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带绦虫病是由牛带绦虫(又称牛肉绦虫或无钩绦虫,学名肥胖带绦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引起的一种绦虫病。传染源是人吃了感染牛囊尾蚴的牛肉所致,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寄生的虫数少时多无自觉症状;多时可出现程度不等的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还可引起贫血、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2.
亚洲带绦虫(Taenia asiatica)或称亚洲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 asiatica)是1988年由范秉真氏在台湾首先报道,故称之为台湾带绦虫(Taenia taiwanensis)。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范秉真先生等在台湾高山族居民中调查证实,当地流行的牛带绦虫病病原体为亚洲带绦虫,人群的感染率达11%(3104/27359)。之后,该绦虫种又分别在云南、贵州等省及泰国、韩国、新加坡、印尼、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大学校医院于2020年6月收治1例男性绦虫病患者,患者自诉排便时发现粪便中有乳白色蠕动的虫体节片,有绦虫病史。经服南瓜子-槟榔合剂后排出1条乳白色带绦虫。收集排出的绦虫虫体,采用体视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和饮食习惯,初步鉴定为牛带绦虫。基于绦虫线粒体nad1和rrnS基因位点对虫体DNA的PCR扩增结果显示,分别扩增出约为529 bp和357 bp大小的片段。基于nad1基因位点,BLAST比对显示其与肯尼亚人源牛带绦虫(GenBank登录号AM503345)序列一致性为100%;基于rrnS基因位点,其与日本人源牛带绦虫(GenBank登录号AB031355)序列一致性为99.7%,鉴定为牛带绦虫。分别于3、 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无绦虫节片排出。  相似文献   

4.
带绦虫病150例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是山西省常见的人体绦虫。我们收治病人150例,其中猪带绦虫141例,牛带绦虫9例,采用南瓜子、槟榔和灭绦灵驱虫,结果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对象 共收治粪便找到绦虫节片或绦虫卵患者150例,其中猪带绦虫141例,牛带绦虫9例。男性72例,女性78例,年龄为1.5岁至63岁。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雅江县藏区人群绦/囊尾蚴病流行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四川省雅江县呷拉乡藏族人群绦虫病/囊尾蚴病流行现状。方法 通过问卷、体检了解近一年内人群排绦虫史、癫痫发作史、皮下结节以及相关的其他临床表现。对自愿接受治疗的患者用吡喹酮驱除绦虫,用multiplex PCR对虫种进行鉴定。对1例高度怀疑为猪带绦虫患者的粪便标本采用粪-PCR进行检测。用囊液抗原检测血清囊尾蚴病特异性抗体,了解人群囊尾蚴感染水平。结果 11.96%(216/1806)的村民近一年内有排绦虫史,1.05%(19/1806)发现皮下结节,0.61%(11/1806)有癫痫发作史。24份虫体标本PCR鉴定结果均为牛带绦虫,1份粪便标本粪-PCR结果为猪带绦虫。4.35%(4/92)人群血清囊尾蚴病抗体阳性。结论 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共同流行于雅江县呷拉乡,以牛带绦虫为优势虫种。人群囊尾蚴感染率为4.35%。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广西4地带绦虫分离株COX1序列, 了解亚洲绦虫在广西的分布。方法 对鹿寨、 融水、 田东、 三江等 4县现症病人进行驱虫, 收集绦虫成虫。绦虫成虫经反复洗涤后, 各取孕节一节, 研碎后提取基因组DNA; 同时设计特异性引物, PCR扩增各分离株COX1片段, 对扩增产物进行T?A克隆测序; 应用相关软件分析序列的同源性、 遗传距离, 同时构建系统发生树。同时, 从GenBank检索亚洲绦虫、 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COX1基因序列, 并与4地分离株基因序列进行比较。结果 广西4地5个带绦虫分离株的COX1碱基序列长度均为444 bp。鹿寨株与亚洲绦虫之间基因差异为5个位点(1.11%), 同源性为98.87%, 遗传距离为0.011, 其在邻接法和简约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位于同一分枝。融水A株与猪带绦虫同源性达100%, B株与牛带绦虫和亚洲绦虫的同源性分别达98.20%和96.17%; 田东和三江分离株与猪带绦虫的同源性分别为99.55%和96.40%, 遗传距离分别为0.005和0.037; 鹿寨株与牛带绦虫的同源性达96.40%。结论 广西鹿寨县存在亚洲绦虫流行, 融水县存在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混合流行。  相似文献   

7.
李小丽  栗绍刚  吴赵永 《传染病信息》2023,36(2):119-123,153
目的 总结并分析带绦虫与裂头绦虫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变化特征。方法 对在北京友谊医院2016年1月—2022年7月就诊的28例肠道绦虫病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其中带绦虫病组12例,裂头绦虫病组16例,并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差异。结果 2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29.33±15.42)岁和(28.88±11.57)岁。裂头绦虫病组的无症状者比例(10/16)大于带绦虫病组(4/12),2组中均有4例患者表现为腹痛、腹胀症状。带绦虫病组中,2例患者表现为肛周瘙痒,1例患者表现为体质量下降,但裂头绦虫病组中,患者均无上述2种症状。带绦虫病组中2例(2/12)患者粪便中检测到带绦虫卵,而裂头绦虫病组则有7例(7/16)患者检测到虫卵。28例患者的粪便中均检测到节片。带绦虫病组的北京本地病例为7例(7/12),裂头绦虫病组为10例(10/16)。除2例患者外,其他患者均有食用生或半生可疑牛肉或鱼肉的流行病学史。结论 2种绦虫感染的患者临床症状均轻微,多无症状,但仍有发生严重并发症及2种不同种类寄生虫共感染的风险,流行病学史的询问可提高该疾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recombinase⁃aid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assay, RAA)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的多重核酸检测方法,并对其检测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分别以多房棘球绦虫(GenBank登录号:NC_000928)、细粒棘球绦虫(GenBank登录号:NC_044548)和石渠棘球绦虫(GenBank登录号:NC_009460)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为靶序列,依据RAA引物设计基本原则设计、合成3对引物,并进行多重RAA扩增。分别扩增不同浓度3种棘球绦虫基因组DNA和不同浓度含3种靶基因的重组质粒,以评价多重RAA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同时采用该方法检测3种棘球绦虫及多头带绦虫、牛带绦虫、亚洲带绦虫、犬复孔绦虫、泡状带绦虫、犬弓首蛔虫、肝片形吸虫、豆状带绦虫、中线绦虫和犬隐孢子虫基因组DNA,以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优化建立的多重RAA法的条件,再检测棘球蚴病病变组织样本、模拟犬粪便样本和现场狐狸粪便样本,以评价该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 所建立的多重RAA检测方法可在39 ℃时40 min内特异性扩增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线粒体基因片段,长度分别约为540、430 bp和200 bp。该多重RAA法对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基因组DNA的最低检测限为2.0、2.5 pg/μL和3.1 pg/μL,对含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靶基因的重组质粒的最低检测限均可达到200拷贝/μL;该多重RAA法可以同时检测出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单一感染和多重感染,对多头带绦虫、牛带绦虫、亚洲带绦虫、犬复孔绦虫、泡状带绦虫、犬弓首蛔虫、肝片形吸虫、豆状带绦虫、中线绦虫和犬隐孢子虫无扩增。优化后的多重RAA法能够检测出全部棘球蚴病病变组织样本及模拟犬粪样本和现场狐狸粪便样本中的阳性样品,且与单一PCR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可用于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基因组DNA快速检测的多重RAA法,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别对4省9株牛带绦虫标本进行分子鉴别。方法 分别取台湾桃园株(TW1),贵州都匀株(DY1、DY2)、贵州从江株(CJ1、CJ2、CJ3、CJ4)、云南大理株(DL1)和新疆乌什株(XJ1)成虫节片,提取DNA,以13条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并构建不同地理株系统发育树。 结果 13条引物共扩增RAPD片段331个(以相同bp数为依据)。单条引物扩增的RAPD片段数在3~28个之间,13条引物平均扩增RAPD片段在6.11~24.56个,平均14.15个;9个不同地理株牛带绦虫平均RAPD片段在9.85~16.62,平均14.08个。系统发育树显示:9个不同地理株牛带绦虫分为两支,DY1、DY2、DL1和TW1聚为一支,属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CJ1、CJ2、CJ3、CJ4和XJ1聚为另一支,属牛带绦虫指名亚种。 结论 我国4省9株牛带绦虫分别属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和牛带绦虫指名亚种。RAPD分析可用于区分牛带绦虫亚洲亚种与牛带绦虫指名亚种的分类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欣如  叶瑞玉 《地方病通报》2000,15(1):46-47,57
本文报道了1988年至1990年对新疆境内啮齿动物寄生绦虫幼虫的调查结果。共计获得寄生绦虫幼虫6种,它们分别为猎泡尾带绦虫(Hydatigera taeniaeformis)寄生于小家鼠9Mus musculus)肝脏,克氏泡尾带绦虫(Hydatigera krepkogorski)寄生于柽柳沙鼠(Meriones tamariscinus)腹腔,线中殖孔绦虫9Mesocestoides tine  相似文献   

11.
牛带绦虫病的国内流行和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次鹏 《地方病通报》2001,16(1):103-104
牛带绦虫病是由牛带绦虫 (牛肉绦虫、肥胖绦虫或无钩绦虫 )成虫寄生人体小肠所致的肠道寄生虫 ,呈世界性分布 ,我国2 0个省区仅见散在感染 ,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可呈地方性流行 [1 ]。许隆祺等 [2 ]提出国内绦虫感染随我国地势不同而有差异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 ,西南部是海拔 40 0 0 m以上的青藏高原 ,为地势最高的第一级阶绨 ,从青藏往北向东 ,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是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大部分为 10 0 0~ 2 0 0 0 m之间的高原和盆地 ;再往东多为海拔在 5 0 m以下的丘陵和平原交错地区 ,是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相似文献   

12.
南瓜子和槟榔治疗牛带绦虫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瓜子和槟榔治疗牛带绦虫病的效果观察云南西双版纳州卫生防疫站寄防科景洪666100李鸿斌,车英,甘士采用南瓜子或按榔进行驱绦虫,早有报道。但两药分别单独使用疗效较差,而我们试用依次服用南瓜子、摈榔、泻药间隔30分钟、40分钟的方法,治疗牛绦虫获得较好...  相似文献   

13.
用mtCO技术测定云南及贵州四地区的牛带绦虫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用mtCO技术鉴定云南省大理及贵州省都匀、从江等地所发现的是牛带绦虫或牛带绦虫亚洲亚种。 方法 采集成虫样本,抽提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mtCO)部分基因片段并测序,经PHYLIP软件包处理,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 结果 云南省兰坪、大理和贵州省都匀的标本mtCO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序列相同。贵州从江的标本mtCO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的序列相同。两组基因片段的同源性达97.44%,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9.16%。系统发育树状图显示,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和牛带绦虫最为接近,远离猪带绦虫及其他绦虫。 结论 云南省兰坪、大理及贵州省都匀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贵州省从江发现的虫种为牛带绦虫。  相似文献   

14.
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卵的超微结构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猪带绦虫虫卵和牛带绦虫虫卵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证实了两种绦虫的卵壳结构基本相同,从外向内由五层结构组成:外层为卵黄层(vitellinelayer,VL),向内为胚膜层(embryophore,E),胚膜层又由3层组成:致密层(densitylayer,DL)、胚块层(embryphoricblock,EB)和颗粒层(granulelayer,GL),最内为六钩蚴膜(onchospheralmembrane,OM)也称幼虫膜。  相似文献   

15.
用mtCOⅠ技术测定云南及贵州四地区的牛带绦虫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用mtCO Ⅰ技术鉴定云南省大理及贵州省都匀、从江等地所发现的是牛带绦虫或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方法采集成虫样本,抽提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mtCO Ⅰ)部分基因片段并测序,经PHYLIP软件包处理,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云南省兰坪、大理和贵州省都匀的标本mtCO Ⅰ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序列相同.贵州从江的标本mtCOⅠ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的序列相同.两组基因片段的同源性达97.44%,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9.16%.系统发育树状图显示,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和牛带绦虫最为接近,远离猪带绦虫及其他绦虫.结论云南省兰坪、大理及贵州省都匀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贵州省从江发现的虫种为牛带绦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用 mt CO 技术鉴定云南省大理及贵州省都匀、从江等地所发现的是牛带绦虫或牛带绦虫亚洲亚种。 方法 采集成虫样本 ,抽提 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 C氧化酶 (mt CO )部分基因片段并测序 ,经PHYL IP软件包处理 ,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 结果 云南省兰坪、大理和贵州省都匀的标本 mt CO 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序列相同。贵州从江的标本 mt CO 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的序列相同。两组基因片段的同源性达 97.4 4 %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 99.16 %。系统发育树状图显示 ,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和牛带绦虫最为接近 ,远离猪带绦虫及其他绦虫。 结论 云南省兰坪、大理及贵州省都匀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 ,贵州省从江发现的虫种为牛带绦虫。  相似文献   

17.
南瓜子槟榔驱除猪、牛带绦虫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文献报道很多,但用于驱除亚洲绦虫则报道尚少。2003年3月-2006年10月。我们用该疗法分别在亚洲绦虫流行区广西鹿寨县和宾阳县猪、牛带绦虫流行区融水县和我中心门诊,对3种带绦虫患者进行驱虫比较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AA)的细粒棘球绦虫核酸检测方法。方法 针对细粒棘球绦虫12S rRNA基因序列片段,设计、筛选并合成RAA特异性扩增引物和荧光检测探针,构建细粒棘球绦虫荧光RAA检测方法。分别以含靶序列的不同拷贝数重组质粒和不同浓度细粒棘球绦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荧光RAA扩增,评价其检测灵敏度;分别以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十二指肠钩虫、华支睾吸虫、牛带绦虫、曼氏迭宫绦虫、猪带绦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荧光RAA扩增,评价其检测特异性。结果 成功建立了细粒棘球绦虫荧光RAA检测法,在39 ℃条件下20 min内可以实现对细粒棘球绦虫基因组DNA特异性扩增,最低可以检测出10拷贝/μL含靶序列的重组质粒DNA和0.1 ng/μL细粒棘球绦虫基因组DNA样本,具备较高敏感性;对多房棘球绦虫、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十二指肠钩虫、华支睾吸虫、牛带绦虫、曼氏迭宫绦虫、猪带绦虫基因组DNA均无阳性扩增,具备较高特异性;且该荧光RAA法可成功检出细粒球绦虫包囊中DNA。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可用于细粒棘球绦虫核酸检测的荧光RAA法。  相似文献   

19.
云南西部三地带绦虫生物多态性分子遗传学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分子遗传学标记对采自云南西部楚雄、大理和怒江三地带绦虫进行生物多态性研究。方法取云南楚雄株、大理株、怒江株和贵州从江株成虫节片,抽提线粒体DNA,PCR扩增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Cytb)序列部分区段,并测序;结合GenBank中已知猪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mtDNA-Cytb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序列分析显示云南大理和怒江带绦虫mtDNA-Cytb序列部分区段完全一致,同源性为100%;云南楚雄和贵州从江带绦虫mtDNA-Cytb序列部分区段基本一致,同源性为99%。系统发育树显示云南怒江和大理带绦虫与台湾亚洲带绦虫的遗传距离较近,距云南楚雄、贵州从江牛带绦虫较远,与猪带绦虫则更远。结论云南大理和怒江带绦虫属于亚洲带绦虫,云南楚雄带绦虫属于牛带绦虫。mtDNA-Cytb序列分析可以用于带绦虫生物多态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 带绦虫(Taenia)包括链状带绦虫(Taenia solium,猪带绦虫)和肥胖带吻绦虫(Taaniarhynchus saginatus,牛带绦虫)两种。1986年8~9月,作者在勐腊傣族自治县尚勇乡,选择41例带绦虫感染者进行驱虫观察并作了流行病学初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