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骨折的愈合除了与骨折类型、骨折局部血运及感染等因素有关之外,还与内固定物的选择、使用及规范操作有着很大的关系。 目的:分析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后出现骨不连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合适的内固定物选择方案。 方法:由第一作者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2000-01/2010-05有关骨折内固定后骨不连及治疗骨不连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骨折,内固定,骨不连”。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25篇文献进行深入分析。 结果与结论:四肢骨折内固定后骨不连的发生率除了与骨折类型、骨折断端血运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之外,还与操作技术,尤其是内固定物选择以及内固定的使用方式有直接关系。对于许多骨折,如何针对骨折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以及准确的操作技术是维持内固定物长久有效性、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虽然由于受伤机制的不同,四肢骨折会有许多复杂的类型,并对骨折愈合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骨折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推陈出新,对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骨折有着越来越多针对性的固定方式。内固定物的选择及使用方式的准确与否,对于骨折内固定后的愈合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并四肢粉碎性骨折病人四肢骨折的处理。方法:对18例脊髓损伤并四肢骨折病例,急诊行椎管减压、复位及椎弓根钉板系统内固定术,并予激素冲击疗法,四肢骨折同时行切开复位加压钢板螺钉内固定加植骨术,配合使用促进骨愈合、扩张血管、及保护胃粘膜等药物及高压氧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a4个月。18例四肢骨折均获临床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12周,平均7.6周。无骨不连发生。其中11例已取出内固定,无再骨折。结论:脊髓损伤合并四肢粉碎性骨折的病例,早期在处理脊髓损伤的同时,四肢骨折采用坚强内固定加植骨术,可以预防四肢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发生。便于护理,利于脊髓及肢体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骨折术后无菌性骨不连的病因,探讨骨皮质剥离术联合植骨与非植骨及辅助固定在无菌性骨不连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总结2010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18例无菌性骨不连患者,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17~64岁,平均36.8岁;骨不连分类:肥大性7例,萎缩性11例;所有患者均应用骨皮质剥离术,5例内固定断裂更换内固定,13例增加辅助钢板增加稳定性,11例萎缩性骨不连进行自体骨移植。结果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11个月。患者术后骨折均愈合,未出现术后内固定物断裂,骨愈合的时间4~10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6个月。结论医源性因素是内固定术后无菌性骨不连的重要原因,骨皮质剥离术是治疗无菌性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不连是骨折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引起股骨干骨折骨不连的原因和机制非常复杂,原因有手术操作不当、内固定材料选材不当、复位不正确或粉碎性骨折随意遗弃骨碎块、术后功能锻炼不当等。目前对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修复方式的选择仍存争议。目的:分析双钢板固定联合颗粒植骨修复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应用双钢板加颗粒植骨修复非感染性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22-49岁,平均36.2岁;其中多次内固定(包括钢板、髓内钉及髓内钉动力化)失败9例,初次内固定(钢板固定或髓内钉固定)后骨不连接5例。根据Judet分类法分型:肥大型8例,萎缩性6例。骨不连病程11-46个月,平均26.2个月。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双钢板固定联合植骨对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随访10-25个月,骨不连均在4-7个月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2个月。无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双钢板固定联合颗粒植骨具有三维立体固定,稳定性强,可充分髓内植骨等特点,符合骨折愈合所需要的力学环境,操作简便,术中软组织与骨膜剥离及血运破坏适当,术后并发症少。提示双钢板固定联合颗粒植骨能有效修复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临床常见的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后致骨不连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应如何预防其发生骨不连,以及坚强的内固定和植骨治疗锁骨骨不连接的疗效。方法对27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不同原因的骨不连,均采取髂骨取植骨术、坚强内固定术。结果本组14例患者均为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2~5月,平均2.5月。术后12~16w患肩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没有伤口感染、伤口愈合不良、钢板断裂。内固定物取出时间为12~18个月,取出后限制体力劳动6周,随访6~9个月,无再次骨折。结论应根据骨折的部位、程度,选用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不能盲目选择不合适的内固定术,避免使用钢丝捆扎,术后及时发现、治疗感染灶,术后患肢制动,避免过早活动。出现骨不连时,选择坚强的内固定和植骨。  相似文献   

6.
背景:关节周围骨折复位后常出现骨缺损,需进行植骨填充骨缺损以早期支撑关节面以防止关节面塌陷及移位。同种异体骨是治疗骨缺损的移植材料,但成骨能力差。自体红骨髓有成骨能力,但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关节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有待评定。 目的:采用锁定板固定、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关节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伤科治疗关节周围骨折患者43例。采用切开解剖复位关节面、将红骨髓与同种异体骨颗粒复合体植于骨缺损处,植骨完成后常规解剖锁定板内固定。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内侧、外侧或双侧锁定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采用背侧或掌侧锁定板固定,胫骨远端骨折采用胫骨远端内侧或外侧板锁定内固定。 结果与结论:患者43例共随访12个月至6年,平均4.3年。X射线片及CT复查结果显示,43例患者达骨性愈合,塌陷骨折复位良好。其中新鲜骨折愈合时间2-6个月,平均4个月;陈旧骨折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5.5个月。植骨后43例患者无明显免疫排斥反应,2例患者切口渗液较多,经换药2周愈合。切口感染患者1例,经引流换药4周伤口愈合,随访4年1个月至今感染未复发。根据Mankin和Komender标准评定,同种骨移植满意患者40例,占93%;不满意患者3例,占7%。结果证实,在锁定板支撑固定下,异体松质骨与自体红骨髓复合体移植治疗周围关节骨折可以起到近期支撑作用,防止关节面塌陷及骨折移位,并为关节周围骨折骨缺损提供骨重建材料,远期可以达到骨折愈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患者行断端清理、髓腔再通、植骨及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经切开复位、内固定、取髂骨植骨治疗,32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肩关节功能优良率84.4%,肘关节功能优良率87.5%。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准确复位、有效固定、配合自体和(或)异体骨植骨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术中骨折小碎片处理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四肢粉碎性骨折患者713例,其中男性505例,女性208例;年龄2~96岁,平均年龄33岁。应用明胶海绵、可吸收线在手术中固定骨折小碎片进行治疗。结果 675例用此方法处理治疗的患者,术后配合积极的康复治疗,随访1~12个月,患者骨折小碎片复位好,至骨折愈合未发生移位,1年后骨折愈合;35例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1年断端骨痂部分生长,延迟愈合,经继续康复治疗6个月至1年后骨折愈合;3例骨折断端无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硬化,骨不连,再次手术后12~20个月后骨折愈合。结论利用明胶海绵、可吸收线固定处理骨折小碎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具有处理简单、术后组织反应小、组织相容性好、不需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疗效肯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背景:对于股骨干粉碎性骨折、非峡部骨折、骨缺损等髓内钉固定后骨不连患者,更换髓内钉治疗的临床疗效并不理想。 目的:对18例应用附加侧板联合植骨治疗的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附加侧板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 方法:选择2001年4月至2011年6月在武警江苏省总队医院住院的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保留原髓内钉,附加6-11孔动力加压钢板或锁定加压钢板,远、近端各拧入2-4枚普通或锁定、单或双皮质螺钉,同期行自体髂骨植骨术。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根据Tohner-Wrnch标准评定附加侧板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6个月。X射线片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骨性愈合率为100%;其中13例患者于治疗后6-9个月达到骨性愈合,另5例患者于治疗后10-11个月达到骨性愈合。Tohner-Wrnch标准评定结果显示附加侧板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优良率为100%。且植入物无腐蚀、断裂等情况,无植入物宿主反应。可见保留原髓内钉、附加侧板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非感染性骨不连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在四肢严重开放性骨折临床应用中的疗效。方法纳入2010年~2016年期间于我院住院确诊为四肢严重开放性骨折患者65人,并对其行多功能外固定架手术治疗,观察对比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随访时间6~48个月,其中45例术后6个月骨性愈合,占69.23%,16例术后12个月骨愈合,占24.61%,2例延迟愈合,占3.08%,2例发生骨不连,占3.08%。结论给予四肢严重开放性骨折患者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可实现骨折断端的有效安全固定,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助于降低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促进骨折断端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内固定断裂原因。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9月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179例,其中T109例,T1115例,T1222例,L175例,L239例,L319例;脊柱AF系统内固定92例,脊柱钉棒GSS系统内固定87例。结果 10例患者术后3~26个月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发生率5.6%,其中7例椎弓根螺钉断裂,3例固定棒断裂。结论准确合理地置入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充分有效植骨,术后常规行胸腰支具外固定可以降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断裂风险。  相似文献   

12.
背景:有研究表明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后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率及翻修率较高。 目的:观察新型内固定物经皮加压钢板修复股骨颈骨折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采用经皮加压钢板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24例,记录每例患者的植入后3 d疼痛评分、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平均6.2个月(2.5~11个月),其中14例患者随访时间超过半年,骨折已愈合。未发现内固定断裂、再骨折、髋内翻等早期并发症。所有患者植入时、植入后均未输血。平均部分负重时间4.8 d(2~14 d)。植入后3 d疼痛口述分级评分法评测结果显示:1级10例,2级12例,3级2例,1级和2级占91%。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7%。结果证实,植入经皮加压钢板修复股骨颈骨折是安全的;坚强的内固定支持可以满足患者早期扶拐负重行走。 关键词:经皮加压钢板;股骨颈骨折;髋部骨折;内固定;人工假体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3.022  相似文献   

13.
背景:在一些四肢特殊部位,可吸收螺钉已取代金属螺钉,取得了良好的固定效果,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并发症。有关可吸收螺钉固定的并发症原因和预防措施的文献较少。 目的:分析可吸收螺钉固定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和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患者使用236枚可吸收螺钉或螺棒固定治疗临床资料,其中,四肢骨折92例,韧带重建21例,前者除4例胫骨干骨折外,其余均是近关节松质骨骨折。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随访12-48个月,平均20个月,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为10.6%。固定失败5例(失败率4.4%),其中,3例移位较轻,2例移位明显,与适应证选择不当、骨质疏松、攻丝过度及术后活动过早过多等有关。有局部不良反应7例(发生率6.2%),其中,较轻2例(1.8%),较重5例(4.4%);早期反应4例(3.5%),中晚期反应3例(2.7%),主要与材料成分、螺钉穿破关节、螺钉帽外露骨过多等有关。说明可吸收螺钉固定并发症与可吸收材料成分、适应证选择不当、未按手术规范操作和术后活动过早过多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固化型磷酸钙活性人工骨(CPC/rhBMP-2)与自体骨颗粒环抱式植骨治疗四肢非感染性萎缩型骨不连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年间治疗的16例四肢非感染性萎缩型骨不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37.06±16.31)岁(16~67岁)。骨不连部位:下肢11例(胫骨6例、股骨3例、跟骨1例、腓骨1例),上肢5例(桡骨3例、锁骨1例、手舟骨1例),所有患者均行断端新鲜化,骨缺损中央植入自体骨颗粒,外周植入CPC/rhBMP-2形成环抱式植骨。术后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患者直到骨折愈合。采用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下肢功能量表(LEFS)和SF-12生活质量量表对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本组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93±4.06)月(12~26月)。X片显示全部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5.43±2.25)月(3~10月);术后DASH、LEFS和SF-12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固化型磷酸钙活性人工骨(CPC/rhBMP-2)和自体骨颗粒环抱式植骨治疗四肢萎缩型骨不连的愈合率及安全性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观点是手术复位后植骨修复骨缺损,但在骨缺损的填充物选择方面仍有不同的意见。 目的:观察可注射型硫酸钙人工骨结合内固定置入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9-01/2010-12采用注射硫酸钙人工骨植骨及接骨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4例。全部病例均行X射线摄片、CT扫描及三维重建,以准确了解骨折的塌陷和粉碎程度及骨折碎片的移位方向。 结果与结论:3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5年,X射线片显示所有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平均愈合时间为12周,无骨不连发生;无感染情况发生;2例患者切口有渗出,渗出液细菌培养为阴性。Lysholm评分(88.3±5.1)分,优13例,良17例,一般4例。初步证实微创可注射型硫酸钙人工骨结合钢板内固定重建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避免复位后的骨再丢失,改善远期疗效,可注射型硫酸钙人工骨是一种良好的骨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应用附加钢板技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外侧钢板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适应症、应用原则和效果。 方法 对30例股骨远端骨折外侧钢板内固定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应用附加钢板技术治疗。均为萎缩型骨不连。通过内侧小切口行重建钢板内固定,同时自体髂骨植骨。术后早期康复活动。记录骨愈合和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术后随访膝关节活动范围,按Schatzker-Lambert股骨远端骨折功能评分评价患肢功能恢复。 结果 切口均I期愈合。获12~32个月、平均16.3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6个月。无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无钢板松动和断裂。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范围(100.10±23.31)°,较术前(55.29±23.01)°明显改善(t=-13.112,P=0.000),患肢功能恢复优9例、良16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3.33%)。 结论 附加钢板技术适合股骨远端粉碎骨折外侧钢板内固定术后无内固定失效的非感染性骨不连,按相应原则应用,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可早期康复、骨愈合率和功能恢复满意率均较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天鹅记忆接骨器(Swan—like memory compressive connecror SMC)对肱骨骨不连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6例明确诊断的肱骨骨不连患者,后侧入路切口,自体骨植骨加SMC横向环抱、纵向加压固定。结果36例切口一期愈合,无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术后1、2、3、6、12月拍X线片复查,肱骨骨连接正常。伤肢肩、肘关节活动正常。随访33例18至36个月(平均22.1个月),肩、肘关节活动正常,优29例占87.88%,良4例占12.12%。结论SMC具有多点固定的优点,能轴向及横向环抱固定植骨条,并纵向加压不连接骨的两端。SMC内固定结合植骨是治疗肱骨骨不连的有效新方法、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同侧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造成骨折不愈合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行闭合复位髓内固定治疗同侧股骨干骨折合并髋部骨折的31例患者,男23例,女8例,年龄(46.4±15.7) 岁(21~73岁)。观察并记录股骨干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阻挡钉数量、手术时间、失血量、愈合时间、肢体短缩、髋关节HHS功能评分。对可能造成骨折不愈合的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0.1个月。对所有造成骨折不愈合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阻挡钉数量和骨折类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因素如损伤机制、手术时间等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对上述两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阻挡钉数量(OR=2.845, 95% CI 2.164~3.741)和骨折类型(OR=3.388,95% CI 1.966~5.840)为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阻挡钉数量少、股骨干粉碎型骨折是引起骨折不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安全有效、可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