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索利用废弃胚胎进行人原核移植的方案。【方法】收集废弃多原核受精卵117个。用显微操作-电融合的方法构建原核移植重构胚胎。分别比较钙离子浓度0.05mmol/L(n=39)和0.1mmol/L(n=58)的两种电融合液以及电压分别为1800V/cm(n=58)和2000V/cm(n=20)的两种电场条件对重构合子融合率和发育的影响。【结果】操作成功率70.1%,融合成功率59.8%,得到43个卵裂胚胎,其中23个(53.5%)6细胞以上胚胎。共14个重构胚发育至8细胞或以上,得到3个囊胚。将电压由2000V/cm下降到1800V/cm,重构胚胎融合率、卵裂率和囊胚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6.细胞率明显上升(22.2%vs60.9%,P〈0.05)。和钙离子浓度为0.05mmol/L的融合液比较,0.1mmol/L的融合液融合率明显上升(39.3%强69.0%,P〈0.05),卵裂率、6.细胞率和囊胚率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显微操作.电融合的方法,用废弃胚胎重构人核.质异质的胚胎模型,是可行的、经济的。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 探讨IVF-ET周期中单原核(1PN)胚胎形态学及继续体外培养潜能,指导其临床利用价值?【方法】 对受精后16 ~ 18 h观察到的486个1PN胚胎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原核大小?极体及卵裂情况;通过囊胚序贯培养法将其中374个1PN胚胎培养至囊胚期,观察囊胚形成情况?【结果】 374个1PN胚胎共形成囊胚179个(47.86%),其中优质囊胚41个(22.91%)?行囊胚培养的374个1PN胚胎原核直径为(27.64 ± 3.30)μm,大于未达囊胚培养标准的81个胚胎的(26.22 ± 3.38)μm,以及对照组2PN胚胎(24.08 ± 1.85)μm(P 0.05)?IVF来源的1PN胚胎原核直径为(27.80 ± 3.44)μm大于ICSI组(26.77 ± 2.29)μm(P 0.05)均高于后者?不同极体数目(不确定?2PB?1PB)的1PN胚胎间原核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但其优质囊胚率有统计学差异(39.39%,20.00%,17.65%;P < 0.05)?D3评分级别越优?卵裂球数目越多者,其囊胚形成率(P < 0.05)和优质囊胚率(P < 0.05)越高?【结论】 对于IVF来源的1PN(2PB)胚胎,可通过对其形态学和胚胎发育潜能进行初步筛选,冷冻发育良好的1PN囊胚,在无可利用的2PN胚胎情况下,可选择进行移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行囊胚移植的复苏周期中,解冻后经2 ~ 3 h培养或过夜培养后移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0年9月至2012年10月进行复苏周期囊胚移植的523个周期资料,按照解冻后至移植前时间不同分为2组:解冻2 ~ 3 h后当天移植(0TET,n = 247)?提前1 d解冻过夜培养后移植(1TET,n = 276),对其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1TET组与0TET组相比移植了较少的胚胎个数(1.6 vs. 1.8,P < 0.001),获得较高的妊娠率(57.6% vs. 56.3%)?种植率(46.3% vs. 44.1%)和较低的流产率(9.4% vs. 12.2%)?多胎率(28.3%vs. 36.7%)?但除移植胚胎个数外,其他各妊娠结局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工周期(HRT)作内膜准备获得较高的妊娠率(62.8% vs. 53.0%,P = 0.027)?单囊胚移植周期分析发现,第5天发育为囊胚的胚胎比第6天的囊胚具有较高的种植率 (57.6% vs. 36.1%, P = 0.004)【结论】 提前1 d解冻囊胚过夜培养后再移植不会影响主要妊娠结局?影响妊娠率的因素有内膜准备方法和发育为囊胚的天数?降低多胎率可考虑D5单囊胚移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辅助生殖技术中废弃胚胎继续培养的潜能,为今后利用废弃胚胎建立胚胎干细胞系提供参考.方法 将D1观察为无原核(0PN)、单原核(1PN)、多原核(≥3PN)和受精正常(2PN),D3评分为Ⅳ级的胚胎继续培养至囊胚期,观察囊胚形成率.比较年龄、受精方式、不同来源、D3卵裂球细胞数、D3胚胎碎片与囊胚形成率的关系.结果 共收集143个取卵周期499个废弃胚胎进行继续培养,形成囊胚105个(21.04%),优质囊胚为24个(22.86%).年龄、不同来源、D3卵裂球的奇偶性、D2卵裂球的数目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受精方式、D3卵裂球数目、胚胎碎片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部分废弃胚胎有继续发育成囊胚的潜能,受精方式、D3卵裂球的数目和胚胎碎片情况可能为囊胚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广州医药》2021,52(1):53-58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治疗中第3天(D3)不同质量卵裂期胚胎培养至囊胚的发育潜能,为囊胚培养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2015年4月—2019年4月D3移植或冷冻后剩余行囊胚培养的5 510枚胚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按D3胚胎质量、卵裂球数目、均一性及碎片率分组,比较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形成率及可利用囊胚形成率,并分析各因素与可利用囊胚形成的相关性。结果 D3优质胚胎的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形成率及可利用囊胚形成率与非优质胚胎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4-6细胞组及<4细胞组与7-9细胞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融合期胚胎(CP)组及> 9细胞组与7-9细胞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卵裂球大小差异(+)组和(++/+++)组与卵裂球大小均匀(-)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10%~25%组及碎片>25%组与碎片≤10%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D3胚胎质量、卵裂球数目、均一性及胚胎碎片率与可利用囊胚形成显著相关(P<0.05)。结论 D3胚胎质量、卵裂球数目、均一性及胚胎碎片均会影响到囊胚的形成及质量,其中胚胎质量和卵裂球数目对可利用囊胚形成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鼠卵丘细胞核移植到体内成熟卵浆构成的重构卵的发育。【方法】昆明小鼠超排后获取体内成熟卵母细胞及卵丘细胞。成熟卵子去核后用将卵丘细胞核与精子直接注入,观察其受精和胚胎发育情况。【结果】卵子去核存活率为75.9%(362/477),注核存活率为39.8%(143/359),D1存活率为38.4%(138/359)。39.9%(57/143)重构卵子成功排出一个极体并形成两原核,其卵裂率为80.7%(46/57)。大部分重构胚发育到2-3细胞停滞,其中2个分裂至4细胞,无囊胚形成。【结论】将小鼠卵丘细胞核、精子同时移植到小鼠的体内成熟卵浆中,可以诱导极体排出,形成2原核 1极体的重构胚胎。重构胚胎大部分发育到2-3细胞即发生停滞,最多到达4细胞期,发育潜能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行囊胚活检后,活检胚胎最佳的冷冻时机。【方法】258枚小鼠优质囊胚进行囊胚活检,分别在活检后0 h(n=43),0.5 h(n=39),1 h(n=50),2 h(n=49)进行玻璃化冷冻,仅行活检的新鲜囊胚(n=48)以及冷冻的未活检囊胚(n=29)分别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的复苏率、重新扩张率和孵出率,并计数囊胚细胞总数、凋亡细胞数、囊胚DNA完整率和活检部位凋亡细胞数。【结果】各组的存活率、重新扩张率和孵出率无差别;平均囊胚细胞总数、凋亡细胞数、囊胚DNA完整率和活检部位凋亡细胞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鼠囊胚活检后不同时间点冷冻效果未观察到差异,可根据工作需要灵活安排活检囊胚的冷冻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胞质内直接注核法和电融合法对大鼠-小鼠种间体细胞核移植重组胚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清饥饿法同步化处理的SD大鼠成纤维细胞作为供体细胞,常规超排KM小鼠获得卵母细胞,采用盲吸法去核,分别采用直接注核法和电融合法构建重组胚胎,6-DMAP+CCB+乙醇激活重组胚, CZB培养液中培养.结果电场强度(V/cm)和脉冲(ms)为 1500/30; 1500/40; 1800/30; 1800/40时,融合率为 81.5%; 83.3%; 77.6%; 82.0%.直接注核法和电融合法构建重组胚的卵裂率分别为33.1%和28.9%,桑椹胚发育率为17.8%和15.5%.结论电场强度为1500~1800V/cm, 脉冲为30ms或40ms时,都能获得较高的融合率;直接注核法构建的核移植重组胚胎的卵裂率要比电融合法略高,但统计学分析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胞质内直接注核法和电融合法对大鼠 -小鼠种间体细胞核移植重组胚发育的影响。方法 :采用血清饥饿法同步化处理的 SD大鼠成纤维细胞作为供体细胞 ,常规超排 KM小鼠获得卵母细胞 ,采用盲吸法去核 ,分别采用直接注核法和电融合法构建重组胚胎 ,6- DMAP+ CCB+乙醇激活重组胚 ,CZB培养液中培养。结果 :电场强度 ( V/cm)和脉冲 ( ms)为 :1 5 0 0 /30 ;1 5 0 0 /40 ;1 80 0 /30 ;1 80 0 /40时 ,融合率为 :81 .5 % ;83.3% ;77.6% ;82 .0 %。直接注核法和电融合法构建重组胚的卵裂率分别为 33.1 %和 2 8.9% ,桑椹胚发育率为 1 7.8%和 1 5 .5 %。结论 :电场强度为 1 5 0 0~ 1 80 0 V/cm,脉冲为 30 ms或 40 ms时 ,都能获得较高的融合率 ;直接注核法构建的核移植重组胚胎的卵裂率要比电融合法略高 ,但统计学分析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单个卵裂球的体外培养发育的观察,评估其细胞增殖、囊胚形成以及细胞发育分化.方法 收集临床体外受精周期中第3天新鲜废弃胚胎,分离单个卵裂球后即移至囊胚培养液中培养.观察卵裂球的生长情况,分析体外发育单个卵裂球的增殖情况、囊胚的形成时间以及效率,并对形成的囊胚进行细胞染色计数,总结单个卵裂球体外培养的发育规律;并且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囊胚的多能性标记物Oct3/4的表达,初步探讨单个卵裂球的发育极性.结果 收集第3天新鲜废弃胚胎,共分离并进入研究的单个卵裂球596个,卵裂球形成细胞融合在分离后的48 h,囊胚形成则在分离后的72 h,而且生成的囊胚体积较小,大部分内细胞团结构不明显,卵裂球增殖率分别34.1%;囊胚形成率为8.6%,而同期收集的废弃胚胎的囊胚形成率为28.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对分离卵裂球培养第4天形成的囊胚进行细胞计数,中位细胞数为24.6;对所形成的囊胚分析Oct3/4的表达发现,只有25.0%囊胚可表达多能性标志物(Oct3/4),而且囊胚表达多能性标记物的细胞数很少(2~5个).结论 普通胚胎发育规律比较,单个卵裂球的囊胚形成时间延迟1d,囊胚形成率较未分离的废弃胚胎低下;而且单个卵裂球的分离培养可能对细胞的全能性或者极性发育存在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囊胚发育率低和发育迟缓是继“2-细胞阻滞”解决后小鼠胚胎体外培养中面临的两大问题。本实验通过对KSOM培养基营养成分的调整,观察对胚胎发育的影响,优化培养基的构成。方法 采用微滴培养法培养昆明小鼠单细胞胚胎,以胚胎发育到囊胚的比例、孵出比例以及注射hCG后120h囊胚全细胞数作为判断培养效果的标准,比较KSOM在葡萄糖、牛血清白蛋白、氨基酸3种营养物质不同浓度下对小鼠植入前胚体外培养的效果。结果 在未加氨基酸时葡萄糖、牛血清白蛋白的变化对注射hCG后120h囊胚形成率、囊胚全细胞数影响不大,添加氨基酸后,囊胚发育速度提高,部分孵出和全部孵出比例提高,囊胚全细胞数增大明显,且葡萄糖、牛血清白蛋白与氨基酸对囊胚的发育有共同促进的作用。结论 通过添加适量的氨基酸、葡萄糖、BSA改良KSOM培养基能很好的促进小鼠植入前胚体外发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囊胚发育率低和发育迟缓是继““2-细胞阻滞““解决后小鼠胚胎体外培养中面临的两大问题.本实验通过对 KSOM培养基营养成分的调整,观察对胚胎发育的影响,优化培养基的构成.方法采用微滴培养法培养昆明小鼠单细胞胚胎,以胚胎发育到囊胚的比例、孵出比例以及注射hCG后120 h囊胚全细胞数作为判断培养效果的标准,比较 KSOM在葡萄糖、牛血清白蛋白、氨基酸3种营养物质不同浓度下对小鼠植入前胚体外培养的效果.结果在未加氨基酸时葡萄糖、牛血清白蛋白的变化对注射hCG后120 h囊胚形成率、囊胚全细胞数影响不大,添加氨基酸后,囊胚发育速度提高,部分孵出和全部孵出比例提高,囊胚全细胞数增大明显,且葡萄糖、牛血清白蛋白与氨基酸对囊胚的发育有共同促进的作用.结论通过添加适量的氨基酸、葡萄糖、BSA改良KSOM培养基能很好的促进小鼠植入前胚体外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细胞松弛素B和解冻程序对玻璃微细管法(GMP)玻璃化冷冻小鼠卵母细胞的影响。【方法】以小鼠MII期卵母细胞为模型,研究冷冻前细胞松弛素B预处理、不同解冻程序对小鼠卵母细胞冷冻效果的影响;随后对经GMP玻璃化冷冻的卵母细胞直接进行培养以检测冷冻是否诱发孤雌发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松弛素B预处理的卵母细胞存活率、受精率、卵裂率及囊胚率没有显著差异(89.3%vs91.3%.44.0%vs40.4%,30.0%vs27.7%,4.0%vs6.4%;P〉0.05);采用连续浓度梯度递减解冻法的受精率明显高于间断浓度梯度递减解冻法(57.4%vs40.4%;P〈0.05),且前者的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也相对较高f40,2%vs27,7%,14.5%vs6.4%;P〉0.05)。冷冻复苏后卵母细胞的孤雌发育率稍高于未经冷冻的卵母细胞(17.1%vs3.2%;P〉0.05)。【结论】细胞松弛素B预处理对MII期小鼠卵母细胞的GMP玻璃化冷冻保存效果没有影响:采用连续浓度梯度递减解冻法能明显提高复苏后卵母细胞的体外发育能力。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extended culture of early stage embryos on pregnancy outcome of frozen embryo transfer (FET). Methods The survival rates of embryos after thawing and pregnancy outcome following FET were compared retrospectively between zygote and cleavage embryos which cultured to cleavage stage or extended cultured to blastocysts. Results A total of 425 zygote embryos in 67 cycles were thawed. After thawing, the survival rate was 94.4% and with an average transfer of 2.8 embryos, the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was 55.2% (37/67). In 222 FET cycles, totally 1 270 cleavage stage embryos were thawed and the overall survival rates were 80.3%. With an average transfer of 2.7 embryos, the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was 55.4% (123/222). A significantly lower percentage of degenerated embryos were found for zygotes (5.6%) than that for cleavage stage embryos (19.7%) (P〈0.01). The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was 53.4% (116/217) in the group of transfer at cleavage stage, while the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was 61.1% (44/72) in the group of transfer at blastocyst stage (P〉0.05). Conclusion Although the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was not different between patients with freeze-thaw zygote and cleavage stage embryo transfer, higher survival rate for zygote was shown compared with that for cleavage stage embryo. However, the present studies did not demonstrate that extended culture thawing embryos to blastocyst could achieve favor clinical outcome.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鼠胚玻璃化冷冻的存活率以及发育为囊胚的成功率。方法:采用体外受精和体内受精的方式得到小鼠的2、4、8细胞期胚胎,对其进行玻璃化冷冻、解冻,观察胚胎的存活与囊胚形成,以未冷冻的胚胎作为对照组。结果:由体外受精和体内受精获得的2细胞期胚胎在冷冻复苏后的存活率分别为70.67%、72.06%,囊胚形成率分别为65.33%、67.62%;4细胞期胚胎冷冻复苏后的存活率分别为88%、89.71%,囊胚形成率分别为81.33%、83.82%;8细胞期胚胎冷冻复苏后的存活率分别为93.33%、94.12%,囊胚形成率分别为92%、94.12%。和对照组相比,2细胞和4细胞期胚胎冷冻复苏后囊胚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8细胞期的胚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期胚胎冷冻复苏后囊胚形成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精方式对处于同一时期的胚胎在冷冻复苏后存活率和囊胚形成率均无明显影响。 结论:玻璃化冷冻可以作为小鼠胚胎保存的有效方法,相对2、4细胞期胚胎,冷冻效果最好的是8细胞期胚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改良的Hemi straw与Cryoleaf法对人卵子和胚胎的玻璃化保存效果。方法 将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剩余的98枚未受精卵和76枚废弃胚胎,分别采用Cryoleaf(A组)与改良的Hemi straw(B组)为载体进行玻璃化冷冻,复苏后观察并计算两种玻璃化载体的卵子存活率,24?h继续存活率与卵裂率;胚胎存活率,24?h继续存活率及囊胚形成率。结果Cryoleaf与改良的Hemi straw法保存人未受精卵分别为43、55枚,复苏存活分别为29(67.4%)、31(56.4%)枚,24?h继续存活分别为23(53.5%)、25(45.5%)枚,卵裂分别为3(7.0%)、1(1.8%)枚,两种载体差异不明显(P>0.05)。Cryoleaf与改良的Hemi straw法保存废弃胚胎分别为39、37枚,复苏存活分别为29(74.4%)、33(89.2%)枚,24?h继续存活分别为28(71.8%)、33(89.2%)枚,形成囊胚分别为5(12.8%)、1(2.7%)枚,两种载体差异不明显(P>0.05)。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TRF)水平及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T2DM患者60例为T2DM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尿酸(UA)、腰臀比(WHR)、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cell)、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TRF);分析SF、TRF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①两组DBP、TC、U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SBP[(133.95±17.64)mm Hg]、BMI[(24.57±3.04)kg/m2]、WHR(0.91±0.04)、TG[(2.09±0.87)mmol/L]、FPG[(7.90±3.04)mmol/L]、FINS[(13.38±6.27)mU/L]、HOMA-IR[(4.64±2.02)]等指标高于对照组[(125.02±12.56)mm Hg、(23.02±2.93)kg/m2、(0.86±0.05)、(1.55±0.67)mmol/L、(4.83±0.53)mmol/L、(9.84±4.72)mU/L、(2.06±1.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2DM组HDL-C[(1.17±0.49)mmol/L]、HOMAβ-cell(55.81±25.84)低于对照组[(1.51±0.38)mmol/L、(76.79±51.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T2DM组血清SF[(5.84±0.69)ng/mL]、TRF[(13.32±5.88)ng/mL]高于对照组[(4.14±0.79)ng/mL、(9.14±2.93)ng/m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③2DM组血清SF水平分别与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HOMA-IR、BMI、WHR及SBP呈正相关,与HOMAβ-cell呈负相关(P〈0.01);血清TRF水平分别与FINS、HOMA-IR、TG及WHR呈正相关(P〈0.01)。结论铁参与了T2DM发生、发展,SF、TRF可能是预测T2DM的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氟伐他汀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方法: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证实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92例本院患者,经8周氟伐他汀40mg/d洗脱期后,随机分为A组(氟伐他汀40mg/d,n=48)及B组(氟伐他汀80mg/d,n=44),共治疗4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结果:经氟伐他汀治疗48周后,A、B两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分别由干预前的(0.20±0.18)cm^2,(0.20±0.19)cm^2。显著缩小为(0.12±0.15)cm^2,(0.114-0.12)cm^2(均P〈0.05);B组较A组能进一步缩小斑块面积,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TC(3.82±O.89)mmol/L、LDL—C(2.27±0.66)mmol/L浓度较治疗前的(4.25±1.03)mmoL/L,(2.68±0.71)mmol/L有显著性下降(均P〈0.05);B组血TC(2.57±0.89)mmol/L、LDL—C(1.28±0.5)mmol/L的浓度均较治疗前的[(4.24±1.11)mmol/L,(2.63±0.88)mmoL/L]有显著性下降(均P〈0.05)。结论:氟伐他汀有消退老年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大剂量氟伐他汀治疗在缩小斑块面积方面较小剂量组更具优越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行积极的血脂干预,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及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甘草酸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了解凋亡发生与细胞内Ca2 的相关性.方法 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TP末端标记法、Annexin V流式细胞仪法和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试验)法检测凋亡细胞,Fura-2荧光负载方法测定[Ca2 ]i的变化.结果 从5 mmol/L甘草酸浓度起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显著升高(P<0.01),呈剂量依赖性,半增殖抑制浓度(IC50)为15.84 mmol/L.7.5 mmol/L和10.0 mmol/L甘草酸使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和P<0.01).甘草酸处理组的[Ca2 ]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甘草酸与BAPTA-AM组合处理组的凋亡率明显高于单纯的7.5 mmol/L处理组(P<0.05和P<0.01).结论 甘草酸具有抑制MCF-7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的作用;其诱导凋亡可能与细胞内Ca2 水平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