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医案分析中反思"脉症从舍"理论,提出脉与症都为疾病本质的真实外在表现,有其相应的病机,不能因为不识其真就妄断其假而随意舍去。"脉症不应"之处往往是辨证的关键,更应该脉症合参。  相似文献   

2.
脉症从舍理论始见于明清,当脉症不应时,许多医家认为脉症有真假,从而择一进行脉症从舍,如此易错失真正病机,从而造成误诊误治。从渊源上看,脉症从舍因于脉症真假论,许多中医经典著作虽提及"脉症不应"但未称"脉症从舍"。明清以来不少医家认为脉症不应时有"一真一假",故而产生脉症从舍论。脉症不应时并非脉症有真假,脉症不应是疾病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脉症相应是病机之常,脉症不应是病机之变。脉与症皆有与其相对应的病机,在脉症不相应时,更加需要四诊合参,谨慎辨证,因而脉症应"互参"而非"从舍"。四诊合参可以帮助医者综合分析,提高辨证准确性。从脉症从舍渊源、脉症从舍之析误、四诊合参、病案举隅等方面探讨脉症从舍理论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临床实践中,经常见到"脉"与"症"看似不相一致的情况,为辨证论治增加了难度,因此"脉症不应"值得探讨。1脉症不应很多中医著作中对脉象主病的论述多采用某脉主某病、主某症或主某证的形式,基本上形成了脉象的系列和病症的系列对应关系。比如热证见数脉,寒证见迟脉等。但临床之中很多情况下脉与症不相符合,即"脉症不应"。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脉神章》中详细阐述"脉症不应"的问题:"凡内出不足之证,忌见阳脉,如浮、洪、数、实之类是也;外入有余之病,忌见阴脉,如沉、细、微、弱  相似文献   

4.
脉象是区分脏腑经络、寒热虚实等不同病情的手段,对于辨证治疗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症状是疾病存在的证据、辨证的依据。笔者在临床辨证时,发现有不少患者在发病过程中脉症不相符,经采用从舍施治,多获疗效。1 根据脉症虚实决定脉症从舍。 一般而言,症实脉虚时舍症从脉,脉实症虚时舍脉从症。《景岳全书·脉神章》云“假实者病多变幻,此其所以有假;假虚者亏损既露,此其所以无假”,但也有例外。下列二例脉症不相符,属假虚真实病案。 1.1 属症实是真、脉虚是假,应舍脉从症。  相似文献   

5.
“脉症顺逆”和“脉症从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红 《山东中医杂志》2011,(3):153-154,157
脉与症的关系非常复杂,辨别脉症的顺逆,并不能完全反映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吉凶。脉和症都是疾病本质的真实反映,绝不能简单地予以取舍。之所以言"脉症顺逆"和"脉症从舍",是为了提醒医者不能仅凭症状或者脉象来判断病情作出诊断,必须综合分析病情资料,脉症结合。"脉症顺逆"与"脉症从舍"再次强调了四诊合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探讨《内经》不应脉的意义。以文献研究的方法,探究《内经》对不应脉的认识,以研究其内在涵义。不应脉的理论基础是脏气不应,所在脏气上应于司天之气,掩盖了所在脏气本身的真象,表现出司天之气的脉象特征。脏气不应本气而上从于司天之气,脉象不应脏气而应于天,是为不应脉。不应脉的一个特点,是不应脉全体现于寸和尺,寸应该是寸口,包括寸关尺;《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论之脉全以三阴为前提,尺候不应脉左右相同;《内经》不应脉表现在不同的年份,与司天和六气客气密切相关,南政北政各有不同。不应脉为天气之脉象,脏气之不应,以反手其诊和以沉脉之诊都缺乏科学的道理,反其诊则见,应该理解为鉴别脏气之不应,与病气相反,脉从司天而不显脏气、病气。  相似文献   

7.
脉搏是疾病反映于外的客观现象,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依据之一。一般来说,脉和症是一致的.但疾病是十分复杂的,有时也出现脉症不符之象。所以临证时必须四诊合参,综合判断,辨明脉症的真假,以决之取舍。笔者对脉症取舍略有体会,现举数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文强  滕晶 《吉林中医药》2013,(10):984-985
脉与症的关系十分复杂,两者都能够反映疾病的本质。在正常情况下,脉与症应当相顺应,说明病情单纯,“病易已”;然临证过程中,疾病的脉与症并不完全是相顺应的,脉症相逆说明病情复杂,“病难已”。在脉与症相逆的情况下,如果“脉真症假”当舍症取脉;如果“脉假症真”当舍脉取症。脉有顺逆,亦有真假,临床应综合分析病情资料,脉症结合,四诊合参,方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通报》2007,6(5):20-20
病不应脉,当思其病;脉不应病,当思其脉;药不应病,当思其药。——清·杭世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统计近30年相关文献中动脉硬化闭塞症舌脉象的分布情况,并分析近9年来临床439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舌脉象分布情况,研究舌脉象在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辨证论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对近30年与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文献中的舌脉象进行描述记录,回顾首诊为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39例,提取其舌脉象进行记录,应用统计学软件对舌相及脉象进行频次分析。结果文献中出现前3位的舌色为:舌红、舌淡、舌暗;前5位脉象为:沉脉、细脉、弦脉、涩脉、迟脉。临床病例中出现前3位舌色为:舌暗、舌红、舌紫;脉象出现频率前5位的症状依次为:弦脉、细脉、沉脉、滑脉、涩脉。结论文献及临床实际病例中舌脉象分布略有差异,但舌象、脉象变化可较客观地反映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疾病主要证候特点及临床规律,为中医辨证动脉硬化闭塞症辨证论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统计近30年相关文献中动脉硬化闭塞症舌脉象的分布情况,并分析近9年来临床439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舌脉象分布情况,研究舌脉象在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辨证论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对近30年与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文献中的舌脉象进行描述记录,回顾首诊为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39例,提取其舌脉象进行记录,应用统计学软件对舌相及脉象进行频次分析。结果文献中出现前3位的舌色为:舌红、舌淡、舌暗;前5位脉象为:沉脉、细脉、弦脉、涩脉、迟脉。临床病例中出现前3位舌色为:舌暗、舌红、舌紫;脉象出现频率前5位的症状依次为:弦脉、细脉、沉脉、滑脉、涩脉。结论文献及临床实际病例中舌脉象分布略有差异,但舌象、脉象变化可较客观地反映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疾病主要证候特点及临床规律,为中医辨证动脉硬化闭塞症辨证论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叶建红  汪建国 《陕西中医》2002,23(12):1107-1108
近代名医张山雷 ,医技精湛 ,名重医林 ,被誉为“海内三张”之一。张氏对诊断学 ,特别是在脉学方面有深刻的研究 ,并在临床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著《脉学正义》一书 ,是其研究脉学之心得 ,兹就张氏脉学特色作如下浅识。   1 对脉诊的认识 诊脉识病 ,可以知气血之虚实盛衰 ,断病机之寒热温凉 ;脉随病势而变迁 ,所谓脉症相合 ,如影随形。一般都认为先有其症而后有其脉 ,即有是症便有是脉。张氏的认识则更深一层 ,认为脉象相对于病症来说 ,应为疾病之征兆。医者诊察病症 ,患者皆已病状昭著 ,而后按脉之动静以辨其凶吉 ,但于病机萌动…  相似文献   

13.
辨证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属于骨髓增生性疾病范畴、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造血系统疾病。据其脉症乃属于祖国医学“血证”、“症积”等范畴疾病。本病较为少见,应用中医中药治疗的报道  相似文献   

14.
任冬冬 《中医研究》2008,21(12):13-14
脉与症均反映疾病信息,而疾病错综复杂、扑朔迷离,脉与症未必相符相应,故自古有“脉症舍从”之论,而一人之脉象亦有阴阳互见,自相矛盾者,相应亦当有舍从之道。  相似文献   

15.
临床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脉象与症状的变化,在大多数情况是一致的,谓之脉症相应而为顺。当脉象与症状表现不相一致的时候,则谓之脉症不相应而为逆。这时,中医习惯地将其“脉象”或“症状”称之为“假象”。例如《医碥》所说:“凡脉症不相合,必有一真一假,须细辨之...  相似文献   

16.
无脉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多见于青年,女性为多,本文探讨了范围是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锁骨下动脉或肱动脉之狭窄或闭塞所引起的上肢无脉症(头臂动脉型),其病因和发机理至今尚不明确,在祖国医学中,还找不出合适的命名和具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脉症顺逆与从舍”是各类大、中专的《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脉诊”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笔者长期教学实践,结合临床提出当脉与症不相应时,应具体分析,当出现真假疑似证候时,所谓“假症”或“假脉”是不能舍去的,而仍是疾病本质的反映,是诊断症证而异于常规的佐证。  相似文献   

18.
脉与症具有病理上的内在联系,祖国医学运用整体观念,将门诊获得的脉与症进行综合分析,去探索疾病的内在病机,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在脉与症不能统一,而以特殊甚至相反的形式反映病机时,则会出现“症真脉假”或“脉真症假”。教课书及多数医家认为要“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笔者认为,此论点不符合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和辨  相似文献   

19.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广泛用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探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之论的丰富内涵,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色之阴阳、声之阴阳、症之阴阳和脉之阴阳,从而更好地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0.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病之一,伴随有肠化生与不典型增生,治疗颇为棘手。林吉品主任中医师擅长结合胃镜下病理表现,运用"症-因-脉"三阶梯法的辨治思路来选方用药,值得学习与借鉴。其运用"症-因-脉"三阶梯法模式,以症、镜下病理变化为辨证要素,审证求因,平脉辨证,重视脉诊,组合应用,临证思路明晰,理法方药一体,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