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对骨科创伤患者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及预防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1])。方法对本院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骨科住院治疗的9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960例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69%,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13例、手术切口11例、皮肤黏膜膜10例、泌尿系统8例、胃肠道3例;院内感染高危因素为年龄、合并基础性疾病、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休克等,病原菌检出率前3名分别为阴沟肠杆菌22.73%、金黄色葡萄球菌18.18%、革兰阳性菌13.64%。结论年龄、合并疾病、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休克等均为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制定相应预防对策,以此降低骨科创伤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2])。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手术室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策略。方法将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未实施感染预防及控制措施),将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就诊的手术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实施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将两组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情况、院内感染控制情况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手术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院内感染控制情况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手术室内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实施,可减少感染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实施院内感染控制措施在预防院内感染工作中的作用。方法:以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出院的845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33例病例为监控对象,进行分析。结果:实施院内感染控制措施后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实施院内感染控制措施在预防院内感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普通外科ICU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普通外科重症监护室(ICU)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07年1月~2007年6月普外科ICU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期间ICU共收治患者353名,其中37人诊断院内感染,感染率为10.48%.普通外科ICU院内感染可能与患者住ICU时间长短、镇静药和人工气道的使用等因素有关(P<0.05),与抗酸剂无明显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院内感染是危害患者健康,影响疾病康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早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能有效地降低ICU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大多处于昏迷或朦胧状态 ,患者创伤大、机体消耗多、进食困难 ,且卧床时间长 ,各种管道的介入 (如气管切开导管、人工呼吸机应用、留置导尿管、脑室引流管等 )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会 ,加之多种抗菌素和激素联合使用 ,又增加了二重感染的机会 ,因此 ,院内感染成为该类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我科自启用新病房大楼以来 ,改善了住院环境 ,加强了病区管理 ,运用护理程序 ,改进了护理措施 ,在预防院内感染方面收到明显效果。现将实施整体护理前 (1994年 1月~ 1996年 12月 )收治的 18例患者为对照组与实施整体护理后 (1997年 1月~ …  相似文献   

6.
经利萍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5):16-17,20
目的探讨入住ICU患者医院感染的情况及相关因素,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ICU 83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32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109例,感染率为13.10%。院内感染与年龄、手术时间、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广谱抗生素应用、住院时间等有关,各因素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要降低ICU院内感染率,必须加强对感染相关因素的控制和预防。  相似文献   

7.
祁素珍  安利茹 《包头医学》2016,40(3):175-176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降低预防保健科院内感染的效果。方法:以本院2014年全院预防保健科消毒、隔离患者、接种疫苗和体检人员1520为研究对象,对所有人员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分析本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结果:2014年全年发生院内感染76例,院内感染几率5.20%;第1至第4季度院内感染几率分别为6.67%、5.46%、4.87%、2.24%,各个季度院内感染几率逐渐降低。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预防保健科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同时还应结合完善预防院内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杜绝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诊治的200例脑卒中患者,统计所有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有52例患者出现了院内感染,感染病原菌种类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感染部位主要为上呼吸道、下呼吸道及泌尿系统。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急性脑卒中患者年龄大于60岁(33.3%)时,较60岁以下的忠者院内感染率(17.9%)更高;患者的感染率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当住院超过两周时,院内感染率(34.8%)明显升高(P0.05);有意识障碍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内感染率(50.7%)明显高于无意识障碍的患者(11.2%),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高,主要部位为呼吸道和泌尿道;年龄、住院时间、有无意识障碍都是影响其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加强管理、无菌操作是预防患者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分析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量控制对预防院内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消毒供应室推行护理质量控制后)的院内感染状况为观察组,以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消毒供应室推行护理质量控制前)的院内感染状况为对照组,对比院内感染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院内感染率0.4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38%(χ2=13.45,P 0.01)。结论通过在消毒供应中心推行护理质量控制,医院感染率得到了有效降低,患者住院期间的有了更加安全的保障;在消毒供应中心推行护理质量控制,可在各大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高敏 《吉林医学》2011,(24):5074-5074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为肝病院内感染防治提供指导。方法:对收治的肝病患者200例,从院内感染发生率、年龄分布、感染发生部位、感染事件、感染发生因素等方面回顾性分析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结果:肝硬化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60岁人群院内感染发生率高,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其他部位感染发生率高,31 d以上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病患者应重视院内感染的监控、管理,根据患者病情,针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以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呼吸训练对脑卒中后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择海南省农垦总医院东湖门诊康复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基础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增加呼吸训练项目。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及痰液培养情况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和白介素2分别为(45.98±4.37)%、(69.38±4.72)%和(8.31±2.17)pg/mL,对照组分别为(36.58±6.52)%、(60.54±4.30)%和(3.84±1.10)pg/mL,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白细胞水平、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水平分别为(8.38±3.39)×108/L、(58.49±12.10)mg/L和(21.19±4.39)pg/mL,对照组分别为(12.01±4.30)×108/L、(88.38±15.48)mg/L和(27.91±5.48)pg/mL,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痰培养阳性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训练可以对脑卒中后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起到积极作用,其可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体内抗炎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左旋肉碱对肾性贫血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中内皮素(ET)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收集我院尿毒症患者伴肾性贫血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组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左旋肉碱治疗,观察治疗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浆内皮素(ET)、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的改变值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b[(33.10±3.29)g/L vs(25.10±3.02)g/L]、HCT[(6.35±1.64)%vs(3.49±1.10)%]、ET[(107.10±19.62)pg/mL vs(52.32±10.54)pg/mL];观察组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LAD[(32.54±3.62)mm vs(35.43±3.62)mm]、LVDs[(31.29±2.65)mm vs(34.15±3.61)mm]及LVDd[(54.23±3.86)mmvs(59.75±4.32)mm],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左旋肉碱对肾性贫血患者的疗效明显,且能有效调节ET的水平,降低左室重构,在临床中可以积极应用。  相似文献   

13.
郭小芳  文希  李平 《海南医学》2016,(15):2456-2459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联合胰岛素增敏剂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60例PCOS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接受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比索洛尔联合吡格列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胰岛素(FIN)、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雌二醇(E2)、睾酮(T)、孕酮(PRGE)、垂体泌乳素(PRL)、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皮质酮(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nRH)、环磷酸腺苷和环磷酸鸟苷的变化,并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IN [(18.5±3.9) mIU/L vs (26.3±4.7) mIU/L]、FPG [(7.13±1.4) mmol/L vs (4.72±1.7) mmol/L]、HOMA-IR [(0.65±0.13) vs (0.42±0.19)]、HOMA-β[(2.45±0.47) vs (1.69±0.14)]、E2[(56.9±8.7) pg/mL vs (46.9±10.5) pg/mL]、T [(58.5±4.2) ng/dL vs (39.6±6.7) ng/dL]、PRGE [(0.69±0.21) pg/mL vs (0.52±0.17) pg/mL]、PRL [(17.5±5.3) pg/mL vs (13.2±4.7) pg/mL]和环磷酸腺苷水平[(26.9±3.5) pmol/L vs (21.2±2.4) pmol/L]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SHBG [(18.5±3.9) nmol/L vs (26.3±4.7) nmol/L]、Cor [(18.5±3.9) ng/mL vs (26.3±4.7) ng/mL]、ACTH [(18.5±3.9) ng/mL vs (26.3±4.7) ng/mL]、CRH [(53.7±6.4) pg/mL vs (61.3±7.2) pg/mL]和环磷酸鸟苷的水平[(25.6±4.9) pmol/L vs (27.1±1.8) pmol/L]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FIN [(25.9±3.7) mIU/L vs (18.5±3.9) mIU/L]、FPG [(7.09±0.93) mmol/L vs (5.52±1.86) mmol/L]、HOMA-IR [(0.67±0.14) vs (0.45±0.11)]、HOMA-β[(2.39±0.96) vs (2.08±0.33)]、E2[(57.8±6.4) pg/mL vs (46.9±10.5) pg/mL]、T [(59.6±5.5) ng/dL vs (45.8±9.1) ng/dL]、PRGE [(0.67±0.19) pg/mL vs (0.53±0.15) pg/mL]和PRL [(17.4±3.3) pg/mL vs (14.2±5.6) pg/mL]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SHBG [(84.3±15.8) nmol/L vs (131.9±30.1) nmol/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or、ACTH、CRH、环磷酸腺苷水平和环磷酸鸟苷水平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联合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治疗PCOS可明显改善患者机体的内分泌环境,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h1/Th2漂移状态及其与T-bet、GATA3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健康受试者各120例,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各组血浆中Th1类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和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的浓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RT-PCR方法检测其T-bet、GATA3mRNA水平。结果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2水平与老年健康受试者比较明显下降[(10.28±0.88)pg/mL vs(16.94±1.05)pg/mL;(9.06±0.85)pg/mL vs(13.96±0.87)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与老年健康受试者比较明显升高[(5.98±0.98)pg/mL vs(3.89±0.28)pg/mL;(47.59±2.89)pg/mL vs(40.47±1.28)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h1型核转录因子T-bet mRNA的表达水平较老年健康受试者下降[(0.85±0.11)vs(1.46±0.09)];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h2型核转录因子GATA3mRNA的表达水平较老年健康受试者明显增高[(1.51±0.12)vs(0.89±0.1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存在着Th2漂移现象,该现象可能与影响Th1/Th2的极化状态的关键因子T-bet和GATA3的表达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15.
杨晓荣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0):26-27,29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和动力加压钢板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动力加压钢板治疗的患者41例为对照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的患者41例为观察组,从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等方面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04.8±36.5)mL]、手术时间[(56.4±10.9)min]、住院时间[(21.4±6.7)d]、骨折愈合时间[(10.5±2.1)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253.7±48.1)mL、(79.6±14.3)min、(25.2±8.0)d、(12.8±3.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9%)明显低于对照组(22.0%),观察组术后总优良率(95.1%)明显高于对照组(8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对患者机体软组织损伤较小且固定牢靠,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较早,利于患者进行早期的功能恢复性锻炼,大幅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乳腺癌患者超声引导置管感染后Smad信号通路和凝血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乳腺外科确诊的脑卒中糖尿病合并乳腺癌患者并行超声引导置管患者176例,按照超声引导置管感染是否发生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组21例,对照组155例。比较2组患者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白细胞介素-6(IF-6)、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1周,感染组的FIB[(3.24±0.16)g/L]、PAI-1[(42.47±2.52)g/L]、TGF-β[(0.61±0.13)μg/L]、VEGF[(0.59±0.12)ng/L]、IF-6[(0.57±0.12)pg/mL]、Smad1[(0.54±0.11)ng/L]、Smad2[(0.53±0.10)ng/L]、Smad3[(0.69±0.15)ng/L]明显高于对照组[FIB(3.01±0.38)g/L、PAI-1(36.02±2.94)g/L、TGF-β(0.48±0.09)μg/L、VEGF(0.36±0.08)ng/L、IL-6(0.44±0.11)pg/mL、Smad1(0.40±0.07)ng/L、Smad2(0.41±0.05)ng/L、Smad3(0.47±0.12)ng/L],均P<0.05,t-PA[(20.28±2.91)ng/L]与对照组[(24.24±3.03)ng/L]相比明显降低(P<0.05)。 结论 超声引导置管感染发生后可激活Smad信号通路,同时引起凝血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7.
雷田兵  罗模桂  刘官智 《海南医学》2016,(13):2118-2120
目的:探讨阿维A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及白细胞介素-17(IL-17)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皮肤科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阿维A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选取同期健康受检者65例作为正常健康组,采用ELISA方法对三组受试者的外周血细胞因子IFN-γ、IL-4及IL-17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31%(60/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5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IFN-γ、IL-4及IL-17明显高于正常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IFN-γ和IL-17水平分别为(40.64±15.92) pg/mL和(66.45±15.16) pg/m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101.21±15.47) pg/mL和(103.42±13.62) pg/mL,也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79.52±16.67) pg/mL和(80.72±17.41)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外周血IL-4水平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69%(18/65),对照组为29.23%(19/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维A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显著,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外周血相关因子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老年烧伤患者继发感染的特征及炎症因子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浙江省台州医院烧伤科收治的60例老年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发生继发性感染的观察组(21例)和未发生继发性感染的对照组(39例).分析两组患者感染发生途径、病原菌种类以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感染途径中创面感染占17.0%,肠源性感染占27.7%,肺部感染占34.0%;病原菌种类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4.5%,铜绿假单胞菌占24.1%,表皮葡萄球菌占10.3%;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6、8(IL-1、6、8)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172.8±32.4)pg/mL、(593.1±79.3) pg/mL、(41.9±7.3)ng/mL、(3.2±0.8)ng/mL]均高于对照组[(61.3±11.2)pg/mL、(214.6±44.2)pg/mL、(13.8±4.2)ng/mL、(1.3±0.2)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创面、肠源性以及肺部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且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与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单侧外固定支架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胫腓骨Gustilo 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2010年7月至2015年4月我科收治的胫腓骨Gustilo Ⅲ型骨折患者中选取57例为观察组,行单侧外固定支架结合VSD治疗;选取2006年7月至2010年6月在我科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的同类患者59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所有患者随访半年,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平均骨性愈合时间(180.65±30.36)d、住院时间(27.84±3.87)d、术中出血量(393.56±12.09)mL,分别低于对照组(340.00±40.51)d、(46.27±4.84)d、(545.36±50.4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骨髓炎发生率1.75%、浅表感染率5.26%、畸形愈合发生率0.00%,分别低于对照组11.86%、21.05%、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疗效优者占比80.70%、优良率91.23%,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61.02%、77.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单侧外固定支架结合VSD治疗胫腓骨Gustilo Ⅲ型骨折,不仅有利于骨折愈合,而且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TNF-α和IL-6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清中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1年10月~2010年7月入住我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按照病情程度分为SAP组、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每组30例,同时将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空白对照组,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三组人院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血清TNF-α、IL-6的水平,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人院时SAP组TNF—α水平[(59.6±14.7)pg/mL]显著高于MAP组[(38.3±9.1)pg/mL]和空白对照组[(13.8±4.3)pg/mL](P〈0.05),MAP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也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但IL-6水平SAP组f(45.8±11.2)pg/mL]和MAP组f(42.9±12.9)pg/mL]均较空白对照组f(38.9±10.9)pg/mL]无明显升高(P〉0.05);SAP组血清IL-6在入院的第7天升高最明显[(190.1±49.9)pg/mL],分别高于MAP组[(113.9±28.1)pg/mL]和空白对照组(P〈0.05),MAP组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在人院第14天SAP组血清TNF—α[(36.8±7.1)pg/mL]、IL-6[(113.1±24.7)pg/mL]仍然高于MAP组[(14.8±3.3)、(43.6±12.8)pg/mL]和空白对照组(P〈O.05),而MAP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和IL-6的水平变化。可以作为对该病的早期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依据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