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近年来,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进行诱导分化治疗,可使90 %左右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 [1] 。CR后继续应用ATRA和联合化疗可明显提高无复发生存率,但仍有6 0 %左右患者最终复发[2 ] 。三氧化二砷(As2 O3 )和ATRA治疗的共同靶点是PML RARα融合蛋白,但作用机制不同,砷剂诱导凋亡的机制是降解PML RARα融合蛋白并降低线粒体跨膜电位。As2 O3 对APL细胞发挥剂量依赖的双重效应,且和ATRA具有协同作用[3 ,4] 。我们应用ATRA、化疗和As2 O3 联合治疗APL ,获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病例和方…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 (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 (As2 O3 )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的完全缓解 (CR)率和融合基因PML RARα转阴情况。方法 ATRA 2 5mg·m- 2 ·d- 1 、As2 O30 .16mg·kg- 1 ·d- 1 联合治疗初发APL直至CR。根据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维甲酸综合征以及肝功能变化调整ATRA和As2 O3 的剂量。观察CR率、获得CR和融合基因PML RARα转阴所需的时间、不良反应及近期缓解时间。结果  31例初发APL患者早期死亡 2例 ,2 9例获CR ,CR率 93.5 %,获得CR的平均时间为 (2 5 .1± 3.9)d。 6 6 .5 %患者在治疗开始后出现白细胞升高 ,6 5 .5 %出现肝功能异常 ,多在As2 O3减量或停用后 1周内恢复。所有患者初发时均为PML RARα阳性 ,CR时 10 .3%转阴 ,巩固治疗后检测的 13例中 10例 (77.0 %)转阴。至今 2 9例获CR的患者仍处CR状态 (1~ 8个月 )。结论 ATRA联合As2 O3 治疗初发APL疗效好 ,不良反应少。长期CR时间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初诊急性早幼检细胞白血病(APL)单纯化疗的完全缓解率约为35%,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化疗可以使完全缓解宰提高到70%,不过仍有30%患者会复发并可能对维甲破产生耐药。由于三氧化二砷(As2O3)在治疗APL方面与ATRA具有相加或协同作用,所以对于复发的APL患者,可以采用(As2O3))进行诱导、强化和维持治疗。在(As2O3))诱导后出现二次完全缓解的患者可以进行自体或异基因骨髓移植。此外,PML—RARα融合基因的检测对于尽早发现临床前复发,提高APL的长期缓解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丹参酮ⅡA、ATRA和As2O3对NB4细胞PML—RARα融合蛋白作用的规律,探索TanⅡA降低PML—RARα融合蛋白水平的原因。方法:药物作用24、72、120h,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PML—RARα融合蛋白的变化。结果 TanⅡA影响NB4细胞PML-RARα荧光染色颗粒的规律与ATRA作用一致,与As2O3作用不一致:结论:TanⅡA可能通过激活caspase裂解PML-BARα融合蛋白或通过PML—RARα融合蛋白中RARα的AF-2部分而降解PML—RARα融合蛋白,致PML—RARα融合蛋白水平降低,NB4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研究三氧化二砷(As2 O3 )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作用机制,以提高疗效或减轻不良反应,我们观察了As2 O3 与GM CSF联合对1 2例AP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分化的协同作用。材料和方法1 主要试剂 As2 O3 购于哈尔滨伊达药业有限公司;全反式维甲酸(ATRA)购于Sigma公司;CD1 1b FITC购于CoulterImmunology公司;GM CSF购于Schering Plough公司。2 细胞培养 NB4细胞由日本庆应大学Kizaki博士赠送,常规传代培养。APL的诊断依据FAB分型方法,并且经RT PCR证实其细胞中含有PML/RARα基因或染色体检查证…  相似文献   

6.
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中迅速、准确检出PMI/RARα融合基因对于及时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或亚砷酸(As2O3)提高诱导缓解率、减轻出血导致的早期死亡至关重要,但目前临床上采用的嵌套式RT—PCR方法繁琐且费时,亟待改进以满足临床APL快速、准确诊断的需要。本研究采用TRIZOL快速提取高质量的细胞总RNA,随机引物反转录,热启动单轮PCR,适当控制MgCl2及引物浓度和Taq酶用量,4条引物,3个体系,相同循环参数,对40例初诊APL患骨髓标本同时扩增PML/RARα融合基因及内对照RARα。结果显示,40例APL患标本均扩增出特异条带,非APL标本无特异扩增产物;阳性扩增片段清晰易辩、断裂点类型易于确定,检测可在6小时内完成。结论:此改进的RT-PCR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快速、特异、简便,完全满足临床对初诊APL诊断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异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评价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PML/RARα异型与临床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对7l例诱导治疗的APL患者定期进行血像、骨髓像检查,用巢式RT—PCR检测PML/RARα不同转录本。结果表明:短型(s)和V型白细胞总数比长型(L型)显著升高,所以较易早期发生严重的出血合并症。S型和V型PML/RARα患者的复发率高于L型患者。结论:APL患者PML/RARα异型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全反式维甲酸(ATRA)、四硫化四砷(As4S4)、化疗三联方案与ATRA、化疗二联方案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维持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60例APL患者经ATRA诱导分化达完全缓解(CR)后,用联合化疗巩固治疗。随后随机分为两组,三联组30例用ATRA+As4S4+化疗维持治疗,二联组30例仅应用ATRA+化疗维持治疗。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对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的影响。结果三联组3年累计持续完全缓解(CCR)率为90.0%,二联组为63.3%,三联组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率明显高于二联组(分别为90%和63%,P〈0.05)。加用As4S4治疗不良反应未明显加重。结论APLCR患者巩固治疗后应用ATRA+As4S4加化疗维持治疗,CCR率高,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 (As2 O3 )联合全反式维甲酸 (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As2 O3 联合ATRA治疗初治和复发APL患者 2 0例 (可评价的患者 18例 )。治疗方法如下 :As2 O3 (0 .1%溶液 ) 10ml加入 5 0g L葡萄糖溶液 5 0 0ml静脉点滴 ,持续 4~ 6h ,1次 d ;ATRA 2 5mg·m- 2 ·d- 1 ,分 2~ 3次服用。结果  17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 (CR) ,CR率 94.4%。 14例初治患者均获得CR ,4例复发患者中 3例取得CR。均在 30d内达CR。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ATRA联合As2 O3 治疗APL患者不仅能获得好的疗效 ,而且能缩短达CR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砷剂与化疗双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患者应用三氧化二砷 (As2 O3 )同时联合常规化疗方案即双诱导进行诱导缓解期治疗 ,达到完全缓解 (CR)后再用As2 O3 与不同联合化疗交替进行缓解后治疗 ,取得较好效果 ,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1 病例  17例APL均为我院 1997年 1月至 2 0 0 3年 6月住院患者。其中初治 14例 ,经维甲酸治疗未缓解 1例 ,维甲酸治疗CR后复发 2例。2 诊断与疗效判定2 .1 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 :诊断及治疗效果判断均按照文献 [1]标准。2 .2 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 :As2 O3 治疗前、治疗缓解后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深入了解氧化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机制。方法:以对全反式维甲酸耐药的APL细胞株MR-2为模型,用细胞生长,活力测定,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四氮唑蓝还原反应及免疫荧光等指标观察As2O3治疗APL的效应途径。结果:1.0μmol/LAs2O3可诱导MR-2细胞凋亡,并能降解APL特异蛋白PML-RARα融合蛋白。结论:As2O3治疗APL的效应途径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应用RT-PCR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体内PML-RARα融合基因的表达,监测患者体内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情况。方法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治疗APL,运用RT-PCR和FISH技术检测和分析APL患者体内诱导缓解后及巩固维持治疗后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 46例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均为阳性,其中34例患者在诱导化疗结束达完全缓解后检测,25例(73.5%)患者基因检测呈阴性,9例(26.5%)患者RT-PCR和/或FISH检测阳性,融合基因阳性和阴性复发APL的预测值分别为44.4%和4.3%;31例再经ATRA及As2O3巩固及维持治疗后,27例患者达到分子生物学缓解,无复发病例,4例融合基因阳性患者,3例复发APL,其复发APL的阳性预测值为75%。结论 RT-PCR和FISH技术是非常有效的监测APL患者体内微小残留白血病的实验方法,其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70例长期生存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研究探讨影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在回顾性分析了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本院170例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后,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170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初诊时白细胞(WBC)计数、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诱导缓解方案、获得缓解时间、缓解后治疗方案、PML/RARα阳性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70例患者中位随访36个月(6-185个月),5年预计总体生存率(OS)为(80.9±4.0)%,5年预计无复发生存率(RFS)为(71.0±4.0)%。23例患者于中位缓解后15个月(6-70个月)复发。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WBC计数、诱导缓解方案、获得缓解时间、缓解后治疗方案、PML/RARα阳性率均为影响APL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缓解后治疗方案是影响APL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的独立因素。结论:在APL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后,应用化疗+维甲酸+砷剂的缓解后治疗方案将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5.
PML-RARα反义核酸对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PMLRARα融合基因的表达对NB4细胞生长分化作用的影响,探讨PMLRARα融合基因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发病间的关系。方法:用反义核酸来封闭PMLRARα融合基因的表达并用RTPCR的方法检测。NB4细胞的生长、分化及功能通过细胞生长曲线、形态学、细胞表面标志及NBT还原试验加以判定,细胞周期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结果:反义硫代寡核苷酸(ASODN)通过封闭PMLRARα融合基因的表达能够降低S期细胞的百分率(56%降至37%),继而抑制NB4细胞生长,促进NB4细胞的分化,提高其NBT还原率。结论:APL特征性的染色体易位t(15;17)形成的PMLRARα融合基因,与APL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6.
肿瘤干/祖细胞是肿瘤组织内具有自我更新、分化成为肿瘤组织内所有细胞群体及持续增殖能力的起始细胞,被认为是肿瘤复发、耐药以及转移的根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一个亚型,因全反式维甲酸和砷剂治疗对其具有良好效果而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典范.本文通过总结近期关于APL干/祖细胞的研究,说明APL内可能存在着两群APL干/祖细胞,而APL干/祖细胞可能依赖于致癌PML-RARα融合蛋白、细胞周期抑制物p21、自我更新相关的分子以及趋化因子等维持其自我更新及生存,而全反式维甲酸及砷剂主要是通过降解PML-RARα融合蛋白、激活FOXO3A、抑制自我更新相关信号通路Shh的活化而达到清除APL于/祖细胞的效应,这对于指导其他肿瘤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8-对氯苯硫基环腺苷酸(8-CPT-cAMP)对维甲酸(RA)耐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的作用。方法 以RA耐药的APL细胞株NB4-R1和NB4-R2为模型。通过观察细胞生长,形态,表面分化抗原以及对四氮唑蓝的还原能力的改变来研究As2O3,8-CPT-cAMP单独和联合对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并应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药物处理前后细胞内PML-RARα融合蛋白以及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变化。结果 低剂量As2O3(0.25μmol/L)与8-CPT-cAMP(200μmol/L)可协同促进NB4-R1和NB4-R2细胞分化。8-CPT-cAMP可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调控蛋白E2F和P21的表达而抑制细胞增殖,并促进As2O3介导的PML-RARα融合蛋白降解。结论 As2O3联合8-CPT-cAMP能够诱导RA耐药的APL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8.
19.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results from a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that gives rise to the leukemogenic fusion protein PML-RARα (promyelocytic leukemia-retinoic acid α receptor). Differentiation of leukemic cells and complete remission of APL are achieved by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harmacological doses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 making APL a model disease for differentiation therapy. However, because patients are resistant to further treatment with ATRA on relapse,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alternative treatment strategies to specifically target APL. We therefore sought to develop a treatment strategy based on lentiviral vector-mediated delivery of 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 that specifically targets the breakpoint region of PML-RARα. Unlike treatment with ATRA, which resulted in differentiation of leukemic NB4 cells, delivery of siRNA targeting PML-RARα into NB4 cells resulted in both differentiation and apoptosis, consistent with the specific knockdown of PML-RARα.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NB4 cells transduced with lentiviral vectors delivering PML-RARα-specific siRNA but not control siRNA prevented development of disease in nonobese diabetic/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t (NOD/SCID) mice.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evelopment of PML-RARα-specific siRNA may represent a promising treatment strategy for ATRA-resistant AP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