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脉与症都为疾病本质的表现,脉症相应只是疾病的一般规律,脉症不应是疾病的特殊规律,不能因为不识其真就妄断其假而随意舍去,脉症不应之处往往是辨证的关键,更应该脉症合参。  相似文献   

2.
从医案分析中反思"脉症从舍"理论,提出脉与症都为疾病本质的真实外在表现,有其相应的病机,不能因为不识其真就妄断其假而随意舍去。"脉症不应"之处往往是辨证的关键,更应该脉症合参。  相似文献   

3.
“脉症顺逆与从舍”是各类大、中专的《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脉诊”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笔者长期教学实践,结合临床提出当脉与症不相应时,应具体分析,当出现真假疑似证候时,所谓“假症”或“假脉”是不能舍去的,而仍是疾病本质的反映,是诊断症证而异于常规的佐证。  相似文献   

4.
刘文强  滕晶 《吉林中医药》2013,(10):984-985
脉与症的关系十分复杂,两者都能够反映疾病的本质。在正常情况下,脉与症应当相顺应,说明病情单纯,“病易已”;然临证过程中,疾病的脉与症并不完全是相顺应的,脉症相逆说明病情复杂,“病难已”。在脉与症相逆的情况下,如果“脉真症假”当舍症取脉;如果“脉假症真”当舍脉取症。脉有顺逆,亦有真假,临床应综合分析病情资料,脉症结合,四诊合参,方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1抓主证是方证相应辨证的关键《伤寒论》的方证一般有明确的主证,主证是张仲景总结出来的适合某一方剂治疗证候中最具特征的症状,因而具有重要的辨证价值。主证就是疾病的主要脉症及疾病基本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每一种病证都有它特异性的主证,可以是一个症状,亦可能由若干个症状组成。抓主证方法即是依据疾病的主要脉、症而确定诊断并处以方药的辨证施治之方法,主证是诊断的标准也是投方的指征。  相似文献   

6.
临床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脉象与症状的变化,在大多数情况是一致的,谓之脉症相应而为顺。当脉象与症状表现不相一致的时候,则谓之脉症不相应而为逆。这时,中医习惯地将其“脉象”或“症状”称之为“假象”。例如《医碥》所说:“凡脉症不相合,必有一真一假,须细辨之...  相似文献   

7.
脉症从舍理论始见于明清,当脉症不应时,许多医家认为脉症有真假,从而择一进行脉症从舍,如此易错失真正病机,从而造成误诊误治。从渊源上看,脉症从舍因于脉症真假论,许多中医经典著作虽提及"脉症不应"但未称"脉症从舍"。明清以来不少医家认为脉症不应时有"一真一假",故而产生脉症从舍论。脉症不应时并非脉症有真假,脉症不应是疾病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脉症相应是病机之常,脉症不应是病机之变。脉与症皆有与其相对应的病机,在脉症不相应时,更加需要四诊合参,谨慎辨证,因而脉症应"互参"而非"从舍"。四诊合参可以帮助医者综合分析,提高辨证准确性。从脉症从舍渊源、脉症从舍之析误、四诊合参、病案举隅等方面探讨脉症从舍理论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无脉症,在文献上讲是稀有的疾病,病因不明,有一定的病理变化,一向无良好而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是以往的说法,现在应该说无脉症,并不十分少见,而有好些病人未被发现,病因是可以探索的,仅须我们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仔细研究是可以找到的,病理变化,亦不像以前所  相似文献   

9.
<正> 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乃为之脉证相应.若阳病而见阴脉,阴病而见阳脉,即为之脉证不相应.何谓阴脉、阳脉?《伤寒论》辨脉法云:"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弦、微,此名阴也".此乃阴脉阳脉之大致举例.但也不尽然,如弦脉有时亦属阳.既然有脉证不相应之情况,那么临证之时,就必须辨明疾病的寒热虚实之真假,抓住本质而舍弃假象,或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  相似文献   

10.
“脉症顺逆”和“脉症从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红 《山东中医杂志》2011,(3):153-154,157
脉与症的关系非常复杂,辨别脉症的顺逆,并不能完全反映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吉凶。脉和症都是疾病本质的真实反映,绝不能简单地予以取舍。之所以言"脉症顺逆"和"脉症从舍",是为了提醒医者不能仅凭症状或者脉象来判断病情作出诊断,必须综合分析病情资料,脉症结合。"脉症顺逆"与"脉症从舍"再次强调了四诊合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脉象是区分脏腑经络、寒热虚实等不同病情的手段,对于辨证治疗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症状是疾病存在的证据、辨证的依据。笔者在临床辨证时,发现有不少患者在发病过程中脉症不相符,经采用从舍施治,多获疗效。1 根据脉症虚实决定脉症从舍。 一般而言,症实脉虚时舍症从脉,脉实症虚时舍脉从症。《景岳全书·脉神章》云“假实者病多变幻,此其所以有假;假虚者亏损既露,此其所以无假”,但也有例外。下列二例脉症不相符,属假虚真实病案。 1.1 属症实是真、脉虚是假,应舍脉从症。  相似文献   

12.
"方证相应"论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即方剂,证即病证,"方证相应"乃方剂与病证相对应之称.方证相应创源于张仲景,始见于<伤寒论>317条,通脉四逆汤方后注日:"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1"方证相应"的意义 首先,方证相应是组成方剂的原则:<伤寒论>立法组方,严依病证,其原则是以"凭脉辨证"为基础,据四诊所得具体脉症,严格依据病证而确立组方原则.方证相应,乃是法依证立,方随法出,故要求组成方剂,必与病证相应,故"方证相应"亦为组方的基本原则.其次,方证相应是辨证论治的依据:张仲景运用方剂是以"辨证"为前提,依据辨证结果,作为论治标准和条件.所以临床诊疗疾病,定要将方与证对应,才可收到佳效.  相似文献   

13.
单部脉数的论述首见于《脉经》,此后众多医籍亦有论述。在寸口脉诊中,寸、关、尺三部脉率应为一致,为何会出现“单部脉数”的脉象?对此鲜有医家进行探讨。故本文从“脉势”与“病机”两个角度进行探微。从“脉势”理解,认为“至数”与“脉势”均是构成数脉脉象的基本要素,而“脉势”是判断单部脉数的决定因素;从“病机”理解,认为单部脉数之脉象揭示了疾病的病位病机,是为了更好地辨证论治。然而在临床中察觉到单部脉数时,应脉、症相结合判断病位病机,做到“当随其部而察其证”。  相似文献   

14.
蜿蜒脉     
临床常遇到一种脉象,即寸口脉蜿蜒屈曲而较硬,该种脉象亦常见于头维与上臂动脉,多见于中老年人,每伴动脉硬化症。文献中未曾记述该种脉象,笔者称其为“蜿蜒脉”。下面简介一下我们对此脉的初步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5.
血液病患者数脉主虚的心功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脉主热已是公认,然数脉亦主虚。本文从心功能角度对58例血液病患者的数脉主虚作了探讨。结果看到数脉患者的心功能较非数脉组及正常对照组损伤严重,差异非常显著(P<0.01);以每搏心输出量减少、左室射血时间缩短为其损伤特点。心功损伤心搏量少,导致心率加快和相应的脉搏加快而产生数脉。提示:贫血、血虚、心失所养而心功损伤是产生数脉的病理基础。虚证见数脉以脉数而无力为要点,同时,应结合临床除心功损伤外,还应伴有病程长、病人体质虚弱或较衰竭,不同之虚数脉及其兼脉亦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中风后遗症是临床上较多见又较难治愈的疾病之一.其以半身不逮为主症,常伴有语育不科及口眼歪斜.因中风后遣症多气虚血瘀,脉络阻塞,习惯多以补用还五汤加减治之,虽亦有效,但总有疗效缓慢,欠佳之处.笔者吸取前人经验,试投重剂虫类药物治之,借其峻猛之力,以搜录直脉之瘀滞及风邪,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脉与症具有病理上的内在联系,祖国医学运用整体观念,将门诊获得的脉与症进行综合分析,去探索疾病的内在病机,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在脉与症不能统一,而以特殊甚至相反的形式反映病机时,则会出现“症真脉假”或“脉真症假”。教课书及多数医家认为要“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笔者认为,此论点不符合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和辨  相似文献   

18.
叶建红  汪建国 《陕西中医》2002,23(12):1107-1108
近代名医张山雷 ,医技精湛 ,名重医林 ,被誉为“海内三张”之一。张氏对诊断学 ,特别是在脉学方面有深刻的研究 ,并在临床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著《脉学正义》一书 ,是其研究脉学之心得 ,兹就张氏脉学特色作如下浅识。   1 对脉诊的认识 诊脉识病 ,可以知气血之虚实盛衰 ,断病机之寒热温凉 ;脉随病势而变迁 ,所谓脉症相合 ,如影随形。一般都认为先有其症而后有其脉 ,即有是症便有是脉。张氏的认识则更深一层 ,认为脉象相对于病症来说 ,应为疾病之征兆。医者诊察病症 ,患者皆已病状昭著 ,而后按脉之动静以辨其凶吉 ,但于病机萌动…  相似文献   

19.
诊脉审证辨别早期妊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诊脉审证辨别早期妊娠,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兹介绍如次。1诊脉辨早期妊娠1.1脉证不符《素问·腹中论篇》云:“帝曰:何以知妊子之且生也?歧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有病谓经闭、呕吐等症,无邪脉谓脉象如常也。如在停经前月经正常,停经后病吐逆而寸脉不浮、关脉不弦者为孕。寸浮为痰、关弦为肝亢.皆病脉也。近代医家时逸人曰:“身无病而有病脉,如停经之后脉虽动摇而心不悸,脉虽滑数而身不发热,亦为有孕”。1.2阴搏阳别《素问·阴阳别论篇》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脉象寸为阳而尺为阴。尺…  相似文献   

20.
脉搏是疾病反映于外的客观现象,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依据之一。一般来说,脉和症是一致的.但疾病是十分复杂的,有时也出现脉症不符之象。所以临证时必须四诊合参,综合判断,辨明脉症的真假,以决之取舍。笔者对脉症取舍略有体会,现举数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