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究窄带光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肠镜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临床缓解期患者的黏膜血管形态(mucosal vascular pattern, MVP)分型对组织学愈合和临床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潍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42例临床缓解期UC患者被纳入研究并接受肠镜检查,采集白光和NBI内镜图像并进行活组织检查,依据白光下图像进行梅奥内镜评分(Mayo endoscopic score, MES),根据NBI下黏膜血管形态进行MVP分型,使用Nancy指数(NI)评估组织学愈合情况并对患者随访1年。计算MES和MVP分型与组织学愈合及复发的Spearman相关系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应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白光与NBI内镜诊断临床缓解期UC组织学愈合的准确性。结果 根据MVP分型标准,将142例UC患者进行分型,其中47例定义为清晰,63例定义为模糊,32例定义为不可见。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BI内镜下MVP分型与组织学愈合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549, P<0.001),MES与组织学愈合之间具有中度相关性(r=0.462, P<0.001);NBI内镜下MVP分型与临床复发之间具有中度相关性(r=0.451,P<0.001),MES与临床复发之间具有中度相关性(r=0.352,P<0.001)。NBI判断临床缓解期UC组织学愈合的AUC为0.809(95%CI:0.738~0.879),灵敏度84.6%(77/91),特异度64.7%(33/51),优于白光内镜,其AUC为0.763(95%CI:0.678~0.848),灵敏度81.3%(74/91),特异度66.7%(34/51)。结论 NBI内镜下MVP分型可以预测UC患者临床缓解期的组织学愈合,且优于白光内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窄带光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肠镜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不同黏膜血管形态(mucosal vascular pattern,MVP)分型对UC患者肠黏膜炎症和血管生成的预测价值。方法2012—2015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42例UC患者被纳入研究并接受NBI肠镜检查,NBI模式下对存在病变的肠段进行图像采集,并至少活检1块组织用于病理学分析。所有NBI图像经2位内镜医师讨论达成一致后,对MVP做出分型。采用结肠炎组织学评分标准对黏膜炎症程度进行0~4级的分级评分;血管内皮标记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通过每视野血管计数对微血管密度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对黏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程度进行半定量分析。所有组织学指标由同一位不知道具体内镜相关资料的病理医师进行评价。结果42例UC患者的119处结肠或直肠肠段根据NBI肠镜下MVP分型标准,其中34处肠段被定义为清晰,58处肠段被定义为模糊,27处肠段被定义为消失。NBI肠镜下MVP分型与黏膜炎症程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824,P<0.001)。MVP从清晰型、模糊型至消失型,黏膜的微血管密度(P<0.001)和VEGF表达水平(P<0.001)均呈现出显著递增的趋势。黏膜活检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和VEGF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961,P<0.001)。结论NBI肠镜下MVP分型可以预测UC患者的黏膜炎症程度和血管生成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窄带光成像(NBI)肠镜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不同黏膜血管形态(MVP)分型对UC患者肠上皮增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且接受NBI肠镜检查的42例UC患者,采集所有患者普通白光和NBI模式下119个结直肠病变的图像,并至少取1块病变组织用于病理学分析。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内镜图像随机分配至1位内镜医师(副主任医师),对肠黏膜组织的MVP分型和梅奥内镜评分(MES)做出判断。采用结肠炎组织学评分标准对肠黏膜炎症程度进行0~4级评分,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析判断黏膜上皮Ki-67表达分布和表达程度。采用Student-Newman-Keuls(SNK)-q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C患者的NBI肠镜下MVP分为清晰型、模糊型和消失型,根据黏膜表面腺管形态,消失型又分为隐窝开口亚型和绒毛亚型。NBI模式下MVP分型与普通白光模式下MES标准呈正相关(r=0.80,P<0.001)。MVP模糊型、消失型、消失型隐窝开口亚型、消失型绒毛亚型病变的Ki-67染色指数均高于MVP清晰型病变(30.3±12.8、45.9±12.5、45.5±12.1、46.3±13.1比15.6±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均P<0.001);MVP消失型、消失型隐窝开口亚型、消失型绒毛亚型病变的Ki-67染色指数均高于MVP模糊型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均P<0.001)。NBI肠镜下不同MVP分型与Ki-67表达分布呈正相关(r=0.49,P<0.001)。组织学炎症程度为2、3、4级的Ki-67染色指数高于1级(28.8±10.9、40.2±11.6、49.5±10.3比17.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均P<0.001);组织学炎症程度为3、4级的Ki-67染色指数高于2级,组织学炎症程度为4级的Ki-67染色指数高于3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均P<0.001)。Ki-67表达分布与组织学炎症程度呈正相关(r=0.56,P<0.001)。结论NBI肠镜下MVP分型可间接预测UC患者肠上皮增殖活性,肠上皮增殖活性可能与黏膜炎症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窄带光成像(NBI)肠镜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不同黏膜血管形态(MVP)分型对UC患者肠上皮增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且接受NBI肠镜检查的42例UC患者,采集所有患者普通白光和NBI模式下119个结直肠病变的图像,并至少取1块病变组织用于病理学分析。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内镜图像随机分配至1位内镜医师(副主任医师),对肠黏膜组织的MVP分型和梅奥内镜评分(MES)做出判断。采用结肠炎组织学评分标准对肠黏膜炎症程度进行0~4级评分,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析判断黏膜上皮Ki-67表达分布和表达程度。采用Student-Newman-Keuls(SNK)-q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C患者的NBI肠镜下MVP分为清晰型、模糊型和消失型,根据黏膜表面腺管形态,消失型又分为隐窝开口亚型和绒毛亚型。NBI模式下MVP分型与普通白光模式下MES标准呈正相关(r=0.80,P<0.001)。MVP模糊型、消失型、消失型隐窝开口亚型、消失型绒毛亚型病变的Ki-67染色指数均高于MVP清晰型病变(30.3±12.8、45.9±12.5、45.5±12.1、46.3±13.1比15.6±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均P<0.001);MVP消失型、消失型隐窝开口亚型、消失型绒毛亚型病变的Ki-67染色指数均高于MVP模糊型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均P<0.001)。NBI肠镜下不同MVP分型与Ki-67表达分布呈正相关(r=0.49,P<0.001)。组织学炎症程度为2、3、4级的Ki-67染色指数高于1级(28.8±10.9、40.2±11.6、49.5±10.3比17.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均P<0.001);组织学炎症程度为3、4级的Ki-67染色指数高于2级,组织学炎症程度为4级的Ki-67染色指数高于3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均P<0.001)。Ki-67表达分布与组织学炎症程度呈正相关(r=0.56,P<0.001)。结论NBI肠镜下MVP分型可间接预测UC患者肠上皮增殖活性,肠上皮增殖活性可能与黏膜炎症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严重度分型与内镜、病理分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严重度分型与病变范围及内镜、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0月住院确诊的UC患者,采用分级的方法描述UC的临床严重程度及内镜、病理组织学特点。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轻度UC(112例)病变范围多见于直肠及左侧结肠,中度UC(56例)以左侧结肠炎及广泛性结肠炎为主,重度UC(18例)以广泛性结肠炎为主(X^2=26.079,P〈0.01);患者临床严重度分级与病理组织学分级(r=0.520,P=0.000)、内镜分级(r=0.169,P=0.012)均呈正相关性;在临床完全缓解的88例中,肠镜及组织学分级为0级分别仅有21、24例,临床完全缓解和结肠镜分级为0级的21例中,10例组织学仍有Ⅰ级的改变。结论UC患者病变范围、内镜分级及活检黏膜的病理组织学分级能反映UC的活动性和严重性.在疗效评价中.组织学分级优于肠镜分级.肠镜分级优于临床分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普通白光内镜(white light imaging WLI)、光学内镜(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 NBI)与染色内镜(Lugol’s碘液染色)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门诊疑似食管黏膜病变患者81例,顺次在普通白光内镜、NBI和Lugol’s碘染观察后,记录病变的部位、大小、数量、范围、黏膜形态等,并进行NBI及Lugol’s碘染分级,对所有阳性病灶进行病理组织学取材。将所有数据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光学内镜和染色内镜均能更加清晰显示病灶范围及大小,提高活检准确性及病变检出率,且对于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相似,均能优于单纯普通白光内镜检查。[结论]本文探讨光学内镜与染色内镜对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结合内镜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存在反复出现上消化道症状持续3年以上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NBI内镜组与白光内镜组(各80例),其中白光内镜组患者给予普通白光内镜检查,NBI内镜组患者给予NBI结合内镜检查,根据相关内镜图像评分标准,对比两组患者内镜图像清晰度,并根据病理检查结果评估比较两组早期胃癌及胃癌病变检出准确率。结果 NBI内镜组发现病灶100处,其中13处癌性病变,87处为非癌性病变;白光内镜组发现病灶98处,其中10处为癌性病变,88处为非癌性病变。NBI内镜组在病变轮廓、微血管形态及胃小凹形态方面的内镜图像清晰度明显优于白光内镜组(P 0.05)。NBI内镜组诊断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病灶符合率(97.00%)、敏感性(97.80%)均明显高于白光内镜组的52.04%、55.17%(P均0.05),而两组诊断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特异性分别为88.89%、4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BI结合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26),白光内镜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差(kappa=0.026)。结论针对消化内科中存在反复上消化道症状持续3年以上患者给予NBI结合内镜检查,操作简单且安全有效,准确辨别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同时,提高活检病理检查准确率,对于尽早诊断并及时治疗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 PLR)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Mayo内镜下评分(Mayo endoscopic score, MES)的相关性。比较NLR、PL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独立及联合评价内镜活动度的效能。[方法]收集2016-01-2019-06期间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UC患者205例(内镜活动期UC 150例,内镜缓解期UC 55例)和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205例。收集纳入对象的一般临床信息及NLR、PLR、CRP及结肠镜MES等结果。[结果]UC组患者NLR、PLR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内镜活动期UC患者NLR、PLR高于内镜缓解期患者;NLR、PLR均与MES、CRP、WBC呈正相关;NLR、PLR区分内镜活动期UC与内镜缓解期UC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05(灵敏度77.3%、特异度60%)、184.77(灵敏度35.3%、特异度90.9%);虽然NLR、PLR独立预测UC内镜活动度的预测效能不如CRP,但是NLR、PLR联合CRP后预测效能较NLR、PLR独立预测时均有提高。而且CRP+NLR、CRP+NIR+PLR预测效能高于CRP独立预测效能,CRP+NLR预测内镜活动度的效能最高。[结论]NLR、PLR均可区分内镜活动期UC与内镜缓解期UC,且与MES、CRP、WBC呈正相关,NLR预测效能优于PLR。NLR、PLR独立预测UC内镜活动效能不如CRP,CRP联合预测效能较独立预测时均有提高,NLR联合CRP预测内镜活动度的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NBI放大内镜联合EUS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检查的94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在进行普通白光内镜检查的基础上进行NBI放大内镜结合超声内镜检查,记录早期食管癌在普通白光内镜、NBI放大内镜模式下的不同表现,同时根据术后病理检查标准,确定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在不同内镜模式下的检出情况及EUS检查对食管病变浸润深度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94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经普通白光内镜模式、NBI放大内镜模式及病理检查共发现病灶107处,其中癌前病变43例,食管炎症53例,早期食管癌9例,食管癌侵及肌层2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经NBI放大内镜检出率(86.54%),显著高于经普通白光内镜检出率(67.31%)(P 0.05);普通白光内镜下,共发现77处食管病灶,包括黏膜发红34例,黏膜发白27例,红白相间16例;其中Ⅱa型17例,Ⅱb型18例,Ⅱc19例,Ⅱa+Ⅱc型23例; NBI放大内镜下,共发现97例食管病灶,呈IPCL改变,其中Ⅳ、Ⅴ1、Ⅴ2型92例,Ⅴ3、Ⅴn型5例;食管病变经EUS判定发现癌前病变28个,黏膜内癌2个,黏膜下癌7个,侵及肌层癌2个,其中癌前病变经EUS判定的敏感性为93.33%、特异性为81.82%、准确性为90.24%;黏膜内癌+黏膜下癌经EUS判定的敏感性为77.78%、特异性为87.50%、准确性为85.37%。结论 NBI放大内镜联合超声内镜检查有利于清晰显示食管黏膜形态及血管网分布情况,提高了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同时准确判断食管病变浸润深度,为临床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通过现有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内镜评分评估UC患者肠道黏膜状态,并探讨UC内镜评分与临床疾病活动度及组织学活性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9月于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行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的152例患者的内镜检查结果,使用梅奥内镜子评分(Mayo endoscopic score,MES)、改良Baron评分(modified Baron score,MBS)、内镜活动指数(endoscopic activity index,EAI)、Sutherland指数(Sutherland index,DAI)、Rachmilewitz内镜指数(Rachmilewitz endoscopic index,REI)、Lemann内镜指数(Lemann endoscopic index,LEI)、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严重度指数(ulcerative colitis endoscopic index of severity,UCEIS)这7种UC内镜评分进行评分,并计算各内镜评分与部分Mayo评分和Truelove-Witts疾病严重分级2种临床活动度评分及Nancy指数、Robarts组织病理学指数、Geboes评分这3种组织学评分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并比较各内镜评分在观察者间的一致性。 结果 除DAI与Truelove-Witts分级相关性较弱(r=0.469,P<0.001)外,其余内镜评分与临床活动度评分均呈显著的中度正相关(P<0.001),但各内镜评分与3种组织学评分的相关性均较弱(P<0.001)。除MBS在观察者间一致性中等外,MES、DAI、LEI观察者间一致性较差,UCEIS、EAI、REI观察者间一致性更差(P<0.001)。 结论 各内镜评分与UC的临床评分呈显著的中等正相关,与组织学评分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弱相关,但内镜下达缓解的患者其黏膜组织学炎症可能持续存在,故在黏膜愈合的基础上尚需关注组织学愈合。7种内镜评分在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均较低,重复性欠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醋酸染色结合普通窄带成像(NBI)内镜观察对大肠新生性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的预测能力.方法 105例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诊断大肠新生性病变148个,分别用普通白光、单一NBI及醋酸染色结合NBI的方法观察,根据腺管形态分型、微血管形态分型、黏膜白化时间预测病变为肿瘤性或非肿瘤性,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判断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 醋酸染色结合NBI对大肠肿瘤性病变诊断的总符合率为91.2% (135/148),明显高于普通白光内镜的79.1%(117/148) (x2=8.649,P=0.003),高于单一NBI的86.5%(128/148),但醋酸染色结合NBI与单一N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71,P=0.196).醋酸染色结合NBI的腺管形态分型、微血管形态分型、黏膜白化时间鉴别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的敏感度分别是90.6%、94.1%、88.2%,特异度分别是90.5%、85.7%、92.1%,准确率分别是90.5%、90.5%、89.9%.结论 醋酸染色结合NBI对鉴别大肠肿瘤性或非肿瘤性病变具有可靠的诊断价值,可以初步判断病变的病理类型,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和预后的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大肠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240例行肠镜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做好肠道准备,先进行常规白光内镜检测,再做NBI检查,且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病理学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图像清晰度,分析两种检测方法与病理学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经过对病变的腺管开口形态和表面毛细血管形态进行观察,NBI检测方法的图像清晰度的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白光内镜检测方法,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BI诊断对早期大肠癌诊断的预测准确度为92.9%(223/240)、敏感度97.0%(160/165)、特异性84.0(63/75)、阳性预测值93.0%(160/172)、阴性预测值92.6%(63/68);常规白光内镜诊断对早期大肠癌诊断的预测准确度为77.1%(185/240)、敏感度78.8%(130/165)、特异性73.3%(55/75)、阳性预测值86.7%(130/150)、阴性预测值61.1%(55/90);经过比较,NBI检测方法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常规白光内镜检测方法,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不仅显著提高了图像清晰度,而且显著提高了诊断早期大肠癌患者的准确度、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在指导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和白光内镜、放大内镜在判断溃疡性结肠炎(UC)严重程度中的一致性和互补性.方法 确诊的125例UC患者经白光内镜和EUS检查,其中51例行放大内镜检查.根据白光内镜黏膜形态、放大内镜腺开口进行分级,比较各分级下内镜超声测得的肠壁总厚度.结果 白光内镜下判断UC炎症程度:重度16例、中度46例、轻度44例、缓解期19例,EUS测得肠壁总厚度分别为(5.903±1.551 )mm、(4.673±1.235 )mm、( 3.756±1.322) mm、(3.464±0.970) mm,除轻度与缓解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组别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大内镜下根据UC炎症程度分为,绒毛状结构(9例)、典型珊瑚礁状结构(9例)、重度珊瑚礁状结构(8例)、规则腺开口(13例)、上皮微小缺损(6例)、小黄色斑(6例),肠壁总厚度分别为(5.701 ±0.941) mm、(5.518±0.581) mm、(5.181±0.751)mm、(3.763±0.659) mm、( 3.587±0.461) mm和(2.505±0.330 )mm,除上皮微小缺损与规则腺开口、典型与重度珊瑚礁状结构和绒毛状结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组别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内镜评估黏膜深度,小黄色斑(6/6)、规则腺开口(10/13)多位于黏膜层,而重度珊瑚礁状结构(8/8)病变均浸润至固有肌层.结论 EUS对判断UC炎症程度及浸润深度和白光内镜、放大内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可达到辅助或替代放大内镜判断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显微内镜(HRME)评估临床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黏膜愈合的诊断价值。 方法 随机选择30例UC患者,采集HRME图像,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制定HRME评估结肠黏膜状态的诊断标准。再对67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先行标准内镜评估结肠黏膜状态并获取活检标本,再对标本采集HRME图像。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标准内镜与HRME评估溃疡性结肠黏膜愈合的准确性。 结果 根据腺体形态、腺体排列方式、腺体开口及炎细胞浸润等指标制定HRME评估UC黏膜状态的标准,分为0~3级共4个级别。67例患者113个位点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标准内镜评估UC患者黏膜愈合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468%(21/47)、9091%(60/66)、7778%(21/27)、6977%(60/86),与病理结果比较,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379(P<005);HRME成像评估UC患者黏膜愈合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23%(41/47)、9545%(63/66)、9318%(41/44)、9130%(63/69),与病理结果比较,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835(P<005)。 结论 HRME可对UC患者结肠黏膜实现实时虚拟病理组织成像,评估黏膜愈合的准确性优于标准内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不同内镜方法在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方面的临床价值。 方法 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行白光内镜检查拟诊早期食管癌的患者,依次采用窄带成像(NBI)放大内镜(分别使用IPCL分型和B分型方法)、超声内镜判断浸润深度,随后碘染取活检,其中活检病理提示中-重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期食管癌的患者,以及虽然活检病理提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但白光或者NBI内镜高度提示食管癌的患者接受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治疗,最终病理(活检及手术病理的最高诊断)确诊为早期食管癌的患者共54例,针对这部分患者使用Kappa值统计上述不同内镜方式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准确性。 结果 NBI放大内镜下B分型与最终病理一致性好(Kappa=0.802),白光内镜(Kappa=0.596)和NBI放大内镜下IPCL分型(Kappa=0.601)与最终病理具有中等一致性,超声内镜与最终病理的一致性较差(Kappa=0.132)。在判断早期食管癌M1~M2浸润方面,B分型的准确率最高(86.7%,26/30),其次为白光内镜(76.7%,23/30)和IPCL分型(73.3%,22/30),超声内镜的准确率最低(30.0%,9/30),并且其过度判率最高(70.0%,21/30);在判断早期食管癌M3~SM1浸润方面,B分型的准确率最高(89.5%,17/19),其次为IPCL分型(78.9%,15/19)和白光内镜(73.7%,14/19),超声内镜的准确率最低(42.1%,8/19),并且其过度判率最高(52.6%,10/19)。 结论 白光内镜在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方面仍有较大临床价值;NBI放大内镜下的B分型和IPCL分型较白光内镜更有优势,其中B分型较IPCL分型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且对于初学者更简单和易于掌握;超声内镜在判断黏膜及黏膜下各层浸润时的准确性不尽如人意,过度判率高,在单独使用时需谨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C反应蛋白 (CRP)活性与尿白蛋白 (AU )含量在溃疡性结肠炎 (UC)患者病情活动性与严重性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试剂盒与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 2 5例缓解期UC患者、3 2例活动期UC患者及 3 0例对照组的血浆CRP活性及AU含量 ,并对活动期患者行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评价病情轻重程度。结果 活动期患者组血CRP活性和AU含量显著高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 (P <0 .0 1) ,且二者与UC病情活动性、病情分型均呈显著正相关 ,与内镜表现分级呈中度正相关 ,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无相关性。结论 血CRP活性和AU含量可作为评价UC患者病情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NBI放大内镜联合超声内镜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1年5月-2012年10月于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接受白光内镜、NBI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并针对早期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共23例患者,经病理诊断病灶共25处,食管原位鳞癌12处,食管黏膜内鳞癌4处,胃食管连接部黏膜内腺癌2处,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7处。25处病灶的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形态(intra-epithelial papillary capillary loop,IPCL)分型为IPCL-Type-Ⅳ型、Ⅴ1型及Ⅴ2型为主23处,IPCL-Type-Ⅴ3和Ⅴn型改变为主2处。病灶超声内镜下表现为第1~3层结构增厚。结论 NBI放大内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早期食管癌病变浸润深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联合放大内镜对可疑胃早癌病变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其对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诊断价值。方法普通白光观察到的可疑EGC 87例,留取组织学标本,利用NBI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根据可疑病变部位黏膜表面形态、黏膜下微血管形态进行二次观察,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普通内镜组确诊癌性病变14例,NBI结合放大内镜确诊癌性病变17例。癌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及特异性NBI放大内镜组(96.55%、89.47%、98.53%)均高于普通胃镜组(89.66%、73.68%、94.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内镜相比,NBI结合放大内镜可提高EGC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窄带成像(NBI)是一种全新的内镜技术,能够增加浅表黏膜血管结构的对比度,更好地显示浅表黏膜的细微结构。此文通过对NBI内镜原理的阐述,并分别对糜烂性食管炎、非糜烂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NBI下的图像特征的描述,较全面的分析了NBI内镜对胃食管反流病诊断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黏膜愈合后的显微结构特征。方法以UC临床缓解期患者为研究对象,用甲醛制作UC的愈合肠黏膜标本,与同等数量正常肠黏膜标本对照,光镜下观察肠黏膜显微结构的炎症及结构改变。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室指标差异。结果 UC组结构改变及慢性炎症比率高于对照组,原UC病灶愈合处更易发生结构改变。基底层淋巴细胞浸润是慢性炎症最突出的特征。两组CRP、ES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B、BMI、H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C内镜下观察到的愈合黏膜仍有不同程度持续慢性炎症改变。以显微镜下慢性炎症缓解作为治疗目标可能更利于控制UC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