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利用线粒体DNA基因编码核糖体RNA小亚基(mtDNA-12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采自云南保山、普洱地区的带绦虫标本进行鉴定.方法 选取保山(7条,BS1-BS7)、普洱(2条,PE1~PE2)带绦虫成虫节片,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mtDNA-12S rRNA基因序列,并测序;结合GenBank中已知的猪带绦虫(ZD)、牛带绦虫(ND)、亚洲带绦虫(YZ)mtDNA-12S rRNA基因序列,经DNA MAN软件处理后构建同源树状图与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 带绦虫同源树与系统发育树状图显示,BS1、BS2、BS4、BS5与YZ的同源性最近(99%).BS3、BS6、BS7、PE1、PE2与ND的同源性最近(99%).结论 云南保山存在牛带绦虫与亚洲带绦虫,普洱存在牛带绦虫,mtDNA-12S rRNA基因序列可用于三种带绦虫的分类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 To identify Taenia cestodes specimens collected from Baoshan and Puer regions of Yunnan Province by analyzing mitochondrial DNA gene encoding ribosomal RNA small subunit (mtDNA-12S rRNA) gene sequence. Methods The adult Taenia cestod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Baoshan and Puer regions of Yunnan Province. The 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and mtDNA-12S rRAN gene was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hen sequenced.Combined with the known mtDNA-12S rRNA gene sequence of Taenia solium, Taenia saginata,Taenia asiatica in GenBank, homology tree and phylogenetic tree were constructed by DNA MAN software. Results Taenia cestode homology tree and phylogenetic tree showed that gene sequences of BS1, BS2, BS4 and BS5 were most close to YZ with identity of 99% and those of BS3, BS6, BST,PE1 and PE2 were most close to ND with identity of 99%. Conclusions Taenia saginata and Taenia asiatica can be found in Baoshan area, while Taenia saginata can be found in Puer area. The gene sequence of mtDNA-12S rRNA can be used for clarifying the three types of Taenia cestode.  相似文献   

2.
亚洲带绦虫(Taenia asiatica)或称亚洲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 asiatica)是1988年由范秉真氏在台湾首先报道,故称之为台湾带绦虫(Taenia taiwanensis)。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范秉真先生等在台湾高山族居民中调查证实,当地流行的牛带绦虫病病原体为亚洲带绦虫,人群的感染率达11%(3104/27359)。之后,该绦虫种又分别在云南、贵州等省及泰国、韩国、新加坡、印尼、  相似文献   

3.
亚洲带绦虫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带绦虫病(Taeniasis asiatica)是由亚洲带综虫成虫寄生于人体肠道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自1782年对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 Goeze,1782)命名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寄生于人体肠道的带综虫只有两种,即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 Lin-neaus,1758)和牛带绦虫。直到最近20余年在东亚和东南亚诸国的一些山区和远海岛屿(非牧区)发现有“牛带绦虫病”的流行和分布,而当地居民根本不养牛,也很少吃牛肉,但有吃猪肉和其内脏的习惯。中国台湾学者Huang等于1967年对这一流行病学上自相矛盾的现象提出了质疑。并实验感染牛成功,继之中国台湾学者Fan等作了大量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浙江省1例本地感染绦虫病例进行诊断和治疗,并确定其所感染绦虫的种类。方法收集患者发病、临床表现、诊治过程等信息,对患者开展流行学调查。采用肛周透明胶纸法检查虫卵。使用槟榔-南瓜子进行驱虫治疗,对患者排出的虫体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PCR扩增虫体DNA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1(cytochrome C oxidase 1,COX1)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患者近两年无县外出行史,无食生猪肉、牛肉或动物内脏史,但经常食用烧烤肉类及火锅,偶尔食用生蔬菜。患者肛周皮肤检查发现带绦虫虫卵。患者排出的虫体经形态学观察疑似为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或亚洲带绦虫(Taenia asiatica)。PCR扩增COX1基因片段获得832 bp扩增产物,测序后经Bl AST比对分析显示,与牛带绦虫COX1基因(Gen Bank登录号为AB107239.1)序列相似性为99%,而与亚洲带绦虫(Gen Bank登录号为AB107235.1)和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Gen Bank登录号为AB066485.1)COX1基因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6%和88%。结论综合患者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信息和排出虫体的序列分析结果 ,确认该病例为本地感染牛带绦虫病例。  相似文献   

5.
唐山市脑囊尾蚴病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囊尾蚴病是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的囊尾蚴寄生在人颅内所致,是神经系统较为常见的疾病。现将唐山市发生的60例脑囊尾蚴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一种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方法,用于快速鉴别猪囊尾蚴等4种猪的绦虫蚴。方法 比较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亚洲带绦虫(Taenia asiatica)、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和泡状带绦虫(Taenia hydatigena)的线粒体基因组,选取tRNA-Val、tRNA-Ala、tRNA-Asp和nad1基因作为分子检测靶标,设计4条种特异性上游引物(TaF、EgF、ThF、和TsF)和1条下游通用引物(TR),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和体系,建立了在一个PCR体系中即可完成对4种猪绦虫蚴的快速鉴别的mPCR 方法。结果 4种猪绦虫蚴的特异性PCR引物等比例混合后,在退火温度为50℃的条件下,该mPCR方法可同时扩增出C. cellulosae、T. asiatica、E. granulosus和C. tenuicollis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其大小分别为478 bp、710 bp、619 bp和542 bp。PCR产物测序后经BLAST比对,与同种虫体的基因序列相似性在99%以上。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mPCR方法具有很高的种间特异性,并且可通过扩增片段的大小对4种猪绦虫蚴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别。  相似文献   

7.
从带绦虫蚴体外培养采集的可溶性抗原已应用于免疫羊羔、小牛和家兔以分别抗羊带绦虫(Taenia ovis)、牛肉综虫和豆状绦虫感染。在以往的免疫研究中,作者曾选择为获取“功能抗原”所须的最长发育时间而采用了为期二周的标准体外培养周期。此种培养技术需要专门选择的特异宿主血清和每48小时更换培养液,这不仅给大规模制备疫苗抗原带来困难,也因存在宿主血清蛋白而使抗原纯化困难。近年来一些实验提示带综虫蚴可能在发育早期就释放功能抗原。本文实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克隆豆状带绦虫(Taenia pisiformis)肌动蛋白基因(Tp-actin)全长c DNA,分析其基因结构、系统进化及作为内参基因的适用性。方法采用RT-PCR法扩增Tp-actin基因片段,RACE-PCR法获得3′和5′端c DNA序列,分别测序后拼接Tp-actin全长c DNA。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基因结构和系统进化分析。应用Primer Express软件设计Tp-actin和豆状带绦虫组织蛋白酶L样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Tp CP)的特异性引物,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法检测引物特异性和Tp-actin基因扩增效率,并以Tp-actin作为内参基因,分析Tp CP在豆状带绦虫六钩蚴、囊尾蚴、成熟节片和孕节片等不同发育阶段组织中的表达特征。结果测序结果显示,Tp-actin基因片段为1 048 bp,3′和5′端基因片段分别为428和945 bp,与预期结果一致。拼接获得的Tp-actin全长c DNA为1 279 bp,其中3′UTR长118 bp,5′UTR长30 bp,开放阅读框为1 131 bp,序列已提交Gen Bank(登录号为JX624787)。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编码376个氨基酸,推测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为41 749,等电点为5.29,含6种特定功能位点和3个actin蛋白家族特征位点。系统进化分析显示,Tp-actin序列与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和枝形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dendriticum)的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9.7%。q RT-PCR结果显示,Tp-actin和Tp CP基因经特异性引物扩增,分别获得82和108 bp片段,与预期结果一致;Tp-actin和Tp CP基因熔解曲线均呈单一信号峰,引物特异性强;Tp-actin基因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99,符合q RT-PCR对扩增效率的要求;以Tp-actin基因为内参基因,Tp CP基因在孕卵节片中相对转录水平比值为1.65,显著高于六钩蚴(1.00)、成熟节片(0.87)和囊尾蚴(0.62)(P0.05)。结论Tp-actin基因高度保守,可作为豆状带绦虫基因表达调控及量化分析的内标参照。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男,44岁,货车司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米东区古牧地镇东工村人。自1999年起15年间3次排出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节片。既往病史如下,1999年首次将肛门排出的孕节送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以下简称本教研室)寻求诊疗帮助,经吡喹酮10 mg/kg顿服配合硫酸镁导泻后驱出虫体碎片,治疗后3月内无节片排出。2004年第2次排出孕节,至米泉县医院  相似文献   

10.
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 Goeze,1782)又称肥胖绦虫、牛肉绦虫、无钩绦虫,国内、外历史悠久。我国散发分布在内蒙、新疆、西藏、云南、四川、广西、贵州、台湾等少数民族地区。安徽从未发现过,我们发现1例,特予报道。患者刘××,男,20岁,汉族,中国科技大学学生。1989年因肛门痒、腹痛,慢性腹泻,在当地医院就诊,口服蛔虫丹、肠虫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槟榔南瓜子合剂对猪带绦虫的杀虫机理。 方法 猪带绦虫患者 ,晨空腹口服熟的、研成粉末的南瓜子仁 10 0 g,30 min后服用槟榔煎剂 (10 0 g,加水 5 0 0 ml,煎煮 ) ,30 min后服用 5 0 %的硫酸镁 6 0 ml。驱出的猪带绦虫活虫 ,以 0 .2 mol/ L,p H7.2 PBS冲洗 3次 ,2 .5 %戊二醛固定 2 4 h以上。分别取幼节、成节、孕节各两节 ,每节取 2小块 ,修成 1mm3,置 2 .5 %戊二醛中备用。另取犬肠道内的豆状带绦虫 (Taenia pisiformis)及患者驱虫前自动排出的新鲜孕节片 (3节 )作对照。将上述虫块取出 ,PBS冲洗 3次后 ,1%四氧化锇后固定 4 h,冲洗 3次 ,梯度酒精脱水 ,环氧树脂 6 18浸透、包埋 ,超薄切片 ,厚 5 0~ 70 nm,经醋酸铀和枸橼酸铅双重染色 ,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 槟榔南瓜子合剂驱出的猪带绦虫的超微结构与正常对照组基本相同。(1)皮层无损伤。远端胞质区表面的微毛完整 ,胞质区内的囊泡、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无肿胀 ;核周胞质无变性、无细胞器减少或出现大量囊泡 ;(2 )实质无变化。实质浅层的环肌束和纵肌束排列整齐 ,无肌纤维断裂和线粒体肿胀。实质深层的实质细胞和支持细胞结构正常。 结论 槟榔南瓜子合剂对猪带绦虫的驱虫机理主要是麻痹作用 ,对神经无损伤。与阿苯达唑对猪带绦虫的  相似文献   

12.
绦虫对人畜威胁极大,特别多房棘球蚴寄生在肝脏,类似肿瘤样的增殖分化。鉴于多胺与细胞的增殖分化有关,因此本文对绦虫后绦期的多胺代谢进行了如下观察。材料:实验用4种绦虫的后绦期:肥头绦虫(Taenia crassiceps)、水泡绦虫(T.hyda-tigena)、猫泡尾带绦虫(T.taeniae formis)和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多胺样品的制备:4种后绦期绦虫自感染动物中取出后,在0.25mol/L Tris缓冲液中匀浆,-80℃放置备用或立即用过氯酸  相似文献   

13.
猪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cellulosae)俗称囊虫病(Cysticercosis)是由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 Ts)中绦期幼虫猪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ae)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该病呈全球性分布,主要流行于中非、南非、拉丁美洲、东亚和南亚等地区。我国主要流行于黑龙江、吉林、河南、河北、山东、广西、云南、四川和贵州等31个省市自治区。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Ts生活史不同阶段的抗原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及生物学功能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Ts六钩蚴、囊尾蚴、成虫阶段重要重组抗原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鉴定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胰岛素受体TsIR-1316的结构特征,并对其配体结合结构域(LBD)进行表达。方法参考GeneDB数据库猪带绦虫基因组注释信息,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获得TsIR-1316基因,用BLASTN和BLASTP分别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并用在线软件对该蛋白的信号肽和结构域进行预测分析。将其LBD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表达、纯化后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用猪囊尾蚴阳性血清和TsIR-LBD免疫兔血清进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 TsIR-1316的开放阅读框为5 196 bp,编码1 732个氨基酸,与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的同源性为84%,具有典型的酪氨酸激酶家族的结构特征和"V"型三级结构。SDS-PAGE结果显示,所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_r)为59 000,与预期一致。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可与猪囊尾蚴阳性血清及TsIR-LBD免疫兔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在M_r59 000处出现特异条带。结论克隆并鉴定了猪带绦虫TsIR-1316基因,其LBD的表达产物可被猪囊尾蚴阳性血清所识别,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分子遗传标记对采自云南大理白族地区人体带绦虫标本进行生物多态性的研究。方法从云南大理采集人体带绦虫标本株成虫节片,抽提虫体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Cytb)序列部分片段,测序;结合GenBank中已知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mtDNA-Cytb序列,经DNAMAN软件处理后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大理白族带绦虫标本系统发育树显示大理(B1,B2,B5,B6)株带绦虫标本与亚洲带绦虫的遗传距离最接近,距牛带绦虫标本较远,与猪带绦虫则更远。大理(B3,B4)株带绦虫标本与猪带绦虫的遗传距离最接近,距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标本远。结论云南大理(B1,B2,B5,B6)株带绦虫标本属于亚洲带绦虫,而(B3,B4)株带绦虫标本属于猪带绦虫;mtDNA-Cytb序列分析可以用于带绦虫生物多态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云南4个少数民族带绦虫分子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利用分子遗传标志对采自云南西部彝族(楚雄)、傈僳族(怒江)、普米族(怒江)、白族(大理)等4个少数民族带绦虫标本作生物多态性的研究. 方法取云南彝族分离株、傈僳分离株、普米分离株、白族分离株和贵州从江分离株带绦虫成虫节片,提取线粒体DNA,PCR扩增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Cytb)序列部分片段测序;结合GenBank中已知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牛带绦虫亚洲亚种 mtDNA-Cytb序列,使用PHYLIP软件包运用最大似然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系统发育树显示云南傈僳族、普米族和白族带绦虫标本与台湾牛带绦虫业洲业种的遗传距离最接近,距云南彝族、贵州从江牛带绦虫标本较远,与猪带绦虫则更远. 结论云南傈僳族(怒江)、普米族(怒江)和白族(大理)带绦虫标本属于牛带绦虫亚洲弧种,云南彝族(楚雄)带绦虫标本属于牛带绦虫;mtDNA-Cytb 序列分析可以用于带绦虫生物多态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鉴定云南大理洱源(E1-E2)、鹤庆(H1-H2)、双廊(SL)、挖色(WS)带绦虫的种.方法 首先对大理分离株带绦虫成虫进行形态学鉴定,从成虫节片中抽提DNA,PCR扩增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Cyth)的部分序列并测序;结合GenBank中已知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mtDNA-Cytb序列,经DNAMAN软件处理后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大理带绦虫E1的形态和牛带绦虫相似,系统发育树显示大理分离株E1、E2、SL、WS带绦虫标本与亚洲带绦虫的遗传距离最接近,距牛带绦虫较远,与猪带绦虫则更远.大理分离株H1、H2带绦虫标本与猪带绦虫的遗传距离最近,距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则较远.结论 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云南大理分离株E1、E2、SL、WS带绦虫标本属于亚洲带绦虫,而H1、H2株带绦虫标本属于猪带绦虫.  相似文献   

18.
云南兰坪地区带绦虫rDNA—ITS PCR—RFLP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云南兰坪地区带绦虫种类进行鉴定。方法分别选取云南兰坪地区带绦虫(LP株)、猪带绦虫(ZD株)、牛带绦虫(ND株)和都匀亚洲带绦虫(DY株)成虫孕节3片(ZD株、ND株、DY株均为标准对照),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rDNA-ITS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Dde I对扩增片段作酶切分析。结果LP株rDNA-ITS片段PCR扩增产物经Dde I酶切后的图谱与DY株一致,与ND株和ZD株均不同。结论云南兰坪地区带绦虫(LP株)与DY株相似,同属于亚洲带绦虫。PCR-RFLP适用于带绦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亚洲带绦虫(Taenia asiatica)成虫cDNA文库中克隆亚洲带绦虫成虫钙调神经磷酸酶B基因(calci—neurinB),并分析和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方法构建亚洲带绦虫成虫cDNA质粒文库,从文库中识别钙调神经磷酸酶B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登录。结果该基因登录号为ABN14963.1,是全长基因,长度747bp,编码区为56~563,编码169个氨基酸;无跨膜区,蛋白的理化性质稳定;含有4个“EF—hand”Ca^2+结合区域;与Gen—Bank中日本血吸虫同源基因的一致性达90%,相似性达95%;预测3个主要的抗原表位99~104、20~25、23~28在钙调神经磷酸酶B蛋白空间结构的分子表面。结论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亚洲带绦虫成虫cDNA文库中筛选出一个钙调神经磷酸酶B基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线粒体DNA基因编码核糖体RNA小亚基(mtDNA-12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采自云南保山、普洱地区的带绦虫标本进行鉴定.方法 选取保山(7条,BS1-BS7)、普洱(2条,PE1~PE2)带绦虫成虫节片,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mtDNA-12S rRNA基因序列,并测序;结合GenBank中已知的猪带绦虫(ZD)、牛带绦虫(ND)、亚洲带绦虫(YZ)mtDNA-12S rRNA基因序列,经DNA MAN软件处理后构建同源树状图与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 带绦虫同源树与系统发育树状图显示,BS1、BS2、BS4、BS5与YZ的同源性最近(99%).BS3、BS6、BS7、PE1、PE2与ND的同源性最近(99%).结论 云南保山存在牛带绦虫与亚洲带绦虫,普洱存在牛带绦虫,mtDNA-12S rRNA基因序列可用于三种带绦虫的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