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线栓法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PMCAO)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改进后的线栓法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梗塞(PMCAO)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使用价值。方法:分离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结扎颈外动脉,经由颈总动脉剪一小口,将制备好的栓线插入颈总动脉,并推进送入颈内动脉内,阻断大脑中动脉,制备成PMCAO模型,并观察大鼠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成功率可高达95%,模型符合脑梗死病理过程。结论:改进后的方法(PMCAO)简便、易重复,降低了动物死亡率,提高了成功率,可做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线栓法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PMCAO)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改进后的线栓法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梗塞(PMCAO)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使用价值.方法分离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结扎颈外动脉,经由颈总动脉剪一小口,将制备好的栓线插入颈总动脉,并推进送入颈内动脉内,阻断大脑中动脉,制备成PMCAO模型,并观察大鼠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成功率可高达95%,模型符合脑梗死病理过程.结论改进后的方法(PMCAO)简便、易重复,降低了动物死亡率,提高了成功率,可做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改良线栓法建立稳定的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参考Longa法并适当改进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30只,对照组30只。实验组结扎右侧颈总动脉近心端,夹闭颈总动脉远心端,颈总动脉剪一小口,从颈总动脉经颈内动脉插入线栓,缺血1 h后,在麻醉状态下完全拔出线栓,并结扎颈内动脉远心端。对照组结扎右侧颈内动脉近心端及远心端,但不插入线栓。术后取脑组织行TTC染色,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定。结果:经改良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成功率达82.75%,平均操作时间约(20.4±5.3)min,模型大鼠右侧眼裂变小,行走时向右侧转圈,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均在3~4分,经TTC染色梗死侧大脑半球颜色苍白,脑梗死区范围一致,梗死体积约(34.62±5.32)%;对照组无任何临床症状,无神经功能缺失表现,经TTC染色无梗死灶。结论:通过改良,成功建立了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相似文献   

4.
大鼠线栓法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改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供一种比较简易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40只SD大鼠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选择距颈总动脉(CCA)分叉1cm处切口,不分离颈外动脉(ECA)和颈内动脉(ICA),且不结扎颈外动脉的手术方法,通过调整进线角度使线栓从CCA顺行进入ICA,进而入颅堵塞大脑中动脉(MCA)。造模后缝合皮肤,再灌注时拔出一定长度栓线,使栓线回至CCA分叉处即可。通过神经功能检测、2,3,5-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和病理学检查等方法评价该模型的可靠性。结果大鼠手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明显,神经功能评分集中,TTC染色稳定。结论该改良方法手术简单,创伤小,缺血效果可靠,可用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百会、神庭调节线粒体自噬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5只和手术组45只.假手术组只分离、暴露血管,不结扎,不插入尼龙线.手术组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法(MCAO)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模型,术后2 h采用Zea Longa法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一种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而诱导的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方法:取S—D大鼠11只,分离左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结扎左颈外动脉远心端,夹闭左翼腭动脉和颈总动脉,经颈外动脉逆行插管并缓慢注入月桂酸钠至颈内动脉系统,造成大脑中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结果:从模型动物的行为表现、梗死灶形态学和病理学进行考察,10只大鼠均产生一定程度的脑梗死表现,造模成功率为90.9%。结论:该模型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能在大脑中动脉的供血区产生恒定的梗死灶,适合进行脑缺血损伤的有关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通过对使用改良线栓法制作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实验研究,探讨规范合理的模型制作方法,使动物模型更加稳定。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36只)、假手术组(6只)和对照组(6只),其中手术组再根据缺血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脑缺血2h再灌注0.5h、2h、6h、12h、24h和48h组,每组6只;在Longa线栓法的基础上作如下改进来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动物模型大鼠体重与线栓直径的匹配以及线栓插入深度的控制;线栓前段包裹硅胶;采用显微手术技术;术中多功能生理监测;麻醉后拔线。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观察各组的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成功率可高达88.9%,模型符合脑梗死病理过程。结论改进后的线栓法简便、易重复,降低了动物死亡率,提高了成功率,复制的可逆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是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较为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改良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进行改良,通过比较再灌注24h时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梗死率、模型制作时间、成功率和死亡率等指标评价改良线栓法大鼠MCAO再灌注模型的有效性。方法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和模型两组,对照组采用分离结扎翼腭动脉,从颈外动脉插入线栓至大脑中动脉。模型组采用不分离结扎翼腭动脉,从颈总动脉分叉处插入线栓至大脑中动脉。阻断大脑中动脉血供2h后将线栓拔出实现再灌注。于再灌注24h时观察脑组织组织病理学改变,计算比较两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模型制作时间、模型成功率和死亡率以及鼠脑切片TTC染色测量脑梗死率。结果两组MCAO模型在再灌注24h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梗死率、模型成功率和死亡率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模型组的模型制作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不分离结扎翼腭动脉,由颈总动脉插入线栓的改良线栓法是稳定和可靠的MCAO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及其组织形态改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不同时程实验动物模型,探讨其病理形态学HE染色特点。方法:线栓法行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造成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结果:所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麻醉苏醒后均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陷。再灌注后3h,神经功能缺陷部分恢复。这些表现与临床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溶栓治疗的病人相似。HE染色可见胞浆均质红染、细胞核固缩以及细胞膜和细胞结构破坏的嗜伊红的死亡神经元。结论:Wistar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神经功能缺损与人类缺血性脑血管病相近,是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形态学机制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10.
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改良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介绍一种简便可靠的插线法,可用于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MCA)闭塞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 结扎并游离颈外动脉,用2-0丝线悬吊翼腭动脉,用插入端蘸不饱和聚酯的白色鱼线从颈外动脉切口处插入,经颈内动脉,可逆性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随后进行神经病学评分、TTC染色、亚甲蓝染色以观察模型的可靠性,将此改良法与经典的Longa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大鼠MCA阻断2h后进行再灌注,模型成功则出现Horner’s征阳性、神经病学评分≥1分,TTC染色显示梗死范围,亚甲蓝染色提示MCA供血区神经元大量缺失。与经典的Longa法模型对比,改良模型的成功率高、死亡率低。结论 该改良模型简便可靠,稳定性好,是研究MCA局灶脑缺血再灌注较为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