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Zhong HZ  Chang JL  Zhu D  Gao Y 《针刺研究》2012,37(2):161-167
就近5年来国内外针刺领域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所做的研究作了回顾,将包含平行对照的实验研究纳入,综述了利用脑fMRI技术进行针刺作用机制研究的内容,总结了目前各类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可借鉴之处。当前利用fMRI技术进行的针刺作用机制研究主要包括穴位特异性、针刺疗效机制、针刺个体差异性及针刺持续效应几个方面,早期的研究多关注针刺的即时效应,从即时效应角度证明穴位的特异性,阐明针刺疗效机制。随着针刺持续性效应的提出,更加契合临床的新研究模式被提出。如何在契合临床实际的同时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定性是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针刺治疗失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针刺腧穴可以调节神经中枢代谢功能,但具体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可以从影像学角度研究针刺治疗失眠的脑响应区,进而对其中枢机制进行剖析。分析基于fMRI针刺治疗失眠的相关文献,发现主要集中在静息态及任务态fMRI方面,即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脑激活区的研究。研究结果证实,认知、情绪调控相关脑区神经元被激活,达到治疗失眠的作用。本文对近些年代表性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后续针刺治疗失眠脑效应机制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是研究针刺效应尤其是针刺即时效应的良好方式。根据任务设计方式不同,对针刺任务态fMRI研究两类四种任务设计类型进行述评,分析各自优缺点,以期为后续针刺任务态fMRI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从单穴fMRI研究、腧穴配伍效应机制研究、真假穴及真假刺fMRI研究、针刺效应影响因素研究、针刺后效应fMRI研究、针刺治病机制fMRI研究、针刺fMRI影响因素、灸法效应fMRI研究与动物实验fMRI研究9个方面对近20年关于腧穴特异性的功能磁共振成像临床及实验报道进行归纳总结,以为研究针刺中枢机制提供可视化的影像学依据,同时为临床取穴提供指导。通过归纳总结认识到fMRI技术存在自身优势的同时,尚有诸多不足,今后临床试验设计应增强规范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腧穴特异性-脑相关"假说的指导下,开展外关穴特异性的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进一步探讨外关穴功效主治与脑区激活之间的联系。方法针刺6名健康志愿者右侧外关穴,采用Block设计,针刺得气后捻转30 s后停止捻针30 s,重复6次,同时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 BOLD)技术进行全脑扫描,利用统计参数图(statistical parametricmapping,SPM2)软件包处理图像。结果针刺右侧外关穴捻针状态,左右脑半球、左右小脑均有不同程度的激活,其中,左脑激活的区域相对集中在额下回、颞下回、顶下小叶和小脑,右脑激活的区域相对集中在额下回、颞上回、颞中回、顶下小叶、岛叶、边缘叶、脑干和小脑。结论运用fMRI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到,针刺外关穴捻针状态下,不同功能脑区有着相对特异的激活,这些脑区与针刺外关穴的功效密切相关,初步表明针刺外关穴的信号在脑区有着相对特异的响应。  相似文献   

6.
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针刺足三里的中枢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迎萍  刘浩  徐平 《四川中医》2007,25(1):98-101
回顾性分析近年来发表的有关针刺足三里穴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研究论文,了解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此领域的研究方法以及应用价值,阐述不同实验设计中针刺足三里引起脑功能兴奋的情况,并就传统理论对足三里穴位功效认识与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进行分析对比。进一步探讨运用fMRI研究针刺的中枢作用机制所存在的问题,探索性提出了相关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7.
针灸经络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疗效已经被世界认同,并成为替代医学的主力,但针刺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出现为针刺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人们利用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状态下脑功能反映区的变化,进一步揭示了人脑复杂功能活动。本文综述了近10年的文献研究,分析了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在针刺脑效应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发现在针刺治疗研究中,fMRI观察证实了穴位与脑结构的相对特异性联系,观察证实了不同针刺方法对脑活动的效应,以及病理状态下静息态fMRI在针刺腧穴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同时FMRI还发现针刺激活多个脑功能区构成的网络系统产生生理效应,从而为针刺作用的机制提供循证学证据,为传统针灸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基于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针刺效应研究现状。方法:整理近5年公开发表的基于任务态fMRI设计的针刺效应研究文献,并运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总共纳入文献65篇;当前研究以经穴效应特异性和针刺效应影响因素为主,扫描设计方法以组块设计和非重复事件相关设计应用最广,受试者以健康人居多,针刺操作以手针平补平泄为主。结论:当前针刺任务态fMRI研究仍存在较多问题,后续研究应加大对针刺治疗功能性疾病作用机理以及穴位配伍、针刺手法等针刺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并在多类型任务状态下探讨针刺效应的作用机制,注重质量控制,进一步加强试验设计、针刺操作、效应评价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对传统医学针刺作用机制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并探讨未来应用前景。通过fMRI对穴位特异性、针刺机制、针刺效应观察等几方面的文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针刺腧穴与脑结构具有区域特异性;针刺效应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针刺效果与脑内部分区域的功能变化有相关性。因此,fMRI技术是研究针刺作用机制的一个有效方法,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3D–ASL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河南省人民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依据诊断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组(n=40)和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SC)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感兴趣区表现进行分析,并对两组患者的灌注图像局部脑血流量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80例患者的感兴趣区共160个,完全一致152个,占总数的95.0%,其中表现为低灌注136个,高灌注16个,分别占总数的85.0%、10.0%;不一致8个,占总数的5.0%,其中3D–ASL组表现为低灌注4个,正常灌注4个,均占总数的2.5%;DSC组表现为延迟灌注8个,占总数的5.0%。两组136个表现完全一致的低灌注感兴趣区中,120个感兴趣区3D–ASL组患者的灌注图像局部脑血流量参数(0.80±0.11)显著低于DSC组(0.88±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磁共振3D–ASL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DSC技术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酸性磷脂(AP)在临床早期评估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脑缺氧缺血程度中的作用。方法患者均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成像(PWI)检查,并排除急性脑梗死,在低灌注区或可疑低灌注区选取PWI像感兴趣区域测脑血流量(CBF)、脑血容积(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值,同时取对侧镜像对称区域测CBF、CBV及MTT值做对照研究。立即抽静脉血测AP的浓度,并应用线性相关分析法比较AP与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PWI相关系数(CBF、CBV和MTT)的相关性。结果 30例患者PWI异常,AP值均高于正常参考值;8例患者PWI和AP值均正常;7例患者PWI虽正常,但AP值高于正常参考值。灌注感兴趣区域及镜像侧CBF、CBV及MTT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1)。多根血管狭窄患者CBF和CBV较单根血管狭窄患者减低,MTT延长,AP值增高。CBF与AP值呈负相关(P<0.01),CBV与AP值亦呈负相关(P<0.01),MTT与AP值呈正相关(P<0.01)。结论 CBF、CBV、MTT与AP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AP是一种脑组织缺氧缺血的早期敏感的标志物,有可能较PWI成像更早期反映脑组织缺氧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2.
甲亢灵胶囊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彩色多普勒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彩色多普勒对甲亢诊断和甲亢灵胶囊疗效评价的作用。方法 :选择 6 0例阴虚痰结型甲亢患者 ,在超声彩色多普勒监测下随机应用甲亢灵 (甲亢灵组 32例 )或他巴唑 (他巴唑组 2 8例 )治疗 ,并与 2 0例正常组对照。结果 :甲亢患者甲状腺增大 ,内部回声增粗、增强、不均。甲状腺内血流信号丰富 ,动脉血流低阻高速 ,伴甲状腺“火海征”。随病情缓解 ,甲亢患者的超声影像学检查与正常相近。但症状控制欠佳者甲状腺“火海征”亦不消失。甲亢灵组在中医证候和超声改善方面均优于他巴唑组 ( P<0 .0 5 )。结论 :超声显像有效用于甲亢的诊断和疗效判断 ,并且甲亢灵优于他巴唑有超声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心适注射液(XSI)对麻醉犬脑组织血流量、脑血管阻力及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健康犬分为生理盐水(NS)对照组,丹参注射液对照组和心适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4,2,1g·kg-1),3%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分离左下肢股静脉,iv心适注射液,分离左颈总动脉测量颈内动脉血流量,分离左下肢股动脉测量平均动脉血压,计算后得出脑组织血流量和脑血管阻力。取脑组织,匀浆,分别测定SOD,MDA和NO含量。结果:心适注射液可显著增加脑组织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升高脑组织SOD含量、降低MDA和NO含量。结论:心适注射液可改善犬脑部血流、扩张脑血管。  相似文献   

14.

Ethnopharmacological releva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which is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Western medicine, has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using various approaches. Cellular- or molecular-based imaging has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and illuminate the various challenges identified and progress made using therapeutic methods in TCM. Insight into the processes of TCM at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changes and the ability to image these processes will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various diseases of TCM and will provide new tools to diagnose and treat patients.

Materials and methods

Various TCM therapies including herbs and formulation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assage, Gua Sha, and diet therapy have been analyzed using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ultrasound and optical imaging. These imaging tools have kept pace with developments in molecular biology, nuclear medicine,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Results

We provide an over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demystifying ancient knowledge - like the power of energy flow and blood flow meridians, and serial naturopathies - which are essential to visually and vividly recognize the body using modern technology.

Conclusions

In TCM, treatment can be individualized in a holistic or systematic view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molecular imaging technologies. Future studies might include using molecular imaging in conjunction with TCM to easily diagnose or monitor patients naturally and noninvasively.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初步分析原发性高血压血瘀证患者颈动脉运动特点,探讨VVI技术检测颈动脉壁弹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3例研究对象根据标准分为原发性高血压非血瘀证组(非血瘀组,n=22)、原发性高血压血瘀证组(血瘀组,n=26),对照组(n=25);应用VVI技术检测颈总动脉的正向峰值应变(S+max)、负向峰值应变(S-max),正向峰值应变率(SR+max)及负向峰值应变率(SR-max)。结果:①S-max和S+max组间比较血瘀组颈动脉S-max和S+max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非血瘀组颈动脉S-max和S+max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S-max和S+max组内比较三组组内颈动脉各壁S-max和S+max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SR-max和SR+max组间比较血瘀组、非血瘀组颈动脉SR-max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血瘀组颈动脉SR-max显著小于非血瘀组(p〈0.05);血瘀组颈动脉SR+max高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非血瘀组颈动脉SR+max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SR-max和SR+max组内比较三组组内颈动脉各壁SR-max和SR+max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VI技术可较好地判断颈总动脉管壁弹性改变,为临床早期诊断动脉硬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心络胶囊对犬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肌耗氧量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麻木麻醉犬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肌耗氧量的影响。方法;经十二指肠给通心络胶囊,用多道生理记录仪分别测量冠状动脉血流量,心输出量,左室内压,左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动脉血压及肢体标准Ⅱ导联心电图。测定心肌耗氧量等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通心络胶囊0.72g/kg剂量组,给药后45min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了21.56%,同时增加左室作功,与生理盐水比较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眼压变化对眼部各组织血流变化的影响。方法前房穿刺灌注法建立急性兔眼高眼压模型并使眼压升高到40 mmHg(1 mmHg=0.133 kPa),采用微球技术测量正常及眼压升高后30 min、60 min、90 min以及150 min时虹膜、睫状体及脉络膜血流。结果高眼压状态下虹膜血流变化不明显,而睫状体及脉络膜血流明显降低(P0.05),且随时间延长血流仍有下降(P0.05)。结论高眼压对眼部睫状体及脉络膜血流有明显降低作用,不同组织的微循环在高眼压状态下有不同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口服眩晕宁片联合针刺)和西药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动态监测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血清(浆)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1(ET-1)、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水平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均显著改善(P均<0.05),血清(浆)NO、6-keto-PGF1α水平升高,ET-1、TXB2水平降低(P均<0.05);针药组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升高血清NO与6-keto-PGF1α的含量水平、降低血浆TXB2含量的作用均明显优于西药组(P均<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及血管内皮功能,提高治愈好转率。  相似文献   

19.
前期研究发现丹皮酚能显著对抗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和梗死,该实验进一步研究其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动脉血压和血流量的影响,并探索其与血管舒缩相关的作用机制。首先,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30只,随机分为自发高血压对照组和丹皮酚高、低剂量组,另以10只Wistar大鼠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于给药前和十二指肠一次性给药后用颈动脉插管法测定动脉血压,并通过在体动物血流仪测定肾动脉和颈动脉的血流量,自发高血压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同法给予相同体积的溶剂,其余操作相同。为进一步研究丹皮酚对血管舒缩功能的影响,采用离体微血管动力描记技术,以一定浓度的预收缩剂收缩血管后,累加浓度法加入丹皮酚,分别记录丹皮酚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和冠状动脉的舒张效应。丹皮酚可显著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其中降低收缩压的作用更为明显,可显著增加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颈动脉和肾动脉血流量;可浓度依赖性地舒张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和冠状动脉。结果表明,丹皮酚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具有显著降低动脉血压、增加动脉血流量的作用,该作用与其显著的扩血管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 例患者随机分为2 组,治疗组20 例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20 例口服西比灵治疗.观察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的变化.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前后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对椎动脉(Verteb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