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类链相关基因A(MICA)抗体对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检测2009年~2010年本院197例未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肾移植受者术前MICA抗体及其特异性,随访其后接受尸体肾移植手术的139例受者的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和移植肾功能。结果 197例肾移植受者术前MICA抗体阳性45例(22.84%)。MICA抗体特异性分析发现有11种抗体,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抗MICA019(占65.7%),出现频率最低的是抗MICA015(占8.6%)和抗MICA017(占8.6%),高、低频率抗体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4.48,P<0.01)。45 例阳性受者中单一特异性抗体18例(占51.4%),多种特异性抗体17例(占48.6%)。197例受者在检测了MICA抗体后,依照经典的PRA、HLA 和 CDC 进行术前组织配型实验,有 139 例随后接受肾移植手术,在接受尸体肾移植的 139 例中术后有 39 例发生早期 AR(占28.1%);其中,45例术前MICA抗体阳性受者中38例接受移植后有14例发生早期AR(占36.8%);152例术前MICA抗体阴性受者中有101例接受移植后有25例发生了早期AR(占24.8%)。结论 中国人群中最常见的MICA抗体中为抗MICA019,推测MICA019为中国人群中较常见基因是其表现出临床上高频率抗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Yu L  Zhang X  Luo M  Xiao L  Xu J  Du C  Liu R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5):651-654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链相关基因A(MICA)抗体对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检测2009年~2010年本院197例未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肾移植受者术前MICA抗体及其特异性,随访其后接受尸体肾移植手术的139例受者的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和移植肾功能。结果 197例肾移植受者术前MICA抗体阳性45例(22.84%)。MICA抗体特异性分析发现有11种抗体,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抗MICA019(占65.7%),出现频率最低的是抗MICA015(占8.6%)和抗MICA017(占8.6%),高、低频率抗体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4.48,P<0.01)。45例阳性受者中单一特异性抗体18例(占51.4%),多种特异性抗体17例(占48.6%)。197例受者中139例在术后有39例发生早期AR(占28.1%);其中,45例术前MICA抗体阳性受者中38例接受移植后有14例发生早期AR(占36.8%);152例术前MICA抗体阴性受者中有101例接受移植后有25例发生了早期AR(占24.8%)。结论中国人群中最常见的MICA抗体中为抗MICA019,推测MICA019为中国人群中较常见基因是其表现出临床上高频率抗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供受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 类相关链A(MICA)抗体对肾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
Luminex200液相芯片技术,对43对肾移植供受者进行MICA抗体检测,其中26例尸体供者,所对应的43例受者。分为四组:
(1)供受者均为MICA抗体阳性组;(2)供者MICA抗体阳性、受者MICA抗体阴性组;(3)供者MICA抗体阴性、受者MICA抗体
阳性组;(4)供受者均为MICA抗体阴性组。比较各组之间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1周时血肌酐水平、移植肾功能恢复
时间等资料,分析供受者MICA抗体对早期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26例尸体供者中MICA抗体阳性者5例(19.2%),抗体特
异性频率最高的是MICA*019(40%);43 例受者中MICA 抗体阳性者11 例(25.6%),抗体特异性频率最高的是MICA*018
(14.6%)。43例受者肾移植后AR分析显示,第1组未发生AR(0/1);第2组AR发生率为33.3%(2/6),第3组AR发生率为40%
(4/10);第4组AR发生率为38.4%(10/26)。各组之间AR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术后1周时血肌酐水平以及移
植肾功能恢复时间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供受者任何一方在肾移植前存在MICA抗体对术后早期受者的AR发
生率和肾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抗MICA抗体的致敏因素及其对肾移植的影响。方法采用液相芯片分析技术检测98例尿毒症患者血清
中10种抗MICA抗体及其抗体特异性,根据抗MICA抗体分为抗MICA抗体(+)组和抗MICA抗体(-)组,分析MICA致敏
原因;对其中已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患者,比较抗MICA抗体(+)组和抗MICA抗体(-)组两组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
率,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等资料。结果98例尿毒症患者中,16例检测到抗MICA抗体,阳性率为16.3%,抗MICA抗体(+)
组和抗MICA抗体(-)组输血、妊娠、移植、PRA等因素有显著性差异(P<0.05)。38例肾移植受者,6例发生AR,经甲基强
的松龙冲击治疗后均逆转。其中抗MICA抗体(+)组10例,4例发生AR;抗MICA抗体(-)组28例,2例发生AR。两组间
AR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40% vs 7%,P=0.031)。抗MICA抗体(+)组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14.6±4.7 d)高于抗MICA抗体
(-)组(8.2±4.5 d)(P=0.001)。结论输血、妊娠、移植等因素可以引起抗MICA抗体产生。对于抗MICA抗体(+)患者,需要
严格的配型和更强有力的免疫抑制药物,来预防排斥反应,提高移植肾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的抗MICA抗体水平与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及其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
免疫吸附方法检测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患者血清中MICA 抗体,并同步检测HLA抗体、肾功血肌酐、尿量及移植肾超声
等临床指标。本研究分两部分分别监测在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中MICA抗体的变化。结果第一部分41例研究对象
中有18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该组中MICA抗体阳性率高于肾功能稳定组(P<0.05);MICA抗体阳性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高于MICA抗体阴性组(P<0.05);术后MICA抗体动态监测时发现,MICA抗体水平逐渐升高2~3 d后出现排斥反应,给予抗排
斥治疗后血肌酐水平逐渐降至正常,MICA抗体水平亦逐渐下降,但仍维持在阳性范围。第二部分40例患者中21例患者出现
慢性排斥反应,其中MICA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肾功稳定组患者(P<0.05)。慢排组中MICA抗体阳性患者的血肌酐与阴性组
的血肌酐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肾穿刺病理结果显示MICA抗体阳性患者C4d沉积均为阳性。结论MICA
抗体可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及治疗效果,对于及时诊断及治疗排斥反应提供了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导致慢性排斥的主
要因素之一,可影响移植肾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血清中MICA抗体与移植肾慢性排斥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磁珠流式细胞仪液相芯片分析技术检测70例在我院接受尸肾移植患者术前后血清中的MICA抗体以及其抗体的特异性。结果 在70例肾移植受者中,抗MICA抗体阳性的概率为21.4%。慢性排斥组的抗MICA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肾功能稳定组(P<0.05),抗MICA抗体阳性患者血清肌酐明显高于抗体阴性者。在术后随访的半年中,抗MICA抗体阳性的患者出现慢性排斥的概率远远高于抗MICA抗体阴性的患者。17例MICA抗体阳性血清中表达出11种MICA抗原,其中单特异性抗原为27.1%,多特异性抗原为72.9%。结论 抗MICA抗体可与内皮细胞上表达的多态性MICA抗原作用,可导致移植物的慢性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容(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
(P-LCR)五项参数与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67例肾移植受者术后2个月内血小板五项
参数的动态变化。以同期发生AR的35例受者为观察组,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的132例受者为对照组,检测术前及术后1~10、
15、30、45、60 d血小板五项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R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前PLT、PCT、MPV、P-LCR两组均数无统计学
差异(P>0.05),AR组术前PDW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2.18, P=0.035)。术后第1~5 天两组血小板5 项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但术后第6~15 天AR组中MPV、PDW、P-LCR三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AR组受者术后第6~9 天
MPV、PDW、P-LCR三项指标数值基本呈平稳趋势,而对照组则呈下降趋势,两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肾移植受
者术前PDW数值可能与术后AR的发生呈正相关;术后监测MPV、PDW、P-LCR三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可作为诊断AR发生的
一种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KIR基因错配对肾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调查111对肾移植供受者的KIR基因和受者术后持续随访>37个月
中急性排斥(AR)以及1、3年人/肾存活率的情况。结果(1)肾移植供、受者中均表达17个KIR基因,其中受者KIR3DS1的频率
显著高于供者组(38.75% vs 24.66%,OR=2.17,χ2=3.94,P<0.05);(2)供受者KIR基因的平均相合率为82.53%;(3)肾移植后AR
组供、受者中KIR2DS1相合率显著高于非AR组(85.00% vs 54.95%,χ2=6.19,P<0.05),供受者KIR基因型为AB型→AB型的比
率显著高于非AR组(33.33% vs 8.00%,P<0.05)。(4)111例受者的1年人/肾存活率为94.59%,3年存活率为82.88%;预后不良组
中供者呈KIR-AB基因型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57.89% vs 29.63%,χ2=8.19,P<0.05),供、受者均为KIR-AB型的比例亦显
著高于预后良好组(36.84% vs 9.78%,χ2=14.87,P<0.05)。结论KIR3DS1可能与尿毒症具有易感关联。供者或受者任何一方
为KIR-AB型可能与增加移植后AR发生率和降低人/肾的1年和3年生存率相关。避免选择KIR-AB型供体将有益于改善肾移
植的近远期效果,这一发现将对活体肾脏捐献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医学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绝经期前成年女性肾移植前、后的性功能改变。方法42例成年已婚女性、透析治疗超过6个月、肾移植术后肾
功能恢复正常超过6个月的女性肾移植受者纳入研究。统计肾移植前后月经周期情况、检验患者手术前后性激素水平。采用
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量表分别评估术前、术后患者的性功能。结果肾移植前闭经、月经稀发、月经频发及月经正常的患者分
别有18 例(42.9%)、10 例(23.8%)、5 例(11.9%)、9 例(21.4%),移植后分别为7 例(16.7%)、5 例(11.9%)、6 例(14.3%)、24 例
(57.1%)。肾移植后催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较肾移植术前明显降低,而雌二醇(E2)和孕酮(P)较术
前升高(P<0.001)。移植前19例(45.2%)、术后36例(85.7%)受者有性生活(P<0.001)。肾移植前、后女性性功能障碍(FSD)的
总发病率分别为90.5%、40.5%(P<0.001)。肾移植前FSFI评分中性欲、性唤起、阴道润滑、性满意度、性高潮及性交痛领域的分
值显著低于肾移植后(P<0.001)。结论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后成年女性受者的性功能能够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BG)与半乳甘露聚糖(GM)在肾移植受者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A)早期血清学诊断中的临床价
值。方法收集69例肾移植受者的血液标本,分成:确诊组、临床诊断组、拟诊组和非感染组,对4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及统计学
分析。结果确诊组、临床诊断组、拟诊组的BG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
为69.49%、70%、93.18%、35.71%。3组的GM浓度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
为84.75%、90%、96.15%、52.63%。结论血中的BG和GM浓度检测可以作为肾移植受者IA的早期诊断依据之一,浓度升高提
示发生感染的可能。同时行BG实验与GM检测能提高诊断效能,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新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抗体及主要组织相容性I类相关链A抗原(MICA)抗体的产生对移植肾功能的损伤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流式细胞仪液相芯片技术检测96例肾移植患者HLA及MICA抗体。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HLA抗体阳性组(HLA+)、MICA抗体阳性组(MICA+)、以及HLA、MICA抗体阴性组(HLA /MICA ),观察并比较各组不良免疫事件的发生率。再根据有无急性排斥(AR),将患者分为排斥组(AR+)和非排斥(AR )组,观察HLA抗体、MICA抗体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HLA+组急性排 斥反应发生率高于HLA /MICA 组(43.5% vs 11.7%,P<0.05);MICA+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与HLA /MICA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3% vs 11.7%,P>0.05);AR+组中,HLA+患者术后1、3、6和12个月时血清肌酐水平高于HLA /MICA 患者, MICA+患者在术后1、3月时血肌酐水平高于抗体阴性患者;AR 组中,HLA+患者术后6、12个月血肌酐水平高于HLA /MICA 患者;MICA+组在术后6个月及12个月的尿蛋白定量均值高于150?mg,并随时间逐渐升高。结论HLA抗体对移植肾功能的损伤作用表现为血清肌酐的升高以及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关;MICA抗体对移植肾功能的损伤主要表现为尿蛋白定量的升高。  相似文献   

12.
抗-MICA抗体在ESRD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1类相关链A(MICA)抗体在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患者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液相芯片分析技术和带有11种MICA抗原的荧光微球,对11O例ESRD患者进行抗-MICA抗体的检测和抗-MICA抗体的特异性分析.结果 在30例PRA阳性患者中抗-MICA抗体(+)的几率为40%(12/30),在80例PRA阴性患者中抗-MICA抗体(+)的几率为17.5%(14/80).PRA阳性组患者与PRA阴性组患者抗-MICA抗体(+)几率之间呈显著性差异(x2=6.120,P=0.013).调查发现,26例MICA抗体(+)血清中表达出11种MICA抗原中的10种抗-MICA抗体特异性,其中,26.92%(7/26)为单特异性抗体,73.08%(19/26)为多特异性抗体.在随后的临床研究中还观察到,3例抗-MICA抗体(+)的患者接受尸体肾移植,术后随访2月,没有发生急性排斥并且移植肾功能良好.结论 在PRA阳性患者中抗-MICA抗体(+)的几率亦高,说明抗.MICA抗体(+)的几率与PRA阳性的几率有明显的伴随关联.抗-MICA抗体表现为多特异性,抗-MICA抗体可能包含有IgM和IgG两种免疫球蛋白类型.研究提示,对于这部分ESRD患者未来接受移植替代治疗时,本研究数据将可以作为前瞻性数据提供临床进一步研究MICA与肾移植的关联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肾脏移植受者应用霉酚酸酯(MMF)的合理治疗窗浓度。方法选取110例肾移植受者分别于术后1月内、2~3
个月、>4个月应用酶放大免疫分析技术测定口服MMF(分两次服用,间隔12 h)12 h后全血谷浓度(即MPA-C0),并观察受者用
药期间急性排斥反应及药物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对所有受者随访时间均为1年。结果统计资料显示,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
率为13.64%(15/110),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为32.73%(36/110),其中白细胞减少症12例,MMF相关性腹泻10例,感染10例,肝
功能损害4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均成功逆转,药物毒副反应受者经治疗和(或)调整MMF剂
量后病情恢复,无死亡病例及移植肾摘除病例。通过ROC曲线计算得出,MPA-C0控制在1.40~2.80 mg/L可较好避免肾移植术
后急性排斥反应并减少受者的药物毒副反应。结论对肾移植术后服用MMF的受者进行MPA-C0监测,对MMF用量进行个体
化调整,有利于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和药物毒副反应发生,减少并发症,提高移植肾及受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肾移植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海鹏  于立新 《广东医学》2008,29(10):1727-1728
目的 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在肾移植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360例肾移植受者移植前、移植后1周和2周的血清PRA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关系。 结果 肾移植术前PRA阳性者59例,术后20例发生AR(33.9%);术前PRA阴性者301例,术后58例发生AR(19.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术前PRA阴性,移植后转为阳性者66例,术后19例发生AR(28.8%);手术前后PRA持续为阴性者235例,术后39例发生AR(16.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RA的检测是肾脏移植术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手术前后检测PRA对预测移植肾排斥反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了更好地识别造成移植肾排斥的特异性抗供者HLA的IgG类型同种抗体,对Flow-CDC方法应用于肾移植及其临床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对96例等候肾移植受者同时进行PRA、NIH-CDC和Flow-CDC实验,并观察其中34例接受NIH-CDC阴性肾移植术的受者近期移植效果. 结果 Flow-CDC和NIH-CDC两种实验方法的阳性率[27.8%(42/151)和17.3%(26/15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 P<0.05).另外, PRA阴性受者其NIH-CDC和Flow-CDC均为阴性,阴性吻合率为100%;在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34例受者,其中20例PRA阴性受者接受了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供肾,移植后未发生排斥,移植肾功能迅速恢复;13例PRA阳性的致敏受者接受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供肾的,1例发生急性排斥经治疗后逆转,12例无排斥移植肾功能良好;1例PRA阳性再次移植受者接受了NIH-CDC阴性而Flow-CDC阳性的供肾,移植后第2天出现少尿,10d切除移植肾.结论 Flow-CDC方法是一种能够识别具有补体结合能力的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的交叉配型技术,比经典的NIH-CDC方法具有更敏感、可标准化、快速等优点,对预示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方面更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小板五项参数对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本中心330例肾移植术后患者
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DGF47例(DGF组),未发生DGF283例(非DGF组),采用ROC曲线对肾移植术后受者外周
血小板数量(PLT)、大型血小板比值(P-LCR)、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评估分析。
结果术前DGF组血小板五项参数水平与非DGF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在DGF诊断日,两组血小板参数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
学差异(P<0.05)。其中,DGF组PLT和PCT指标显著低于非DGF组(P<0.05,P<0.02),而P-LCR、MPV、PDW指标则明显高于
非DGF组(P=0.01,P<0.01,P=0.036)。P-LCR、PDW和MPV的AUC分别为0.611±0.047,0.603±0.048和0.762±0.037,均显著大
于机会参考下面积(P<0.05),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4.80%、12.95fl和11.55fl,其中,MPV的敏感度、特异度和youden指数均处于
较高水平。PDW与P-LCR指标的敏感度较高,但特异性较低,两者对预测DGF的发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MPV预测DGF发
生的价值更好,可作为诊断DGF发生的一种参考指标。PLT与PCT的AUC为0.37 和0.38,对DGF无明显的预测价值。结论
DGF发生时,血小板五项参数同未发生DGF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对肾移植术后早期受者MPV、PDW、P-LCR指标变化
的监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并及早治疗DGF,血小板参数MPV预测DGF的临床价值达到中度(0.7~0.9),MPV>11.55fl时,需警惕
患者有发生DGF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马尔尼菲青霉特异性抗体的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方法利用毕赤酵母系统表达重组马尔尼菲青
霉特异性甘露糖蛋白Mp1p,并利用改良过碘酸钠法标记Mp1p,经棋盘滴定法建立一种可检测马尔尼菲青霉Mp1p特异性抗体
的双抗原夹心ELISA法,并检测100例健康人群对照血清、21例血培养确诊其他真菌感染病人血清和15例血培养确诊马尔尼
菲青霉病人血清,联合本实验室前期建立的马尔尼菲青霉抗原检测方法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成功建立一种检测马尔
尼菲青霉Mp1p特异性抗体的双抗原夹心ELISA法,经健康人群对照及其他真菌感染病人血清评价特异度为100%(121/121),
检测15例马尔尼菲青霉病人血清,Mp1p特异性抗体2例阳性,Mp1p特异性抗原12例阳性,Mp1p抗体与抗原联合检测可明显
提高灵敏度,达到93.3%(14/15)。结论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马尔尼菲青霉Mp1p特异性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联合抗
原检测可提高马尔尼菲青霉感染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中抗-Mur及Mur抗原基因型的频率,为指导临床输血及产前抗体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用微柱凝胶卡方法筛查2725名献血者血清中37℃有活性的抗-Mur;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MLPA)对91名献血者
的Mur抗原基因型进行检测,然后用人源抗-Mur血清检测Mur抗原基因型阳性样本的红细胞表型。结果无偿献血者血清中
抗-Mur频率为0.04%(1/2725),Mur抗原基因型阳性频率为6.59%(6/91),经血型血清学方法验证基因型与表型符合率为100%
(6/6)。结论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中抗-Mur频率较低,而Mur抗原阳性则相对较常见;通过MLPA方法检测Mur抗原基因型可
以准确推断其表型,解决了因缺乏商品化抗-Mur试剂导致Mur抗原鉴定难以开展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检测巨细胞病毒(CMV)的方法学及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以45例Allo-HSCT为研究对象,采集移植前供者、移植前后及恢复期受者的抗凝血标本,分别采用CMV-pp65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和ELISA法,检测CMV早期抗原和IgG、IgM抗体,并进行多点动态观察.结果:45例患者163份系列标本,CMV早期抗原阳性75份,是在移植后6~242天首次检出,平均70天;其中≤45天出现阳性者26例,占58%.术前供、受者CMV-IgG抗体均阳性,CMV-IgM抗体供、受者各1例阳性,其中受者持续阳性.术后45例中21例出现CMV-IgM抗体阳性,首次检出时间在14~234天,平均127天,比早期抗原检出时间推迟近2个月.45例中因CMV感染而致间质性肺炎25例,占55%.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CMVpp55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检测巨细胞病毒感染,快捷、准确、灵敏,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湖南汉族肾移植受者MICA*008/A5.1基因与HCMV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P技术分别检测91例肾移植受者和81例湖南汉族无血缘关系的随机健康个体的MICA*008/A5.1基因,同时用ELISA方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HCMV-IgM抗体。结果:健康对照组MICA*008/A5.1阳性率(56.79%)比肾移植受者组(34.07%)高(P〈0.05)。两组研究对象中MICA*008/A5.1基因阴性个体的HCMV感染率高于该基因阳性个体的HCMV感染率(P〈0.05)。结论:MICA*008/A5.1基因阳性个体不容易感染HCMV,而阴性个体容易感染HCM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