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03个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5分评分法进行良、恶性诊断及ROC曲线分析,比较超声造影前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98.2%恶性病灶(56/57)超声造影动脉相表现为弥漫或环状增强,诊断敏感性98.2%,特异性82.6%;延迟相,82.5%(47/57)恶性病灶增强信号廓清,诊断敏感性82.5%,特异性84.8%。良性病灶中17.4%(8/46)动脉相弥漫增强;84.8%(39/46)延迟相持续增强。血管瘤呈向心性增强,诊断敏感性81.8%,特异性100%。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动脉相放射状增强,诊断敏感性66.7%,特异性99.0%。根据诊断评分,超声造影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8.2%,特异性为91.3%,高于常规超声诊断;其ROC曲线下面积(0.948)大于常规超声诊断者(0.811,P=0.000)。结论超声造影肝局灶性良恶性病变具有特征性表现,其诊断应用价值高于常规超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5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共258个病灶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其良恶的定性诊断效能。结果 258个病灶中,常规超声准确诊断202个,其中良性54个,恶性148个;超声造影准确诊断242个,其中良性87个,恶性155个;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95.7%、90.6%、94.5%、92.6%、93.8%,与常规超声(91.4%、56.3%、77.9%、79.4%、78.3%)比较,除敏感性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鉴别肝占位病变良恶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静脉团注造影剂SonoVue和低机械指数脉冲反向谐波技术对192例肝占位病变(109例恶性肿瘤,83例良性病变)进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将造影前后病灶评分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超声造影前肝脏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52.3%、44.6.%和49.0%,造影后分别提高到89.0%、96.4%和92.2%(P<0.01)。结论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可明显增强对肝占位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SonoVue进行超声造影对比常规超声在提高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8例常规超声检出肝脏局灶性病变(FLL),根据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特点,结合病史给出初步良恶性判断后,进一步采用超声造影,对病灶造影剂灌注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修正判断;最后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8个病灶中病理结果示良性病灶32例,恶性病灶46例。超声造影在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92.8%,特异性为91.7%,准确性92.3%,明显优于常规超声。结论应用静脉团注SonoVue法进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有助于肝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造影在诊断肝内低回声占位性病变时的价值。方法:在2018年6月15日至2019年6月15日期间选择92例疑似肝内低回声占位性病变患者为试验对象,均采用超声造影检查,随后分析超声造影在良恶性分辨中正确率以及误诊率、漏诊率、敏感性、特异性。结果:超声造影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正确率为96.67%,对转移癌诊断正确率为100.00%,对血管瘤诊断正确率为97.14%,对肝脓肿诊断正确率为87.50%,对炎性假瘤诊断正确率为83.33%。同时超声造影诊断在肝内低回声占位性病变中的敏感度为95.06%,特异度为90.91%,漏诊率为4.94%,误诊率为9.09%。结论:超声造影在肝内低回声占位性病变患者中诊断价值较高,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肝脏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5例患者共计233个肝脏肿块进行超声弹性成像和超声造影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鉴别肝脏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肿块的弹性评分为(4.13±0.56)分,较良性肿块的弹性评分[(2.20±0.71)分]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肝脏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6.9%、92.1%和89.7%,超声造影技术诊断肝脏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7.9%、87.3%和87.6%,二者对肝脏恶性肿块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诊断与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且与超声造影在诊断肝脏恶性肿块方面价值相当。  相似文献   

7.
实时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新型超声对比剂SonoVue与低机械指数实时脉冲反向谐波超声造影技术,对103例肝脏局灶性和弥漫性病变患者进行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比较研究,其中经穿刺活检、手术或临床确诊的79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结果 79例肝脏病变患者具有不同的超声造影增强时相和增强类型,与病理结果对照,常规超声与实时超声造影对肝脏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34.2%(27/79)和88.6%(70/7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超声造影对肾良恶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肾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62例肾占位性病变,采用造影剂SonoVue及反向脉冲谐波技术进行超声造影,观察肾占位病变区造影剂的灌注过程及造影后声像图特点。结果35例肾恶性肿瘤中多数超声造影显示为“快进快出”。而肾良性占位性病变中11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表现为“慢进慢出”;肾柱肥大超声造影后与正常肾组织的显像一致;肾囊肿、肾外伤血肿等病变则内无造影剂显示。造影前后诊断敏感性分别为88.7%(55/62)与100%(62/62)。结论超声造影可显著提高肾良恶性占位性病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对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的临床诊断操作中运用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技术的鉴别价值。方法:采集90例2018年4月-2019年5月于我院开展诊疗操作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基本治疗资料,全部患者均作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处理。记录、对比两种技术手段的诊断结果。结果:比之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超声造影技术在诊断灵敏度、特异性、精准度方面表现更佳(P<0.05)。结论:在对肝脏占位性病变开展鉴别诊断操作时,超声造影技术诊断效率更佳,对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的精准评断具有重大意义,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确诊的83例乳腺肿瘤患者的98个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病灶的多项造影特征。结果: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98个病灶中47个为良性,51个为恶性,误诊3例,漏诊4例,诊断敏感性92.7%,特异性94.0%。超声造影示乳腺良恶性病灶间多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腺良恶性病灶采用超声造影进行鉴别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肝脏局灶性病灶诊断中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7月~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93个病灶)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超声检查与超声造影检查,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予以比较,并采用时间-强度曲线对不同类型病灶增强时相、增强峰值时间、消退时间等予以记录,进一步实现对肝脏局灶性病灶的良恶性鉴别。结果:病理学诊断结果显示93个肝脏局灶性病变中有41个为恶性病灶,52个为良性病灶。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性病灶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1%、85.4%、88.5%,均显著高于常规超声诊断(P0.05),统计学有意义;恶性组病灶开始增强、增强峰值以及消退时间均较良性组短(P0.05),且峰值强度明显高于良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性病灶操作简单、安全无创,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可获得病灶时间-强度曲线,用于对病灶的良恶性鉴别,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肾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肾占位的患者进行实时超声造影。观察造影剂在病灶内时相变化的规律及造影剂在肿瘤内分布的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0例患者中23例为恶性病变,7例患者为良性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86.7%(26/30),敏感性95.7%(22/23),特异性57.1%(4/7);使用超声造影检查后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提高,分别为96.7%(29/30),100%(23/23),85.7%(6/7)。使用超声造影检查后均检出肿瘤内局灶性坏死。结论超声造影技术为肾脏占位性病灶的检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对肾脏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超声造影对脂肪肝内低回声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143个脂肪肝内低回声病变进行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结果 脂肪肝内低回声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常规超声曲线下面积0.800±0.050,超声造影曲线下面积1.000±0.000,2种方法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5).常规超声鉴别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48%、78%、72.7%;超声造影鉴别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99.2%、99.3%.结论 超声造影显著提高了脂肪肝内低回声病变的定性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ARFI)对肝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灰阶超声和ARFI技术对63例肝肿瘤患者(共80个病灶)进行检查,对所有病灶的硬度进行半定量分析,并将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计算超声弹性成像诊断肝脏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恶性结节超声弹性图像评分明显高于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弹性评分≥3分为诊断界点,诊断为良性病变者39个,恶性病变者41个,误诊7个,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3.89%、80.00%和91.18%.结论 ARFI技术可识别肝占位性病变和正常组织间的弹性差异,对肝占位性病变良恶性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技术在脾实性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对32例脾实性占位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良恶性病灶各16例),实时动态地观察病灶的增强时相与增强方式.结果 脾恶性病变组在增强时间上与良性组相比表现为"快退"特征,恶性病灶增强强度达高峰时及开始减退所用的时间分别为(19.7±4.5)s、(29.7±10.9)s,而良性病灶组造影时的相应时间分别为(24.2±4.4)s、(50.9±10.9)s,恶性病灶造影剂开始减退时间较良性病灶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病灶在增强方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能够发现更多的病灶,造影前共检出111个病灶,造影后共检出142个病灶.结论 超声造影有助于提高对脾实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意义与实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20年6月间60例肝占位性病变病例为研究资料,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超声造影检测肝脏恶性肿瘤的灵敏度92.7%、符合率92.9%、约登指数78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χ2=8.8000,9.9068,9.3544,P<0.01);肝脏良性肿瘤行超声造影的始增时间(18.25±3.04)、达峰时间(35.73±8.43)、减退时间(55.42±0.89)、持续强化时间(84.96±1.57)均大于恶性肿瘤(t=5.3487,5.4924,37.0273,82.0934,均P<0.01);而良性肿瘤超声造影峰值强度(19.57±3.43)低于恶性肿瘤(t=4.3096,P<0.01)。结论: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在低位胆道梗阻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低位胆道梗阻住院患者53例的超声造影诊断结果及其增强模式,并与病理结果比较,探讨超声造影对低位胆道梗阻定性诊断的符合率及增强模式对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 以增强早期呈现高增强或等增强并在增强晚期有消退表现作为诊断恶性病变的指标时,良恶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组恶性病例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3%、96.3%,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92.9%。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灶的二维灰阶表现在良恶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结论:超声造影增强表现模式对低位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增强早期呈现高增强或等增强并在增强晚期有减退表现有助于低位胆道梗阻病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探讨超声造影诊断及鉴别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5例常规超声检查诊断为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造影剂在病灶内的灌注过程,做出良恶性鉴别,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超声造影提示恶性占位9例,良性占位6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CT结果证实.结论 超声造影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引导下穿刺活检应用于肝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00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超声造影引导下穿刺活检与常规超声的穿刺活检,通过与病理学检验进行对比,探讨实施不同检查对检查结果的影响。结果:在穿刺活检取材成功率上,超声造影引导下(99.00%)与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相比(90.00%)显著较高(P<0.05),而在诊断符合率上,超声造影后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96.00%)与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相比(87.00%)显著较高(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显著提升穿刺活检成功率,能有效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初步判断病变的良、恶性,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20.
超声造影在肾、膀胱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及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CPS)在肾、膀胱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8例二维超声发现肾、膀胱异常回声结节,可疑肾、膀胱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行实时超声造影,造影结果与病理对照。结果造影提示肾恶性肿瘤41例,良性肿瘤8例,膀胱恶性肿瘤35例,膀胱良性病变4例。病理证实为肾恶性肿瘤38例,良性肿瘤11例,膀胱恶性肿瘤34例,膀胱良性病变5例。超声造影误诊4例。诊断肾、膀胱占位性病变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4.73%、75.00%、95.45%。结论超声造影在诊断肾、膀胱占位性病变及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