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邪毒导致肝病血瘀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病血瘀证是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常见证型 ,特别是在肝病的后期 ,可见胁部疼痛、肝脾肿大或压痛、毛细血管扩张症、腹壁静脉充血、出血、舌暗或有瘀斑、脉涩等瘀血阻滞的表现。肝病属“杂气”致病 ,性多湿热 ,湿热邪毒是其主要病因 ,而血瘀是其病理产物[1] ,本文就邪毒内侵导致肝病血瘀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1 邪毒的特性中医所谓的“邪毒”概念含义较广 ,包括外来之毒及内生之毒。外来之毒是指寒湿留滞、痰浊垢腻、湿热化毒、顽痰瘀血之类 ,此类非本人身之所有 ,今而有之 ,久踞体内 ,则为邪毒。内生之邪毒 ,则为肝肺脾肾的…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病因病机研究概况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肝纤维化 ( Hepatic Fibrosis)是肝脏对损伤的一种“愈合”反应 ,是一切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 ,亦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肝纤维化是可逆性病变 [1 ] ,而肝硬化则不可逆转。在各种慢性损肝病因导致的肝纤维化中 ,由乙型肝炎病毒 ( HBV)慢性感染而致的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占有重要的地位。HBV的反复或持续复制 ,病毒抗原持续存在 ,自身免疫反应及肝损害持续或反复发生是造成乙肝肝纤维化的主要原因 [2 ] 。乙肝肝纤维化是现代医学病程形态学概念 ,临床以胁部胀痛、黄疸、胁下积块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古籍中并无此病名记…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证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以下简称乙肝肝纤维化)是临床常见疑难症,治疗较为棘手。中医对其发病机理的认识尚不明了,难以指导临床治疗。笔者认为,乙肝肝纤维化的病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也即是一个由实而虚,由表及里,由气入血,由轻到重的变化过程。病程中存在湿热疫毒残留难尽,肝郁脾虚,气血瘀滞,正气渐虚的病机特点。在临床上应充分考虑其病机特点,指导治疗。 1 湿热疫毒之邪留恋 乙型肝炎是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而HBV作为病因与中医的湿热相一致[1]。湿热疫毒影响肝之气血正常运行而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瘀久而甚则…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纤维化 (hepatic fibrosis,HF)是一切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 ,亦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变发展的必经阶段 [1 ]。而导致肝纤维化的主要疾病则是乙型病毒性肝炎 ,而后者又多集中在亚太地区和我国。现已公认 ,肝纤维化是可逆性的病变 [2 ] 。若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则难以逆转。多年  相似文献   

5.
活血化瘀法在治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赵素平  郑玉 《河南中医》2004,24(10):79-80
肝纤维化指的是肝内纤维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增生 ,是慢性肝病的共有病理特征 ,也是进展为肝硬化的必然过程[1] 。中医学现代研究把其多归属中医“积聚”、“疒徵 瘕”范畴。现代药物抗纤维化治疗 ,疗效欠佳。中医药在抗肝纤维化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笔者依据从中医理论 ,结合中医临床治疗肝纤维化的经验 ,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纤维化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 理论依据肝纤维化是现代医学的病理组织学概念 ,中医学中没有肝纤维化的病名。笔者认为其病因为外感和内伤两方面。外感为感受邪毒 ,或血吸虫感染 ;内伤为情志所伤 ,或嗜酒 ,饮食…  相似文献   

6.
<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各种慢性肝病都可能伴有肝纤维化,12%~25%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5年内可进展为肝硬化[1]。因此,有效治疗肝纤维化对于改善慢性肝病预后和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近年来运用中医治疗肝纤维化疗效满意,多以益气滋阴、软肝散结、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笔者就以三甲散为代表方剂的透邪通络法治疗肝纤维化作如下简述。1"主客交"理论来源"主客交"理论是由明末瘟疫学家吴又可在其《瘟疫论》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肝纤维化 (HepaticFibrosis)是一切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 ,亦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变发展的必经阶段。其发生基本途径是 :通过细胞因子 (Cyto kines)及其网络 (Network)的调控 ,激活肝星状细胞(HSC) ,致使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 (ECM)各成分合成增多 ,降解相对不足 ,并在肝内过度沉积而引起肝纤维化[1] 。肝纤维化是可逆性病变[2 ] ,而肝硬化则不可逆转。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调节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 ,但在阻断肝纤维化上仍缺乏有效措施。而中医药在逆转肝纤维…  相似文献   

8.
论"脏虚络痹"为肝纤维化的基本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指肝脏纤维结缔组织的过度沉积,是纤维增生和纤维分解不平衡的结果,各种病因所致或持续的慢性肝实质炎症、坏死可导致肝脏持续不断的纤维增生而形成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是一切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这种病理改变贯穿于慢性肝病的发展中,是一切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最后可以逆转的阶段.如何采取措施控制其进行性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慢性病毒性肝炎属中医"胁痛"、"黄疸"等范畴。导师张玮主任医师从医20余年,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如下。1从肝治疏肝养肝。肝病初期,邪毒侵滞肝脏,肝气郁  相似文献   

10.
徐洪涛  袁成业  肖香群 《光明中医》2014,29(11):2392-239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其中肝纤维化是一切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学基础.中医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是由于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而致痰浊内生,气血痰瘀相互搏结,瘀阻肝络.因此肝脾脏功能失调是本病病机的关键,痰湿、瘀血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修复反应,其化学本质是合成增加和(或)降解减少所导致的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是肝硬化形成的病理阶段[1]。许多慢性肝脏疾病均可引起肝纤维化,常见的有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胆汁淤积、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和代谢性肝病、化学或药物性肝损伤等[2]。  相似文献   

12.
<正>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所导致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过程,也是走向肝硬化的一个中间环节。目前国内使用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归纳近期成果并对发展方向进行展望。1中医对肝纤维化病名及病因的认识肝纤维化组织学改变为胶原等细胞外基质蛋白增加并在肝内沉积过量。中医并无肝纤维化之名,《灵枢经·五邪》篇谓:"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敏  梁鹤 《河南中医》2004,24(2):85-86
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是一切慢性肝病的病理学基础,其实质是肝细胞外间质的结缔组织增生。由于细胞因子(Cytokines)及其网络(Network)的失控,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增多,降解相对不足,胶原过度沉积而发生肝纤维化^[1]。鉴于此,阻止肝纤维化发生发展及降解在肝内的沉积,对防止和减少肝硬化乃至肝癌显得尤为重要。兹就近年来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进展的共同病理阶段,属于中医的"症积""胁痛"等疾病范畴。在慢性肝病的早期及中期阶段,由于正气不足,无力抵邪外出;病程日久,正虚加剧,脾气虚证为其常见证型,并贯穿疾病始终。目前临床使用的治疗肝纤维化有效方药中多含有"健脾""益气""扶正"等作用的药物。因此在临床治疗肝纤维化时应重视健脾益气。  相似文献   

15.
疏肝健脾法治疗慢性肝炎40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顾惠芳  刘美娟  陆朝霞 《河北中医》2001,23(10):758-758
慢性乙型、丙型肝炎的起因 ,外因一般多见于感受疫毒 ,内因多因摄生不慎 ,郁怒伐肝以及饮食不节等因素 ,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阴阳气血亏损。其特点为正虚邪恋 ,致病势缠绵 ,病情易反复发作 ,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质量 ,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1999~ 2 0 0 0年 ,我们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慢性肝炎 4 0例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 1 诊断标准 参照 1991年天津会议慢性肝炎的中医辨证标准 ,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型[1]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 1995年北京全国传染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标准[2 ] 。1 2 …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一个现代医学名称,是多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多样化。古人对于肝纤维化的认识,依据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其相关的论述,散见于黄疸、胁痛、积聚、症瘕、湿温、臌胀等病症之中,《灵枢·百病始生》云:“卒然外中于寒……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肝主疏泄,有藏血之能,在病理状态下易导致血瘀。《医学发明》对肝瘀血成痞作了论述:“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不问何经之伤,必留于胁下,盖肝主血故也。”1 病因的认识正虚邪恋是多种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共同病机,由于疫毒侵袭,致病…  相似文献   

17.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病理表现,也是一切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笔者试用护肝降压冲剂改善门静脉高压症(PHT)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导师张同宝教授擅长治疗内科疾病。余有幸侍侧,深感其辨证及遣方用药经验独到,现将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介绍如下。1病机不外肝脾肾失调,正虚邪实张师谓,急慢性肝炎阶段,基本病机为正虚邪恋,邪毒在血。病毒入侵,深伏血分,呈现湿热特性,决定了本病迁延难愈。本病初起在肝,渐致木乘脾土及肝病及肾,或为肝脾肾三脏同病。邪在血分必致气血运行失调,呈现气滞血瘀状态。湿热不除,困脾日久.健运失职,气日以衰,无力运化.湿热之邪日甚。湿热久罹伤阴,肝阴亏肝体失养。日久必下竭肾水而致肝肾阴亏。肾为水火之宅,阴损及阳,问或见到脾肾阳虚或阴阳两虚者。  相似文献   

19.
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是藏药验方,由藏医学家宦仑扎哪研制,为中国药典收录[1],其主要成分是松石、诃子(去核)、铁屑(诃子制)、小伞虎耳草、檀香、广木香、船形乌头、西红花、珍珠、珊瑚、麝香、人工牛黄等25味,具有清热解毒,疏肝利胆,化瘀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肝中毒,肝痛,肝硬化,肝渗水及各种急、慢性肝炎和胆囊炎。多数肝病的中医病机为湿热毒邪侵犯肝脏,内伏血分,或久病气血失调,血脉失养,阴阳亏损,成痞结之症[2,3]。清热解毒药物属中医祛邪疗法之一,这类药物多用于恶性肿瘤热证、实证、瘟病时疫等[4]。对现代中药的药理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治肝12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肝藏血,主疏泄。肝之阴阳、气血失调,或邪犯肝经,使肝的生理功能失常,则可致多种病证。纵观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有关治肝之法泛见于多篇原文之中,内容丰富而较全面,至今对临床治疗肝病仍具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