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痛风的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形成。痛风石是痛风的一种特征性损害.它可以存在于任何关节、肌腱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引起相关组织破坏及周围组织的纤维化变性.多存于耳轮、跖趾、指间和掌指等处。发生在腰椎部位的痛风石极为少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就有关痛风病的表现形式和诊断进行综合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资料来源于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期间199例痛风患者的病案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分析;结果:在199例痛风患者中,有142例表现为痛风性关节炎,占所有痛风患者的71.3%;有164例被诊断为急性痛风期,占所有痛风患者的82.4%.结论:痛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痛风的表现形式也呈多样式发展,因此在临床上需要提高对痛风的警惕性.  相似文献   

3.
高尿酸血症(sUA浓度≥8 mg/dl)是嘌呤代谢障碍致尿酸生成增多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高尿酸血症常引发痛风,其临床特点为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  相似文献   

4.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痛风一词起源于拉丁文(gutta)意为“一滴”侵害衰弱关节的恶性体液[1]。痛风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导致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疾病,它是由尿酸钠或尿酸结晶从超饱和的细胞外液沉积于组织所致的一种或多种病变的临床综合征。痛风的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特征性反复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尿酸钠盐形成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严重者可导致骨关节病变和骨关节活动障碍与畸形,若未经适当治疗,可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肾结石形成,导致痛风性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患…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痛风Ⅰ号胶囊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随机分为痛风Ⅰ号胶囊组(简称治疗1组共48例),痛风Ⅰ号胶囊加苯溴马隆组(简称治疗2组共48例),另设苯溴马隆对照组(35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和疗效分析,疗程为4周.结果:治疗1组总有效率为89.58%,治疗2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1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痛风Ⅰ号胶囊合苯溴马隆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毒副作用小且疗效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与痛风患者形成痛风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64例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根据有无痛风石分为无痛风石组(384例,82.76%)和有痛风石组(80例,17.24%)。对比分析组间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间的差异,分析SIRI与痛风患者形成痛风石的相关性。结果:有痛风石组患者的SIRI水平明显高于无痛风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较高的SIRI可能是痛风患者形成痛风石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58,95%CI=[1.297,2.956],P=0.001]。痛风患者的SIRI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呈正相关,而与血尿酸无相关性。结论:高SIRI与痛风患者形成痛风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宫翠娥 《护理学杂志》1991,6(4):154-154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形成、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脏病和尿酸结石形成。病程数年到十余年,常合并心肾病变。此病在我国发病率不高。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肥胖及饮食条件优越者发病率较一般为高。我院1985~1989年收治10例老年痛风病人经早期治疗,及自我保健均未发生严重病残。  相似文献   

8.
痛风在高原是一种常见病,是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血尿酸增高伴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的主要症状,常表现为跖趾关节、踝关节等处红肿热痛,活动障碍和关节畸形,迁延难愈.笔者最近治疗1例高原痛风急性发作患者,治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给予加味二妙散,并注意饮食,患者症状消除,至今未复发.  相似文献   

9.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结石形成为特点,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急性梗阻性肾病或痛风性肾病.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可喜进展,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0.
肥胖是痛风的独立危险因素,痛风患者常并发肥胖,两者相互作用。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总结目前肥胖与痛风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师充分认识痛风合并肥胖的诊疗现状提供资料,并为痛风常见合并症的诊疗提供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痛风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痛风是因嘌呤代谢异常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酸增高,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尤以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关节周围有单钠尿酸盐(monosodiumurate,MSU)痛风石沉积。痛风一词(gout)起源于拉丁文的Gutta,原意为滴。前人认为,痛风是由于人体的毒素一滴一滴的流入关节腔所致。中医痛风属痹症[1,2]。痛风的发病机制血中尿酸值升高是痛风的标志,但并非所有痛风患者都有血尿酸值升高。男性血中尿酸值超过7.0mg/dl,女性超过6.0mg/dl即为血尿酸增高。人体内的尿酸含量,以内源性生…  相似文献   

12.
目前常用诊断痛风方法存在诸多问题,为达到痛风早期诊断的目的,崔公让教授提出独特的“观手指诊痛风”方法。通过追溯起源、规范诊断技术,设计开展对照、盲法比较的诊断性实验,探讨该方法在痛风早期普查工作中发挥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3):2128-2132
[目的]探讨采用痛风石切除+微型锁定钢板跖趾关节融合术治疗足部痛风石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5月2013年3月间本院收治的21例患者(32足)采取痛风石切除+微型锁定钢板跖趾关节融合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随访,患者平均VAS评分为(2.4±0.6)分,患足平均AOFAS评分为(80.2±2.4)分,平均Tegner活动力评分为(4.3±0.9)分,较术前明显改善。1足出现手术切口皮缘坏死,其余伤口均一期愈合,1足手术部位出现痛风石复发。[结论]痛风石性关节炎易累及第1趾跖关节,严重影响足部功能及外观,单钠尿酸盐结晶沉积可造成进行性的关节退变及腐蚀,宜及早进行手术治疗。术中清除痛风石及沉积物,并以微型钢板对受累关节进行融合可取得理想的术后效果,在阻止骨质进一步侵蚀的同时,可提供稳定的固定效果。术中应注意保护局部皮瓣血运,术后进行积极的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钙防卫蛋白在痛风及其并发症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痛风性关节炎患者49例,其中痛风急性发作期24例,缓解期25例,健康志愿者40例,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钙防卫蛋白水平,比较痛风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患者、痛风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患者钙防卫蛋白水平差异,并分析痛风患者钙防卫蛋白水平与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的相关性,同时进一步分析有无肾结石及有无脂肪肝的痛风患者血清钙防卫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痛风组患者钙防卫蛋白浓度显著上升[7075.6(5095.5,9316.8)ng/mL比2831.2(2124.8,3334.8)ng/mL,P0.01],且痛风患者组中,痛风缓解组钙防卫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急性发作组患者[6497.2(4174.4,8447.2)ng/mL比8403.4(6082.2,11515.6)ng/mL,P=0.007]。(2)痛风患者组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85.39±15.21μmol/L比70.86±12.85μmol/L,P=0.025),尿素氮水平两组之间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痛风组患者尿素氮水平显示出上升趋势(5.45±1.52mmol/L比4.47±1.12 mmol/L,P=0.075)。(3)痛风患者血清中钙防卫蛋白水平与血肌酐水平呈正相关(r=0.396,P=0.012),与尿素氮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150,P=0.363)。(4)在痛风组患者中,合并肾结石患者与未合并肾结石组患者中钙防卫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73.6(3191.2,10712.0)ng/mL比7095.4(5171.6,9357.2)ng/mL,P=0.524],而合并脂肪肝患者的钙防卫蛋白浓度显著高于未合并脂肪肝患者[11515.6(6497.2,13320.4)ng/mL比5873.6(3191.2,10712.0)ng/mL,P=0.002]。结论钙防卫蛋白可能参与了痛风的发病,且对于痛风急性发作有一定的判断作用,而在痛风的相关并发症中,钙防卫蛋白可能与急性肾损伤及脂肪肝的形成有关,而与肾结石的形成无关。  相似文献   

15.
痛风在临床比较常见,常表现为四肢关节持续肿胀、压痛、畸形和功能障碍;而脊柱痛风则相对罕见,即使是对于有较长痛风病史的腰背部疼痛患者,不少临床医师常常忽视脊柱痛风的可能,导致腰背部疼痛的误诊误治,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笔者于2020-11诊治1例脊柱痛风石导致腰椎管狭窄与占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药物对痛风性关节炎模型IL-1、IL-6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风湿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 ,痛风石沉积 ,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 ,肾小球和肾小管等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结石形成为特点。我们曾用外用中药治疗临床痛风性关节炎取得良效 ,推测其治疗所起的抗炎镇痛活血化瘀作用与某些炎症因子有关。参照现代炎症机理 ,通过对动物痛风性关节炎模型治疗后检测局部关节组织IL - 1、IL- 6 ,来探讨其抗炎作用的机理。材料与方法1 动物 Wistar雄性大鼠 40只 ,体重 (180± 30 )g ,由北京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饲养于浙江中医学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痛风石所致腕管综合征(carpaltunnelsyndrome, CT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例经神经肌电图及病理证实的痛风石所致CTS病例资料,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待血尿酸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值且未处于急性发作期时行痛风石切除治疗。其中4例因术前超声检查示腕部肌腱痛风石沉积较大、范围较广,采用传统S形切口,术中将痛风石连同侵蚀的肌腱一起切除;2例尽可能刮除肌腱上附着的痛风石,保留腱性结构;3例术前超声检查示腕部肌腱痛风石沉积较少,且集中于一处,故采取腕部纵向小切口,清除沉积于肌腱上及腕管内的痛风石。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住院期间无痛风急性发作。术后随访7~24个月,手指麻木症状减轻,手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于痛风石所致腕管综合征(CTS),术前除完善肌电图检查以确诊CTS,并应做超声检查查明腕部痛风石沉积情况,根据痛风石沉积情况设计手术切口,以达到彻底清除痛风石、减少复发、治愈CTS的目的。手术前后应辅以药物治疗,控制尿酸水平,避免痛风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18.
我科2008年收治1例痛风合并右手腕关节痛风石溃疡伴细菌感染的患者,运用湿性愈合方法对其伤口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痛风石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痛风石的手术治疗张开富王全贵目前,痛风在国内已是常见病,误诊率很高,由于诊断不及时,得不到合理治疗,痛风石的发病率也相当高。对痛风石是否要手术意见不一。本院1982~1994年6月对72例痛风患者施行了手术治疗。临床资料手术组(A组)72例中,男67...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痛风病患者的发病率近年增加,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致血尿酸增高所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包括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痛风石沉积、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本文就近年来的治疗总结下体会与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