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在人畜间流行。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的有效措施,2002年4月一名胸腺淋巴体质的幼儿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乙脑疫苗)后过敏而死,此接种反应国内报道较少,现将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兴隆县接种乙脑疫苗后发生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类型提供数据。对1例因接种乙脑疫苗后死亡的病例进行调查分析。该患儿接种疫苗24h后出现发热,给予对症治疗后体温未得到有效控制,在接种疫苗的第13d经抢救无效死亡。据此,该病例不支持因接种疫苗引起的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应为接种疫苗后偶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毒性脑炎、重型肺炎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乙脑疫苗接种的异常反应情况,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抽取来我中心接种乙脑疫苗的40例儿童(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40例乙脑疫苗接种儿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乙脑疫苗接种的异常反应情况。结果 40例乙脑疫苗接种儿童中,有3例儿童发生异常反应,其中1例儿童出现轻度发热,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1例儿童出现全身瘙痒、面色苍白、出冷汗、胸闷、腹痛、眼睑浮肿等症状,且头面部存在大小不等的红色片状风团块,压之退色,经临床诊断为因接种乙脑疫苗引起的荨麻疹;1例儿童出现局部红肿。3例儿童均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全部缓解消退。结论为降低儿童接种乙脑疫苗发生异常反应的机率,国家卫生部门以及医院等机构应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 注射乙脑疫苗后引起过敏性休克、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例文献有报道。1987年1~4月,我县接种乙脑疫苗10600余名6个月~2岁幼儿中,出现过敏性紫癜2例,发生率为1.89/万,现报告如下。例1 男,1岁半,住院号11323。1987年3月19日下午1时皮下接种乙脑疫苗0.5ml。5时许出现烦躁、哭闹、口渴、拒食、恶心呕吐。次日9时全身出现有大小形状不一的散在淤点、淤斑,以臀部及四肢为甚。皮疹为紫黑色,压之不退,到当地卫生院治疗3天未见效,于23日转县人民医院。  相似文献   

5.
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关键措施之一。我国广泛使用比较安全而有效的疫苗是地鼠肾乙脑疫苗。它是将流行性乙型脑炎SA14- 14- 2减毒株病毒接种到地鼠肾单层细胞 ,经培育后收获病毒液 ,加保护剂冻干制成。我院预防保健科接种乙脑疫苗多年未发生过敏性反应。仅于1999年发生 1例 ,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患儿 ,男 ,13岁。于 1999年 5月 2 0日下午来医院预防保健科接种乙脑疫苗。于左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作皮下注射 ,注入剂量 0 5ml。约 5分钟后 ,患儿诉心里难受 ,继之出现面色苍白 ,口唇紫绀 ,呼吸困难 ,出冷汗 ,四肢发凉 ,…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江苏省发生63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进行随访,分析病例的基本情况、流行病学史、免疫史、临床表现与治疗情况,从而为乙脑临床诊断和科学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3—2017年江苏省发生63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个案调查表、实验室结果和疫情资料, 结合现场调查进行分析。结果 结合临床症确诊的63例乙脑病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34例,乙脑的发病主要集中在<15岁的人群,以学生为主,占42.90%,乙脑患者血清/脑脊液标本109份,阳性率77.06%(84/109)。临床表现多起病急伴有发热,同时有头痛、精神怠倦、食欲差、恶心、呕吐和嗜睡,少数重型患者伴有呼吸衰竭。46.00%的病例曾接种过乙脑疫苗,接种疫苗后是否与临床症状出现有关尚不明确(P>0.05)。结论 主动开展人群抗体水平和蚊虫密度及种类监测,加强易感人群乙脑疫苗的免疫接种,是降低乙脑发病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湛江市2003~2005年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及控制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湛江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流行特征,探讨乙脑疫苗应急接种和纳入常规免疫对乙脑疫情的控制效果。方法2003年乙脑流行时对6月~10岁儿童采取突击应急接种方案,2004年起将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常规接种,按程序8月龄,18,24月龄和6岁各接种1剂。并对2003~2005年乙脑疫情流行病学资料中2003年乙脑流行时的应急接种和2004年起的纳入计划免疫常规接种控制乙脑效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湛汪市2003~2005年共发生乙脑118例,发病率逐年下降。每年5—7月流行,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发病高峰;年龄主要为10岁以下儿童,以4—6岁最多,占总病例数的46.61%;地区分布为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结论乙脑疫苗应急接种及纳入计划免疫常规接种后。乙脑发病率逐年下降,显示应急接种和常规免疫对乙脑疫情的控制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8.
予防接种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予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重要措施之一,流行性乙型脑炎(下简称乙脑)灭活疫苗在防治乙脑的斗爭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已有文献报导。因我省过去很少发生乙脑病例,从未进行过乙脑疫苗予防接种。安达县1974年发现首例乙脑病人,定为乙脑自然疫区。为控制乙脑流行,决定在該县南部各公社进行乙脑疫苗預防按种,在大面积接种前,我们选少量人群进行试种,对其反应及免疫学效果进行較細  相似文献   

9.
我科于1993年3月注射乙脑疫苗504人次,发现1例无过敏史的儿童注射乙脑疫苗时,发生过敏性休克,现报告如下。女7岁,皮下注射乙脑疫苗lml(卫生部北京市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9233-2,失效日期1993年12月23日)后约15min,面部出现等麻疹,口服扑尔敏‘ms后,仍发展到周身,伴恶心、呕吐,继而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抢救约Zh后,症状缓解。患儿出生后注射过卡介苗、吸附百白破三联制剂、麻疹活疫苗、动脑灭活疫苗及口服过脊髓灰质炎糖丸活疫苗,均无异常反应,亦无家族过敏史。接种前无任何不适。我们曾为几千名儿童注射乙脑疫苗,仅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两种疫苗同时接种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为进一步规范疫苗同时接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接受乙脑等8种疫苗接种的适龄儿童,以自愿为原则对639名儿童分成6种组合形式实施两种疫苗同时接种(观察组),对1335名儿童取8种疫苗实施单苗接种(对照组),在接种后的24h内追踪观察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结果精品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简称精品型乙脑JEV)与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简称A群流脑AMPV)、精品型乙脑疫苗与麻疹减毒活疫苗(简称麻疹疫苗MV)、乙脑疫苗与麻疹疫苗、吸附百白破三联疫苗(简称百白破DPT)与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简称Hib)组合两种疫苗联合接种的发热反应率和,或反应程度显著高于同种疫苗单苗接种。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C群流脑疫苗A+CMPV)与流行性感冒裂解疫苗(简称流感疫苗IV)、A群流脑疫苗与流感疫苗两种组合没有发现增加不良反应的现象;所有组合的两种疫苗同时接种的局部红肿反应发生率与同种疫苗单独接种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研究结果提示两种疫苗同时接种可能会增加发热反应的发生率或反应程度,发生率或反应程度的增加与具体疫苗的组合有关。  相似文献   

11.
项国宏 《基层医学论坛》2014,(31):4303-4304
目的: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县2008年之前乙脑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乙脑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措施。结果乙脑患儿性别分布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2岁-7岁,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发病季节主要集中于夏季,秋季较少,冬季和春季无发病;患儿类型多为散居儿童或托幼儿童,发病率均显著高于小学生;明确接种乙脑疫苗的患儿仅占总病例数的12.50%,其余患儿未接种乙脑疫苗、无接种史或接种史不明确。结论加强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乙脑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全面开展乙脑防控措施,对保护易感人群、降低乙脑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梅州市2006-2015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监测结果,为乙脑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及ELISA检测方法对梅州市2006-2015年乙脑病例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5年梅州市五华等6县区共发生乙脑病例34例。流行季节为夏秋季,与蚊媒密度消长一致。年龄以1~10岁组(79.41%)为主。发病地区以东部地区(21例,61.74%)为主。乙脑疫苗免疫史不详或空白的24例(70.59%)。结论梅州市2006-2015年乙脑发病为散发,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年龄特征,未接种疫苗无免疫力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我国夏秋季节常见急性传染病,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其效果早已为国内外学者所证实。接种疫苗后有的儿童会出现一些异常反应,如过敏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及过敏性紫癜。  相似文献   

14.
许丽娟  朱朝敏  高中敏 《重庆医学》2018,(21):2831-2833
目的 分析重庆市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乙脑的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7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乙脑患儿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612例患儿,男女比例约2.3∶1.0,年龄小于3岁287例,3~6岁182例,>6~10岁85例,>10~15岁58例,7-9月发病例数分别为91、452和69例.发病具有高度散发性,农村高于城市.乙脑普通型403例(65.85%);重型131例(21.41%);极重型78例(12.75%).血清与脑脊液乙脑抗体IgM阳性率分别为48.52%和81.73%.临床表现中发热612例(100.00%)、意识障碍537例(87.75%)、抽搐482例(78.76%)、呕吐328例(53.59%)及头痛215例(35.13%).≥8月龄的591例乙脑病例中,全程接种乙脑疫苗占9.31%,未全程接种乙脑疫苗占15.23%,未接种乙脑疫苗及接种不详占72.88%.出院时67.29%患儿耒遗留任何临床症状及体征,28例患儿死亡.结论 重庆市乙脑流行季节常见于7、8月,以6岁以下儿童及普通型为主.脑脊液乙脑抗体IgM阳性率高于血清.  相似文献   

15.
地震灾后儿童群体性免疫预防实施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及时总结"5.12"汶川大地震灾后甲肝、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工作经验,为自然灾害后开展群体性免疫预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按照《江油市地震后甲肝、乙脑预防接种实施方案》开展群体性接种工作。对彰明镇等4个乡镇实施技术指导、现场督导和接种率快速评估。结果4个乡镇甲肝疫苗报告接种率为97.2%(3666/3773),乙脑疫苗报告接种率为99.2%(1389/1400)。快速评估共调查180名儿童,甲肝疫苗接种率为98.1%(155/158),乙脑疫苗接种率为97.3%(73/75)。快速评估结果与报告接种率基本一致。结论本次地震灾后群体性接种活动进展顺利,达到预期指标。灾后开展群体性预防接种需加强调配和培训医务人员,做好接种对象摸底工作,确保安全的接种场所,提供足够疫苗和冷链设备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洛阳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探讨控制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09年洛阳市共报告乙脑病例288例,死亡40例;发病率为0.30/10万~1.81/10万,死亡率为0/10万~0.34/10万,病死率为0.00%~18.97%。乙脑发病集中在6~9月,8月为高峰期。病例散发,15岁以上发病占52.4%,病例以农民为主,青壮年病死率为57.5%。无乙脑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占86.1%。结论乙脑预防控制策略应采取以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措施,积极探讨成人乙脑疫苗免疫策略。  相似文献   

17.
20 0 0年 5月上旬在对临淄区实验小学、稷下小学 6岁、10岁儿童乙脑疫苗加强免疫接种时 ,有 5人出现过敏反应。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此次接种对象为在校 6岁、 10岁学生。两处学校的校医及有关老师负责组织学生 ,了解接种史、过敏史等事宜。区卫生防疫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为学生接种疫苗。1 2 方法 :接种乙脑疫苗严格按儿童免疫程序进行 ,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剂量为 0 5ml,皮下注射。疫苗为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批号 2 0 0 0 0 30 5 3,失效期2 0 0 2年 3月。2 结果两处小学共有 5 2 0名学生进行了乙…  相似文献   

18.
<正> 1995年5月份,在对我厂3125名在校学生注射乙脑疫苗过程中,有两名同学发生异常反应。 一、疫苗来源及接种途径 乙脑疫苗是由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卫制(82)京(2)01号生产的。批号95046—6,失效期97年5月9日。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相似文献   

19.
皮下注射乙脑疫苗过敏一例宋丽萍(广西玉柴机器股份公司职工医院玉林市537000)关键词皮下注射;乙脑疫苗;过敏患儿,女,5岁。于皮下接种乙脑活疫苗0.5ml(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941125,有效期1996-6-28)后约3h出现全身皮...  相似文献   

20.
据专家介绍,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潜伏期一般为4至21天,发病时患者会出现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部分患者会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因此,灭蚊、防蚊是预防控制乙脑的重要措施,接种疫苗仍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市卫生局希望市民在夏季大力开展灭蚊、防蚊的爱国卫生运动,各区县要加强对外来人口儿童疫苗的查漏补种以及对蚊虫密度的监测。乙脑发病五大症状$健卫工作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