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研究灵黄护肝胶囊对动物免疫功能、微循环的影响及抗炎作用、抗应激能力。[方法]用灵黄护肝胶囊预防性给药若干天后,用碳粒廓清法测定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测定免疫器官的脏器系数;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检测其对小鼠耳廓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用二甲苯致耳肿胀法及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法检测其抗炎作用;用耐缺氧实验检验其对动物抗应激能力的影响。[结果]灵黄护肝胶囊能增强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能促进小鼠耳廓微循环的灌注量;能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及大鼠急性足肿胀,并能增强小鼠抗应激能力。[结论]灵黄护肝胶囊具有提高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抗炎、提高抗应激能力等作用。  相似文献   

2.
脏器微循环,是指各脏器的循环系统对细胞代谢最有关系的循环单位而言。微循环也可说是既能顺利调节各脏器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又易受到全身损害的循环系统。特别是胰腺,系由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构成,在外分泌组织中又混有内分泌细胞集合而成的胰岛(郎格罕氏岛),为一构造特异的脏器;且其位子腹腔内背侧,不便研究,故其微循环尚未搞清。作者等用大白鼠胰腺,对胰微循环及微血管构造进行了研究;对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PI)的作用,从微循环动态及超微形态方面探讨了其相关性。 胰微血管构造及循环动态  相似文献   

3.
古妮娜  张丹 《医学综述》2015,(5):873-875
正常的血流灌注是保证人体生理功能的一个必要条件。活体微循环的监测对于了解脏器功能、诊治疾病、研究疾病机制和药物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作用。该文就几种活体微循环监测技术,如正交偏振光谱技术、侧流暗视野成像技术、激光多普勒成像技术、近红外线光谱成像技术、脉搏血氧测定监测技术等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研究大鼠微循环障碍过程中室温的影响。实验表明室温分别在15℃、18℃和21℃时,各脏器微循环血流量均有明显的差异。同时,实验证明室温变化不仅仅影响外周的微循环而且对内脏的微循环也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静脉皮瓣术后早期微循环重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皮瓣在临床应用有成功的报道,但其成活机理尚不清。为了明确其机理,作者等用兔耳制成皮瓣模型,采用组织窗活体观察、微循环图像微机处理、微循环与心电同步观察、墨汁灌注活体观察等手段,研究了静脉皮瓣术后早期(7d)微循环的重建与灌注方式,发现术后2h即恢复了静脉血流,术后4h毛细血  相似文献   

6.
休克是由多种致病因子(物理、化学、精神、微生物)作用于机体后造成组织灌注不足引起的一组微循环障碍综合征.微循环障碍时,有效血容量减少,血流缓慢,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不足,血液粘滞,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导致组织缺血、缺氧、酸中毒、细胞坏死和凋亡,产生一系列生理紊乱.现代医学休克的解释为持续性的、血液灌注不足的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的亚临床病变.按其病因和临床特点,属于中医学"厥脱"范畴,是"厥"和"脱"的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部分体外循环中对犬红细胞形态的影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了观察,见多数红细胞仍保持正常形态,少数表面圆滑性变差,证实在体外循环中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保护红细胞的正常形态,这对改善体外循环中微循环的灌注,保护脏器的功能,减少血液细胞成分的破坏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休克是由多种致病因子(物理、化学、精神、微生物)作用于机体后造成组织灌注不足引起的一组微循环障碍综合征。使有效血容量减少,血流缓慢,回心血量不足,心输出量不足,血液粘滞,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导致组织缺血缺氧,酸中毒,细胞坏死和凋亡,产生一系列生理紊乱。因此,对于休克的现代医学解释为持续性的、血液灌注不足的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的亚  相似文献   

9.
在全外循环中,应用瞬间高流量灌注法,为7例病人施行心内直视手术。CPB期间灌注压均在10-12kPa,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均自动复跳。术后无1例出现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的并发症。此法可产生类似搏动性血流的效果。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液淤滞,促进淋巴回流,保证重要器官的灌注,保护其功能,减少DPB术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静脉皮瓣术后早期微循环重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采用兔耳窗活体微循环观察、微循环图像处理、微循环与心跳同步观察等手段,研究了静脉皮瓣术后早期微循环的重建与灌注方式,发现术后2d内静脉皮瓣有两种血流灌注方式:(1)静脉血以潮汐方式,经小静脉、细静脉逆行灌注毛细血管网。(2)静脉血经动,静脉吻合支流入动脉系统,再由小动脉、细动脉端灌注毛细血管网。24h后第一种灌注方式逐渐减弱,48 h后完全依赖第二种方式进行组织灌注,保证了正常组织供血需要。  相似文献   

11.
微循环是循环系统的最基本单位,它向全身各脏器组织运送氧气及营养物质,排出代谢产物,并调节细胞组织的内环境。正常的微循环状态是保证各脏器能执行其正常功能的先决条件,所以对微循环的全面了解,有助于认识疾病,提高疗效,目前微循环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十分重视的课题。自1963年wiedef hielm将电视技术应用于研究微循环这一领域以来,又陆续采用光电扫描法、图象剪切法等来测量微血管的管径,由于研究手段不断的改进,  相似文献   

12.
叶帆  李明星 《医学综述》2012,18(14):2263-2266
超声造影(CEUS)目前已成为定量研究实质脏器血流灌注的新手段。如何监测由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引起的肾损害及经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是一项重要的临床课题,而CEUS及其定量分析技术能反映肾皮质血流灌注特点及监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后肾皮质微循环的变化规律。现就实时CEUS在诊断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评价其治疗疗效中的作用予以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用救脱Ⅰ号注射液和多巴胺及生理盐水分组治疗肠系膜动脉夹闭(SMAO)型休克家兔。考查微动脉管径,毛细血管网交点,微循环血液流态,及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五项指标。结果显示,救脱Ⅰ号能显著改善SMAO休克家兔的微循环障碍,扩张微血管,促进毛细血管床的开放,改善血液和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从而使休克得以纠正。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直接介入治疗是目前首选的措施,但仍有部分患者不能获得良好的心肌再灌注,因此,如何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心肌灌注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微循环血栓栓塞、微循环炎症水肿、微循环血管痉挛等因素所造成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心肌灌注不良的主要机制。抗血小板治疗、抗炎治疗及血栓抽吸等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降低无复流和慢血流的发生率,改善心肌再灌注。  相似文献   

15.
休克是一种由于组织灌注不足为特征的综合征,具体说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创伤、感染、低血容量、心源性和过敏等)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的急性微循环障碍,组织和脏器灌注不足,组织与细胞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和器官功能受损为特征的综合征,是一序贯性变化,从亚临床变化发展成为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对胃肠功能紊乱(FGID)模型大鼠多脏器微循环的影响,研究电针刺激对FGID模型大鼠胃肠功能的调理作用,并通过比较、分析电针对大鼠胃、肠、肝、脑各脏器微循环所产生影响的差异,初步探讨穴位内脏效应的规律。方法:使用电针治疗仪对GID模型大鼠足三里穴进行刺激,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同步监测胃、十二指肠、肝、脑等脏器表面微循环,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针GID模型大鼠足三里穴可以明显改善胃、肠表面微循环状况,增加其微循环血流量,并在停针后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对肝、脑微循环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足三里穴进行电针刺激能够有效调节FGID模型大鼠胃、肠道微循环,对胃肠功能紊乱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并且对胃、肠两脏器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显示出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微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in H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12):940-941
一、微循环灌注障碍北京安贞医院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计对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各阶段的皮肤和骨骼肌微循环灌注量(PU)进行检测,探讨患者术中PU值的变化规律和麻醉药对PU值的影响。结果发现,麻醉药异丙酚降低组织PU值较乙托咪酯显著,因此,在心功能较差的患...  相似文献   

18.
血液微循环灌注机理的研究李贵生(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天津300020)采用首创的显微高速动态图像分析系统SP-2000,以动物体内微循环为主要实验对象,研究了血液对微循环灌注机制。(1)血细胞流变特性及其对微循环灌注的影响:血...  相似文献   

19.
严重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蓉 《当代医学》2011,17(18):105-106
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创伤性休克病情危重,变化迅速,死亡率高,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是成功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的治疗及预防。方法:64例重症心肌炎,有8例合并3个以上脏器功能损害,给予改善心肌缺氧和微循环,清除自由基,抗感染从而阻止肿瘤坏死因子(TNF)、血浆内皮素(ET)的形成。结果:本组治愈6例,死亡2例,在治疗初始就注意保护各脏器功能,防止MODS发生,疗效满意。结论:重症心肌炎并发MODS主要因素是脏器灌注不足,血细胞超氧歧化酶(SOD)降低,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OP增高,TNF、EI升高,引起微循环障碍,组织脏器缺氧加重。造成M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