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乌拉地尔注射液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乌拉地尔组70例,硝酸甘油组7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和3d观察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情况,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d观察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LVEF的变化,评价2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乌拉地尔组治疗后1、2和3d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135.33±20.63)mm Hg,1mm Hg=0.133kPa,(127.13±16.67)mm Hg,(123.86±11.54)mm Hg vs(159.84±31.73)mm Hg,(73.00±12.85)mm Hg,(70.10±10.09)mm Hg,(67.86±7.03)mm Hg vs(83.84±17.32)mm Hg;(78.53±15.73)/min,(75.90±14.86)/min,(74.09±11.26)/min vs(85.99±19.66)/min;P0.05]。乌拉地尔组治疗后2d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858.81±4264.48)ng/L vs(4978.10±6772.53)ng/L,P0.0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乌拉地尔在降低血压、稳定心率、改善心功能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低血压的患者,并观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升压药物治疗后的疗效。方法入选2010年10月~2013年7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患者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进行IABP治疗的1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进行升压药物治疗的2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升高、尿量增多、心率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尿量、心率明显改善[(86±16)mm Hg(1mm Hg=0.133kPa)vs(70±8)mm Hg、(55±10)mm Hg vs(44±10)mm Hg、(1080±192)ml/24hvs(432±264)ml/24h、(80±18)/min vs(99±33)/min,P<0.01]。结论积极应用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患者疗效优于应用升压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400例,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收缩压与预后呈U型曲线关系。根据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分为120 mm Hg(1 mm Hg=0.133 k Pa)组(62例)、120 mm Hg~140 mm Hg组(68例)及140 mm Hg组(270例)。所有病人入院时行血压监测,以10 mm Hg为间距接收缩压分组,记录病人基本资料、心梗危险因素、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律失常、再梗死、住院期间死亡例数。本研究总共纳入病人400例。结果 120 mm Hg组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高于140 mm Hg组[6.4%(4/62)比2.2%(6/270)](P0.05)。120 mm Hg组LVEF为(44.0%±10.5%)明显低于120mm Hg~140 mm Hg组(54.2%±10.6%)及140 mm Hg组(49.1%±10.2%)(P0.01);并发症发生率:120 mm Hg组、140 mm Hg组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均高于120 mm Hg~140 mm Hg组。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入院时收缩压为影响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结论血压过低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和心室重塑的预测因子,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密切关注并合理控制血压,降低病死率,改善心功能,收缩压120 mm Hg~140 mm Hg可能为最适血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70例,将其按照抽签的方式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分别35例。研究组患者使用胺碘酮治疗,常规组患者接受基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改善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舒张压(71.12±3.12)mm Hg,收缩压(114.22±4.23)mm Hg,常规组患者的舒张压(90.12±4.12)mm Hg,收缩压(140.12±3.12)mm Hg,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2%,高于常规组的71.42%,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使用胺碘酮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血压水平,提高最终治疗效果,可作为首选药物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伊伐布雷定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早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且成功施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窦性心律且静息心率80次/min,收缩压 90 mm Hg,射血分数50%。患者均在接受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院内早期联合应用伊伐布雷定(起始剂量5 mg,2次/d),比较患者入院时、出院前以及术后6个月时的心率、血压、射血分数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20例患者中,男性占75%(15例),平均年龄(56.8±15.5)岁。50%患者合并高血压病,55%患者有吸烟史,15%患者合并糖尿病,25%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患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入院时平均心率(89.4±4.9)次/min,收缩压(121.6±18.1) mm Hg,舒张压(74.9±9.7) mm Hg,射血分数(38.7±4.0)%。12例(60%)患者在PPCI术后第2天加用伊伐布雷定。出院前心率比入院时降低[(75.9±5.3)次/min vs (89.4±4.9)次/min,P 0.01],术后6个月心率比出院前降低[(67.2±5.3)次/min vs (75.9±5.3)次/min,P 0.01),术后6个月射血分数较入院时显著提升[(45.0±5.5)%vs (38.7±4.0)%,P 0.01)]。收缩压和舒张压在各时段无明显变化(均P 0.05)。观察期间未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伊伐布雷定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早期应用有效、安全,尤其适用于合并心功能不全和/或β受体阻滞剂不能耐受的患者,其远期疗效和安全性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前收缩压/舒张压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AMI行PCI治疗的住院患者582例,根据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分别单独排序,采用5分位数将收缩压与舒张压各分成5组:收缩压组1[(94.4±5.6),≤104 mm Hg],收缩压组2[(107.7±3.6),105~111 mm Hg],收缩压组3[(115.6±3.5),112~121 mm Hg],收缩压组4[(138.5±3.0),122~144 mm Hg],收缩压组5[(144.8±4.3),≥145 mm Hg]。舒张压组1[(56.5±3.5),≤61 mm Hg],舒张压组2[(64.8±1.8),62~66 mm Hg],舒张压组3[(68.7±1.9),67~73 mm Hg],舒张压组4[(75.2±2.2),74~79 mm Hg],舒张压组5[(84.6±4.7),80~90 mm Hg]。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模型预测MACCE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收缩压组1及舒张压组1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入院时心率低于其余4组患者(均P0.05),收缩压组5及舒张压组5患者高血压比例高于其余4组患者(P0.05)。收缩压组1及舒张压组1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其余4组患者(P0.05)。收缩压组1与舒张压组1患者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使用比例低于其余4组患者(P0.05)。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AMI患者在PCI术前时收缩压≤104 mm Hg(HR 2.052)、收缩压≥145 mm Hg(HR 2.205)、舒张压≤61 mm Hg(HR 1.359)、舒张压≥80 mm Hg(HR 1.490)、年龄(HR 3.325)、Killip分级(3/4)(HR 11.687)是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ACEI/ARB的使用(HR 0.204)是AMI患者MACCE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收缩压/舒张压与MACCE发生之间呈现U形关系。结论 PCI术前AMI患者收缩压≤104或≥145 mm Hg,舒张压≤61或≥80 mm Hg可能是PCI术后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舒张压与MACCE发生之间均呈现U形关系。  相似文献   

7.
谭勇明  杨立华 《内科》2009,4(3):366-36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空腹血糖的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8例,根据人院时的空腹血糖分为血糖正常组38例,血糖升高合并糖尿病组33例和血糖升高无糖尿病组37例。比较发病时症状,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泵衰竭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结果人院时高血糖且合并糖尿病组无痛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泵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死亡率高于其余两组。结论早期空腹血糖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者心律失常、泵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死亡率高。有糖尿病病史者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时程变化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期间死亡率及心肌梗死后30 d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急性STEMI患者213例,根据症状发生至第1次球囊扩张的时间分为3组:<180 min组(A组,27例),180~360 min组(B组,83例),>360 min组(C组,103例).观察各组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结果:症状发生到第1次球囊扩张的时间中位数为(355.3±223)min,C组老年患者(≥75岁)及女性患者相对多见,前壁梗死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较高.住院总心源性死亡率为13.6%,C组住院期间死亡率(17.5%)明显高于A组(3.7%)和B组(12.1%);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心源性休克显著影响死亡率(36.5%).随访30 d,心源性休克、≥75岁高龄、女性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时间延迟>360 min是影响急性STEMI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诊PCI时间的延迟显著影响急性STEMI早期预后.急诊PCI时间延迟超过6h是影响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QRS波时限对慢性左心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Ⅲ~Ⅳ级的慢性左心衰竭住院患者174例,据QRS波时限分为QRS波时限正常组(145例,QRS波时限≤120 ms)、QRS波时限延长组(29例,QRS波时限120 ms),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住院期间左心衰竭急性加重、致命性心律失常和心原性死亡发生情况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慢性左心衰竭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 QRS波时限延长组的男性占比(75.9%比43.4%,P=0.001)、B型脑钠肽的自然对数(ln BNP)(7.1±0.8比6.6±1.0,P=0.020)、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0.7±9.9)mm比(53.5±10.8)mm,P=0.001]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49.1±13.3)mm比(39.7±13.0)mm,P0.001],住院期间左心衰竭急性加重(20.7%比4.8%,P=0.003)、致命性心律失常(55.2%比21.4%,P0.001)和心原性死亡(6.9%比0.7%,P=0.019)发生率均较QRS波时限正常组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QRS波时限正常组低[(39.6±17.3)%比(50.5±17.3)%,P=0.002]。按性别分层后,男性QRS波时限延长组的心率[(92.4±21.4)次/min比(81.6±19.9)次/min,P=0.035]、ln BNP(7.2±0.8比6.7±1.0,P=0.029)、LVEDd[(63.5±9.1)mm比(57.9±9.1)mm,P=0.015]、LVESd[(52.9±12.2)mm比(44.3±11.8)mm,P=0.005],住院期间左心衰竭急性加重(18.2%比3.2%,P=0.018)、致命性心律失常(63.6%比36.5%,P=0.027)和心原性死亡(9.1%比0,P=0.015)发生率均较QRS波时限正常组高;LVEF较QRS波时限正常组低[(35.0±15.3)%比(47.1±16.2)%,P=0.003]。女性QRS波时限延长组住院期间的左心衰竭急性加重发生率较QRS波时限正常组高(28.6%比6.1%,P=0.034)。相关性分析显示,QRS波时限与LVEDd(r=0.4019,P0.001)和LVESd(r=0.3289,P0.001)均呈正相关。男性组LVEF较女性组低[(40.0±16.7)%比(53.2±17.6)%,P0.001],LVEDd[(59.4±9.4)mm比(50.3±10.6)mm,P0.001]及LVESd[(46.6±12.5)mm比(36.2±12.4)mm,P0.001]均较女性组显著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RS波时限延长(OR 4.21,95%CI 1.59~11.12,P=0.004)是慢性左心衰竭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OR 0.304,95%CI 0.116~0.793,P=0.015)是慢性左心衰竭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保护性因素。结论慢性左心衰竭患者中QRS波时限延长组的住院期间左心衰竭急性加重、致命性心律失常和心原性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QRS波时限正常组高,女性是慢性左心衰竭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艾司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77例,按照住院号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给予胺碘酮联合艾司洛尔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变化情况,评估2组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观察组治疗后心率[(71±14)次/min vs (101±16)次/min]、收缩压[(110±17) mm Hg(1 mm Hg=0. 133 k Pa) vs (139±12) mm Hg]及舒张压[(72±12) mm Hg vs (88±11) mm Hg]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 37%vs 76. 92%,P 0. 05)。对照组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室性心动过速采用胺碘酮联合艾司洛尔静脉注射治疗,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指标,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小儿心律失常的护理措施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律失常患儿6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的心率、收缩压以及舒张压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患儿的心率(79.55±13.42)次/min、收缩压(122.36±15.87)mm Hg以及舒张压(75.25±12.46)mm Hg均明显比对照组佳(P0.05)。结论综合护理方案用于心律失常患儿的护理中,具有优良的护理效果,不仅能降低患儿的心率,还能改善患儿的收缩压与舒张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变化,探讨血浆BNP在非糖尿病AMI并发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近期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AMI患者根据空腹血糖值分为2组,非糖尿病AMI并发应激性高血糖组(试验组)(血糖≥7.0mmol/L)36例,AMI未并发应激性高血糖组(对照组)(血糖<7.0mmol/L)24例,对AMI患者在发病后24h时测定血浆BNP水平。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2周行心脏彩超检查,测定和计算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记录2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并观察住院2周内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猝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①发病后24h血浆BNP浓度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671.87±631.71)ng/L∶(299.53±455.67)ng/L,P<0.01]。②试验组LVDd、LVSd均高于对照组[(53.01±4.00)mm∶(50.50±3.20)mm,(45.32±5.92)mm∶(42.52±3.27)mm,均P<0.05],LVEF低于对照组[(52.86±5.79)%∶(61.00±7.54)%,P<0.05]。③试验组室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6.67%∶41.67%,63.89%∶37.50%,47.22%∶20.83%,均P<0.05)。④试验组与对照组住院2周内MACE发生率,包括心力衰竭(36.11%∶12.50%)、心源性休克(16.67%∶0.00%)、梗死后心绞痛(25.00%∶4.17%)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率(2.7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糖尿病AMI并发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近期预后差,血浆BNP水平升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对比分析56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前后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结果:56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IABP治疗后血压[收缩压(113.3±17.5)mmHg∶(76.5±15.3)mmHg,舒张压(62.2±10.3)mmHg∶(31.1±10.2)mmHg]、心率[(82±14)次/min∶(118±27)次/min]、心指数[(3.91±1.12)L/min.m2∶(2.03±0.20)L/min.m2]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均0.01)。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腕表式动态中心动脉压记录仪在肾功能衰竭高血压患者中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方法连续入选80例肾功能衰竭高血压患者,分别采用腕表式动态中心动脉压记录仪和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同时监测患者24 h血压,比较两种血压监测仪24 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情况。并观察两种血压监测仪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和腕表式动态中心动脉压记录仪24 h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38.2±12.5)mm Hg和(138.3±14.5)mm Hg(1mm Hg=0.133k Pa);24 h平均舒张压分别为:(90.3±15.4)mm Hg和(89.2±16.7)mm Hg;日间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43.2±14.6)mm Hg和(140.2±12.3)mm Hg;夜间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23.3±11.5)mm Hg和(128.2±14.5)mm Hg;日间平均舒张压分别为:(88.2±14.4)mm Hg和(88.2±13.7)mm Hg;夜间平均舒张压分别为:(89.3±17.4)mm Hg和(90.3±11.7)mm Hg;两种检测方法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种动态血压监测方式指标间均高度相关(r均0.9,P均0.05)。结论腕表式动态中心动脉压记录仪和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结果高度一致,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诊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的诊断标准。方法对2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空腹血糖及近期预后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非糖尿病组应激性血糖≥6.1mmol/L时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升高(P<0.05),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率亦升高(P<0.05)。糖尿病组应激性血糖≥8.0mmol/L时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从近期并发症及死亡率表明,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糖≥6.1mmol/L,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糖≥8.0mmol/L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院前急救及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为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62例患者的收治时间均在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依据是否开展院前急救护理将其分为对照组(未开展院前急救护理直接转运)与观察组(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每组31例。比较两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分析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呼吸、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较对照组低,其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症状与体征缓解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比较(P0.05)。结论为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可以将急救的成功率提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在急高危胸痛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280例急高危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190例患者实施了院前急救为观察组,有90例患者是被其家属送至我院急诊科救治的为对照组。通过心电图检测诊断出有236例患者为心肌梗死,44例为普通胸痛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心率衰竭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以及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救治时间。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心率衰竭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以及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在救治时间上观察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高危胸痛患者采用院前急救不但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心率衰竭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以及恶性心血管,还缩短了患者的救治时间,在急高危胸痛患者救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心活素)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 方法建立雄性Wistar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假手术组.治疗组给予心活素15μg/kg,每天腹腔注射1次,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仅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5周后检测心室重构指标、心功能参数及电镜观察. 结果模型组左室质量(LVAW)(883.09±35.15)mg、左室质量指数(LVRW)(2.40±0.13)mg/g、左室舒张压(LVEDP)(32.1±4.0)mm Hg,较治疗组LVAW(827.15±44.10)mg、LVRW(2.26±0.14)mg/g、LVEDP(26.1±2.0)mm Hg和假手术组的LVAW(759.70±43.82)mg、LVRW(2.04±0.09)mg/g、LVEDP(20.9±6.6)mm Hg水平增高(F=11.892、14.341、7.765,P=0.002、0.001、0.023);模型组球形指数(SI)(1.32±0.14)、收缩压(104.4±3.2)mm Hg、舒张压(71.8±5.1)mm Hg、左室收缩压(LVSP)(116.8±7.8)mm Hg、及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5.7±0.9、3.6±0.3)mm Hg/ms较治疗组SI(1.47±0.08)、收缩压(111.2±4.6)mm Hg、舒张压(80.4±6.3)mm Hg、LVSP(129.2±5.3)mm Hg、及(±dp/dt)(5.7±0.9、3.6±0.3)mm Hg/ms和假手术组SI(1.63±0.15)、收缩压(118.5±5.8)mm Hg、舒张压(95.6±3.7)mm Hg、LVSP(138.0±4.2)mm Hg、及±dp/dt(6.9±0.4、5.25±0.1)mm Hg/ms明显降低(F=7.350、11.037,39.253、8.495、11.775、16.947,P=0.011、0.002、0.000、0.007、0.002、0.000);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LVAW、LVRW减小(t=11.489、6.439,P=0.003、0.019),SI增大(t=5.133,P=0.024);收缩压、舒张压、LVSP、±dp/dt明显增高(t=16.685、13.057、21.127、13.619、35.614,P=0.000、0.002、0.000、0.001、0.000),LVEDP显著降低(t=28.160,P=0.000);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程度明显减轻. 结论心活素能减轻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构后心肌细胞损伤,明显抑制心室重构发展,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近期临床预后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重症病房(ICU)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CU住院的临床转因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 1110例患者中52例(47.28%)出现ICU内死亡;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冠心病、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房颤、室速/室颤、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肺部感染、慢性肾功能不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冠心病、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肺部感染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而行PCI、行IABP和行ECMO则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保护因素(P0.05或P0.01)。结论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冠心病、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肺部感染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ICU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行PCI、行IABP和行ECMO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ICU内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塞的误诊率为30~40%,多因临床症状及/或心电图改变不典型而误诊。下面分别加以讨论。一、症状不典型约15%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无典型胸痛,而表现为: 1.急性泵衰竭:见于大面积心肌梗塞,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心脏扩大多不明显。泵衰竭的极型为心源性休克。2.心律失常:可出现严重窦性心动过缓、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