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叶平  徐梅新 《热带医学杂志》2006,6(11):1201-1202,1211
目的分析上海南汇地区外来流动人员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简称“三病”)检疫的状况,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三联抗原片免疫酶染试验或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对外省市来沪人员、居留3个月以上者进行“三病”检测。结果2001-2005年共检测外来流动人员39993名,“三病”抗体总阳性247人,阳性率0.62%,其中,血吸虫抗体阳性率0.39%,疟疾阳性率0.18%,丝虫阳性率0.05%。结论外来流动人口必须加强“三病”检疫及管理,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外源性血吸虫、疟疾、丝虫病在本地流行。  相似文献   

2.
上海浦东南汇地区流动人口“三病”检疫10年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海红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1):1344-1345
目的了解和分析上海南汇地区外来流动人员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检疫的现况,为今后的外来人员管理和监测工作提供对策。方法采用免疫酶染技术及三联抗原片,对外来流动人员进行血吸虫免疫测定、疟疾血片免疫测定及疟原虫血检和丝虫免疫测定。结果接受检疫的54 386名外来流动人员中,抗体总阳性率为0.69%,其中,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为0.24%,疟疾阳性率为0.36%,丝虫阳性率为0.09%。结论由于大量外来流动人员的涌入,导致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流行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因而要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监测,规范流动人口管理的条例和管理方法,以控制传染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999-2007年钦南区疟疾监测情况,探索新的疟疾防治策略。方法对全区13个监测点的“三热”病人进行被动监测,采用吉氏染色-油镜进行血涂片检查;对流动人口进行主动监测,进行间接荧光抗体(IFA)实验的血清学检查。结果8年间钦南区共血检本地人群发热病人251456人;血检本地外出和外来流动人群发热病人5770人,分别检出本地流动外出回归人员和外来流动人员阳性病例各l例(为间日疟),阳性率分别为0.02%和0.08%;病灶点人群血栓318人,均为阴性;血清学监测1304人,全部阴性。结论钦南区1999年以来疟疾带虫发病率一直控制在零以下,以输入性病例为主的特点。提示应继续加强对流动人口疟疾监测和控制力度,防止外源性疟疾输入,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做好血吸虫病、疟疾和丝虫病(简称“三病”)的巩固监测工作.探讨新的简易的病情监测手段,我们在1992年7~11月应用聚氯乙烯(PVC)薄膜血吸虫疟疾丝虫三联抗原片免疫酶染试验(IEST)对常熟市的外藉暂住人口开展了“三病”病情监测管理,共检8733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西大化县1990-2007年疟疾监测结果和流行特征,评价监测措施,为疟疾防治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0-2007年大化县当地居民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发热病人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年间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人362173人次、病灶点居民5562人次,外出回归3864人次,外来流动人群2425人次,检出当地感染疟疾病例23例,输入疟疾病例333例,当地居民发热病人,外出回归和外来人群发热病人血栓阳性率分别为0.003%,8.39%和0.37%,外出回归感染病例占91.01%(324/356),外来病例占2.53%(9/356)。结论大化县疟疾发病率连续18年控制在1/万以下,输入性疟疾病例数量多、分布面广、高度分散,疟疾监测和防治措施可行有效。应继续加强对原高疟区回归人群疟疾管理和监测,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流动人口疟疾防治的方法与效果。方法①主动侦察进行疟疾监测。凡“四热”病人一律血检。②群体预防服药,针对不同人群,使用不同的预防药,观察其效果。③实行疟疾检疫制度,对离开疫区的人进行血检。结果采取主动侦察,群体服药和疟痰检疫,可以有效地控制流动人口疟痰流行,降低流动人口的疟疾发病率,特别是群体服药10d后效果很好,二组人群的带虫率分别由12.5%和30.3%下降为4.2%和3.7%。结论群体预防服药是控制流动人口疟疾发病的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花都区流动人口血吸虫病感染情况,为制定血吸虫病巩固监测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2011年在花都区开展流动人1:3血吸虫病的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每年调查≥6周岁的外来流动人121200人以上。被动监测通过疫情网络报病系统对全区输人性可疑病例进行核查,用胶体金免疫渗滤法(DIGFA)筛查,抗体阳性者再用改良加藤氏法(Kato.katz)或尼龙绢集卵法检查血吸虫虫卵、毛蚴。结果2006—2011年对花都区流动人口进行常规主动监测1200人,选择性主动监测983人,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7%和2.95%(x。=27.95,P〈0.01),各发现慢性血吸虫病病人0例和3例(其中排虫卵者1例)。6年被动监测共发现血吸虫病患者10例,均为临床诊断病例。结论花都区来自疫区的流动人口中存在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为巩固血防成果.今后必须加强对这一人群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西梧州市1994~2009年疟疾监测结果和流行特征,评价监测措施,为疟疾防治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4~2009年梧州市当地居民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发热病人、重点人群荧光抗体监测以及蚊媒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6年来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例26492人次,流动人口发热病例257人次,流动人口非发热病例14702人次,检出输血感染三E/疟2例,输入病例26例,三类人员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07%(2/26492)、10.117%(26/257)和0。重点人群IFA抗体阳性率为0.078%。结论梧州市基本消灭疟疾16年来仅检出输血感染三日疟病例2例,输入性病例26例,未发生输入继发疟疾病例,表明疟疾防治成果巩固,现行的疟疾监测和控制措施可行有效。应继续加强对流动人群、特别是从高疟区外来人群疟疾管理和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白沙县流动人口疟疾感染情况,为控制流动人口疟疾感染,减少疟疾发病和传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县各乡(镇)卫生院及农场医院门诊医生、防保人员和乡村医生卫生员对3年来在县内流动和进入本县的外来流动人口的血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流动人口疟疾感染率4.29%(536/12501),占全县疟疾阳性病例总数的44.12%(536/1215)。其中县内流动人口血检7349人次,阳性356例,阳性率4.84%;省内、县外流动人口血栓2311人次,阳性40例,阳性率1.73%;省外流动人口2841人次,阳性140例,阳性率4.93%。结论流动人口是疟疾传播的高危人群,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落实防治措施是白沙县当前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广西疟疾防治措施及其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001年以来全区疟疾防治效果及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1—2004年全区疟疾疫情资料和各种疟疾监测数据,按疟区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区疟疾发病率从2001年的0.86/10万下降至2004年的0.44/10万,基本消除疟疾地区无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报告,控制疟疾地区和未达标地区常住户口居民血栓平均疟原虫阳性率分别为0.008%和0.016%。结论基本消除疟疾地区疟疾疫情较为稳定;控制疟疾地区疟疾传播尚未阻断;开发的林场、矿场民工,移民和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是当前疟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广西右江区全球基金疟疾监测项目实施5年的防控措施,评价监测效果。方法收集2003~2007年百色市右江区疟疾疫情报告、发热病人血检资料、IFAT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2007年右江区血栓当地发热病人70116人次,仅检出2例阳性病人,阳性率为0.0003%;血检流动人口13095人次,检出27例间日疟病例,阳性率为0.21%。结论右江区疟疾发病率继续控制在1/万以下,当地感染病例少,疟疾发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现行疟疾监测与防治措施有效可行,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疟疾监测,继续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2.
广西1995~2004年输入性疟疾监测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1995~2004年输入性疟疾监测和控制结果,评价输入性疟疾对疟防工作的影响,为疟疾防治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95~2004年广西全区92个市、县当地居民发热病人、病灶点居民和流动人口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年间全区当地居民发热病人、病灶点居民血栓阳性率为0.009%、0.049%,外出回归和外来人口血检阳性率为1,39%、0.32%,本地感染病例占总病例的21,22%(1140/5372),输入性病例占78.78%(4232/5372)。结论 广西连续17年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输入性疟疾病例数最多、分布面广、高度分散,但传播指数较低,输入性疟疾监测与防治措施得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重庆市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提供预警信息,防止钉螺的扩散与血吸虫病疫情的传播。方法在三峡库区中段万州和支流上游开县设立固定监测点和流动监测点,调查当地居民、流动人口及家畜的血吸虫感染情况;在固定危险地带和流动可疑环境开展输入性钉螺调查。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人群血清血吸虫抗体情况。结果 2个监测点共调查当地居民2006人,血清阳性率为1.50%(30/2006),开县血清阳性率高于万州(2.29%vs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P<0.01)。调查流动人员1970人,血清阳性率为2.39%,返乡人员血清阳性率高于疫区来渝人员(2.92%vs0.26%)(χ2=9.54,P<0.01),万州区的流动人员阳性率高于开县(3.61%vs1.32%)(χ2=11.03,P<0.01)。监测点未发现从血吸虫病流行区引进的家畜,检测当地的牛和羊血清均为阴性。固定监测和流动监测分别调查133875、545530m2,未发现钉螺。结论重庆市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潜在流行区的传染源监测和管理,防止钉螺输入潜在流行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粤桂琼疟疾联防区广西玉林6市县11年的疟疾防治与监测结果,评价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措施。方法 收集1992~2002年三省(区)广西玉林6市县当地居民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发热病人以及重点人群IFAT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11年间玉林6市县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人748602人次.检出阳性30例,血检阳性率为0.004%。血检流动人员发热病人63024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584例,平均阳性率为0.93%。重点人群IFAT阳性率为0.037%。结论 玉林6市县经过11年联防与监测,1999年起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疟疾病例,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栓阳性率从1992年的3.94%降到2002年的0.15%,未发生输入继发病例,流动人口管理与监测措施得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粤桂琼流动人口联合管理区广西片1992~2010年疟疾监测结果,评价联防联控措施。方法收集1992~2010年广西片8县(区)当地居民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及重点人群疟疾间接荧光抗体(IFAT)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 19年间广西片共血检当地发热病人78.8万人次,流动人口19.2万人次,两类人群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03%和0.38%,共检出疟疾病例759例,本地感染病例占总病例的3.69%(28/759),输入性病例占96.31%(731/759)。重点人群IFAT抗体阳性率为0.06%(211/373 825)。结论广西片参加三省疟疾联防19年来,疟疾年带虫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万以下,1999年起至今无当地感染疟疾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发生,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从1992年的3.23%降至2010年的0.029%,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措施有效,联防联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三峡库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的动态变化,为本市血吸虫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设立国家级监测点,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间接血凝试验(IHA)调查万州区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的血吸虫感染状况.采用环境抽样方法进行螺情调查和监测血吸虫病其他相关因素.结果 2005和2010年,2次调查当地人群血清阳性率均在0.61%左右;调查流动人口1 530人,阳性率为1.63%,其中疫区返乡和疫区来渝人员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95%与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监测点查螺总面积为604 051 m2,尚未发现钉螺;监测点未发现从血吸虫病流行区引进的家畜,检测当地868头牲畜,血清阳性率为零.结论 重庆市血吸虫病存在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本市血吸虫病传染源的监测和管理,防止钉螺输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武汉市人群血吸虫病疫情与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筛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探讨IHA筛查结果在疫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武汉市2007—2016年年报及监测点的数据,分析IHA阳性率与人群感染率之间相关性。结果 武汉市2007—2016年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从0.58%降至0%,IHA阳性率从8.16%降至1.83%,人群感染率与IHA阳性率Pearson相关性r=0.845(P=0.002)。疫情控制、传播控制及传播阻断区IHA平均阳性率分别为5.12%、1.99%、0.26%,与人群感染率分布层次一致,存在等级相关关系(rs=0.836,P=0.000)。疫情控制区IHA阳性率范围为1.54%~8.79%,人群感染率范围为0.18%~0.71%;传播控制区IHA阳性率范围为0.14%~3.11%,人群感染率范围0~ 0.08%;传播阻断区IHA阳性率范围为0~0.57%,人群感染率均为0。监测点IHA阳性率由6.58%降至2.23%,感染率由0.76%降至0。2007—2016年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与IHA阳性率在武汉全市、疫情控制区、监测点水平上均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r>0.8,P<0.05)。结论 人群感染率与IHA阳性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IHA筛查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群血吸虫感染水平,可作为血吸虫病疫情评价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