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骨水泥渗漏的预测价值。方法对96例OVCF患者实施PKP手术,术前均进行胸腰椎DR摄片和MRI扫描。分析骨水泥椎间盘渗漏和MRI征象的关系。结果 96例OVCF患者术前存在终板损伤42例,骨折线达终板31例,椎间盘损伤46例,椎体裂隙28例。存在终板损伤、骨折线达终板、椎间盘损伤和椎体裂隙的椎体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高于无上述MRI征象的椎体(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终板损伤、达终板骨折线、椎间盘损伤、椎体裂隙的存在是OVCF患者进行PKP手术时发生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的危险因素,MRI扫描可清晰显示上述征象,对PKP手术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修志 《基层医学论坛》2023,(23):111-113+15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疼痛椎体诊断及手术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安福县人民医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52例行手术治疗OVCF患者,经手术发现伤椎89个,术前和术后使用MRI、CT诊断患者疼痛责任椎体,比较2种检查方式的准确性;再依据MRI检查骨髓水肿程度范围分为骨髓水肿组(31例)和无骨髓水肿组(21例),对比2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后凸改善情况。结果 经手术病理确诊新鲜骨折患者33例(伤椎56个),陈旧骨折19例(伤椎33个),螺旋CT诊断新鲜OVCF准确率为76.79%,诊断陈旧性骨折准确率为73.21%;而MR I诊断新鲜OVCF准确率为85.71%,诊断陈旧性骨折准确率为84.85%,2种诊断方式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的Kappa值分别为0.653(P<0.001),0.723(P<0.001)。MRI检查显示伤椎前部高度降低、后部高度无变化,呈楔形变化;伤椎高度下降,表现为扁平形变化;伤椎内部呈“鱼嘴”式特征。T1WI序列显示伤椎终板下低信号,且大部分椎体低信号;T2WI序列为等信号或高信号。术前经MR...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应用PVP治疗OVCF且随访资料完整的220例患者的356节椎体,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骨折类型、手术情况等对PV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影响。结果:356节椎体中共有39节(10.9%)发生邻近椎体骨折。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骨折椎体数量、骨折部位特别是胸腰段骨折,与邻近椎体骨折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PV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较高,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骨折椎体数量,胸腰段骨折是PVP治疗OVCF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核素骨显像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责任椎体定位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6月民航总医院收治并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的OVCF患者36例,其中男4例,女32例;年龄56~ 97岁,平均77.5岁,病程3d至1个月.入院后均行核素骨显像和MRI检查,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 36例(64个椎体)患者中骨显像提示51个椎体存在新鲜OVCF(其中5个椎体为胸椎新鲜OVCF,仅做了骨显像和腰椎MRI,未做胸椎MRI),MRI检查示46个椎体诊断为新鲜OVCF,两者具有较高一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素骨显像灵敏度为97.9%,特异性为83.3%,阳性预测值95.8%,阴性预测值90.9%,准确率94.9%;MRI灵敏度为95.8%,特异性为100.0%,阳性预测值100.0%,阴性预测值84.6%,准确率96.6%.结论 核素骨显像和MRI在OVCF责任椎体定位方面具有较高一致性,核素骨显像灵敏度略高于MRI,可作为PKP术前定位责任椎体的有效方法,且其在胸腰椎多发椎体OVCF责任椎体定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及数字X线成像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单纯新鲜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1月至2012年3月经PKP治疗OVCF患者47例,其中22例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3~6个月摄椎体正侧位平片,术前及术后3~6个月MRI检查。比较术前、术后椎体前缘、中央高度及Cobb角变化情况,末次随访椎体高度丢失情况;术中在C型臂X线透视下监测及术后椎体正侧位片上观察骨水泥渗漏及分布情况;末次随访时MRI及DR共同诊断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率。结果 22名患者均表现为单纯新鲜性压缩骨折,术前、术后椎体前缘、中央高度比较及Cobb角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椎体前缘、中央高度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椎有3椎出现骨水泥渗漏;在随访中发现有两名患者出现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结论影像学检查在PKP治疗OVCF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剂量骨水泥注射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3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6例。女22例:年龄55。78岁.平均67岁。骨水泥注入量为胸椎1.5.2mL,腰椎2.3mL。以目测类比(visualanalogousSCale,VAS)评分评价患者的术前、术后止痛效果。拍摄X线片观察骨水泥有无外渗及远期邻近椎体有无骨折。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12个月随访.38例患者术前VAS评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8例均未发现有骨水泥渗漏。除1例因车祸致邻近椎体骨折.其余未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结论:小剂量骨水泥注射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中创伤小、疗效好,能减少骨水泥渗漏机会,降低相邻椎体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 术后邻近椎间盘退变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8 年12 月- 2012 年2 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135 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根据术前MRI 结果,确认病椎邻近椎间盘无明显退变患者82 例,纳入研究范围,其中男性16 例,女性66 例。所有病椎均给予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均行X 线及MRI 检查,根据术后邻近骨折椎体的椎间盘是否发生退变分为退变组及非退变组。结果 平均随访2 年,随访率为96.3%(79/82)。术后病椎邻近椎间盘出现退变42 例(53.2%)。术后邻近椎体发生骨折19 例,退变组出现邻近椎体骨折14 例(14/42),非退变组邻近椎体骨折5 例(5/37),两组再发骨折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4)。对末次随访退变组进行分析,在排除椎体再发骨折影响下,其VAS 及ODI 评分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增加骨折因素下再次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KP 术后邻近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并不影响治疗效果,但可能会增加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大多数典型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但在判断骨折类型和脊柱稳定性等方面不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能直观判断骨折有无脊髓损伤,对于疑似恶性骨折者,可采用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CT、同相和反相化学位移成像、Dixon MRI序列量化脂肪分数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等方法进行判断。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球囊后凸成形术(PKP)是目前最常用的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骨水泥螺钉内固定术、椎体支架植入术、SpineJack系统、KIVA系统、Osseofix系统和钛植入椎体增强装置(TIVAD)等技术也应用于OVCF治疗中。现对目前老年OVCF的诊断技术和化学位移成像等技术在精准诊断良、恶性椎体骨折中的作用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目前微创介入治疗的最新方法和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发病率较高,椎体成形术治疗OVCF的疗效好,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但术后邻近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率较高。具体发生原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椎体骨密度、骨水泥椎间盘渗漏、初始骨折部位及椎体数量、骨水泥材料、骨水泥填充量及分布形态、患者年龄、性别及后凸畸形等因素相关。目前预防术后邻近椎体压缩骨折的措施还存在很多争议。如何在临床中制定相关预防策略,降低术后再骨折的发生率应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吴少坚  张志 《微创医学》2013,8(2):159-160,170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OVCF患者53例(72椎),对患者手术前、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椎体后凸Cobb角变化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PKP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53例病例均获得随访,PKP术后第3天患者疼痛显著缓解,病椎高度恢复明显,后凸畸形基本矫正,且12个月内维持良好。在12个月的随访期间未见感染、骨水泥渗漏、新发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PKP治疗OVCF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塌陷严重、终板破裂的椎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置换术后对邻近节段腰椎终板的生物影响。方法选用4具新鲜成人腰椎(L2~S1)节段标本,采用SMH-1型人工腰椎间盘实验假体进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操作。所有邻近节段终板模型标本选择正常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然后进行轴向压缩运动测验。结果轴向压缩下邻近节段终板平均最大应力均显示有所增大,与腰椎间盘正常状态组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明显少于腰椎间盘摘除术(P<0.05)。邻近节段应力测试定点,终板类型以及手术方法对邻近节段腰椎终板都有明显的生物影响。结论腰椎间盘置换术对上邻近节段终板应力负荷明显小于腰椎间盘摘除术,可有效地预防上方邻近节段加速退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脊柱外伤及原发性骨质疏松压缩的MRI诊断。方法 对 10 7例 (12 3个 )由急性外伤或原发性骨质疏松所致的压缩椎体的MRI征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变形椎体内完全保留骨髓信号并混有高信号、椎体后上角突向椎管 ;T1椎体终板下带状低信号 ;椎体前后缘外形正常或略凹陷、边缘光滑 ;椎体静脉显示清晰是骨质疏松压缩的MRI表现。椎体较为均匀的低信号并部分保留骨髓信号、椎体变形明显、椎旁血肿、有骨折线或多伴脊髓水肿、囊变是外伤性压缩的MRI表现。椎体强化是骨折修复期的重要表现 ,是判定新鲜、陈旧骨折的一个参考标准。结论 脊柱外伤及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及骨折时间的判定可通过MRI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3.
Fei Q  Li QJ  Yang Y  Li D  Tang H  Li JJ  Wang BQ  Wang YP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1):2943-2946
目的 建立脊柱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及邻近节段的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初步的生物力学分析.方法 利用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MIMICS软件对患者的CT图片进行预处理,后导入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中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了胸10-腰2四个运动单元的三维模型,并且准确模拟了椎间盘、软骨终板、关节突关节以及连接韧带.通过设置0.3、1.0、4.0 Mpa 3种轴向载荷进行力学分析,观察力学改变情况.结果 当轴向压力以0.3、1.0、4.0MPa增加后,椎间盘、软骨终板和椎体整体的应力也成比例增加.椎间盘所受应力分布不均;各椎体前部所受应力最大,而后部结构所受应力较小,椎体局部出现受力较大情况,尤以相邻椎体更为明显.结论 本研究的有限元模型符合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特点,模拟了其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4.
Fei Q  Li QJ  Li D  Yang Y  Tang H  Li JJ  Wang BQ  Wang YP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51-55
目的 探索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骨水泥椎间盘渗漏对相邻椎体的力学影响,探讨相邻椎体继发骨折的病因.方法 利用MIMICS软件用有限元方法对1例T12压缩骨折PKP术后出现椎间盘骨水泥渗漏的患者手术前后CT图片进行预处理,后导入ABAQUS软件中建立T10-L2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设置0.3、1.0、4.0 Mpa 3种轴向载荷进行生物力学分析,观察不同载荷下模型整体及各部分的Von Mises应力,重点评价骨水泥椎间盘渗漏对骨折相邻椎体的力学影响.结果 成功建立了PKP术后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的手术前后三维有限元模型,当轴向压力以0.3、1.0、4.0 MPa增加后,椎间盘、软骨终板和椎体整体的应力也成比例增加.PKP术后脊柱胸腰段各部位的应力开始重新分布,增强椎体(T12)的上、下终板应力增强区域范围增加;相邻椎间盘(T11-12、T12-L1)及相邻终板(T11下终板、L1上终板)的应力增强区域增加;T12相邻椎体(T11、L1)所受最大应力显著增加,但是远端椎体(T10、L2)的最大应力明显减少.结论 PKP术后骨水泥椎间盘渗漏引起上下相邻椎体继发骨折的并发症可能和生物力学行为的改变密切相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biomechanical effects on adjacent vertebra of thoracolumbar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 after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 with cement leakage into the disc by using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ethods T10-L2 segment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s of an elder female with single T12 OVCF undergoing a cement leakage into the T1 2-L1 disc after PKP.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oracolumbar spine (T10-L2)was built in the Mimics and the ABAQUS software. The stress on annulus fiber, nucleus pulposus, endplate and facet joints under axial pressure (0. 3, 1.0, 4. 0 MPa)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3D finite element after percutancous kyphoplasty (PKP) with cement leakage into the disc may be strongly related with the changes of biomechanical effects on adjacent vertebras of thoracolumbar OVCF. Models of thoracolumbar OVCF before and after PVP with a cement leakage into the T12-L1 disc were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The stresses increased with a rising axial pressure in the model of cement leakage into the disc after PVP, the stress augmentation scope on adjacent end plates ( T11 low plate & L1 top plate) and intervertebral disc (T11-12 & T12-L1 ) increased. The maximal Von Mises stress on adjacent vertebras (T11 & L1 ) increased while but the maximal Von Mises stress on end vertebras (T10 & L2) decreased. Conclusion Postoperative adjacent vertebral fracture.  相似文献   

15.
统计我院于1989年至1997年收治的颈椎骨折伴颈髓损伤病人108例,其中颈椎骨折并发椎间盘突出病人68例,占63%。颈椎骨折经X线片及CT检查证实,椎间盘突出经CT及MRI检查证实。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疗法及手术疗法及手术疗法均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  相似文献   

16.
任先军  王卫东  张峡  李长青  蒋涛  郝勇 《重庆医学》2007,36(11):1008-1009,1012
目的 探讨闭合性椎动脉损伤对颈椎前路减压脊髓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 本组439例闭合性颈椎创伤患者,颈椎骨折351例,双侧小关节脱位39例,单侧小关节突脱位37例,无放射影像异常脊髓损伤12例,全部患者接受前瞻性颈椎MRI及椎动脉MRA检查,对有手术指征患者施行了颈椎前路减压融合.结果 本组439例闭合性颈椎创伤患者,78例继发有椎动脉损伤,单侧77例,双侧1例.76例单侧椎动脉损伤患者施行了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术后全瘫患者中7例损伤平面有上升,33例不全瘫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但改善幅度小于同期完成的不伴椎动脉损伤的患者.结论 椎动脉损伤有可能影响颈椎前路减压脊髓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ANK/ANKH(ANK/ANKH)在正常颈椎软骨终板和退变软骨终板中的表达变化,探讨软骨终板中ANK/ANKH的表达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45例颈椎骨折、脱位及颈椎病患者术中取出的颈椎软骨终板,其中实验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对照组17例,男10例,女7例.对照组术前MRI检查软骨终板均为Miller分级0级,术后病理证实椎间盘无明显退变或Thompson椎间盘退变病理分级1级;实验组Miller分级1~3级,Thompson病理分级3~5级.VON KOSSA染色观察标本的钙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法、逆行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ANK的表达.结果 VON KOSSA染色显示实验组可见较多的矿化结节,对照组出现少量或无矿化结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终板软骨细胞有Ankh蛋白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实验组ankh基因mRNA表达(0.682±0.154)低于对照组(0.805±0.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nkh蛋白表达(0.172±0.030)低于对照组(0.196±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随软骨终板的退变,ANK/ANKH的表达明显降低且与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呈正比,提示调节ANK在终板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有可能会阻止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精确建立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退变腰椎全节段有限元模型,与正常模型进行对比。方法选取复杂性LSS患者采集CT数据,采用专用生物力学软件建立退变腰椎全节段模型,同时构建正常材质和几何形态的腰椎模型,用相同边界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复杂性LSS腰椎的刚度增加、活动度范围比正常模型要小,特别是后伸工况减少了25.4%。总体上,退变腰椎的应力有增大趋势,退变节段椎间盘L4~L5和邻近上位椎间盘L3~L4的终板、髓核和和维环基质应力分布趋向四周边缘集中,特别是基质应力最大增加129%。结论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有限元模型的活动度减少、刚度增加,退变椎间盘四周出现应力集中,促进邻近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CT与MRI诊断腰腿痛的影像学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腰腿痛病因明确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66例因腰腿痛就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予以CT检查与MRI检查,分析影像学表现并明确病因。结果 CT与MRI检查发现患者腰腿痛主要原因包括椎间盘膨大与突出、腰椎退变(增生及疏松)、椎间盘变性、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终板炎(许莫结节)、腰椎(管)肿瘤、腰肌劳损等,其中MRI检查对椎间盘变性、腰肌劳损的确诊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MRI在腰腿痛临床诊断中均有较大应用价值,其中CT由于扫描范围有限,检查层面不同,脊髓肿瘤漏诊误诊可能性较大,对终板炎、腰椎退变、椎体肿瘤所引起疼痛的显示不如MRI,因而可将MRI作为首选检查方法,若医院无MRI设备,也可将CT作为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ANKH蛋白在正常颈椎软骨终板和退变软骨终板中的表达差异,探讨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理。方法:将我科2008年5月~2009年2月手术取出的颈椎骨折或脱位和颈椎病患者的新鲜颈椎软骨终板标本40例,分为实验组(27例)和对照组(13例),其中对照组经MRI和病理检查证实为无椎间盘退变的软骨终板标本,实验组经MRI和病理检查证实为椎间盘退变的软骨终板标本。应用免疫组化SABC染色法检测ANKH蛋白在两组中的表达并将其结果进行相互比较。结果:ANKH蛋白在实验组软骨细胞表达的阳性细胞数为(21.24±2.04)%,与对照组软骨细胞中ANKH表达的阳性细胞数(39.18±1.96)%相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ANKH蛋白在椎间盘退变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在正常颈椎软骨终板和退变颈椎软骨终板中的表达有明显差异。调节ANKH蛋白在终板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有可能会遏制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