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多种病因单独或综合引起的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和骨的力学性能下降为特征,伴随着骨脆性和骨折风险的增加,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Ⅰ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enile osteoporosis,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发军 《微创医学》2009,4(3):270-27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而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和容易骨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最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群.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诊治骨质疏松症的方法与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在轻微外力作用下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3大类.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目前认为本病主要与遗传、绝经、各种激素代谢异常、营养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胸背部和下腰部疼痛、畸形及骨折。骨质疏松症分为型绝经后  相似文献   

5.
Mundy等人提出,广泛应用于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药物—他汀类降血脂药同时具有预防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及骨折发生的作用,从而成为近期骨修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徐献明 《重庆医学》2012,41(15):1502-1504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减少。临床以疼痛、脊柱变形及发生脆性骨折为表现,早期多无明显自觉症状。骨质疏松症已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由环境因素调节的一种多基因疾病。传统上,将骨转换生化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该病涉及人数众多,特别是绝经后妇女及男性老人;其二是OP导致的严重结果——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  相似文献   

8.
宁雯雯  马瑛   《四川医学》2021,42(5):520-524
<正>绝经后的亚洲女性由于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发生骨折的约占40%,OP的早期诊断及防治非常重要。维生素D是一种维持机体钙、磷代谢平衡的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D缺乏是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负钙平衡、骨量丢失加快、骨质疏松、跌倒增加、骨折风险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维生素D缺乏与OP发病的相关性被广泛报道,本文旨在探讨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相似文献   

9.
<正>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多病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它是指以骨量降低,骨质微观结构退变导致骨骼强度下降,骨骼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增大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受累骨骼特疼及骨折。OP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  相似文献   

10.
<正>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以骨组织含量减少及骨折危险性升高为特征的全身骨量改变的疾病。目前治疗OP的药物有抗骨吸收剂、促成骨制剂、骨矿盐药物及中医药等。我科联合应用阿伦磷酸钠(Alendronafe,ALN)和云南白药治疗原发性骨  相似文献   

11.
郑正庭  马平  吕荣  王军 《医学争鸣》1999,20(8):726-729
目的;评价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自体红骨髓复合经皮注射在修复骨缺损与骨不连中的作用。方法: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人则桡骨中上段截去15mm,包括骨膜,每10个缺损为一组,随机分为4组,分别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自体红骨髓(RBM)/聚乙比咯烷酮(PVP)-A组,BMP/PVP-B组,RBM/PVP-C组和PVP-D组,植入后2wk ̄8wk做X线检查、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辐照氟银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48只健康成年南昌大白兔随机分为4 组,造成颅顶部1cm×1cm的骨缺损,分别将制备好的辐照氟银同种异体骨(A组)、单纯辐照同种异体骨(B组)、 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C组)和自体骨(D组)植入骨缺损区。术后4、8、12周分批取材,各组进行淋巴细胞毒反应 试验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1)各组淋巴细胞死亡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2)组织学变化:A、B、C、D组移植 骨愈合过程相似,是从宿主骨到移植骨,从周围到中央,从哈佛氏管向其周围逐渐爬行替代的过程。结论 辐照氟 银同种异体骨具有明显的低抗原性、良好的成骨活性,是较理想骨移植材料,对骨缺损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介入后骨盆肿瘤切除与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介入后骨盆肿瘤切除与功能重建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8例骨盆肿瘤患进行术后临床回顾分析。其中骨巨细胞瘤10例,软骨肉瘤7例,骨转移性腺癌4例,骨肉瘤3例,骨恶性淋巴瘤1例,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动脉瘤要囊肿2例,均行肿瘤切除及骨盆环重建。结果:本组28例患手术均顺利,肿瘤获彻底切除,平均随访时间3年(1-5年),无术中休克或死亡,无盆腔脏器损伤,伤口均一期愈合,无1例感染,全部病例均可负重行走。结论:经DSA介入后骨盆肿瘤切除肿瘤切除与重建功能的保肢手术是可行的,但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的研制及其相关性能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制性能优良的人工骨材料并评价其相关性能。方法将脱钙骨、聚乳酸、氯化钠按比例复合,利用模压增强法制备重组人工骨(BPCB)材料,检测其孔隙率、孔径、生物力学强度等性能参数,并与有机溶剂注模颗粒沥滤法制备的材料进行比较。结果研制的BPCB材料孔隙率为55.20%、孔径为227.33μm、压缩强度为5.52MPa、弯曲强度为19.61MPa。与有机溶剂注模颗粒沥滤法相比,模压增强法制备的材料强度更高。结论BPCB材料的孔隙率、孔径、生物力学强度等性能均符合骨替代材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4例骨转移癌和20例良性骨肿瘤患者进行三相骨显象检查,并用TF比值和患/健比值进行良、恶性的鉴别。TF比值对良、恶性鉴别的灵敏度为58%,特异性为75%,准确率为66%。而用患/健比值进行鉴别,其灵敏度为65%,特异性为85%,准确率为73%,略优于TF比值的诊断效能。本文认为三相骨显象的患/健比值有助于良、恶性骨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制庆大霉素重组合异种骨复合体,为开放性骨折合并骨缺损、感染性骨缺损清创后一期植骨提供理想的骨移植材料.方法:采用具有高效骨诱导及骨传导能力的重组合异种骨作为载体,复合庆大霉素制备庆大霉素重组合异种骨复合体,并对药物体内释放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庆大霉素浸泡的复合体于3d内骨粒及其周围组织有高的药物浓度,并可在12h于软组织中产生187.2mg/L的高浓度.浸泡后明胶包裹的复合体具有较强的缓释功能,可在10d内产生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的局部浓度,并可在12h于软组织中产生144.5mg/L的高浓度.结论:庆大霉素重组合异种骨复合体有良好的体内缓释作用,有望成为临床开放性骨折合并骨缺损、感染性骨缺损一期植骨治疗的理想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7.
对282例肿瘤患者全身骨显像资料进行骨转移率和好发部位分析。结果:(1)骨转移率为71.3%,文献报道为24%~78.7%;其相差较大的主要原因与鼻咽癌高发区,显像仪器是否先进和癌是否晚期有关。(2)好发部位分析,除按文献方法对脊柱、胸廓、骨盆、四肢骨及颅骨转移灶的总体分析外,还对单个椎体和单根肋骨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认为这种单个分析可明确排定好发部位依次为腰椎、胸椎,肋骨和颈椎,不同于文献报道的肋骨,腰椎和胸椎的排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异体肌基质明胶颗粒、骨水泥作为bBMP载体及释放系统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成 骨能力。方法:复合材料及自体骨分别移植于成年新西兰兔桡肌基准大小骨制损,术后不同时期进行X线、组织形态学ECT,扫描电镜观察,比较复合材料修复骨制损的方式及能力。结果:复合材料修复成年新西兰兔桡骨基准大小骨制损;复合材料和新鲜自体骨移植相比,修复程度及愈合过程及成骨方式相同。结论:异体骨基质明胶颗粒、骨水泥是bBMP的  相似文献   

19.
无机骨骨髓复合物修复骨肿瘤术后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无机骨骨髓复合物修复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无机骨(自制)复合自体骨髓作为移植材料修复骨肿瘤术后骨缺损13例(联合应用内或外固定),其中骨巨细胞瘤7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5例,骨肉瘤1例.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除1例肿瘤复发外,其余患者移植骨均与宿主骨融合.结论:无机骨骨髓复合物是一种较好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制理想的,能够修复大段骨缺损的人工骨材料。方法采用乳液共混法将消旋聚乳酸(PDLLA)、羟基磷灰石(HA)、脱钙骨基质(DBM)结合,制成PDLLA/HA/DBM人工骨,并将PDLLA/HA/DBM和PDLLA进行兔桡骨大段骨缺损修复的对比研究。术后2、4、8和12周时摄X片及病理形态学观察及新骨形成定量分析。结果PDLLA/HA/DBM人工骨内新骨形成量明显多于PDLLA及空白对照组(P<0.01),且能够有效修复骨缺损。结论PDLLA/HA/DBM人工骨能促进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较理想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