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制动与关节功能障碍(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3 制动对韧带生化及代谢的影响 研究资料显示,制动关节周围结缔组织中发生的最大变化是氨基己糖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s)和水浓度的减少。水分减少约3%~4%,总GAG减少20%,透明质酸减少40%,硫酸软骨素减少20%,硫酸皮肤素减少8%,纤维结缔组织基质发生广泛改变。 GAG和水的丧失导致基质的占有空间变小,胶原原纤维接触更紧密,推测会改变结缔组织基质的可塑性和柔韧性,损害它们相互间的正常滑动。GAG和水的变化还协同  相似文献   

2.
β-己糖胺酶(β-Hexosaminidase,缩写β-Hex)的全名是β-2-氨基乙酰-2-脱氧-D-己糖苷氨基乙酰脱氧己糖水解酶(EC3.2.1.52),当其作用于β-氨基己糖类底物时,显示出β-N-乙酰葡糖胺酶和β-N-乙酰半乳糖胺酶的活性。此二种酶的活性比值为8.6。故亦称此酶为足β-2-氨基乙酰-2-脱氧-D-葡糖苷氨基乙酰脱氧葡糖水解酶(缩写NAG,EC3.2.1.30)。β-Hex属外切糖苷酶,在酸性pH时,能催化水解存在于简单的糖苷、寡糖、多糖及复合糖(如糖脂、糖蛋白)之末端的β-N-乙酰氨基葡糖或β-N-乙酰氨基半乳  相似文献   

3.
胃黏膜氨基己糖测定方法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建立适用于临床实验操作的黏膜组织氨基己糖的测定方法,探讨胃炎及胃溃疡患者胃黏膜氨基己糖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糖蛋白的特定条件下水解释出氨基己糖,经乙酰化后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显色反应.结果线性范围0~30 mg/L,批内CV2.8%,批间CV4.4%,平均回收率97.6%,最大吸收波长530~560 nm,与经典法相比r=0.986,回归方程Y=0.998X+0.23.结论比经典法快速、准确,结果稳定,重复性好.胃炎患者胃黏膜氨基己糖均值为42 mg/g(蛋白);胃溃疡患者胃黏膜氨基己糖均值为26.2 mg/g(蛋白).两者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生物化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观察4~6 Hz振动对大鼠胃黏膜氨基己糖含量、黏蛋白5AC MRNA表达及其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振动对大鼠胃黏膜黏液分泌及形态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7-03/05在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进行.取健康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4,5及6Hz振动组,对照组6只,其余3个组各8只,分别给予0,4,5及6Hz振动2 h后立即断颈处死,取胃黏膜及胃腺区组织,测定胃黏膜氨基己糖含量、检测黏蛋白5AC MRNA表达,观察其胃黏膜形态学变化.结果:3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大鼠胃黏膜氨基己糖含量: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而下降,4 Hz振动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而5,6Hz振动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②黏蛋白5AC MRNA表达:5Hz振动组高于对照组(P<0.01),而6Hz振动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⑧胃黏膜形态:5,6Hz振动组大鼠胃黏膜上皮不完整,上皮及固有层细胞脱落.结论:5Hz和6 Hz的振动会导致大鼠胃黏膜损伤,黏液分泌减少,并且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应激的代偿效应.  相似文献   

5.
褪黑素对大鼠应激性溃疡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T)对大鼠应激性溃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浸水-束缚(WIR)应激实验复制大鼠应激性溃疡模型。应激前30 min,MT预防组和预防对照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MT(15 mg/kg)和等体积生理盐水。应激6 h后,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病变情况,对溃疡指数(U I)进行评分,同时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血流量,以及黏膜内氨基己糖和前列腺素的含量,并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WIR应激6 h后,与预防对照组比较,MT预防组大鼠胃黏膜病变明显减轻,U I显著降低(P<0 .0 1) ,胃黏膜血流得到改善,黏膜内氨基已糖和前列腺素的含量均见升高(P<0 .0 1)。结论:MT可有效预防急性胃黏膜损伤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MT增加胃黏膜血流,增加胃黏膜氨基己糖及前列腺素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心肌梗死过程中,由于组织的破坏,使血清中的蛋白结合己糖的含量发生改变。己糖是组成糖蛋白和氨基葡萄糖苷的主要成份。作者提出,在测定总己糖的同时,测定氨基葡萄糖苷(Γ-ΓAΓ)和己糖糖蛋白(Γ-ΓΠ)。其原理是,在浓硫酸存在下,二羟基甲苯和己糖产生颜色反应而定量测定之。试剂 (1)二羟基甲苯试剂:(A).浓硫酸60毫升,蒸馏水40毫升;(B).二羟基甲苯1.6克,溶于蒸馏水100毫升中;使用前,取(A)液7.5毫升,及(B)液1.0毫升,混合。 (2)1%十六烷氯吡啶((?),  相似文献   

7.
尿管型染色检查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尿沉渣检查除了红细胞、白细胞、结晶,管型报告对于肾病患者尤其重要。我们经过探索建立了一种简便、有效的管型染色检查方法。1材料与方法1.1试剂(1)Sternhe im er染液。Ⅰ液:20 g/L阿利新蓝8GX水溶液,Ⅱ液:15 g/L派若宁溶液。Ⅰ液和Ⅱ液各自过滤后以2∶1混合保存。(2)改良Ste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敏感的鹅膏毒肽致肝脏损伤的早期临床诊断生化指标。方法:选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个组(对照组和鹅膏毒肽低、中、高剂量组)。根据动物试验的LD500.3~0.6m g/kg染毒组剂量依次为0.1、0.3、0.5m g/kg,染毒后测定血清羟脯氨酸、氨基己糖含量。结果:中、高剂量染毒组大鼠血清羟脯氨酸、氨基己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血清羟脯氨酸、氨基己糖含量可以反映鹅膏毒肽对肝细胞的损伤情况,其可能是鹅膏毒肽中毒早期临床诊断的敏感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糖蛋白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它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的大多数血浆蛋白(除清蛋白外)和许多酶类及一些多肽类激素一样,都含有某些糖类。组成糖蛋白的糖类包括几种己糖、一些戊糖、己糖胺和己糖醛酸。许多糖蛋白的结构末端有涎酸(神经氨酸的 N-和 O-酰基衍生物),其中最常见的是 N-乙酰基神经氨酸。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肌性斜颈胸锁乳突肌细胞外基质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检测先天性肌性斜颈 ( 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 胸锁乳突肌细胞外基质胶原及糖胺聚糖 ( glycosaminoglyc ans,GAG) 的含量变化 , 探讨其与发病机制的关系 . 方法采用组织化学方法 Masson三色和严格电解质浓度的 Alcian blue染色 , 对 30例 CMT及 5例非 CMT小儿尸体胸锁乳突肌标本进行胶原和 GAG的检测 . 结果 CMT胸锁乳突肌胶原和 GAG含量比对照组高 , 有极显著性差异 ( P <0.01)。结论 CMT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可能与其胶原及GAG的含量显著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置入性导管形成细菌生物膜的状况,了解导管中的生物膜对ICU医院感染的影响,为寻求控制置入性导管细菌所致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ICU病房置入性导管,通过阿利新蓝与刚果红联合染色快速鉴定细菌生物膜形成,导管置入液体培养基中模拟液态持续流动的环境,观察导管内侧面形成的生物膜结构.结果:阿利新蓝-刚果红染色细菌生物膜呈深红色;导管材料内表面细菌附着并有纤维素样物质交联形成生物膜.附着的细菌主要有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杆菌及葡萄球菌等.结论:阿利新蓝染色法可用于快速检测细菌生物膜的形成,置入性导管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与ICU医院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张煜  江铭磊  卢仁泉  郭林 《检验医学》2014,29(9):889-892
目的探讨葡糖氨基葡聚糖(GAG)、丙二醛(MDA)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诊疗价值。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99例NHL患者和58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GAG、MDA水平,对其中20例滤泡型淋巴瘤(FL)患者化疗效果进行随访监测,并对测定结果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99例NHL患者血清中GAG和MD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在FL患者中升高尤为显著(P0.01)。20例FL患者随访测定GAG水平与疾病进展情况基本一致(符合率75%),而MDA的变化率与病情并不完全一致。结论 GAG和MDA在NHL诊断和疗效监测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颞下颌关节血流减少对关节软骨中氨基多糖(GAG)的影响。方法经兔一侧颈外动脉位注射硬化剂,减少该侧关节的血流量。应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关节软骨GAG的变化。结果血流减少使软骨GAG含量降低,随时间延长,GAG逐渐增加。结论颞下颌关节血流减少可引起软骨内GAG降低,这可能在颞下颌关节的骨关节病发生上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定量观测体外培养骺板软骨细胞合成蛋白多糖聚集体的变化,评价其不同代次生物学功能活性。方法:酶消化分离原代骺板软骨细胞,传代培养至第6代。改进的二甲基亚甲蓝(DMB)比色法测定各代细胞胞外基质的硫酸糖胺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含量,细胞-玻片甲苯胺蓝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原代软骨细胞具有最高的硫酸GAG分泌活性,(70±8)μg/cm2,至第3代则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降,(53±10)μg/cm2,第4代以后很低下;甲苯胺蓝染色显示原代细胞对甲苯胺蓝呈明显的红色异染反应,第3代异染反应明显减弱,第4代以后异染反应微弱,其结果与硫酸GAG含量变化相一致。结论:骺板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功能活性逐渐降低,第3代以后的细胞不适于作为骺板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和用于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15.
背景:镓是一种人体内非必需微量元素.体内实验已证实,镓可直接抑制骨溶解,阻止骨钙释放,增加骨中钙含量,作为一种新的治疗代谢性骨病的药物,其抗骨转化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硝酸镓对骨质疏松大鼠胶原和骨钙蛋白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9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n=20),显露双侧卵巢后缝合关闭腹腔;骨质疏松组(n=70),切除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两组各随机取8只采集血、骨标本观察雌激素缺乏性骨质疏松模型复制情况.造模后骨质疏松组(n=62)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骨质疏松对照组(n=16)生理盐水腹腔注射,3次/周;低剂量镓盐组(n=16)腹腔注射硝酸镓,3次/周;高剂量镓盐组(n=15)按2 mg/kg腹腔注射硝酸镓,3次/周;雌激素组(n=15)腹腔注射雌二醇,3次/周.治疗12周后,检测骨标本中骨胶原、骨钙蛋白和羟脯氨酸水平.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骨质疏松对照组胶原含量降低(P<0.05),氨基己糖和羟脯氨酸含量升高(P<0.05),硫酸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经镓盐及雌激素治疗后,胶原含量升高(P<0.05),氨基己糖和羟脯氨酸含量降低(P<0.05).高剂量镓盐组较低剂量镓盐组效果明显(P<0.05),与雌激素组效果相当(P>0.05).证实硝酸镓通过提高胶原含量,降低羟脯氨酸含量改善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状态,2 mg/kg硝酸镓可取得类似雌激素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陶凌晖  周强  李起鸿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3):3156-3157,T002
目的:定量观测体外培养骺板软骨细胞合成蛋白多糖聚集体的变化,评价其不同代次生物学功能活性。方法:酶消化分离原代骺板软骨细胞,传代培养至第6代。改进的二甲基亚甲蓝(DMB)比色法测定各代细胞胞外基质的硫酸糖胺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含量,细胞-玻片甲苯胺蓝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原代软骨细胞具有最高的硫酸GAG分泌活性,(70&;#177;8)μg/cm^2,至第3代则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降,(53&;#177;10)μg/cm^2,第4代以后很低下;甲苯胺蓝染色显示原代细胞对甲苯胺蓝呈明显的红色异染反应,第3代异染反应明显减弱,第4代以后异染反应微弱,其结果与硫酸GAG含量变化相一致。结论:骺板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功能活性逐渐降低,第3代以后的细胞不适于作为骺板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和用于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糖危象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变化及与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 选择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血糖患者96例,静脉泵入胰岛素0.1 U·kg1·h1,同时给予补液、对症治疗以及胃肠和静脉营养.检测高糖危象患者治疗前及病情缓解时(72 h)血清瘦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C)和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水平.另外选择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高糖危象患者治疗前SOD、TAC和瘦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而MDA和8-iso-PGF2a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高糖危象患者治疗后SOD、TAC和瘦素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MDA和8-iso-PGF2a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高糖危象患者治疗前瘦素与MDA呈显著正相关(r=0.38,P<0.05),治疗后瘦素与MDA和8-iso-PGF2a呈显著负相关(r1=-0.35,r2=-0.37,P均<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MDA和8-iso-PGF2α均为影响血清瘦素水平的显著因素.结论 高糖危象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明显下降,且与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对胃溃疡复发有较好疗效的健胃愈疡颗粒对溃疡黏膜乳腺癌相关肽和血小板活化因子表达的影响,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7在湘雅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SD大鼠110只,雌雄各半,随机抽签法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雷尼替丁组、健胃愈疡组,各20只;模型组30只。以Okabe改良法复制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假手术组仅以生理盐水代替乙酸注入玻管内。造模后24h,雷尼替丁组、健胃愈疡组大鼠分别灌服盐酸雷尼替丁和健胃愈疡颗粒(药物组成为:柴胡、党参、白芍、延胡索、白芨、珍珠层粉、青黛、甘草,湖南湘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药液10mL/kg,分别相当于2.70,1.62g/kg,1次/d。假手术组、模型组灌服蒸馏水10mL/kg。10d后各组中随机取出10只大鼠剖腹取胃(处死前大鼠禁食24h),90d时将模型组20只大鼠再分为模型复发组和模型非复发组,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非复发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白细胞介素1,1μg/kg;在注射48h,大鼠禁食24h后,剖腹取胃。观察其对胃溃疡大鼠胃黏膜氨基己糖及磷脂含量、溃疡指数和胃黏膜血流的影响,并用RT-PCR观察乳癌相关肽乳癌相关肽和血小板活化因子表达的变化。结果:实验动物11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组10,92d胃黏膜血流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健胃愈疡组同期胃黏膜血流均高于模型组(P<0.01)。②健胃愈疡组和雷尼替丁组10d溃疡指数均低于模型组(P<0.01,P<0.05);模型复发组、健胃愈疡组和雷尼替丁组92d溃疡指数均高于模型组(P<0.01);健胃愈疡组10,92d溃疡指数及复发率均低于雷尼替丁组(P<0.05,P<0.01)。③模型组10,92d氨基己糖和磷脂含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健胃愈疡组10,92d氨基己糖和磷脂含量均高于模型组和雷尼替丁组(P<0.01)。溃疡指数与氨基已糖、磷脂含量呈负相关(r=-0.957,-0.960,P<0.01)。④健胃愈疡组和雷尼替丁组10d乳癌相关肽mRNA表达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提高,血小板活化因子mRNA的表达下调(P<0.01),健胃愈疡组两指标表达变化较雷尼替丁组显著(P<0.01);模型复发组、健胃愈疡组和雷尼替丁组92d乳癌相关肽mRNA、血小板活化因子mRNA的表达同组10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模型组乳癌相关肽mRNA、血小板活化因子mRNA的表达同组10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健胃愈疡颗粒可提高乳癌相关肽mRNA及下调血小板活化因子mRNA的表达,影响胃黏膜氨基己糖及磷脂含量,可能是其促进溃疡愈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检查慢性肾盂肾炎(CP)158例和慢性肾小球肾炎(CGN)70例,分4组:第1组111例,CP无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第2组47例,CP有肾衰,第3组30例,CGN无肾衰;第4组40例,CGN有肾衰。第1、3组血浆肌酐<200μmol/L,第2、4组血浆肌酐>200μmol/L。各组均检测24h尿氨基多糖(glycosaminoglycanes.GAG)含量:利用卡巴吐法.和荷兰“Pierce”公司产试剂,用分光光度计Cop-46进行测量。对照组是20例健康人。检测结果20例健康人24h尿GAG含量为4094±0.2mg,第1组病人为8.55±0.38(n=111);第2组为9.48±0.89mg(n=47);第3组7.84±0.81mg(n=30);第4组9.68±0.52mg(n=40);均明显高于正常(P<0.001);而且第2组高于第1组,第4组高于第3组,即有肾衰组高于无肾衰组;同时也表明在发生慢性肾功能衰竭之前早已存在原排出GAG过多。众所周知,在GAG积集处(起初为透明质酸.以后为流田软骨素),可演活胶原纤维的形成过程,以促进伤口愈合或病灶纤维化。GAG合成发生在胶原合成之前。肾硬化早期在紧组织内就已有GAG积集,GAG是纤维化诱导剂。测定24h尿GAG含量,有助于检查CP和CGN的疗效评价,早把诊断肾硬化及判断CP和CGN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氨基胍甘草酸对D-半乳糖诱导大鼠体内醛糖还原酶活性、糖耐量和蛋白非酶糖基化反应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6/2005-09在暨南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实验室完成。选用6周龄清洁级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取15只为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次/d,持续8周;其余大鼠均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150mg/kg,1次/d×8周致病。D-半乳糖处理大鼠2周后,将大鼠按体质量均衡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氨基胍组和甘草酸组3组,然后继续腹腔注射D-半乳糖处理同时灌胃给予蒸馏水、氨基胍和甘草酸穴浓度均为30g/L雪300mg/kg灌胃,1次/d×6周;实验结束时,观察氨基胍和甘草酸对D-半乳糖诱导大鼠体内醛糖还原酶活性、糖耐量和蛋白非酶糖基化反应的作用。结果:实验动物6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没有有脱失。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半乳糖处理大鼠出现糖耐量减退、糖基化产物(包括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和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增高以及红细胞内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强(P<0.01)。②氨基胍组与模型组比较,2h血糖显著降低,可拮抗D-半乳糖诱导的糖耐量减退(P<0.01);甘草酸对糖耐量减退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差异未见显著性意义(P>0.05)。③氨基胍和甘草酸,均可抑制D-半乳糖诱导的醛糖还原酶活性增高(P<0.01,0.05);氨基胍能明显降低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含量,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甘草酸则对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含量的影响不大,差异均未见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氨基胍和甘草酸均能抑制D-半乳糖诱导大鼠体内增高的醛糖还原酶活性,氨基胍对D-半乳糖诱致的大鼠糖基化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甘草酸对大鼠糖基化反应未见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