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头针结合骶四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凌志  王晓颖  张海峰 《新中医》2020,52(1):142-145
目的:通过盆底肌电生理检查测定头针结合"骶四针"疗法治疗后盆底表面肌电值,为针刺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女性SUI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结合凯格尔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针结合骶四针疗法。治疗4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盆底表面肌电值、1h尿垫试验尿失禁量和ICI-Q-SF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盆底表面肌电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盆底表面肌电值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盆底表面肌电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1 h尿垫试验尿失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1 h尿垫试验尿失禁量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1 h尿垫试验尿失禁量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ICI-Q-SF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ICI-Q-SF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ICI-Q-SF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结合凯格尔训练基础上加用头针结合"骶四针"疗法治疗女性SUI,其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使用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结合凯格尔训练,表明头针结合骶四针疗法治疗SUI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董针治疗产后尿失禁临床疗效及对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就诊于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治疗的90例产后尿失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盆底肌康复治疗(电刺激联合凯格尔运动),在此治疗同时,董针组给予董针治疗,体针组给予体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盆底肌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给予患者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比较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董针组、体针组盆底肌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董针组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情况优于体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董针组、体针组ICI-Q-SF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董针组ICI-Q-SF评分低于体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董针组、体针组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董针组与体针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电刺激联合凯格尔运动比较,体针与董针治疗产后尿失禁均可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盆底肌功能、尿失禁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董针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固本理气针刺法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尿失禁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来本院治疗的缺血性中风后尿失禁患者43例,采用区组随机法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1例,对照组给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观察组在此基础联合固本理气针刺法,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ICI-Q-SF评分、膀胱残余尿量和急迫性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中医症候积分、SF-36量表评分及尿失禁程度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ICI-Q-SF评分、膀胱残余尿量和急迫性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0.01);观察组疗效较对照组明显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主症、次症和总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SF-36量表各条目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尿失禁程度分级明显改善(P<0.05)。结论:采用固本理气针刺法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尿失禁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与常规电针疗法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一组、试验二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盆底肌训练,试验一组给予盆底肌训练联合常规电针疗法,试验二组给予盆底肌训练联合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各组疗程均为8周。疗程结束后,比较3组患者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1 h尿垫试验漏尿量、盆底肌力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1)治疗4周、治疗8周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ICI-Q-SF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治疗8周,试验一组、试验二组与对照组比较,ICI-Q-SF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试验二组与试验一组比较,ICI-Q-SF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治疗8周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试验一组、试验二组与对照组比较,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试验二组与试验一组比较,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4周、治疗8周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试验一组、试验二组与对照组比较,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治疗8周,试验二组与试验一组比较,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试验一组、试验二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0.0%、72.0%、88.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试验一组、试验二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二组优于试验一组(P0.05)。结论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结合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电针疗法结合盆底肌训练以及单纯盆底肌训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针刺中髎穴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12月三亚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90例女性SU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盆底康复组(30例)接受盆底康复治疗,针刺组(30例)接受针刺中髎穴治疗,盆底康复+针刺组(30例)接受针刺中髎穴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3个月尿失禁国际咨询问卷-尿失禁简表尿失禁国际咨询问卷-尿失禁简表(ICI-Q-SF)评分、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1 h尿垫试验漏尿量、72 h排尿次数、72 h漏尿次数。结果 盆底康复+针刺组痊愈率为53.3%(16/30),明显高于盆底康复组的16.7%(5/30)和针刺组的30.0%(9/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后3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盆底康复+针刺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盆底康复组、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后、治疗后3个月3组患者ICI-Q-SF评分、1 h尿垫试验漏尿量、72 h排尿次数、7...  相似文献   

6.
于小红 《新中医》2023,55(12):71-75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颗粒联合督脉熏蒸辅助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压 力性尿失禁患者78 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 例。对照组采用盆底康复训练进行干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颗粒联合督脉熏蒸辅助治疗。比较2 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 积分、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 评分、尿流动力学水平和盆底功能。结果:观察 组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为74.36%,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神疲、气 短、懒言、自汗等中医证候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 组(P<0.05)。治疗后,2 组ICI-Q-SF 量表中漏尿次数、漏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 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减少(P<0.05);且观察组最大膀 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少于对照 组(P<0.05)。治疗后,2 组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阴道动态压力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 且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中益气颗粒联合督脉熏蒸辅助治疗压力性尿失禁, 能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膀胱、尿道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盆底肌训练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后尿垫试验阳性率、尿垫试验评分、盆底肌肌力值、盆底肌肌疲劳度值、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及生活质量量表(SF-36)各项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7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尿垫试验阳性率及评分、盆底肌肌力值和肌疲劳度值各项指标、ICI-Q-SF评分及SF-36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盆底肌训练是一种治疗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方法,能改善盆底肌功能。  相似文献   

8.
徐攀 《新中医》2020,52(12):48-50
目的:评价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补中益气丸治疗绝经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方法:将压力性尿失禁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予以补中益气丸进行药物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尿失禁情况、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漏尿量及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漏尿量及ICI-Q-SF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15%)高于观察组(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补中益气丸应用于压力性尿失禁疾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漏尿量及ICI-Q-SF评分,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针刺疗法。治疗后评估临床疗效,记录2组治疗前后尿垫实验阳性率,观察2组治疗前后排尿评分、尿失禁问卷调查表(ICI-Q-SF)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0%,高于对照组的7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尿垫实验阳性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观察组尿垫实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排尿评分及盆底肌肉肌电位值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观察组排尿评分及盆底肌肉肌电位值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ICI-Q-SF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观察组ICI-Q-SF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刺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临床效果显著,能减少尿失禁发生次数,增强盆底肌肉力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腹针疗法加低频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5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单纯采用盆底肌训练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腹针疗法加低频电刺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1h尿垫试验失禁量、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简表(ICI-Q-SF)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1.82%和71.88%;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间治疗前后1 h尿垫试验尿失禁量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治疗组改善尿失禁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组间治疗后比较,ICI-Q-SF评分及SF-36各维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治疗组改善生活质量等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针疗法加低频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可显著改善女性尿失禁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压灸足运感区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对中风后尿失禁患者临床症状、膀胱残余尿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中风后尿失禁患者采用奇偶数分组法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8)。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肉训练,观察组在盆底肌肉训练基础上给予压灸足运感区。比较两组排尿情况、临床症状评分、尿流动力学指标、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I-QOL)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的差异,并记录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排尿情况、尿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白天和夜间排尿次数、膀胱残余尿量治疗后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最大尿流量(MFR)、尿量(TV)、平均单次尿量、相对排尿阻力(RVR)治疗后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治疗前I-QOL评分、临床症状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ADL评分、I-QOL总分及其3个维度评分治疗后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后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产后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合并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产后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合并盆腔器官脱垂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取百会、中脘、气海、中极、水道、子宫、足三里、三阴交,子宫、水道连接电针仪;肾俞、次髎、会阳,次髎、会阳连接电针仪;两组穴位隔日交替使用。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每周3次,连续治疗6周,并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盆底肌力检测、1 h尿垫试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ation,POP-Q)分度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持续收缩力、快速收缩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肌力差值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小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治疗前后漏尿量差值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POP-Q分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产后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合并盆腔器官脱垂,有助于提高盆底肌收缩力,在改善漏尿量及盆腔器官脱垂程度方面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三伏针灸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三伏天针刺、龟板灸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6例)采用针刺中极、子宫、尺泽等穴,并于神阙穴施行龟板灸,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照组(35例)单纯采用盆底肌训练方法.观察两组症状疗效,并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简表(ICI-Q-SF)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治疗前后进行积分评估,并与正常组(35例)进行SF-36积分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77.1%(P<0.05);压力性尿失禁患者SF-36各维度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ICI-Q-SF评分均明显降低,SF-36积分明显升高;在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和情感职能方面,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均P<0.05).结论: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可能存在生活质量低下;三伏天针刺、龟板灸联合盆底肌训练改善尿失禁症状的同时,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医穴位按摩联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产后尿失禁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产后患者400例,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0例,分别给予中医穴位按摩、盆底康复训练、中医穴位按摩结合盆底康复训练和无治疗措施空白对照组。采用不同的方式对4组患者分别治疗3个月,其中随访观察2个月,采用盆底肌力测试对比分析4组患者产后尿失禁治疗效果,归纳中医穴位按摩结合盆底康复训练方式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结果:治疗3个月后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对照组尿失禁患者的发生率分别为4.0%、6.0%、1.0%、22.0%,3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4组患者盆底肌肉张力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中西医结合组与其他3组比较,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升高(P0.05);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穴位按摩联合盆底康复训练是用于产后患者尿失禁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胡素芝  赵清莎 《新中医》2021,53(5):32-35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盆底超声的影响。方法:选取77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2组均给予经阴道子宫切除术联合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2组术后均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对患者行盆底超声检查,比较2组膀胱颈移动度、静息状态和瓦氏运动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及尿道旋转角。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秩和检验,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膀胱颈移动度明显小于对照组,静息状态、瓦氏运动状态膀胱尿道后角及尿道旋转角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减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脱垂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个体化康复方案在促进产后盆底器官功能恢复的临床作用.方法:通过将本院2008年1月-2011年2月孕产期妇女14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70例,观察组70例,对照组采取产后常规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指导的基础上在产后第一天进行个体化指导盆底肌锻炼,在产褥期满对两组盆底组织器官进行评定.结果:产褥期满后观察组的盆底PC肌张力评分、盆底器官脱垂情况POP-Q分度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0.05).结论:个体化康复盆底肌锻炼指导,可以明显促进产妇盆底功能的恢复,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补肾中药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改善全子宫切除术后性功能障碍和盆底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0例行全子宫切除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术后康复锻炼,在此基础上A组不采用其他任何干预措施,B组给予补肾中药治疗,C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D组给予补肾中药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治疗前(T0)、治疗后6个月(T1)、治疗后12个月(T2)四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清性激素水平[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激素(FSH)]、盆底肌电生理指标、性功能[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水平差异。结果:T0时,四组各中医证候积分、血清性激素水平、盆底肌电生理指标、FSF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四组中医证候积分、LH、FSH水平及Ⅰ、Ⅱ类盆底肌肌纤维疲劳度均低于T0时,且B组、C组、D组均低于A组,D组低于B、C组(P<0.05); 四组血清E2、FSFI评分及Ⅰ、Ⅱ类盆底肌肌纤维的肌电平均值均高于T0时,且B、C、D组均高于A组,D组高于B、C组(P<0.05)。结论:补肾中药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能有效改善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改善性功能障碍及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黄芪穴位注射对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本院150例行子宫全切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77)与对照组(n=73),对照组均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功能训练(Kegel运动)进行治疗,治疗组在采用与对照组相同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对比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疗程结束即时、术后6、12个月SUI的发生率、1 h尿垫试验漏尿量、盆底肌力改善程度差异。结果:疗程结束即时及术后6个月、12个月时,治疗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盆底肌肉肌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穴位注射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及盆底功能训练能明显减少SUI发生率,减少漏尿,改善盆底肌力;表明加用黄芪穴位注射对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起到了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盆底生物反馈结合健固怡情汤治疗产后盆底松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1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均用盆底生物反馈治疗,试验组加用健固怡情汤治疗。结果:盆底器官脱垂改善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尿失禁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性生活改善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结合健固怡情汤治疗产后盆底松弛综合征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