值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增强后肺动脉CT值净增值及增强后主、肺动脉CT值差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以第3组最大,第4组最小)(p〈0.05);而支气管动脉图像质量评分以第3组最高(p〈0.05);结论团注追踪触发扫描支气管动脉CTA时,触发阈值与支气管动脉成像质量有关;选择合适的触发阈值可以明显提高支气管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CTA扫描时通过降低管电压以达到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将40例需行颈动脉CTA检查的患者依据管电压不同而分为A(120 kV)、B(80 kV)两组,每组20例。分析比较两组图像的CT值、对比噪声比(CNR)、信号噪声比(SNR)及辐射剂量,并对重建图像质量、血管边缘形态进行评估分析。结果:B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较A组分别降低63.97%、63.83%及63.79%,图像质量评价结果:B组颈动脉平均CT值较A组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CNR、SNR值组间比较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A、B两组颈动脉重建图像质量、血管边缘形态整体满意,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80 kV低管电压颈动脉CTA扫描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最大能够降低约64%的辐射剂量。因此,颈动脉CTA检查通过降低管电压的低剂量扫描是可行的,可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65~75 次/min心率下患者使用Force 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采集舒张期与收缩期不同时相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选取2016年9—12月于浙江医院行Force 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 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检查时预设触发采集时相的不同分为A组(30例,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舒张期时相采集模式)和B组(30例,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收缩期时相采集模式)。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CTA图像进行主观及客观图像质量评价,记录并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 两组患者共779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A组冠状动脉节段392个,图像质量最好的节段是第二钝缘支(OM2),图像质量最差的是右冠状动脉(RCA)中段;B组冠状动脉节段387个,图像质量最好的节段是OM2,图像质量最差的是回旋支(LCX)远段。A组第一对角支(D1)、LCX近段及中段、OM1图像质量优于B组(P<0.05)。两组RCA近端、左冠状动脉(LM)近端、前降支(LAD)近端、LCX近端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主动脉的CT值、SNR、CNR、图像噪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rce CT前瞻性触发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配合低管电压(100 kV)技术和ADMIRE迭代重建算法,所得冠状动脉各分支图像能够达到临床影像诊断的需要,且有效辐射剂量<1 mSv。当患者心率在65~75 次/min时建议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舒张期采集模式,其LCX的图像质量优于收缩期采集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70次以下心率条件下,64层与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冠脉分支的显示能力。方法对10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征求患者同意,对该组患者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作为做对照。B组行25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比较两组图像的质量评分。结果 A组质量评分为(2.50±0.43)分,B组质量评分为(2.49±0.52)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冠状动脉显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50%的狭窄的敏感性为95.6%(66/69),特异性为95.7%(114/119),阳性预测值92.9%(66/71),阴性预测值97.4%(114/117)。结论 70次以下心率条件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分支显示率与256层螺旋CT无明显差异;能够可靠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  相似文献   

16.
双源CT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技术中触发阈值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燕  白林  印隆林  蒲红 《西部医学》2009,21(11):1972-1974
目的探讨双源CT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技术中触发阈值的优化。方法45例病例随机分为3组进行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扫描,触发阈值分别定于100Hu、70Hu和50Hu,触发点定于第4颈椎平面颈总动脉。对重建后影像分阈值组进行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大静脉五个点的CT值测量及影像评价,对比3阈值组的影像质量及静脉干扰度。结果3组动脉显影CT平均值及影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显影质量评分平均达到优良级别;3阈值组静脉显影平均CT值及动静脉差值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3组静脉干扰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源CT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时,50HU触发阈值以动脉显影好、静脉干扰少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算法(3D AIDR)对超重患者640层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连续80例疑似冠心病的超重患者(30kg/m2≥BMI≥25.0kg/m2)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两组,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A组以120 kV管电压扫描,原始数据分别以FBP(A1组)和3D AIDR(A2组)重建图像;B组以100 kV管电压扫描,原始数据以FBP(B1组)和3D AIDR(B2组)重建图像。2位放射科医师以5分法评价15个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比较A组和B组各亚组间的噪声(SD)及平均CT值(SI)、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和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B组有效辐射剂量较A组减少了46%。A组和B组各亚组间的图像质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1与B2组的图像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各亚组间SD、SNR、C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各亚组间SD、SNR、C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2组与A1组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D AIDR联合100kV低剂量扫描在保持适合诊断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同时能大幅度降低CTA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螺距扫描对头颈血管减影CTA成像中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从而在不同头颈血管病变中选择合适的螺距进行扫描。方法 搜集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46例患者头颈血管减影CTA影像资料,按照螺距分成A、B两组各23例;A组扫描螺距为0.984,B组扫描螺距为0.516;对A、B两组图像中颈部动脉、颅底较大动脉及颅内动脉分支行主、客观分析,对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采用主观分析进行评分,客观分析包括测量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大脑前动脉分支CT值、本底噪声、信噪比,并统计辐射剂量。 结果 A、B组两种螺距扫描在颈部动脉及颅底较大动脉的主观评分、图像信噪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CT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但CT值均>300HU,其接近或处于血管成像合适的CT值范围,对成像不构成影响。A、B两组扫描对颈部动脉、颅底较大动脉解剖结构显示及颅底骨质去除影响不大;对颅内动脉分支主观评分、平均CT值、图像信噪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图像均优于A组图像,其显示颅内动脉分支更多、更细小、管壁更光整。 A组扫描的辐射剂量明显少于B组(P<0.01)。结论 对于病变位于颈部或颅底较大血管处可使用0.984的螺距接受较少辐射剂量获得满意的减影CTA图像;对于怀疑颅内较小血管病变可使用0.516的螺距获得高质量的减影CTA图像,但须接受较多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高清CT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降低冠状动脉CT成像辐射剂量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GE公司宝石能谱CT,选取10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0例,采用AsiR重建技术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对比分析两组冠状动脉可评估率及辐射剂量。结果研究组血管可评估率为95.0%,对照组为95.8%。两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90±0.37)mSv,对照组为(10.33±1.65)mSv,两组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清CT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在保证血管可评估率及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降低72%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