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基于CISS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基于CISS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时间段的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行MMP-9和Hs—CRP的检测。结果基于CISS分型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MMP-9和Hs—CRP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MMP-9和Hs—CRP的水平高于中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P〈0.05);中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MMP-9和Hs—CRP的水平高于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P〈0.05)。结论基于CISS分型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其MMP-9和Hs—CRP的水平越高,MMP-9和Hs—CR的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检测MMP-9和Hs—CR的水平有助于评估基于CISS分型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2.
于福生  董洪光  董志勇  董翠玲 《河北医药》2010,32(21):2954-2956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发病后第3、5、10天以及正常对照组血清MMP-9浓度。对所有患者于入院时和治疗后10d、1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HBO组和常规组疗效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BO组和常规组入院时血清MMP-9的浓度均明显增高(P〈0.01)。与治疗前比较,常规治疗组和HBO治疗组血清MMP-9水平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趋势,3d时达高峰,于治疗后10d时降低至入院时的水平,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比较2组患者各时间点的MMP-9的浓度显示,在治疗后3、5d时HBO治疗组的血清MMP-9浓度低于同期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HBO组明显低于常规组;HBO治疗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与患者发病后第3天血清MMP-9水平呈负相关(r=-0.625,P〈0.01)。结论 HBO治疗能降低脑梗死患者升高的血清MMP-9浓度,减少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其临床疗效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MMP-9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梗死体积、梗死部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关系。方法选取发病24h以内的脑梗死患者145例作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空腹血清NSE浓度及完成病例组入院时的颅脑MRI、中国卒中量表评分(CSS)等资料。结果大梗死灶组血清NSE浓度高于中、小梗死灶组血清NSE浓度(P<0.01);病灶部位不同各组比较血清NSE浓度无统计学意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的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高于评分低的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P<0.01)。NSE浓度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的Pearson秩相关分析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NSE水平与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评分有关,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临床转归及预后的重要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4.
周永勤  黄友敏  何平  宋静 《中国医药》2009,4(8):595-597
目的探讨血清抵抗素、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的变化在创伤患者病程监测中的意义。方法选择80例创伤患者,按照人院时APACHEⅡ评分分为轻度创伤组(34例)和重度创伤组(46例),分别在人院的第1、3、5、7天动态检测血清抵抗素和Hs—CRP浓度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抵抗素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对血清Hs-CRP进行测定;并同步进行APACHEⅡ评分,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入院时轻度创伤组与重度创伤组比较,血清抵抗素和Hs-CRP含量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创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在第3天开始下降,血清抵抗素水平在第5天开始下降,APACHEⅡ评分也逐渐下降;重度创伤组患者血清抵抗素和Hs—CRP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虽经治疗仍持续上升,2组上述指标同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创伤患者血清抵抗素与Hs-CRP呈正相关(r=0.71,P〈0.01),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64,P〈0.01),Hs—CRP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61,P〈0.01)。结论动态检测创伤患者血清抵抗素和Hs.CRP水平结合APACHEⅡ同步评分,有助于准确及时地评估病情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白爱国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066-206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CI患者90例,按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CI组hs-CRP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依次逐级升高(P〈0.05),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逐渐升高(P〈0.05)。结论ACI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升高;血清hs—CRP和IL-6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检测hs-CRP和IL-6有助于ACI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丹红与脑心通胶囊联合用药对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1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脑心通和丹红联用,74例)和对照组(74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散射比浊法分别测定发病后第14天血清TNF-α和hs—CRP含量的变化。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进行中国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两组间CSS评分和ADL评分的差异性,从而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d,治疗组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两组之间CSS评分、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丹红与脑心通联合用药可减少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三七总皂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熙鸣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9):1691-1692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PiN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PNS组和对照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CRP变化及进行中国卒中评分(CSS)。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PNS组血清CRP水平(14.8±5.3mg/L)明显低于对照组(16.5±5.9mg/L)(P〈0.05);CSS评分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S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改善缺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丁苯酞治疗组,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经丁苯酞治疗后第11天,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为(11.73±3.72)ng/m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3.25±3.27)。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明显降低(P〈0.05),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亦明显减低(P〈0.05)。结论:血清NSE水平较好地反映了急性脑梗死的脑损伤程度。丁苯酞治疗可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含量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促进临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赵岩  徐玲  张习红 《淮海医药》2014,(2):107-109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水平及其预后的的影响。方法检测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外周血清NSE水平动态变化;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NIHSS)评分判断预后。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第3、5、7天外周血清NSE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天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能降低急性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患者外周血清NSE,对神经元细胞起保护作用;以NSE为量化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的疗效并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NSE、S-100β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7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6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上加以依达拉奉治疗14d,对照组仅以常规治疗,分别在治疗第1、3、7、14天观察血清NSE、S-100β变化;在发病第1、14、28天对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urvey,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在第1天NSE水平最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第3天后,对照组在第7天后,NSE水平开始明显下降,与发病第1d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在第3、7天的N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周后NSE下降到相同的水平(P〉0.05)。两组患者S-100β在第3d达到峰值,与发病第1d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其后逐渐降低;治疗组的第3、7天的S-100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周后S-100β回到相同水平(P〉0.05)。治疗期间各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28天,两组NIHSS评分、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NIHSS评分、BI评分在相应时间点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脑出血患者应用依达拉奉治疗可降低血清NSE、S-100β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可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秦静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4):2110-21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ET)、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及依达拉奉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组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mg静脉滴注,2次/d,连续14d.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ET、MMP-9及NSE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依达拉奉组血清hs-CRP、ET、MMP-9及NSE水平明显降低(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也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hs-CRP、ET、MMP-9及NSE水平升高,依达拉奉可以降低它们的水平,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颤与MMP-9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1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颤患者纳入实验组;同期选择本院10例急性心肌梗死未合并室颤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及对照组于发病后第1、3、5d各抽取外周静脉血5ml,-20℃冰箱保存。采用RT-PCR 及ELISA 法同时测定MMP-9。结果 RT-PCR 结果显示实验组第1d血细胞MMP-9基因表达比对照组高1.73倍(1.03-2.96);实验组第3d MMP-9基因表达比对照组高1.54倍(1.09-2.92);实验组第5d MMP-9基因表达比对照组高1.61倍(1.07-3.09)。实验组第1d与实验组第3、5d MMP-9表达Δ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第1、3、5d MMP-9组间基因表达Δ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第1d与对照组第3、5d的 MMP-9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ΔCT比较,均P〈0.05)。 ELISA结果显示实验组第1d、3d、5d MMP-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MMP-9水平(均P〈0.05)。对照组第3、5d血清 MMP-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第1d 血清MMP-9水平(均P〈0.05)。实验组第3、5d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实验组第1d 血清MMP-9水平(均P〈0.05)。结论 MMP-9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颤发生、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颤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脑出血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及其对脑出血的脑保护机制。方法:高血压性脑出血(ICH)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连续给药2周。两组均记录NIHSS评分、BI指数,计算治疗前后水肿强度,检测血清NO、IL-6、MMP-9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水肿程度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B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血清NO、IL-6、MMP-9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达拉奉具有减轻脑出血后炎症反应、清除自由基、抗脑水肿、保护脑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脑梗死早期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联。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的患者62例,对照组28例,测定发病后24,72h、7d时血清MMP-9含量;随访3个月评估预后。结果脑梗死组患者发病后24,72hMMP-9水平逐渐升高,在发病7d时已经明显降低,但仍高于发病后24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发病初期MMP-9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较差组(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内血清MMP-9明显升高,发病72h内的MMP-9升高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侯玮琛  范佳  刘群 《中国医药》2014,(8):1149-1153
目的 探讨纳美芬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00例大脑中动脉主干脑梗死患者完全随机分为纳美芬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而纳美芬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静脉注射盐酸纳美芬0.4 mg/d,连续10 d.所有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部分患者给予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磁共振灌注成像(PWI)检查判定治疗效果及明确梗死病灶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纳美芬组GCS评分用药前为(7.2±2.3)分,用药后10 d为(9.5±2.9)分,对照组GCS评分用药前为(7.1±1.9)分,用药后10 d为(8.1±2.7)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纳美芬组NIHSS用药前为(22 ±4)分,用药后10d为(17±5)分,对照组NIHSS用药前为(23 ±4)分,用药后10 d为(20 ±5)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治疗后10d,纳美芬组MMP-9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在治疗第10天,纳美芬组PWI检查中,脑血流较对照组增加幅度大,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片受体拮抗剂纳美芬可明显改善大脑中动脉主干脑梗死患者的意识障碍、神经功能障碍和脑血流量,减低炎性因子MMP-9水平可能是纳美芬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福生  赵仁亮  董志勇  董翠玲 《河北医药》2010,32(20):2808-28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首次发病的48h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其入院时以及发病后第3、5、7、14天时的血清MMP-9浓度,与健康对照者50例结果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清MMP-9浓度为(260±105)ng/ml较对照组(150±88)ng/m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7,P〈0.01)。在发病后第3、5、7、14天时分别为(381±128)ng/ml、(300±115)ng/ml、(281±98)ng/ml、(2144-90)ng/ml,呈现先增高后逐渐降低的趋势,以发病后第3天MMP-9浓度升高最明显。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与发病后第3天之血清MMP-9浓度呈直线负相关(r=-0.586,P〈0.01)。预后不良组1周内血清MMP-9浓度各时间点均高于预后良好组,之后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MP-9水平的高低与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病程有关,是判断脑梗死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和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常规治疗,依达拉奉30mg+0.9%氯化钠溶液100ml,静脉滴注,2次/d,连续14d),检测治疗前、发病72h和治疗后7d、14d患者血清中SOD、MDA和NSE的变化。结果依达拉奉组治疗后患者血清SOD升高、MDA和NSE减少,于发病72h和治疗后7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依达拉奉治疗可以降低羟自由基水平,保护癌细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