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治疗老年抑郁症比较理想的药物.方法:将6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疗程6周.观察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疗效相当,而其不良反应明显低于阿米替林.结论:帕罗西汀是治疗老年抑郁症较为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张军勐  刘立芳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3):1498-1499
目的:比较米氮平与多虑平治疗老年期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老年期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以米氮平与多虑平治疗,疗程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6、8周末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比较两者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者抗抑郁效果相当,米氮平药物不良反应少而轻.结论:米氮平是治疗老年抑郁症的安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文拉法辛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 0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研究组口服文拉法辛治疗,对照组口服西酞普兰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文拉法辛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疗效相当,但前者起效更快,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 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西酞普兰相当,且起效较快,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西酞普兰与舍曲林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两者在治疗抑郁症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抑郁症64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抑郁症患者.西酞普兰20mg/d为起始剂量,最大剂量60 mg/d,平均(39.63±8.53)mg/d.舍曲林起始剂量50 mg/d,用药范围50~200mg/d,...  相似文献   

5.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疾病,其患病率、复发率及死亡率均较高,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其社会功能,而且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国外将疗效欠佳的抑郁症分为3种,即治疗不敏感性抑郁症、难治性抑郁症与顽固性抑郁症,在国内则笼统都称为难治性抑郁症(treatment refractory depression,TRD)[1].通常采用的TRD的标准常在分级2~4波动,5级为顽固性抑郁症[2].  相似文献   

6.
抑郁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保有残留症状或者转变为慢性.WHO有关全球疾病总负担的统计显示,1990年抑郁症排在第5位;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的疾病负担将上升到第2位,列在冠心病之后.有关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量研究资料提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弥散张量成像(DTI)在精神领域的大量应用,一些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脑白质损伤,这提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或与白质损害有关.本文对抑郁症患者的脑白质损伤情况及其发生的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明确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的精神卫生保健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老年抑郁症就是重要的问题之一.现将老年抑郁症的病因及护理干预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浆游离氨基酸及白细胞介素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选取76例抑郁症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时期的76名健康同龄人为对照组,将两组人员的血浆游离氨基酸及白介素分别检测及比较,同时将观察组中不同抑郁程度的抑郁症者进行比较,并以Logistic分析将检测指标与抑郁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血浆游离氨基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浆白介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症患者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内源性与外源性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经Logistic分析显示上述血浆检测指标均与抑郁症有密切的关系。结论:与正常人相比抑郁症患者的血浆游离氨基酸偏低而血浆白介素水平偏高,其偏离程度与抑郁症程度呈正湘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及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441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154正常对照(对照组),采用早年创伤问卷简表评估早年创伤情况,贝克抑郁自评问卷相关条目评估自杀倾向,运用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和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早年创伤与抑郁症及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的相关性.结果 抑郁症组与对照组情感虐待分量表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情感虐待分(β=0.410,P<0.001)和贝克抑郁自评问卷总分(β=0.134,P<0.001)进入最终的回归方程,方程的预测准确率为81.1%.结论 抑郁症患者有较多早年情感虐待经历;早年情感虐待经历与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密切相关,可能增加患者自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张玲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3):1560-1560
目的:比较文拉法辛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文拉法辛与帕罗西汀治疗,疗程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评定临床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文拉法辛与帕罗西汀疗效及不良反应相当.  相似文献   

11.
重度抑郁症是高度异质性的精神疾病,具有复杂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遗传倾向、环境因素以及生物系统在重度抑郁症的发病中起作用.肠道菌群作为胃肠道生态系统共生的微生物,可通过肠-脑轴双向交流信息系统与宿主相互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重度抑郁症的发病相关.本文就肠道菌群与重度抑郁症的关系及在重度抑郁症治疗中作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是一全球性的精神问题,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复发率、死亡率、致残率.在2008年关于"全球疾病负担的十个事实"中提到全世界约有1.2亿人罹患抑郁症,患者人数预计还将继续上升,每年有85万人的死亡与抑郁有关.在我国已有超过2600万的人患有抑郁症,约10%~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1].虽然人们对抑郁症的研究从未间断,对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阐明.目前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从最早的单胺类假说逐渐转向神经内分泌一免疫系统的研究.本文将对近年来抑郁症与免疫炎症相关研究做一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抑郁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随机观察66例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临床特点.结果脑梗死后抑郁症与患者年龄、梗死部位、范围、并发症及基础疾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陶冶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4):1654-1654,1666
目的:评价文拉法辛与盐酸曲唑酮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文拉法辛组(32例)、盐酸曲唑酮组(28例),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起效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文拉法辛与盐酸曲唑酮治疗抑郁症疗效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文拉法辛起效较盐酸曲唑酮快,不良反应少于盐酸曲唑酮,依从性好.结论: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优于盐酸曲唑酮.  相似文献   

15.
抑郁症与中医"郁证"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结合古代文献及临床研究,从文献记载和临床症状、病因病机等方面论述抑郁症与郁证的差异及共性.认为中医"郁证"本身含有两层含义,一为以病机而立病名,二为情志之病,中医有关抑郁症的描述只见于后者,而且有关抑郁症的描述也在多种中医病名的症状群中出现,因此抑郁症与郁证二者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并提出抑郁症中医辨证应以虚证为纲,结合临床观察,以益肾补虚为大法治疗抑郁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心理治疗联合帕罗西汀及尼尔雌醇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方法 将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80例随机分成2组,其中研究组为心理治疗联合帕罗西汀20mg,1次/d,早晨与食物同服,同时每月服用1次尼尔雌醇,2mg/次.对照组仅服药治疗,服药与研究组相同.2组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价抑郁程度,采用副反应量表评价不良反应.结果 2组均对围绝经期抑郁有疗效,但研究组疗效更佳(P<0.05,P<0.01).结论 心理治疗联合帕罗西汀及尼尔雌醇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首发女性抑郁症与健康人血清IL-2及IL-6含量的差异.方法:对92例女性抑郁症患者和94名女性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L-2及IL-6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进行检测比较.结果:抑郁症患者血清IL-2及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L-2及IL-6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18.
抑郁症或称抑郁障碍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精神性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1],它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国内已有研究证明高神经质、内倾、高社会依赖性、自律自责性、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及负性生活事件为抑郁障碍的高危易感因素[2].随着脑功能研究的进展,许多研究开始关注于脑的信息,将脑电引入到抑郁症研究中以观察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的脑电区别.目前静息脑电的研究已经为抑郁症发病机制的探索及其临床诊治评估提供了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将对抑郁症静息脑电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米氮平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聂文燕  陈伟  王轶 《重庆医学》2004,33(9):1380-1381
目的评价米氮平与阿米替林对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将50例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米氮平和阿米替林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6周末分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体评定量表(CGI-SI)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 结果米氮平与阿米替林总体疗效相似,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米氮平组治疗第一周就起效.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HAMD量表均有极其显著差异(P<0.01),米氮平组的不良反应少于阿米替林组.结论米氮平和阿米替林对抑郁症临床疗效相似,但米氮平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可作为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20.
抑郁症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大多数缺乏自信和自尊,低自尊和抑郁关系密切[1].应付方式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2-4],应付方式与抑郁症存在一定的关系.国内外关于抑郁症患者的应付方式与自尊之间的关系研究很少,本研究对此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