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考“饮”的名称,虽首见于内经,而明确地辨证,则详见于金匮痰饮篇中。在该篇内仲聖吸收了前人的精华、结合了个人临床的实践经验,根据不同的症状,把“饮”病进一步发挥,而分为“痰饮”(当作淡饮解)、“悬饮”、“溢饮”、“支饮”四种类型,后世医家对“饮”症命名虽增有“流饮”“癖饮”之異,然究之仍不出于仲景所论“四饮六证”范畴之内。金匮痰饮篇说:“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巢氏病源说:“饮水过多,留注胁下,令胁间悬,咳唾引胁痛,故云悬饮。”又局方云:“‘悬饮’亦谓流饮,在胁间动摇漉漉有声。”按此系由于三焦脉气闭  相似文献   

2.
渗出性胸膜炎属祖国医学“悬饮”病范畴。祖国医学虽无渗出性胸膜炎之病名,但早在《内经·至真要大论》中已有“岁太阴在泉……民病积饮心痛”之记载。汉代张仲景专设悬饮一证,详述其理法方药,后又有“辟饮”、“结胸”、“胸痹”等病证的描述,其表现颇似本病。笔者系统地整理了近年来有关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的资料,现综述如下。一、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悬饮病不外有内外二因。外因:寒邪袭肺,饮邪流胁,悬结不散;寒湿浸渍,由表及里,困遏脾胃运化功能,水湿聚而成饮。内因:  相似文献   

3.
悬饮是常见的病证。《金匮要略》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谈到:“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通过临症观察,我们发现本病起始于阳,故似太阳表证。多因失治误治,热入与水互结于胸胁而成饮。邪热入里临症多表现为发热汗  相似文献   

4.
十枣汤的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十枣汤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一张名方。《伤寒论》云:“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电,十枣汤主之”。《金匮要略》云:“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后世医家继承和阐发仲景该方之意,运用于临床,颇有效验。十枣汤由大戟、甘遂、芫花、大枣四味组成。大戟苦寒有毒,能泻三焦脏腑之水;甘遂性味苦寒,能逐经隧之水;芫花辛温有毒,善攻胸胁之癖饮,三药合用,其荡涤水饮之力更峻,故配伍大枣十枚,一则保其脾精,预培脾  相似文献   

5.
熊鸣峰  吴春红 《光明中医》2014,29(11):2396-2397
悬饮一病,首见于《金匮要略》,云:“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属于广义痰饮之范畴.笔者通过对其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结合大量临床实例,认为阳虚是其发病的根本,温化法当属本病的治疗大法.现将本人点滴体会详书于下: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并治》第2条“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指出悬饮的概念是饮邪潴留于胁下,循经上逆射肺,致肝气不升,肺气不降,气机逆乱而产生咳嗽并牵引胁下作痛,相当于现代的胸腔积液。胸腔积液的形成原因最常见的有肿瘤性、感染性、结缔组织病及其他如外伤、手术等。经方在现代临床胸腔积液的治疗中收到良好疗效。现将常用的五张经方在临床的研究情况作一回顾。1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方源于《金匮要略》,治“支饮不得息”。全方具泻肺逐水平喘之功。方中葶苈子为肺家气分药,与桑白皮同入肺经,皆为泻肺行水之良…  相似文献   

7.
我在临床上自拟“葶苈汤”治疗悬饮症多例,兹报道如下:型病例:万某某,男,56岁,1988年4月16日初诊。患者发热咳嗽3天,现感胸闷,右胁疼痛,咳唾更甚,转侧、呼吸均牵引而痛,气短气促,舌苔薄白,脉沉弦。x线透视为右下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8.
或谓“饮证就是水肿”。“溢饮就是浮肿”等等。笔者对此说法持有不同意见,认为饮证与水肿不能等同,现在就有关问题提出粗浅认识,和同道们共同商榷,并希指正。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症饮咳嗽病脉证治篇》里说:“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痰饮是水走肠间,沥沥有声。饮后水流于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水饮流行,归于四肢,应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不得  相似文献   

9.
走马牙疳,是常见的口腔疾患之一,多见于儿童。其疳发于牙龈,腐烂迅速,势如走马,故有走马牙疳之称。我院三年来应用芦荟消疳饮治疗走马牙疳63例收到满意效果。茲整理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1)性別与年龄:男性44例,女性19例;年龄:1—5岁29人;6—10岁11人;11—20岁15人;21—40岁8人。(2)病情分类:重型18人,中型35人,轻型10人。  相似文献   

10.
<正>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对内科杂病的审因辨证,在临床中至今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对结核性胸膜炎的有关症状和脉象等均有论述。在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说:“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指出了四饮的辨证和鉴别。水在胸胁如物悬挂所以叫悬饮。水饮停留在胁下指的是胸腔部位。胁下有水,妨碍阴阳  相似文献   

11.
<正>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目前一般认为西医所说的“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即属于中医“悬饮”的范畴。用十枣汤或控涎丹治疗该病而获效者杂志上屡有报道。然而就笔者临床观察,单纯使用十枣汤或控涎丹之类祛痰逐饮药治疗,对于早期悬饮其有效率只是在10%左右,既便是对中、后期悬饮,其有效率也仅在50%上下。可是采取痰瘀同治的方法,在祛痰逐饮药中加入活血逐瘀药  相似文献   

12.
悬饮病名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书中云:"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悬饮属于中医学中广义痰饮的范畴,笔者认为小青龙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在治疗悬饮病以及现代医学之胸腔积液等疾病有较好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笔者应用自拟“祛瘀生新饮”治疗“人流术”后出血42例,收到较满意效果,小结如下: 一、一般情况42例中,年龄最小23岁,最大46岁;“人流术”后37例,其中“人流”不全清宫后3例;“人流”加输卵管结扎木后5例;出血时间最短7天,最长60天。二、“祛瘀生新饮”:当归12克赤芍10克川芎9克桃仁10克炒五灵脂10克炒  相似文献   

14.
张军海 《河北中医》2008,30(1):63-63
悬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胁下的一种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胸腔积液。证见:胁下胀满,咳嗽或唾涎时两胁引痛,甚则转身及呼吸均牵引作痛,或兼干呕、短气等。1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悬饮多因素体虚弱,或原有其它慢性疾病,肺虚卫弱,外邪侵袭,肺失宣通,饮停胸胁所致。如《  相似文献   

15.
在党的中医政策的光輝照耀下,我院自59年7月至12月的半年中,采用中藥“消臌去黃丸”,对90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进行治疗,疗效堪称滿意。为早日根治血吸虫病起见,特供献出来,敬希同志們加以推广使用,并不吝指正。一、病例綜述 1.性別:男50例,女40例,共90例。 2.年龄:10岁以下工人,10—20岁9人,20—30岁6人,30—40岁22人,40—50岁13人,50—60岁25人,60岁以上14人。 3.职业:农民66人,工人10人,船民3人,居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关于水饮的治法,理论完备,方药俱全。验之临床,每有效验。今略探如下,望批评指证。一、以祛邪为主的治法1.峻泻逐水法:《伤寒论》157条说:“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执水)(执水)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十枣汤主之。”本证是悬饮无疑。应以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为主证。饮为有形之阴邪,停结于胸胁之间,胸阳被遏,气机受阻,故见心下痞硬而满,牵引胸胁疼痛;水饮在胸,肺气不利,故见呼吸短气;饮逆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1962年至1963年11月,采用穴位注射疗法对20例慢性荨麻疹进行治疗,效果良好。 資料分析一、性別与年龄:男性13人,女性7人;年龄在18—35岁者18人,3岁与47岁者各1人。二、职业:工人7例,教員5例,干部4例,农民、营业員、飞行員、幼童各1人。三、发病季节:冬季8人,春季6人,秋季5人,夏季1人。多数患者感受風寒时則易复发或加剧。四、病程:2—3月者3人,1—2年者5人,3—4年者2人,5—6年者5人,7  相似文献   

18.
从痰、悬、溢、支字义角度,以《说文解字》为基础,对《金匮要略》中四饮之名加以解释。停于肠中如水摇之状为痰饮;留于胁下如悬空中为悬饮;浸溢于肢体如器满水溢为溢饮;滞于心下支撑心肺为支饮。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医学之美尼尔氏病。以突发性剧烈眩晕为临床主症,属祖国医学“眩晕”之范畴。由于绝大多数患者伴有呕吐之症,故中医辨证属风痰眩晕者为多。笔者遵仲景《金匮》治饮之法。集“小半夏加茯苓汤”、“译泻汤”等经方于一炉,并加入益阴潜阳之牡蛎,熄风定眩之钩藤。组成“钩藤七味饮”,施治于临床。收效满意,现小结如下:一、一般资料笔者自81年4月至83年3月,共治疗美尼尔氏病(风痰眩晕)患者18例。其中女性13人,男性5人。年龄在20—70岁之间。患者发病时均有典型突发性眩晕表现,其中  相似文献   

20.
笔者自拟“六味消毒饮”对50例流行性腮腺炎(痄腮)进行了治疗观察,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50例中,男29例,女21例;最小年龄2岁.最大年龄62岁,2—14岁34例,15岁以上16例;扁桃体肿大合颌下腺肿大3例,并睾丸炎3例;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