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实验研究文献,证明《伤寒论》方证原理,证明《伤寒论》方证原理,启发求异思维,开拓科研思路,结合实践,编著《实验伤寒论》一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2.
对《伤寒论》病证结合论治进行了阐述 ,说明《伤寒论》是病证结合论治的典范 ,从而为研究《伤寒论》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徐瑞荣 《中医药学刊》2004,22(5):891-893
建国40余年来,以实验为主对《伤寒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伤寒论》方单味药的药理研究;《伤寒论》方“药物配伍”的药理研究;《伤寒论》方整体的药理研究;六经实际的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统一内因外因的研究。提出了《伤寒论》课题科研设计研究的思路,即:立足于对《伤寒论》方剂的综合研究,建立符合六经病证特点的证候动物模型,注重《伤寒论》类方的研究,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伤寒论》包括阐释辨证,使六经辨证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研究《伤寒论》方药,整理《伤寒论》文献。  相似文献   

4.
耿建国 《北京中医》2005,24(5):305-307
在《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启迪、引导学生学习、研究《伤寒论》临床诊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式,授人以渔,提高学生临床辨证论治的能力,是《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伤寒论》的兴趣、方法和效果.有鉴于此,本人结合多年学习、研究、实践及教授《伤寒论》的体会,认为《伤寒论》本科教学思路为:稳定专业思想,培养学习《伤寒论》兴趣;精讲原文,突出《伤寒论》辨治思路;归类比较、学用结合,掌握学习《伤寒论》方法.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版本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张仲景著作、名称和流传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对注释家的移整考订及《伤寒论》作伪之书作了概述。对明·赵开美宋刻《伤寒论》和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作了深入探索,从历代文献记录之《伤寒论》113方与赵刻本之112方分析;从《本草纲目》所引张仲景古本《伤寒论》,及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之释音加以研究;从《伤寒论》条文后之原文注释,及《太平圣惠方》所引桂枝汤加以印证等多方面分析,说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更忠于“林校”小字本《伤寒论》。故笔者认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要优于赵刻宋本《伤寒论》,是目前存世最佳版本。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芍药主要选用白芍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在《伤寒论》中运用较广泛,其使用频次仅次于甘草、桂枝、大枣、生姜,达33方(次),涉及52条原文。但是《伤寒论》中未明确指出使用的是芍药哪个品种。笔者结合历代医家的意见,主要从赤芍和白芍功能异同进行分析,提出《伤寒论》中芍药主要选用白芍的浅见。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是张仲景据其理论实践,结合古代哲学精华所著成,全篇多处涉及阴阳,其含义各不相同。胡希恕先生作为经方大家,对《伤寒论》中提及的阴阳的含义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富有启迪性。该文通过结合胡希恕先生的学术思想,对阴阳二字在《伤寒论》中的含义进行归纳,从证候类型、脉诊因素、病变部位、生理病理、其他特殊含义等方面来进行阐述及探析。  相似文献   

8.
《宋以前伤寒论考》是日本汉方现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成果。是书既重视古代文献的梳理,又结合临床的诊疗实际,考据宋以前的《伤寒论》,提出时态系列伤寒论、痰饮伤寒论、阳明病胃家寒及《金匮要略》杂病是伤寒的伴随症状等很多独到见解,对我国的《伤寒论》研究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9.
膀胱蓄血无血论孙广健(山东省兖州市新驿医院272016)《伤寒论》言太阳之府,即膀胱也。太阳腑证,即指蓄水和蓄血。多年来,通过研读《伤寒论》,结合临床实践反复体验,认为《伤寒论》所言膀胱,并非是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膀胱,而是一种泛指,有膀胱蓄水蓄血之名...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伤寒论》治则治法从标本缓急、因势利导、扶正固本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结合《伤寒论》的条文进行分析研究,显示其治则治法能有效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其辨证准确、论治精当、施治方法完备。本文重点探讨了《伤寒论》的施治方法,将其归纳为药物法、针刺法、火法、水法、饮食法、静候调养法等六种。结合《伤寒论》原文对每种施治方法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既明确了每种施治方法的定义,又确定了其内容,更进一步阐述了其临床运用情况,为学习和运用《伤寒论》的施治方法提供了有益的资料和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丰跃  门九章 《光明中医》2010,25(9):1564-1565
《伤寒论》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先河,研究张仲景辨证论治医学思想首要以《伤寒论》主症为突破口。《伤寒论》中关于口渴的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水饮内停;热邪伤津;阳气衰微所致。《伤寒论》中治疗口渴的方药主要为五苓散证;白虎加人参汤证;附子汤证等。笔者结合《伤寒论》口渴理论与临床病案加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名实考略钱超尘(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北京校正医书局于治平二年(1065年)校毕《伤寒论》并正式颁行。《伤寒论》传本始定于一。治平二年前,《伤寒论》传本纷然歧出,史志著录,名称颇异,读者惶惑,莫知所从。《金匾玉函经》与《伤寒论》名异实...  相似文献   

14.
《伤寒明理论》选取了《伤寒论》中常见的50个症状以“定体、分形、析证”进行论述,所论条文不出《伤寒论》的范围,是单纯《伤寒论》的阐释之作。《伤寒明理续论》采用了《明理论》的编写体例,选取的症状有70余个,辨证时较注重温热病与伤寒的辨别,摆脱了单纯《伤寒论》的范围,所选的方剂不限于《伤寒论》中的方剂,采用了许多时方。  相似文献   

15.
试论《伤寒论》的“六病”辨证及“三部”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伤寒论》原文入手,结合历代医家的不同认识及临证体会,提出《伤寒论》的辨论方法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并进一步阐述了辨证的基础是由三部分来划分的,即表部、里部、半表半里部,而每部又各有阴病与阳病之分,因而提出《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的框架为“三部六病”这一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6.
在宋金时期,《伤寒论》传本并未固定,社会上尚流传着多种不同传本。笔者通过对条文的对比和考察,清楚地发现属林亿校定本衍化的《伤寒论》传本,有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郭雍的《伤寒补亡论》和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中的《伤寒论》原文。此三种传本本文不再进行比较。至于《圣济总录》,则是将《伤寒论》条文打乱,和其他伤寒证治合编,无法进行比较,但可以肯定,此所录伤寒条文是源于当时流传的某一《伤寒论》传本,而非来本。因此,本文主要将来本《伤寒论内这一时期的《金度玉函经》本、《太平圣惠方》本中的伤寒部分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侯鸿燕  李金田 《山西中医》2009,25(11):52-53
张仲景著《伤寒论》奠定了辩证施治的基础。《伤寒论》179条概括了阳明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表现。结合有关文献,分析了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的成因以及证候表现。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六气理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六气理论的关系张尔新甘肃省临洮县改河乡卫生院(730500)主题词《伤寒论》六经辨证《内经》在学习《伤寒论》时,认识到《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内经》六气理论密切相关。六经六气之说,源于《内经》,由于人与天地相应,人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9.
曲夷  李赛美 《中医药通报》2009,8(3):6-9, 16
本文从文字考据、文法特点、会通全书、参照不同版本、结合《金匮要略》、结合《内经》《难经》《本草经》、结合考古发现、运用临床佐证、运用辨证思维九个方面,结合实例分析研读《伤寒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结合原著条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辨证思维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先辨病证,再辨方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辨证的基本原则,"方证相对"和"随证治之"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诊治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