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检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脓毒症患者100例入脓毒症组及健康体检成年人80例为对照组,检测脓毒症组和对照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脓毒症患者予以Sepsis集束化治疗及乌司他丁治疗。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PCT、CR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探讨PCT水平变化及其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探讨不同预后患者PCT水平的差异。结果脓毒症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治疗进展血浆PCT水平逐渐降低(P<0.01)。死亡患者PC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患者(P<0.05)且PCT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浆PCT水平对脓毒症患者的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明颖 《安徽医药》2019,23(3):491-494
目的 研究多项炎症因子联合监测对细菌性脓毒症的辅助诊断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细菌性脓毒症病人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人感染情况不同分为革兰阳性菌脓毒组48例、革兰阴性菌脓毒症组32例。另取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人30例为健康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发光分析法、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27(IL-27)水平,同时计算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与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比较三组血清学指标水平以及APACHEⅡ、SOFA评分,并作相关性分析。另外,将细菌性脓毒症病人根据治疗后生存状况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两组病人血清PCT、CRP、IL-27水平及APACHEⅡ、SOFA评分。并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革兰阴性菌脓毒症组血清PCT、CRP、IL-27水平以及APACHEⅡ、SOFA评分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脓毒症组,而革兰阳性菌脓毒症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经Preason相关性分析可得:脓毒症病人血清PCT、CRP、IL-27水平与APACHEⅡ、SOFA评分均呈正相关(均P<0.05)。死亡组血清PCT、IL-27、CRP水平与APACHEⅡ、SOFA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PCT、CRP、IL-27以及APACHEⅡ评分均为影响细菌性脓毒症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PCT、CRP、IL-27水平以及计算APACHEⅡ、SOFA评分可诊断细菌性脓毒症,并可有效评估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对脓毒症病情及预后判断的指导价值。方法 46例脓毒症患者按病情轻重分早期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休克组,分别比较组间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WBC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并行PCT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分析;同时按PCT水平,分为PCT<5.0、5.0~<10.0、PCT≥10.0ng/mL 3组,比较各组的病死率、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和外周血培养结果。结果脓毒症休克组与其他两组比较,PCT、CRP、WBC和APACHEⅡ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组与早期脓毒症组比较,PCT、CRP、APACHE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与APACHEⅡ评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8,P<0.05);随着PCT水平升高,脓毒症患者病死率呈增高趋势,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延长(P<0.05),同时血培养阳性率升高。结论血PCT对脓毒症病情判断及评估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脓毒症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35(IL-35)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与感染的关系及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67例脓毒症病人为脓毒症组;同时选择符合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但无感染病人(30例)以及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于病人入重症医学科(ICU) 3 h内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35、降钙素原(PCT),并计算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根据病人入院后28 d生存结局,比较存活组(57例)与死亡组(40例)病人之间IL-35水平的差异.采用多种非参数方法分析脓毒症病人IL-35 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获得IL-35诊断脓毒症及预后判断的价值.结果 脓毒症病人血清IL-35较SIRS组及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0.43(0.25)比0.24(0.09)、0.15(0.00)ng·L-1,Z=7.862,P<0.01],PCT较SIRS组明显升高[6.92(23.44)比2.09(1.53)μg·L-1,Z=-2.038,P<0.05],健康组、SIRS组,脓毒症组的APACHE Ⅱ评分、PCT、IL-35水平随疾病严重程度加深而升高,且脓毒症组IL-35 与 APACHE Ⅱ评分(r=0.587,P<0.001)、PCT(r=0.691,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此外,ROC分析知:以IL-35=0.30 ng·L-1为阈值,其预测死亡预后的灵敏度=0.722,特异性=0.759,曲线下面积AUC=0.735,提示IL-35对脓毒症预后预测价值较好.结论 脓毒症病人血清IL-35 较SIRS组及健康对照组明显上升,且与 PCT 水平呈正相关,对感染有诊断意义;血清IL-35与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故其水平随APACHE Ⅱ评分升高而升高,而且死亡组IL-35水平较存活组明显升高,IL-35水平的高低对脓毒症病人的预后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心肌酶(CK、CK-MB)及肌钙蛋白I(c Tnl)的水平,探讨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心肌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4年2月入住我院ICU确诊的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各30例,另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统计入选者的性别、年龄及当天的APACHEⅡ评分。血清PCT水平的监测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发光法,血清NT-pro BNP、心肌酶(CK、CK-MB)及c Tnl水平的监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果脓毒症休克组血清PCT水平较脓毒症组及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脓毒症组血清PCT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脓毒症休克组APACHEⅡ评分较脓毒症组明显升高(P<0.01)。脓毒症休克组血清NT-pro BNP及c Tnl水平较脓毒症组及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脓毒症组血清NTpro BNP及c Tnl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脓毒症休克组和脓毒症组血清CK及CK-MB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脓毒症休克组血清CK及CK-MB与脓毒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评分与脓毒症患者血清PCT水平呈正相关(r=0.912,P<0.01);脓毒症患者血清c Tnl与血清PCT、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r=0.895,P<0.01;r=0.752,P<0.01);脓毒症患者血清NT-pro BNP与血清PCT、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r=0.716,P<0.01;r=0.708,P<0.01)。结论血清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能较好地反映脓毒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血清c Tnl水平及NT-pro BNP水平升高说明脓毒症患者存在心肌损伤和心功能不全,且与脓毒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早期发生血小板(Plt)减少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4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ICU 28 d内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72例)和存活组(262例)。比较两组的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Plt减少、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和血乳酸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年龄大,入ICU 24 h时的血乳酸、降钙素原(PCT)、SCr水平、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升高,而氧合指数和第7天Plt计数降低(P<0.05)。Plt减少以及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血乳酸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lt减少、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和血乳酸水平预测脓毒症死亡的AUC分别为0.819、0.857、0.848和0.859(P<0.01)。Plt减少的约登指数为0.638,其预测脓毒症死亡的灵敏度为91.67%,特异度为72.14%。结论 脓毒症患者早期1周内发生Plt减少,对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降钙素原(PCT)在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PCT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价(APACHEⅡ)评分情况,分析PCT与Scr、BUN和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Scr、BUN、PCT和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CT与Scr、BUN和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对照组正常健康人PCT与Scr、BUN和APACHEⅡ评分无相关(P>0.05)。结论血清PCT用于评估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病情及预后,其水平越高意味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联合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症病情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对长沙市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68例脓毒症患者按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PCT,并同时进行APACHE Ⅱ评分,对PCT与APACHE Ⅱ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再根据患者转归不同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评价PCT、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判断的指导价值。结果脓毒症组PCT低于严重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PCT低于脓毒性休克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PCT及APACHE Ⅱ评分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PCT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具有相关性;检测PCT水平联合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症病情及预后判断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1-phosphate,S1P)在脓毒性休克患者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36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单纯脓毒症、重度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3个亚组;比较各组血清S1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表达水平、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死亡率;根据脓毒性休克患者的APACHEⅡ,分为<15分、15~20分、>20分3个分段,比较不同分段的血清S1P、PCT表达水平、死亡率;根据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S1P、PCT表达水平、APACHEⅡ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S1P表达水平与PCT、APACHEⅡ评分、死亡率的相关性。结果脓毒性休克组血清S1P、PCT表达水平、APACHEⅡ评分、死亡率均高于单纯脓毒症组、重度脓毒症组(P<0.05);而单纯脓毒症组与重度脓毒症组的血清S1P、PCT表达水平、APACHEⅡ评分、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15分、15~20分、>20分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清S1P、PCT表达水平、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S1P、PCT表达水平、死亡率随着APACHEⅡ评分提高而提高,各APACHEⅡ分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清S1P、PCT表达水平、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S1P与PCT表达水平、APACHEⅡ评分、死亡率均呈明显正相关(r=0.381、0.358、0.463,P<0.01)。结论 S1P在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显著提高,且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通过监测血清S1P表达水平,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及肌钙蛋白I(cTnI)对脓毒症预后判断的作用.方法 人选住院的脓毒症患者66例,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脓毒症组(24例)、严重脓毒症组(22例)及脓毒症休克组(20例);根据患者的28天生存率,分为死亡组(20例)和存活组(46例).在入院24小时内检测血清cTnI、NT-pro-BN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并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比较各组血清cTnI、NT-pro-BNP、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分析NT-pro-BNP、cTnI水平与PCT水平、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脓毒症休克组的血清NT-pro-BNP、cTnI、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严重脓毒症组及一般脓毒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组的血清NT-pro-BNP、cTnI、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高于一般脓毒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血清cTnI、NT-pro-BNP、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血清NT-pro-BNP、cTnI水平与PCT呈正相关(r分别=0.901,0.866,P<0.05),血清NT-pro-BNP、cTnI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602、0.521,P<0.05).结论 血清cTnI与NT-pro-BNP联合检测可以作为常规临床检测指标来判断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乌司他丁对脓毒血症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脓毒血症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对照研究将84例脓毒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40例,治疗组44例,两组均行常规抗感染和病因治疗。治疗组用乌司他丁20万U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每12h一次,连续7天;对照组则予以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安慰对照。分别于不同时相(静脉注射UTI前、注射后72h和1周)测试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IL-6、IL-8和IL-10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应用乌司他丁后不同时相点的TNF-α、IL-1、IL-6、IL-8均明显降低(P<0.01、P<0.05、P<0.05、P<0.05),而IL-10显著升高(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降低脓毒血症患者TNF-α、IL-1、IL-6和IL-8的水平,而提高IL-10水平,从而达到保护器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烧伤早期严重感染集束治疗策略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严重感染集束治疗(SBT)策略在严重烧伤患者早期治疗中的实施情况及作用。方法95例重症烧伤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52例。记录严重感染、感染性休克发生率、28d病死率和6h、24h集束治疗的依从率,logistic回归分析6h、24h集束治疗指标与感染、感染性休克发生及28d病死率的关系。结果观察组28天病死率、脓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EGDT)是烧伤感染和感染性休克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血气分析测定、EGDT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与28天病死率密切相关(P〈0.05)。烧伤感染、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和28天病死率均与SBT方案的执行情况密切相关。观察组感染集束治疗指标的依从性仅为51.9%和63.2%。结论SBT方案能减少烧伤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发生,降低病死率,但依从性尚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降钙素原(PCT)指导ICU中的脓毒血症患者的抗生素治疗是否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方法选择符合脓毒血症诊断标准的患者51例,前瞻、随机分为PCT指导治疗组(24例)和标准治疗组(27例)。分别使用PCT指导抗生素使用和标准治疗。记录病人住ICU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抗生素相关副作用。结果降钙素原指导治疗组抗生素使用时间同标准治疗组比较明显减少(8.9±2.4[n=24]vs 12.4±2.8[n=27]d,P<0.05);抗生素相关副作用的发生PCT组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21.1%[n=24],vs 29.8%[n=27],P<0.05);两组患者ICU住院天数没有显著差异(9.7±2.6[n=24]vs 10.5±2.7[n=27]d,,P>0.05)。结论降钙素原指导脓毒血症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可以减少抗生素的疗程及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脓毒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5(IL-35)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与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疾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中心单盲临床研究方法,选择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重症医学科 2016 年 10月至 2017年 10 月间住院的脓毒症患者中筛选出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74 例,并根据全身感染严重程度及有无器官功能不全,将脓毒症患者分为一般脓毒症组和脓毒症性休克组。同期选择 60 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患者入院6 h、 48 h、d5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降钙素原(PCT)、 IL-35,计算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同时记录患者转归。 分析脓毒症患者IL-35 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得 IL-35 诊断感染的价值。 结果 血清IL-35中位值比较,一般脓毒症组45.56 ng·L-1和脓毒症性休克组47.77 ng·L-1较健康对照组0.34 ng·L-1明显升高(Z=1.314,P<0.01),随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脓毒症患者PCT中位值明显上升[一般脓毒症组35.00 μg·L-1,毒症性休克组1.15 μg·L-1,(Z=-6.253,P<0.001)]。 一般脓毒症组患者随病情好转,SOFA评分、PCT、 IL-35逐渐下降;脓毒症休克组患者随病情加重,SOFA评分、PCT、 IL-35逐渐升高。IL-35与 SOFA 评分随入院时间的增长呈显著正相关。 ROC 曲线分析显示 IL-35、PCT 诊断感染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6、0.94。 当 IL-35截断值为 41.97 ng·L-1 时的敏感度为 94.00%,特异度为60.00% ;当 PCT截断值为 3.65 μg·L-1时敏感度为88.00%,特异度为80.00%。 结论 脓毒症患者入院时血清IL-35即明显上升,与 PCT水平呈正相关,对脓毒症的病情变化有诊断意义;血浆 IL-35 与脓毒症严重程度有关,其变化趋势对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清蛋白水平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63例老年脓毒症患者进入EICU的APACHEⅡ评分、入EICU24h的血清清蛋白水平。根据血清清蛋白水平分为正常清蛋白组及低清蛋白组,比较两组APACHEⅡ分值、平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死亡组,比较两组血清清蛋白水平。结果:低清蛋白组APACHEⅡ评分、平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高于正常清蛋白组(P〈0.05);死亡组血清清蛋白水平低于存活组[(32.17±18.08)%比(23.36±8.54)%,P〈0.05]。结论:老年脓毒症患者血清清蛋白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死率有密切关系,低清蛋白血症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后预后关系。方法对117例脓毒症患者总T3(total T3,TT3)、游离T3(free T3,FT3),总T4(total T4,TT4)、游离T4(free T4,rT4),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浓度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和死亡病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脓毒症患者血清TT3、FT3、TT4、FT4均低于正常值,APACHEⅡ≤19分组与APACHEⅡ≥20分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生存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H无明显改变。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甲状腺减激素水平与脓毒症病情危重程度呈负相关,病情越严重,血清TT3、FT3、TT4、FT4越低,死亡风险越大,可以作为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脓毒血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6例脓毒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乌司他丁。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其淋巴细胞亚群和TNF-α、IL-10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D3+、CD4+、CD8+水平,CD4+/CD8+比值以及TNF-α和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3+、CD4+水平及CD4+/CD8+比值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但两组患者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及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改善脓毒血症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王雪松  吕勇 《安徽医药》2019,23(2):310-312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在儿童创伤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安徽省立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36例创伤患儿,分为死亡+放弃组、存活组,分析创伤原因,并分别比较不同结局患儿、入院当天与入院第3天、发生脓毒症与未发生脓毒症患儿的各项指标情况。结果 (1)死亡+放弃组患儿入院当天PCT、CRP水平分别为(25.38±22.89) μg/L、(45.63±25.67) mg/L,明显高于存活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2.26,P=0.04、0.04);而两组间的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P=0.84);(2)22例患儿在入院第3天时复查了PCT、CRP、WBC等指标,结果显示PCT水平下降至(3.41±1.56) μg/L,与第1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P=0.00);而CRP水平上升至(47.42±18.32) mg/L,与第1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P=0.03),WBC变化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P=0.13);(3)创伤患儿发生脓毒症(11例)与未发生脓毒症者(25例)入院时PCT、CRP、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儿童创伤后PCT、CRP水平与创伤严重程度相关,创伤后PCT水平恢复较快,创伤早期PCT水平对脓毒症的发生可能不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称为Sepsis。重症sepsis是常见临床危症,据美国有关医院不完全统计,其发生率占住院病人4.6%以上,死亡率高,国内外医学界极为关注,其临床和基础研究近几年来进展极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