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平均动脉压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素红 《吉林医学》2009,30(19):2300-2301
目的:探讨患者平均动脉压的变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比较缺血性脑卒中与对照组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各血压参数(收缩压、舒张压、主要为平均动脉压)的差异性以及不同平均动脉压水平的分布情况、年龄与平均动脉压之间的关系。结果:缺血性脑卒中与对照组高血压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缺血性脑卒中组平均动脉压水平越高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越高。结论:平均动脉压的高低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是脑卒中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脉压和脉压指数与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将67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出血性脑卒中组,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检查人员500例为对照组,分析各组人员的脉压、脉压指数.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PP、PPI为(70.27±17.55)mmHg、(0.46±0.07)mmHg,出血性脑卒中组PP、PPI为(70.60±17.75)mm№、(0.45±0.07)mmHg,均高于对照组的(50.95±10.62)mmHg、(0.40±0.06)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01).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PP最大的分布范围在为70~79mmHg,分别占28.09%和23.53%,对照组PP最大的分布范围在为50~59mmHg,占33.60%;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PPI最大的分布范围在0.40~0.49之间,分别占51.06%和58.82%,对照组PPI最大分布区在<0.45,占52.40%.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7.02%和62.7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40%;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高血压患者的PP、PPI亦分别高于对照组.结论:PP、PPI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PPI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PP的缺陷,能更好地反映脑卒中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入院脉压分析,探讨脉压增大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0例为病例组,以同期来我院的体检人员199例为对照组,记录血压各个参数(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病例组脉压显著高于对照组。②病例组脉压的最大分布区域在60~69mmHg,对照组脉压最大的分布区域在40~49mmHg,表明脉压〉60mmHg者脑梗死发生率较高。③随着年龄的增加,脉压增大。两组的同年龄分组比较表明,40~69岁病例组的脉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脉压的增大与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是脑梗死发生的一个评价因素。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是指动脉收缩压(SBP)和(或)舒张压(DBP)升高,常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病变的全身性疾病。年龄超过60岁达高血压诊断标准者(老年高血压诊断标准与一般人相同,为SBP≥40mmHg和(或)DBP≥90mm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为SBP≥140mmHg,DBP〈90mmHg,即为老年高血压。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我国老年期高血压患病率已达38.2%~57.0%。  相似文献   

5.
王富济  董焱  张毅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12):1371-1372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病伴脑卒中患者的脉压分析,探讨脉压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53例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分成脑出血组133例和脑梗死组120例,另选取110例高血压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出3组脉压、脉压为70mmHg(1mmHg=0.133kPa)异常率及脉压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脉压在脑卒中组和对照组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5)。脉压70mmHg的异常率在各组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脉压异常率与年龄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脉压最大分布区域均在70-79mmHg,分别占26.7%、25.9%,而对照组则在50-59mmHg,为29.6%。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增宽与脑卒中危险性密切相关,脉压可做为心脑血管病事件的一个较好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吴洪光 《中华医护杂志》2007,4(7):589-589,588
60例冠心病合并有高血压患者,依据脉压差分为3〈60mmHg和〉60mmHg两组,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脉压≥60mmHg组年龄增高。缺血性ST压低幅度≥0.5mV的比率增加,心射血分数降低,脉压增大是一个与心肌缺血,左室收缩功能减退有关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京北部分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特点,为该地区老年人群高血压防治提供数据。方法:以2009年811月北京市怀柔区桥梓镇19个行政村60岁及以上1 236例老年人健康体检横断面调查结果为样本,对老年人高血压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①该地区≥60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71.3%。②1 236例老年人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的平均值分别为144.49、83.49、61.00 mm Hg。随年龄增长收缩压逐渐增高,舒张压逐渐降低,脉压逐渐增大。③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病率为27.3%,占高血压的42.8%(338/790)。结论:农村老年人群是高血压的高危人群,应加强社区医生在老年人高血压三级预防中的作用,降低发病率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临床有针对性的干预PP、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及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动态PP进行比较,同时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与正常组的动态PP进行比较。结果1)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的24h动态脉压(24hA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水平显著增大,24h平均收缩压(24hA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水平显著升高,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显著下降,而两组间dSB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老年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的24hAPP、dPP和nPP水平均显著增高于IMT正常组;3)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升高;4)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单纯高血压患者的IMT显著增厚。结论动态PP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未来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高血压的诊断 老年人高血压的诊断是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未服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为老年性高血压,SBP≥140mmHg,DBP〈90mmHg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LSH),约占老年性高血压一半,这种高血压对心血管病的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10.
以往舒张压(DBP)是评估高血压严重性的指标,近年的研究资料表明,收缩压(SBP)是评估心血管病危险性的重要因素;脉压(PP)增大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比收缩压和舒张压更能准确地估测心血管事件。多项研究发现,当收缩压恒定在160mmHg时,舒张压75mmHg比舒张压95mmHg的患者中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高12%;而在冠心病的临床试验中也发现,脉压在100mmHg比脉压在40mmHg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上升1.5倍。这说明,脉压越大的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越高。因此,目前对高血压治疗已从对舒张压的重视逐渐转变为对收缩压及脉压控制的关注。近年来,对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