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评价吗啡依赖大鼠脑组织细胞色素P450侧链裂解酶(P450scc)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月龄4~8月,体重180~200 g,随机分为3组(n=8):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吗啡依赖组(MD组)和吗啡戒断组(MW组).MD组和MW组采用剂量递增法腹腔注射吗啡制备大鼠吗啡依赖模型,连续注射7 d,2次/d,剂量分别为5、10、15、20、30、40、50 mg/kg,NS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NS组和MD组于末次给药1 h后断头处死大鼠,MW组于末次给药1 h时注射纳洛酮2 mg/kg,30 min后断头处死取脑,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额叶皮质、海马、纹状体、丘脑P450scc的表达水平.结果 P450scc在额叶皮质、海马、纹状体、丘脑均有表达;与NS组比较,MD组和MW组额叶皮质、纹状体和海马的P450scc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脑组织P450scc表达下调可能与大鼠吗啡依赖的形成有关,而与吗啡戒断无关.  相似文献   

2.
吗啡依赖大鼠脑组织神经甾体合成酶基因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吗啡依赖大鼠额叶皮质、杏仁核、海马、纹状体和中脑组织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17α-羟化酶(P450c17)、3β-羟基甾醇脱氢酶(3β-HSD)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神经甾体在吗啡依赖中的作用。方法2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吗啡依赖组(D 组)和吗啡戒断组(W组),D、W组采用剂量递增法腹腔注射吗啡制备吗啡依赖模型,连续注射7 d,每日2次,剂量分别为5、10、15、20、30、40、50 mg·kg-1,C组给予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C、D组在末次给药1 h后断头处死大鼠,迅速分离出额叶皮质、杏仁核、海马、纹状体和中脑组织。W组在末次给药1h 后注射纳洛酮(2 mg·kg-1),观察大鼠戒断症状,30 min后取不同脑区组织。RT-PCR方法检测大鼠不同脑区三种神经甾体合成酶mRNA的表达。结果与C组相比,D组脑组织P450scc mRNA在纹状体表达降低,3β-HSD mRNA在额叶皮质、纹状体和杏仁核表达降低,W组3β-HSD mRNA在额叶皮质、杏仁核表达降低(P<0.05)。与D组相比,W组P450scc、3β-HSD mRNA在纹状体表达升高(P<0.05)。结论内源性神经甾体可能与大鼠吗啡依赖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咪达唑仑对大鼠海马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ERK1)、ERK2和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80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2组(n=40):对照组(C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采用避暗法测试大鼠认知功能.首先对大鼠进行训练,记录100 s内大鼠不再钻人暗室所需的训练次数.训练前15 min时M组腹腔注射咪达唑仑3 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 ml/kg),C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训练结束后30 min、1、2、24 h(T1~4)时,记录大鼠在明室停留的时间,即记忆潜伏期.各组于给药后15 min(T0)和T1~4认知功能测试结束后,各处死8只大鼠,分离海马,测定ERK1、ERK2和CREB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M组大鼠不再钻入暗室所需的训练次数增加,T2~4时记忆潜伏期缩短,T0,3.4时ERK1磷酸化水平降低,T0~4时ERK2和CREB的磷酸化水平降低(P<0.01).结论 咪达唑仑可抑制大鼠海马ERK1、ERK2和CREB的磷酸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内毒素脑损伤大鼠额叶皮质、脑脊液(CSF)和血清中脑红蛋白(Ngb)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意义.方法 选用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内毒素干预组60只.内毒素干预组大鼠于脑池内注射0.1 mg/kg LPS,对照组注入等体积等渗盐水.内毒素干预组大鼠于注射后3、6、12、24、48、72 h收集血清和CSF,并处死大鼠留取额叶皮质,每时相点10只大鼠.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测定Ngb含量,干燥法测定额叶皮质含水量;并对各样本中Ngb含量与额叶皮质含水量行相关性分析.采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辣根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Ngb在额叶皮质中的表达.对照组大鼠亦进行上述检测.结果 ELISA结果 显示,内毒素干预组大鼠注射后各时相点额叶皮质、CSF、血清中Ngb含量高于对照组,其中48 h达峰值[分别为(35.4±3.9)、(22.7±3.1)、(14.4±2.8)ng/mL,P<0.01].蛋白质印迹法显示,各组均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7×103的Ngb蛋白,Ngb表达变化与ELISA检测结果 相似.注射后6~72 h,内毒素干预组大鼠额叶皮质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48 h达峰值(83.3±1.9)%.内毒素干预组大鼠各时相点血清、CSF、额叶皮质Ngb含量与额叶皮质含水量4项指标两两比较,均呈正相关(γ为0.631~0.719,P<0.01).SP法显示.Ngb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神经元的细胞质.结论 LPS所致脑损伤中Ngb表达的上调与LPS的注入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炎性痛-吗啡耐受大鼠背根神经节辣椒素受体(VR1)磷酸化水平的变化.方法 鞘内置管成功的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230~250 g,2~3月龄,采用左后足踝关节腔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50μl的方法制备炎性痛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n=5),炎性痛+生理盐水组(NS组):注射剂CFA后3 d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2次/d,连续7 d;单纯吗啡组(M0组):不建立炎性痛模型,鞘内注射吗啡10μl/kg,2次/d,连续7 d;炎性痛+单次吗啡组(M1组):注射CFA后3 d鞘内注射吗啡10μl/kg;炎性痛+连续吗啡组(M2组):注射CFA后3 d鞘内注射吗啡10 μg/kg,2次/d,连续7 d.于鞘内置管后、注射CFA后3 d鞘内给药前、给药1~7 d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缩足潜伏期,最后一次测定痛阈后处死大鼠,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背根神经节磷酸化VR1(p-VR1)的表达水平.结果 NS组和M1组未发生吗啡耐受,M0组和M2组发生吗啡耐受.4组中,M2组背根神经节p-VR1表达水平最高(P<0.05).结论炎性痛-吗啡耐受大鼠背根神经节VR1磷酸化水平升高,该变化可能是吗啡耐受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小鼠术后血清、海马及前额叶皮质中miR-146a表达的变化。方法雄性C57BL/6小鼠50只,12~14周龄,体重25~3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和麻醉手术组(AS组),每组25只。AS组在2.1%异氟醚吸入麻醉下行胫骨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术,C组不行麻醉和手术处理。于术前24h及术后6、12、24、48h每组分别取3只小鼠进行摘眼球取血,处死后取海马和前额叶皮质,采用RT-PCR法测小鼠血清、海马和前额叶皮质中miR-146a表达量。于术后第1、3、7天每组各取10只小鼠,进行场景恐惧记忆实验和声音提示恐惧记忆实验,记录僵直时间百分比。结果与C组比较,AS组场景恐惧记忆实验中僵直时间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声音提示恐惧记忆实验中两组僵直时间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血清中,与C组比较,术后6、12、24、48h AS组miR-146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术后12h比较,术后6、24、48hAS组miR-146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在海马中,与C组比较,术后6、12、24、48h AS组miR-146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术后12h比较,术后6、48h AS组miR-146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在前额叶皮质中,与C组比较,AS组术后24、48h miR-146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术后24h比较,术后48h AS组miR-146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 POCD小鼠血清、海马及前额叶皮质中miR-146a表达升高,miR-146a表达量的变化可能与POCD的发病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吗啡耐受大鼠脊髓含2B亚基的NMDA受体(NR2B)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5)的相互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体重220~280 g,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16只,随机分为2组(n=8).对照组(C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 μl;吗啡组(M组)鞘内注射吗啡10 μg(10 μl).每日给药2次,连续7 d.于给药前和给药后30 min采用热水缩尾法测定痛阈,计算最大镇痛效应百分比(MPE).最后1次痛阈测定结束后第2天,处死大鼠,取L4-5,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NR2B和mGluRS蛋白表达水平;应用免疫共沉淀技术,NR2B抗体沉淀提取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沉淀物.结果 与C组比较,给药1~5 d时M组MPE升高(P<0.01),给药7 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M组NR2B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GluRS蛋白表达上调(P<0.01).免疫共沉淀法证实NR2B与mGluR5存在相互作用.结论 吗啡耐受大鼠脊髓NR2B与mGluR5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内毒素性休克大鼠脑组织和血浆神经球蛋白(Ngb)水平的变化.方法 健康清洁级SD大鼠70只,7周龄,雌雄不拘,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组,n=10)和内毒素性休克组(ES组,n=60).ES组经尾静脉注射内毒素16 ms/ks制备内毒素性休克模型,C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ES组于注射内毒素后3、6、12、24、48和72 h(T1-6)时取颈静脉血和脑脊液(CSF)标本,随后处死大鼠,取额叶皮质和海马组织,采用ELISA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血浆、CSF、额叶皮质和海马组织Ngb的表达水平,并计算脑水含量.结果 与C组比较,ES组T2-6时血浆、CSF、海马和额叶皮质Ngh水平和脑水含量升高(P<0.01);与T2时比较,ES组T3-6时Ngb水平和脑水含量升高(P<0.01);与T5时比较,ES组T2-4时Ngb水平和脑水含量降低(P<0.01),T6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水含量与血浆、CSF、海马和额叶皮质Ngb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31、0.719、0.707和0.706,P<0.01).结论 大鼠内毒素性休克时机体Ngh水平上调,此变化可能是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脊髓背角自噬与大鼠吗啡耐受形成的关系.方法 雄性成年SD大鼠,体重250~ 300 g,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8):对照组(C组)、吗啡耐受组(M组)和吗啡+自噬增强剂雷帕霉素组(MR组).采用鞘内注射吗啡20 μg,2次/d,连续7d的方法制备吗啡耐受模型.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MR组鞘内注射吗啡20 μg,2次/d,连续7d,并于第3天第2次注射吗啡同时鞘内注射雷帕霉素2.3μg,连续3d.于鞘内注射前及第1、3、5、7天第2次鞘内注射后30 min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最后1次MWT测定结束后1h取L4-6段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总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磷酸化mTOR(p-mTOR)及自噬标记蛋白LC3Ⅱ的表达.以p-mTOR占总mTOR表达水平的百分比反映mTOR的活性.结果 随鞘内注射时间延长,M组和MR组MWT逐渐降低(P<0.05);与C组比较,M组和MR组鞘内注射期间MWT升高,脊髓背角mTOR活性降低,LC3Ⅱ表达上调(P<0.05);与M组比较,MR组鞘内注射第3、5、7天MWT升高,脊髓背角mTOR活性降低,LC3Ⅱ表达上调(P<0.05).结论 脊髓背角自噬增强是吗啡耐受形成时机体的适应性调节机制,可延缓吗啡耐受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吗啡和可乐定对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环腺苷酸反应原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均分为五组:切口痛组(A组)、鞘内注射吗啡2.5μg组(B组)、鞘内注射可乐定5μg组(C组)、鞘内注射吗啡2.5μg+可乐定5μg组(D组)和假手术组(E组).观察大鼠术后2h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热缩足潜伏期(TWL)和脊髓背角pCREB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E组比较,A、B、C、D组MWT降低,TWL缩短,脊髓背角pCREB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和pCREB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A组比较,D组MWT升高,TWL延长,脊髓背角pCREB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和pCREB蛋白表达减少(P<0.01).结论 鞘内注射吗啡加可乐定可抑制大鼠切口痛,这可能与其引起的脊髓背角pCREB的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氯胺酮预先给药对慢性炎性痛大鼠急性吗啡耐受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180~200 g,随机分为3组(n=8):吗啡组(M组)、氯胺酮组(K组)和氯胺酮+吗啡组(KM组).于左后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125 ml制备慢性炎性痛模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后3 d,M组腹腔注射吗啡5 mg/kg,K组腹腔注射氯胺酮10 mg/kg,KM组腹腔注射氯胺酮10mg/kg,10 min后腹腔注射吗啡5 mg/kg,1次/d,连续3 d.于制模前(基础状态)、注射氯胺酮前(T1)、注射氯胺酮后15 min(T2)、30 min(T3)、60 min(T4)及120 min(T5)时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各组T1时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均降低(P<0.01).第1次注射情况:与11时比较,M组和KM组T2-5时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升高(P<0.05或0.01).第2次注射情况:与T1时比较,M组T2时机械痛阈升高(P<0.05),KM组T3-5时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升高(P<0.05或0.01).第3次注射情况:与T1时比较,KM组T4时热痛周升高(P<0.05);与M组第3次注射时比较,KM组T3,5时机械痛阈及T3-5时热痛阈升高(P<0.05).结论 氯胺酮10 mg/kg预先给药可减轻慢性炎性痛大鼠急性吗啡耐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Ⅰ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拮抗药AIDA对吗啡耐受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四组:吗啡耐受组(M组)、AIDA组(A组)、吗啡加AIDA组(MA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连续给药8 d,每天2次.行为学上测定大鼠甩尾潜伏期(TFL)观察大鼠吗啡耐受情况,根据公式计算最大镇痛效应百分比(MPE%).8d后处死动物,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并比较每组脊髓背角蛋白pCREB表达量.结果 第1、2天M组和MA组MPE%明显高于C组(P<0.01),但随着用药天数增加,M组的MPE%逐渐下降,第7天后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第3至第8天MA组MPE%显著高于M组(P<0.01).MA组各时点MPE%均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1).M组脊髓背角pCREB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1).MA组pCREB表达量亦较C组和A组升高(P<0.05).结论 吗啡耐受时pCREB表达上调.AIDA可以延缓吗啡耐受形成,其机制与抑制pCREB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脊髓背角神经元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ERKCREB)信号通路在吗啡依赖大鼠戒断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00 ~ 250 g,2月龄.经枕骨大孔行鞘内置管,取置管成功的50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5组(n=10):对照组(C组)、吗啡依赖组(MD组)、吗啡戒断组(MW组)、U0126组和二甲基亚砜组(DMSO组).皮下注射吗啡10mg/kg,2次/d,隔天每次增加10 mg/kg,至第6天末次注射50 mg/kg,建立吗啡依赖模型.末次注射后4h,MW组、U0126组和DMSO组腹腔注射纳洛酮激发吗啡戒断反应.给予纳洛酮前30 min时,U0126组和DMSO组分别鞘内注射U0126(溶于10μlDMSO中)150 μg和DMSO 10 μl.于注射纳洛酮后1h内行戒断反应评分和促诱发痛评分,注射纳洛酮后1h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背角磷酸化ERK(p-ERK)和磷酸化CREB(p-CREB)的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MW组脊髓背角p-ERK和p-CREB表达上调(P<0.05);与MD组比较,MW组、U0126组和DMSO组戒断反应评分和促诱发痛评分升高(P<0.05);与MW组比较,U0126组戒断反应评分和促诱发痛评分降低,脊髓背角p-ERK和p-CREB表达下调(P<0.05),DMSO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背角神经元ERK-CREB信号通路参与了吗啡依赖大鼠的戒断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异丙酚麻醉对电休克诱发抑郁大鼠海马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Open-field测试总分为30~120分的雌性WKY大鼠32只,24周龄,体重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n=8):对照组(C组)、异丙酚组(P组)、电休克组(E组)和异丙酚+电休克组(PE组).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ml;P组腹腔注射100 mg/kg异丙酚5ml;E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ml,15 min后施行电休克治疗;PE组腹腔注射100 mg/kg异丙酚5ml,15 min后施行电休克治疗.电休克治疗结束24h时,采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认识功能.认知功能测试完毕6h时,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检测磷酸化Tau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P组、E组和PE组逃避潜伏期延长,游泳时间缩短,P组海马磷酸化Tau蛋白表达下调,E组海马磷酸化Tau蛋白表达上调(P<0.05),PE组海马磷酸化Tau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比较,PE组逃避潜伏期缩短,游泳时间延长,海马磷酸化Tau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 异丙酚麻醉改善电休克诱发抑郁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与抑制海马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大鼠海马ERK1、ERK2磷酸化和ERK2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6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训练前15 min腹腔注射丙泊酚9 mg/kg,容量2 ml/kg)和生理盐水组(S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100 s内大鼠不再钻入暗室所需的训练次数,记录给药后15 min(T0)、1 h(T1)、3h(T2)、24h(T3)时大鼠的记忆潜伏期.测定T0~T3时海马ERK1、ERK2、磷酸化ERK1(p-ERK1)、磷酸化ERK2(p-ERK2)及ERK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P组大鼠不再钻入暗室所需的训练次数增加,T2和T3时记忆潜伏期缩短,p-ERK1降低,T0~T3时p-ERK2降低(P<0.01),T3时海马ERR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丙泊酚可抑制大鼠海马ERK1、ERK2的磷酸化水平,并下调ERK2 mRNA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鞘内注射吗啡对福尔马林炎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8):对照组(C组)、模型组(F组)、生理盐水组(NS组)及吗啡组(M组)。鞘内置管后5d,F组、NS组及M组大鼠于左后足掌部皮下注射5%福尔马林50μl,注射福尔马林前30min,NS组鞘内注射20μl生理盐水,M组鞘内注射10μl(10μg)吗啡和10出生理盐水,C组不给任何处理,采用疼痛加权评分评价疼痛行为学。F组、NS组及M组于注射福尔马林后24h,C组于鞘内置管后6d处死大鼠,取L5脊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脊髓背角COX-2表达。结果吗啡可减轻福尔马林炎性疼痛;与C组比较,F组、NS组脊髓背角COX-2表达增加(P〈0.01);与F组、NS组比较,M组脊髓背角COX-2表达降低(P〈0.01)。结论鞘内注射吗啡可抑制福尔马林炎性疼痛引起的脊髓中COX-2表达增加,可能与吗啡的抗伤害和镇痛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反义蛋白激酶Cγ(PKCγ)寡核苷酸对慢性吗啡耐受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组、耐受组、正义组和反义组。正常组不行任何处理;耐受组、正义组和反义组每日2次分别于鞘内注射40μg吗啡,连续5 d,建立吗啡耐受模型。此后每日继续给予吗啡,耐受组、正义组和反义组经鞘内分别注入20μl生理盐水、正义或反义的PKCγ寡核苷酸20μg,每日一次,连续6 d,断头处死大鼠,分离L2-6脊髓,RT-PCR方法检测脊髓PKCγ、PKCα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PKCγ、PKCα的蛋白表达。分别于置管前2 d、注射反义PKCγ寡核苷酸后2、4、5 d测定辐射热痛阈值。结果正常组、反义组注射反义PKCγ寡核苷酸后4、6 d痛阈值长于正义组(P<0.05)。四组脊髓背角PKCα 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耐受组比较,反义组脊髓背角PKCγ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正义组和反义组脊髓背角PKCγ蛋白表达低于耐受组,反义组脊髓背角PKCγ蛋白表达低于正义组(P<0.05)。结论反义PKCγ寡核苷酸通过下调脊髓背角PKCγ蛋白的表达,能够逆转吗啡耐受大鼠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或慢性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脑组织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CREB-1)表达的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n=6):空白对照组、急性吗啡依赖组、急性吗啡戒断组、慢性吗啡依赖组、慢性吗啡戒断组。急性吗啡依赖组每次背部皮下注射吗啡5mg/kg,间隔2h,连续8次;急性吗啡戒断组在急性吗啡依赖后3h腹腔注射纳洛酮5mg/kg,催促戒断30min后处死大鼠。慢性吗啡依赖组每日吗啡用量分3次腹腔注射,从第一天用量5mg/kg起,直到第12天递增至260mg/kg,慢性吗啡戒断组在慢性吗啡依赖后的次日腹腔注射纳洛酮5mg/kg,催促戒断24h后处死大鼠。用Western-blot法测定大脑皮层、伏隔核及海马CREB-1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急性吗啡依赖、戒断组皮层、伏隔核和海马CREB-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吗啡依赖、戒断组皮层、海马CREB-1表达上调,伏隔核CREB-1表达下调(P〈0.05);与慢性吗啡依赖组比较,慢性吗啡戒断组伏隔核CREB-1表达下调(P〈0.05)。结论急性吗啡依赖、戒断对脑组织CREB-1表达无影响;而慢性吗啡依赖、戒断后不同脑区CREB-1表达不同。  相似文献   

19.
吗啡预先给药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NF-κB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吗啡预先给药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NF-κB水平的影响,探讨吗啡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n=18):假手术组(S组)、心肌缺血组(I组)、吗啡组(M组)。I、M组开胸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S组仅穿线不结扎。M组在结扎冠状动脉15 min前经尾静脉注射吗啡1.25 mg·kg-1,S、I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缺血6 h后处死动物,取缺血区心肌组织观察病理学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NF-κB表达,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NF-κB激活情况。结果光镜下M组心肌缺血情况比I组重,但比S组轻;I组心肌NF-κB表达及激活百分率大于M组,但小于S组(P<0.05)。结论吗啡预先给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心肌缺血大鼠心肌NF-κB的表达、激活,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地塞米松对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MKP-1)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54只,体重180~ 2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n=6)、急性肺损伤组(ALI组,n=24)和地塞米松组(D组,n=24).ALI组和D组尾静脉注射LPS 5 mg/kg制备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D组于注射LPS前30 min时腹腔注射地塞米松6 mg/kg.C组于注射生理盐水后1 h(T1)时,ALl组和D组分别于注射LPS后1、3和6 h(T1-3)时,随机处死8只大鼠,取肺组织,检测MKP-1和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KP(p-p38MAPK)的表达.T3时回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测定蛋白和TNF-α的浓度;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另取32只SD大鼠,体重180~ 2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16):急性肺损伤组(ALI1组)和地塞米松组(D1组),处理方法同上.观察48 h内大鼠生存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ALI组BALF中蛋白和TNF-α的浓度升高,T1-3时p-p38MAKP表达上调,T2.3时MKP-1表达下调,D组BALF中TNF-α浓度升高,T1-3时p-p38MAKP和MKP-1表达上调(P<0.05);与ALI组比较,D组BALF中蛋白和TNF-α的浓度下降,T1-3时p-p38MAKP表达下调,MKP-1表达上调(P<0.05),病理学损伤减轻.D1组大鼠生存率高于ALI1组(P<0.05).结论 地塞米松减轻大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的机制与上调肺组织MKP-1的表达,抑制p38MAPK的磷酸化,降低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