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后患者胆囊收缩功能,探讨结石复发率、胆囊壶腹部结石嵌顿术后胆囊壁厚度变化。方法对85例术后1年以上的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进行随访,B超测量脂肪餐前后胆囊壁厚度和胆囊内有无结石等情况。设定胆囊收缩率≥50%为胆囊收缩功能良好,胆囊收缩率〈50%为胆囊收缩功能差。胆囊壁厚度≥3mm为增厚,〈3mm为正常。术前胆囊壁厚度正常40例(正常组),其余45例为炎症组。结果胆囊收缩率42%-98%,(67.7±18.9)%,其中胆囊收缩功能良好72例(84.7%),功能差13例(15.3%)。40例正常组内镜保胆取石术后胆囊颈、体、底厚度正常38例(95.0%),增厚2例(5.0%);45例炎症组内镜保胆取石术后胆囊颈、体、底厚度正常34例(75.6%),增厚11例(24.4%)。正常组术后7-8年结石复发1例,炎症组术后结石复发10例。结论术前胆囊正常为保胆取石手术的最佳选择,胆囊伴炎症、结石嵌顿的患者也可行保胆手术,但要严格适应证,两镜联合取净结石,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保胆取石术后胆囊泥沙样结石的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胆道微创外科诊治的内镜保胆取石术后反复出现胆囊泥沙样结石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2例患者中为无症状性胆囊泥沙样结石43例,为胆囊泥沙样结石伴急性胆囊炎19例。结石发生原因:近胆囊管开口处胆囊分隔4例,胆囊管迂曲过长6例,胆囊管结石3例,胆总管结石4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39例,胆胰合流异常18例,十二指肠乳头狭窄6例,十二指肠乳头炎29例,十二指肠乳头腺癌3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2例,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EPBD)+LC 1例,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开腹胆囊切除术1例,行PTGD+EST/EPBD 14例,行PTGD+胆囊肝胆管成形术(HG)1例,行EST/EPBD 34例,行EST/EPBD+经内镜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EBMSD)3例,行HG 5例,行EST/EPBD+HG 1例。术后成功保留胆囊的55例患者的胆囊泥沙样结石均消失,脂餐后1 h胆囊收缩率上升至(59±16)%。术后53例患者获访,随访时间为0.5~6.0年(中位随访时间为3.6年),随访率为85.5%。随访期间胆囊结石复发3例,发生胆总管结石2例,发生肝内外胆管结石2例。结论胆囊胆汁流出不畅是引起保胆术后胆囊泥沙样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HG、EST及内镜下球囊扩张是保持胆囊胆汁流出通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胆囊颈部结石嵌顿保胆取石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为18例胆囊结石患者行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的临床资料,胆囊颈部结石嵌顿采取切开胆囊颈部取石。结果:16例(88.9%)保胆取石成功,2例(11.1%)未能成功保胆,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胆囊颈部切开取出的嵌顿结石为质硬、黄色或一面为黄色另一面为黄黑色的圆形结石,直径0.3~0.5 cm,平均(0.39±0.06)cm。手术时间120~185 min,平均(136.5±16.0)min;术中出血量30~60 ml,平均(40.0±8.4)ml。术后无出血、明显胆漏、急性胆管炎、胆总管继发结石、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住院4~8 d,平均(5.0±1.2)d。16例保胆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4年,胆囊无残石,无结石复发,胆囊壁厚度正常,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结论: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中切开胆囊颈部取嵌顿结石安全、可行,效果良好,是处理胆囊颈部嵌顿结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新式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式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在2007年12月~2010年6月收治30例胆囊结石采用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0例,29例取石成功,1例失败((因胆囊隔膜结石嵌顿而中转胆囊切除术)。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36月,胆囊结石复发1例(术后1年)。结论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单、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结石复发率低,适合胆囊功能良好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82例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联合硬性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通过随访收集并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9年4月至2014年9月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15例结石复发患者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结石数量多发、胆石症阳性家族史、缺乏运动、胆囊黏膜厚度与内镜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有关(P0.05)。结论结石数量多发、胆石症阳性家族史、缺乏运动、胆囊黏膜厚是内镜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临床减少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患者保胆取石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4年5月在行保胆取石手术的胆囊结石患者400例的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分析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相关的因素。结果:40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4.2±3.6)个月,胆囊结石复发者42例(1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囊结石家族史、胆囊壁厚度、结石数量以及三酰甘油的水平与术后结石复发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胆石症家族史(OR=10.231,95%CI=6.344~48.343,P=0.008)、胆囊壁厚度≥4mm(OR=2.312,95%CI=1.223~12.156,P=0.023)、结石多发(OR=4.568,95%CI=3.213~15.328,P=0.015)以及三酰甘油的水平≥1.71mmol/L(OR=2.556,95%CI=1.643~15.312,P=0.041)是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胆石症家族史、胆囊壁厚度≥4mm、结石多发以及三酰甘油的水平≥1.71mmol/L是胆囊结石患者行保胆取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有以上因素的患者,应给予合适的预防措施或不采用保胆取石术。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与胆石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下经微小切口胆囊取石术 (EMC)治疗胆囊结石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8年间采用内镜辅助下经微小切口胆囊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 86例的临床资料 ,并对 63例患者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86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无手术并发症。对 63例患者随访 1~ 3年 ,结石总复发率为 3 .2 % (2 / 63 ) ,其中 46例单发结石均无复发 ,17例多发结石者 2例复发 ,复发率为 11.8% (2 / 17)。结论 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的前提下 ,EMC是简单、安全、疗效可靠、创伤小、并能保留胆囊功能的治疗胆囊结石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 ,但不能取代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硬质胆囊镜微创保留胆囊治疗胆囊颈(管)嵌顿结石的可行性。方法使用硬质胆囊镜进行微创保留胆囊治疗胆囊结石患者704例,其中胆囊颈(管)嵌顿结石85例为嵌顿组,并与胆囊非嵌顿结石患者中随机抽取的92例作为非嵌顿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全组病例均未行胆囊造瘘,随访3~25个月,两组患者恢复良好。嵌顿组手术时间(81.67±38.59)min,胆囊壁厚度(0.38±0.09)mm明显较非嵌顿组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非嵌顿组多发性结石比例(72.8%)较嵌顿组(70.6%)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嵌顿组并发胆囊息肉32.6%、合并胆囊壁间结石38.0%明显较嵌顿组(8.2%,16.5%)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结石复发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质胆囊镜微创保留胆囊治疗胆囊颈(管)嵌顿结石和探查胆囊管安全、高效、可行。  相似文献   

9.
评价胆宁片对完全腹腔保胆取石术后预防胆囊结石复发的临床应用价值。将符合微创保胆取石术条件的46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通过腹腔镜切开胆囊,行胆道镜取石。治疗组术后3d口服胆宁片3个月,对照组患者除不服用胆宁片外,其余护理、饮食与治疗组相同。术后2年复查胆囊壁厚度、胆囊收缩率、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LQI)、结石复发率的差异。46例保胆取石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5~7d均治愈出院。两组患者术前胆囊壁厚度、胆囊收缩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胆囊壁厚度、胆囊收缩率、GLQ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结石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胆取石术后患者服用胆宁片,能使胆囊壁的厚度明显减少,增强胆囊的收缩功能,改善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为降低胆结石复发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720例行保胆取石术的胆囊结石患者,术后随访满一年。术后结石复发的患者为病例组,无结石复发的患者为对照组。通过收集患者病例数据、胆囊超声检查结果、患者调查问卷获取研究资料。统计学分析患者胆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BMI、油腻饮食、胆囊排空功能、家族史等。所选病例的信息均完整。结果:胆囊结石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胆结石病家族史、胆囊排空功能。结论:胆结石复发仍是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后的主要问题。胆囊排空功能、胆结石家族史是胆囊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建议此类患者应慎重考虑行保胆取石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9例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实施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并对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9例患者的手术过程顺利,未出现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为(67.68±14.62) min,术中出血量为(79.24±19.6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5.40±1.22)d,I期结石清除率为96.61%(57/59)。2例结石上移至肾盂,后行ESWL术碎石成功。术后发生2例(3.39%)尿漏,经肾周引流管2周后治愈。无肠道损伤及腹腔大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均未出现输尿管狭窄及结石复发。结论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创伤小、结石清除效果可靠、并发症风险小、术后恢复快,而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囊壶腹部结石嵌顿伴炎症的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可行性。方法全麻下经脐孔穿刺建立气腹,腹腔镜下观察胆囊形态,分离粘连,若胆囊因结石嵌顿而胀大、积脓,先穿刺针吸脓减压,切开胆囊底部,纤维胆道镜下取出结石,清理胆囊腔,确定胆囊管畅通后,缝合切口,保留胆囊。结果拟行28例,22例顺利完成保胆手术,手术时间30~70 min,平均40 min,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2例术后随访4~16个月,平均10个月,无结石复发。另6例因结石位于胆囊管难于取出(2例),或取石后胆囊管不通畅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成功4例,LC不成功改开腹胆囊切除2例。结论胆囊结石伴炎症,乃至胆囊壶腹部结石嵌顿伴炎症的病例也可行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降低微创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 42例胆囊结石患者被随机分为单纯保胆手术组21例和联合治疗组21例,联合治疗组在微创保胆取石术后口服TUDCA,每个月连续服用5 d后,停止口服25 d,为期1年。比较两组患者胆囊结石复发率、胆囊壁厚度及胆囊收缩功能的变化。结果在术后2年,单纯手术组患者胆囊结石症状复发率为33.3%(7/21),显著高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4.8%(1/21)。单纯手术组5例(23.8%)胆囊结石复发,而加服药物组无复发(ⅹ2=5.6757,P0.05);单纯手术组患者术前和术后胆囊壁厚度分别为(3.95±0.56)mm和(3.74±0.68)mm,胆囊收缩功能分别为(38.24±4.33)%和(37.89±6.42)%,而加服药物组患者胆囊壁厚度分别为(2.88±0.67)mm和(2.43±0.71)mm,胆囊收缩功能分别为(48.78±6.45)%和(59.46±3.64)%,其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单纯手术组(P0.05)。结论微创保胆取石术后联用TUDCA口服能有效降低胆囊结石的复发,改善胆囊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囊颈部成型术在保胆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例胆囊颈部结石嵌顿的患者,在腹腔镜下将胆囊颈部前壁纵行切开长约1.5~2cm,取出结石,用胆道镜检查无残余结石,胆囊管通畅,有胆汁流出,用3-0可吸收线全层间断单层缝合胆囊颈部,为预防狭窄采用纵切横缝,针距、边距为1.5cm.结果 6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20~190(155±23)min,无胆痿发生,术后3~4 d拔除腹腔引流管.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住院7~10(8.0±1.1)d.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个月,无结石复发,胆囊收缩功能为20%~30%.结论 完全腹腔镜下胆囊颈部成型术对于治疗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是一种有效的保胆术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胆囊颈部成形术在保胆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3月至2010年8月为320例患者施行完全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息肉)术,其中12例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患者行胆囊颈部切开取石成形术,保留了胆囊。腹腔镜下切开胆囊颈部前壁1~1.5cm,取出结石,胆道镜检查无残余结石,胆囊管通畅,有胆汁流出后,用4-0可吸收线间断全层缝合胆囊颈部,为预防狭窄,部分病例纵切横缝,针距、边距均为1.5mm。结果:12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20~190min,平均(163±27)min,腹腔引流管术后2~4d拔除,无胆漏;术后住院7~10d,平均(8.5±1.0)d。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6个月,无结石复发,术后1个月胆囊炎症明显减轻,术后3个月胆囊功能明显恢复,术后6个月胆囊收缩功能恢复25%~52%,8例高于30%。结论:完全腹腔镜下胆囊颈部成形术治疗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是一种有效的保胆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选取1996年6月至2004年6月92例单侧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患者,采用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6例接受辅助的ESWL治疗。结果术后3d结石清除率为94.6%(87/92),术后1月结石清除率为100%(92/92)。结论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有很高的结石清除率,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接受对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术中保留胆囊,观察保留胆囊后胆管结石远期复发情况并进行评价。方法共59例纳入研究,其中有37例胆总管结石合并或不合并胆囊结石病人行保留胆囊(保胆术)的胆总管切开取石术;22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或不合并胆囊结石,行保留胆囊的取石手术(包括肝部分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远期随访观察两组病例复发率。结果保留胆囊的胆总管结石3年复发率为2.7%;保留胆囊的肝内胆管结石3年复发率4.54%,与文献相比复发率低,但保留胆囊的肝外胆管结石术后结石复发率与文献报道的差异没有统计意义。结论保留胆囊没有增加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复发,胆囊功能的保留有助于胆道系统的完整性,这可能有利于减少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CBDS)取石合并胆囊切除患者术后CBDS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333例CBDS取石并胆囊切除患者的病例资料,将可能影响CBDS术后复发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明确CBDS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333例患者中297例获得确切随访资料(失访率11%),31例患者CBDS复发,复发率10.4%。伴有壶腹周围憩室(PA D)、多发CBDS、胆总管直径≥15 mm与胆总管取石合并胆囊切除术后CBDS复发相关。结论:胆总管取石合并胆囊切除术后CBDS复发的危险因素为伴PA D,多发CBDS(结石数量≥2),胆总管直径≥15 mm。对于存在复发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进行积极干预,并在术后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胆道镜下球囊扩张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良性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近6年来134例接受胆道镜下球囊扩张取石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良性狭窄患者病例资料。其中左外叶胆管狭窄30例,占22.39%;左内叶胆管狭窄25例,占18.66%;右前叶胆管狭窄26例,占19.40%;右后叶胆管狭窄47例,占35.07%;尾状叶胆管狭窄6例,占4.48%。76例为胆管"膜状狭窄";41例为"管状狭窄";17例为"门缝样狭窄"。以结石取净率、术中并发症、结石复发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76例胆管"膜状狭窄"患者结石取净75例,结石取净率98.68%,术中未发生胆道出血、胆汁瘤等并发症,75例结石取净患者术后随访69例,失访6例,结石复发11例,复发率15.94%。41例"管状狭窄"行胆道球囊扩张术,结石取净37例,结石取净率90.24%,术中发生胆道出血5例,胆汁瘤1例,并发症发生率14.63%;37例结石取净患者术后随访35例,失访2例,结石复发13例,复发率37.14%。17例"门缝样狭窄"患者,结石取净14例,结石取净率82.35%,术中发生胆道出血2例,并发症发生率11.76%;14例结石取净患者术后随访13例,失访1例,结石复发4例,结石复发率30.77%。结论:胆管"膜状狭窄"行胆道镜下球囊扩张取石术结石复发率低,安全有效。胆管"管状狭窄"和"门缝样狭窄"行胆道镜下球囊扩张取石术结石残留率、并发症发生率、结石复发率较高,如患者身体能耐受,应优先选择肝切除术,完整切除狭窄胆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27例,对手术方法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00±25)min,术后3d的结石清除率为100%(27/27)。术后有2例(7.4%)出现发热,38.5℃以上,1例(3.7%)出现短期漏尿。结论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疗效满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