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3 毫秒
1.
《内经》脏象五志学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认为人的神志与五脏皆有关,五脏受损则可导致不同方面的神志的异常。临证之际,辨证论治,审证求因,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2.
杨菊萍 《河北中医》2003,25(11):864-865
中医学将精神 (心理 )因素列为致病因素之一 ,认为精神 (心理 )、情志方面的变化 ,可以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各种病证。《内经》把人的心理活动称之为“神” ,神的活动通过“五神”和“五志”来表现。所谓五神 ,即神、魄、魂、意、志 ,分属于五脏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又产生五志 ,即喜、怒、思、悲 (忧 )、恐。并认为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悲 (忧 ) ,肾在志为恐。各种情志的太过与不极又可影响相应的脏器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相似文献   

3.
《内经》脏象五志学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认为人的神志与五脏皆有关,五脏受损则可导致不同方面的神志的异常。临证之际,辨证论治,审证求因,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4.
陈鼎盛 《河北中医》2000,22(10):764-765
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是西医疾病概念 ,属中医情志病范畴。七情神志化生 ,藏居于五脏。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宣明五气篇》曰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因此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之中医辨证应从五脏入手 ,兼及六腑 ,治疗应“以平为期”,八法因证而立。脏气平和则情志正常而精神障碍自去。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方世称经方 ,现将经方治疗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验案举隅于下。1 高血压所致精神障碍刘某 ,男 ,70岁 ,离休干部。1 9970 3 2 6初诊。平素性情温和 ,…  相似文献   

5.
魂魄刍议     
祖国医学认为精神活动由心主宰,分属五脏,所谓“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故有“五神藏”之称。即以“神”“魄”“魂”“意”“志”等不同的精神活动与五脏生理病理联系起来,体现了祖国医学“形神合一”的唯物观。《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本文仅就魂魄生理病理及诊断学价值作初步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6.
“神”是中医学一个重要概念,内涵丰富,《黄帝内经》曾系统论述神、魄、魂、意、志内涵,同时提出了“五脏藏神”的理论,强调脏腑与情志之间的关联。临床诊治神志相关疾病,根据“五脏藏神”的理论,判断其与病变相关的脏腑,注重调理相关的脏腑功能,兼顾血瘀、痰湿、火热等。《黄帝内经》对于“神”的认识奠定了中医神志相关疾病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内经》五脏神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认为 ,心与神的关系最为密切 ,心是精神活动的主宰。但精神活动又不仅仅与心有关 ,《内经》又进一步将神分为五种 ,即神、魂、魄、意、志 ,后世称之为“五神” ,五神分藏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是谓五藏所藏。”后世对五神的涵义及区别 ,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的关系 ,以及五脏神理论的临床应用等问题 ,颇多争议。而问题的关键 ,就在于对五脏神的认识上 ,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重要理论问题。1 五脏神的涵义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灵枢·…  相似文献   

8.
《内经》中"肾藏志"的观点被普遍接受,但也存在"肾藏精志"的说法。古代医家多依据《难经》中肾有两枚左肾、右命门故可分别藏精与志来理解和应用"肾藏精志"理论,这似乎并非《难经》中"肾藏精与志"的认识基础。道文化中非常重视"精",精为生生循环之性,是生命活动中有无相生的基本动力和根本原因,是道生万物在人生命活动的体现。肾主志是以精为基础,人自强不息的毅力和耐力即源于此。神、魄、魂、意皆是以精为基础而产生。神机和气立所主导的生命活动中升降出入的气化循环,也依赖精的生生循环之性。所以肾藏精志更能反应"五脏藏神"理论中神对身心活动主宰作用的本质内涵。"五脏藏神"理论同样具有天人合一、人天相应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9.
问题解答     
问:中医藏象中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之说,其中神、魄、魂、意、志指的是什么?答:所谓神者,是指的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  相似文献   

10.
史永刚 《世界中医药》2007,2(4):236-237
在临床上治疗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身疾病时,心理治疗尤显重要而迫切。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形神合一”的心身健康的思想,对心理治疗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和认识。《素问.汤液醪醴论》云:“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素问.宣明五气论》云:“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论述了“神志”与脏腑的关系。《灵枢.本藏》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则论述了心理因素与身体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相似文献   

11.
神志病从胃论治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雨河 《山西中医》1990,6(3):11-13
人之神,是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表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精气的源泉。因此,胃与神就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就从胃与神的关系略予探讨。一、胃与神的生理 (一) 胃与五神志的关系:《素问·宣明五气论篇》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指出神魂魄意志等精神活动分别由五脏所主而表现于外。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以一定物质作为基础的。五神志的活动是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的。而气血即化生于胃,《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中藏经》也说:  相似文献   

12.
脑神包括神、魄、魂、意、志、思、智、谋虑、决断等思维意识及机体灵感,它是脑的功能活动表现。脑神正常,统辖有权,五脏各行其职,进行协调地活动。同时,脑神分属五脏,源于五脏,系五脏阴阳气血之精华所化。如“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脏化生旺盛,脑腑得其充分温养,虚灵不昧,思维敏捷,意识精明。反之,五脏虚弱,阴阳气血化生不足,脑不得其充分温润,则神志不宁,思维不敏,意识不灵,进而又影响五脏功能,司职失调。一、心藏神:神系意识知觉和运动等生命活动。其表现在脑,实出于心。  相似文献   

13.
浅析古代医家以热论治鼻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文静  熊永伟  田理 《光明中医》2010,25(7):1156-1157
<正>有关鼻鼽的记载,最早见于西周《礼记·月令》:"季秋行夏令,则其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而正式称之为鼻鼽则首先见于《素问·脉解篇》,曰:"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此后对鼻鼽的病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中的魂魄学说在《内经》中就有较抽象的论述 ,在《灵枢·天年》中记载 :“黄帝曰 :何者为神 ?岐伯曰 :血气已和 ,营卫已通 ,五脏已成 ,神气舍心 ,魂魄毕具 ,乃成人”。说明了人体发育成熟后 ,心主神志、肝藏魂、肺藏魄支配着人体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 ,即人体要保持健康的精神心理生理活动 ,神、魂、魄三者必须相互协调 ,配合一致。笔者就祖国医学中的魂魄学说的临床意义进行如下探讨。1 魂魄与五脏气血的关系《素问·六节脏象论》载 :“岐伯曰 :心者 ,生之本 ,神之变也 ;……肺者 ,气之本 ,魄之处也 ;……肝者 ,罢极之本 ,魂之居…  相似文献   

15.
刘春松 《新中医》2015,47(7):310-311
<正>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1]。鼻鼽最早的记载,始见于西周《礼记·月令》:"季秋行夏令,则其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当时人们已认识到鼻鼽与气候、环境的异常有关。鼻鼽一名,首见于《素问·脉解篇》,曰:"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素问玄机原病式》:"鼽者,鼻出清涕也。"鼻鼽  相似文献   

16.
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位、病机及治疗方法的新见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文献及临床实践,笔者发现既往教科书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中风理论存在一些失误;并提出相应的观点。①中风的关键原因是"痰瘀故邪",不是"风、火"。②"风"产生的原因是痰瘀损伤肝血;"火"产生的原因是痰瘀损伤肝血或闭阻心窍使火郁而暴亢。③中风的受病部位在"神",表现为神机障碍,而非在经络。肝魂损伤致口眼歪斜、运动性失语、肢体瘫痪;肺魄损伤致肌肤麻木不仁;肾志损伤致感觉性失语;心包受邪,心神受蒙致神志异常。④"神"损伤为虚证,补气血是治疗中的关键,兼祛邪,平衡阴阳;肝魂损伤补血为主;肺魄损伤养气为主;肾志损伤,填精为主;心包损伤,气血双补。  相似文献   

17.
古代医学经典《难经》中说:人之安睡神归心,魂归肝,魄归肺,意归脾,志藏肾,五脏各安其位而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您老爱失眠,一定是您体内的神、魂、魄、意、志没有好好待在相应的五脏里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失眠症中医不寐五神分型与睡眠进程参数的关系,为中医不寐五神分型法提供量化依据。方法筛选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且资料完整的病例125例,根据中医不寐五神分型法进行分型(组),运用多导睡眠检测仪对其睡眠进程参数进行监测。结果心不藏神组总睡眠时间多于肾不藏志组(P〈0.05),觉醒次数及睡眠觉醒时间多于肝不藏魂组(P〈0.01);肝不藏魂组总睡眠时间多于肾不藏志组(P〈0.01),觉醒次数少于心不藏神组(P〈0.01)、脾不藏意组(P〈0.01)、肺不藏魄组(P〈0.01),睡眠觉醒时间少于心不藏神组(P〈0.01)及肾不藏志组(P〈0.01);脾不藏意组睡眠潜伏期时间多于肺不藏魄组(P〈0.05),总睡眠时间多于肾不藏志组(P〈0.01),觉醒次数多于肝不藏魂组(P〈0.01);肺不藏魄组睡眠潜伏期时间少于脾不藏意组(P〈0.05)、肾不藏志组(P〈0.05),总睡眠时间多于肾不藏志组(P〈0.01),觉醒次数多于肝不藏魂组(P〈0.01),睡眠觉醒时间少于肾不藏志组(P〈0.05);肾不藏志组睡眠潜伏期时间多于肺不藏魄组(P〈0.05),总睡眠时间少于心不藏神组(P〈0.05)、肝不藏魂组(P〈0.01)、脾不藏意组(P〈0.01)、肺不藏魄组(P〈0.01),睡眠觉醒时间多于肝不藏魂组(P〈0.01)、肺不藏魄组(P〈0.05)。结论失眠症中医不寐五神分型与睡眠结构参数存在相关性,肾不藏志组总睡眠时间最少,提示肾不藏志组的多导睡眠图表现与其主症符合。  相似文献   

19.
以《内经》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临床实际分析五藏所藏之神——神、魂、魄、意、志的实质、区别与联系,论述"心藏神"之"神"仅属于狭义之神。  相似文献   

20.
正中医学有关鼻鼽的记载最早见于西周的《礼记·月令》,即:"李秋行夏令,则其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而正式称之为鼻鼽则首见于《素问·脉解》:"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1],指出鼻鼽是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的,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本病以肺气虚寒型为多见[2-4]。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