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实喘开泄,审内外而驱邪为务;虚喘补填,辨三脏而必佐镇纳;久喘必瘀,活血络宜虫蚁搜剔3个方面阐述了胡翘武老中医辨治喘证的经验,充分体现了辨治喘证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2.
刘卫中  吕波 《陕西中医》1995,16(11):501-502
从益气养阴、敛肺治喘,培土生金、健脾治喘,温肾填精、固肾治喘三方面论述了“喘生休耗气”的意义,指出:“喘生休耗气”是虚性喘证的治疗原则,肺气不敛、脾气不健、肾气不固是喘证反复发作的根本。喘证属肺气虚者宜收敛不宜宣散,宣散则更耗肺气;属脾气虚者宜温补不宜清降,清降则更耗脾气;属肾气虚者宜温固不宜寒凉,寒凉则更耗肾气。  相似文献   

3.
傅青主与陈士铎对喘证皆认识深刻。将《傅青主男科·喘证门》和《辨证录·喘门》中涉及喘证的病因病机、症状、治法和用药部分进行梳理归纳,分析二者对喘证的辨治。傅青主与陈士铎细化喘证的虚实之辨,从肾水与肾火分析正虚之本,认为喘证多为虚实夹杂,临床亦善用攻补兼施剂;重视五行生克和脏腑理论,从金水与金木关系论述嗽喘与郁喘;并对兼症细察辨别,建立完善的辨证体系;在治疗时善用多种治气法,提出虚喘应重用人参等独特用药思路。傅青主与陈士铎丰富了中医学对于喘证的辨治,为后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六经角度探讨喘证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为临床治喘提供理论基础,指导临床用药.方法:解读伤寒论治喘条文,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病因病机:1)邪犯太阳,肺失宣降而喘;2)阳明热盛,迫肺作喘;3)邪郁少阳,枢机不利作喘;4)少厥阳微,肾不纳气而喘.治法包括汗法、和法、清法、下法、补法.结论:《伤寒论》中所论喘证,多发生...  相似文献   

5.
黄吉赓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对历代论述的研究,认为哮证与喘证既有区别又不可分割,提出"哮未必兼喘,喘亦可兼哮"的观点。在治疗上根据哮证发作多实的特点,提纲挈领地分为寒、热二证,并在选方用药上有其独到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郑彩慧 《国医论坛》2011,26(4):44-45
对于喘证的治疗历代医家的论述较多,而张锡纯先生对喘证的阐述和运用颇具特色,甚为精辟。其治喘从肺肾、肝、脾胃、大气、上焦阳虚等多方面分析病因,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治喘多有创建,形成了一套完整、特色鲜明的喘证辨证论治体系,现就其治喘学术思想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孙浩 《江苏中医药》2003,24(11):1-3
哮和喘,历代医家称之不一,至元代朱震亨始将哮与喘合二而一统称哮喘,一直沿用至今。对古代有关文献进行分析,认为哮喘之名还应一分为二,即分哮证与喘证二种。其主要分别在于:哮证,呼吸时气动痰鸣,喉间如水鸡声,以声响为著;喘证,呼吸迫促,气息声高,以喘呼为著。哮证因禀赋不足,痰饮留伏,受诱因触动而发;喘证多因肺气为外邪所束,失于宣肃所致。哮证除外感引发并见表证者外,多属虚证,其治以扶正为主;喘证除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脾气虚者外,多属实证,其治以祛邪为主。如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出发,哮证似可与支气管哮喘、喘证似可与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名相对应,这样更能深化对两证的认识,也更有利于“两辨”的施治。  相似文献   

8.
《内经》中最早提出喘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其证侯特点,成为后世对喘证辨治的理论依据。喘证以虚实辨,实喘包括肺热喘、肺寒喘、肺胀喘、心痹喘、腑实气逆喘、水气喘及血瘀喘;虚喘包括肺虚喘、肾虚喘及五脏气败喘。《内经》关于喘证的论述,对指导辨证论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锡纯从胃治喘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明 《山东中医杂志》1997,16(11):483-483
通过对近代名医张锡纯治疗喘证思想研究发现,张锡纯治喘不离治胃。其常用方法有:降胃镇冲法,用人参配伍代赭石;和胃敛肾法,用半夏配伍芡实;通利小便法,用茯苓配伍芍药。这种从胃治喘的思想,为我们临床治疗久病咳喘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肺系疾患的临床辨证原则大都根源于《伤寒论》,文章就《伤寒论》中的喘证,进行了详细的证候分类和阐述,从而揭示了张仲景对各种原因所致喘的不同治疗方法。反映了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与临床遣方用药的灵活性,为研究仲景学说提供一些线索。并从《伤寒论》对喘息一证的辨治中得到启示,喘不只是肺的问题,它是全身的问题,喘只是肺部病变的外在表现,它的内因却是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论述韩明向教授治疗喘证的临床经验。从中医整体观出发提出了"重视脏腑相关的整体治疗"原则,实喘病位多在肺,治当祛邪为主;虚喘病位在肺,多与脾、肾关系密切,治疗上肺脾气虚之喘证运用培土生金之法;肺肾两虚之喘证,在治肺肾的基础加温补肾阳、纳气平喘之药,临床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郭章华 《吉林中医药》2013,(10):1074-1075
《伤寒杂病论》关于喘证大致有寒喘、热喘、虚喘和饮喘几类,各有其相应的证治方药:治疗寒喘用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热喘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加半夏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和大承气汤;治疗虚喘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和竹叶汤;治疗饮喘用木防己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苓桂术甘汤等;此外,还有不少原文没有注明直接用于喘证的方药,在后世治喘的临床实践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对喘证的辨治,理、法、方、药完善严谨。病机主要为痰饮致喘。治法主要有疏散外邪、清泄郁热、泻肺开闭、蠲饮降逆、温阳摄纳、温肺健脾、养阴降逆等。对今天临床辨治喘证仍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为名老中医喘证经验挖掘开发一种新思路,即以中医喘证为研究对象,选择整理中医喘证医案,应用粗糙概念格聚类技术探索常用喘证临床用药经验规律,以中药、属性和功效或方、证、药之间的相应原理为基础,研究建立中医喘证的粗糙集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关于喘的条文20余条,通过研读分析对喘证的辨治规律颇有所得。虽然均有呼吸急促之喘证,但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的伴随症状不同,其治疗亦有不同,本人认为喘证也遵循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现将其归纳为邪客皮毛、邪客经络、邪客肌肉、邪客于腑、邪客于脏等理法方药完备的五个层次。  相似文献   

16.
喘证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临床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严重者可致喘脱。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喘证的病因、病机、治法、用药阐述甚详,并独具见解,现详述于下。 1 虚喘多因肝肾虚历代论喘之病机,其虚者多责之于肺肾两脏,如《类证治裁·喘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喘》中亦有“在肺为实,在肾为虚”之说。然张锡纯论喘之虚证,多重肝肾两脏。  相似文献   

17.
喘证《内科学自学考试大纲》对本节的要求是:1.了解喘证的含义、病因病机。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2.掌握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证型的证治。3.熟悉寒热互见、虚实夹杂和喘脱的治疗。兹以上述三项要求,加以重点概述。  相似文献   

18.
喘证为临床常见且较为难治的病证,《黄帝内经》最早提出“喘证”,并将其分为两大类:邪气壅盛的实喘和正气不足而致的虚喘。张仲景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伤寒杂病论》虽无“喘证”专论,但却不乏有关咳喘治法的记载。临床上喘证的症状极其复杂,有些反复咳喘患者,出现虚实夹杂、真虚假实的症状,其中以虚喘更为严重,若不加以辨证分型,贻误病机,可由虚喘转为喘脱,甚至危及生命。仲景治咳喘不拘一方一法,组方遣药,法度严谨。通过分析《伤寒杂病论》典型条文,总结张仲景治虚喘的辨证、治法和方药,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喘证的主要特点是呼吸急促、张口抬肩、甚则不能平卧,为临床常见疾病,常伴有咳嗽、咯痰等症状,以病程长、难治愈为特点。喘证分为实喘与虚喘,实喘以喘息气粗,伴胸满气胀为主要特点;虚喘以气短,难以接续为主要表现。实喘以祛邪化痰止喘为主;虚喘则以扶正纳气平喘为主。因此治疗喘证时一定要辨别虚实,才能用药准确,从而得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自《内经》以来,历代在对有关喘证病机、证治的认识过程中,促进了“肾主纳气”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肾主纳气”的形成发展脉络可分为4个阶段:(1)先秦秦汉时期——提出“喘出于肾”,并创用补肾法治喘;(2)宋金元时期——以 “肾虚不能收气归元”阐释喘证病机,并提出“肾纳气”说;(3)明清时期——确立喘证以肺实肾虚为纲的证治体系;(4)近代——阐发喘证肾虚冲气上逆之病机。“肾主纳气”理论的确立是历代医家治喘经验的提炼和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