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7):4029-4030
选取2011年6月~2014年1月我院门诊收治的2000例无典型冠心病临床症状患者按照筛查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0例。其中应用双源CT筛查的组为观察组,应用冠状动脉造影筛查的组为对照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确诊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狭窄轻度251(25.1%)例,中度狭窄304(30.4%)例,重度狭窄445(44.5%)例。对照组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狭窄轻度202(20.2%)例,中度狭窄503(50.3%)例,重度狭窄295(29.5%)例;两组患者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比较:轻度比较χ2=7.1685(P=0.0074),中度比较χ2=83.3333(P=0.0000),重度比较χ2=48.0000(P=0.0000),家族史比较χ2=46.0358(P=0.0000),斑块情况的比较χ2=152.1056(P=0.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双源CT在冠心病检查中是一种简单有效、无创的方法 ,特别是在亚健康人群冠心病的筛查中中双源CT比传统螺旋CT检查到位,值得临床上对亚健康人群进行冠心病筛查中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CT对冠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用西门子双源CT机对老年组278例,中年组300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双源CT扫描,并对图像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中年组和老年组狭窄血管的检出率分别为8.5%和21.67%,对心肌桥的检出率分别为19.33%和14.03%。结论双源CT对老年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临床表现为典型心绞痛(58例)及疑似心绞痛(104例)的162例,均接受双源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检查(CAG),以CAG为诊断标准,对其影像学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共2430段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CAG显示正常1943段,检出病变487段(20.04%)。双源CT检查示正常1925段,异常505段(20.78%),双源CT显示冠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6.44%,特异性为99.18%,阳性预测值为96.82%,阴性预测值为99.07%,符合率95.93%。双源CT和CAG发现冠脉狭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为无创性检查方法,简单、易行,可作为冠心病的筛查及冠脉病变程度的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4.
双源CT冠脉血管造影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双源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50例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DSCTCA)检查,对其中76例患者同时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及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 检查,分析比较DSCTC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 45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DSCTCA检查,并可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部分分支,228例患者的747支冠脉伴有不同程度狭窄,其中76例患者的122支冠状动脉伴有重度狭窄或闭塞,以CAG为金标准,得出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100%、90.00%及94.84%,尤其对于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诊断准确性达98.92%.结论 双源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接近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78例冠状动脉支架狭窄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双源CT诊断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诊断,进而分为双源CT组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组。结果: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组比,双源CT组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组相比,双源CT组的各级狭窄程度检出率更高(P<0.05);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组比,双源CT组的诊断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狭窄可以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进而提高各级狭窄程度的检出率,进而提高临床诊断满意度,诊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双源螺旋CT对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通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行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结果】所有141支桥血管均重建成功。其中内乳动脉桥39支,大隐静脉桥102支,通畅的桥血管102支(72.3%),不同程度狭窄15支(10.63%),完全闭塞24支(17.02%)。39支内乳动脉桥支33支通畅(84.62%),102支大隐静脉桥支69支通畅(67.65%),两种桥血管间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源螺旋CT是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通的有价值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 3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病人行64层螺旋CTA,以选择性冠状动脉DSA造影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结果 120段冠状动脉在CTA图像上得到良好显示,达到分析要求。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狭窄程度≥50%)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8%、85.3%、48.3%和95.6%。结论 64层螺旋CT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具有很高的阴性预测值,可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双低剂量、低流速注射冠状动脉CTA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17年6月—2019年8月我院50例进行双低剂量、低流速注射CTA后又进行DSA检查的患者(HR<65次/min,BMI19.0~24.9kg/m2)。CTA组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CT扫描,管电压80kV、管电流370mAs,碘海醇(350mgI/ml),对比剂用量为0.7mL/kg、流速为3.5mL/s。DSA组检查应用飞利浦CV-20数字血管造影机。统计CTA及DSA管腔狭窄的节段数,各病变血管节段狭窄程度检出率。结果:CTA与DSA对照分析,CTA的敏感性90.11%,特异性96.25%,准确性94.69%,阳性预测值89.13%,阴性预测值96.62%,两组的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结果高度一致。CTA检查在各节段血管狭窄程度检出率上较DSA检查高,但是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三低方案冠状动脉CTA诊断冠心病与DSA比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活动平板试验(TET)与64排双源螺旋CT(DSCT)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方法 对70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分别行TET、DSCT、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为参照,评价TET、DSCT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结果 TET和CAG在诊断冠状动脉的狭窄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DSCT与CAG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 双源CT血管成像对冠心病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104例临床疑诊或确诊冠心病并于30日内先后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以CAG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评估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50%、≥500%和≥75%)的价值.结果 CAG显示1296段冠状动脉.DSCT可评估的冠状动脉为1217段,可评估率为93.90%(1217/1296);诊断<500%、≥50%和≥75%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79.12% (144/182) 、84.73% (172/203)和89.83%(106/118),特异度分别为97.33%(802/824) 、99.21%(1006/1014)和99.82%(1097/1099),阳性预测值为86.75%(144/166)、95.56%(172/180)和98.15%(106/108),阴性预测值为95.48%(802/840) 、97.01%(1006/1037)和98.92%(1097/1 109),准确率为94.04%(946/1006) 、96.80% (1178/1217)和98.85%(1203/1217).钙化斑块是导致血管不可评估及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 DSCT冠状动脉造影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较高,可作为临床筛查冠心病的较为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16层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显示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39例患者进行16层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疑似冠心病者31例,PTCA术后8例)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分析16层CT对冠状动脉各节段的显示情况。以管腔直径减小>50%为标准,判定冠状动脉狭窄。分析16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及对病变性质的显示情况。结果:16层CT对冠状动脉的总体显示率为94.8%(333/351)。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总体敏感性为82.2%,特异性为94.7%,符合率为86.0%。16层CT显示钙化及非钙化斑块混合存在致血管狭窄21处,高估3处;中间密度斑块致狭窄8处,高估3处;软斑块3处,无显著狭窄。16层CT能清晰显示支架位置、形态及远端血流,1例再狭窄,1例闭塞,余通畅,其结果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一致。另外,16层CT显示冠状动脉起源变异2例,前降支冠状动脉瘤1例,室壁瘤1例,房间隔缺损1例。结论: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全面的评价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SCT)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怀疑或诊断冠心病的104例患者行128层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CTA)并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有意义(50%)的患者行导管法冠状动脉数字减影检查(DSA),并与CTA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6例患者CTA未见明显狭窄,42例轻度狭窄,17例中度狭窄,19例重度狭窄及闭塞,共检出30例(28%)心肌桥;47例患者行导管法DSA,共检出9例(19%)心肌桥,其中6例患者CTA评价狭窄程度较DSA偏轻。结论:128层螺旋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可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的初步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筛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为"金标准"评价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冠心病诊断明确或可疑冠心病患者共86例(男49例,女37例)。所有患者的心律均为窦性心律,心率≥75次/min的患者口服倍他乐克控制心率;均同期行320排器官动态容积CT(DVCT)与SCA,将320排DVCT与SCA的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直径≥1.5mm的冠状动脉节段纳入结果分析,冠状动脉狭窄定义为≥50%的狭窄,分析320排DVCT对冠状动脉不同节段、不同分支狭窄判断的准确性;并根据有无伪影和是否符合进一步狭窄评价的要求将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为四个等级(Ⅰ~Ⅳ级)。结果 320排DVCT显示的1032个冠状动脉节段均符合影像学评价要求(Ⅰ~Ⅲ级);计算320排DVCT评价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7%、96.1%、86.4%和98.0%,准确度为94.7%。结论 320排DVCT能清楚显示冠状动脉各分支节段,较为准确的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亦可作为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双源64层CT血管造影(CTA)在椎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后循环脑缺血症状患者61例,均同时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与CTA检查;使用双源64层CT进行扫描,运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和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重组和轴位像放大以精确测量狭窄血管和正常血管的直径;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实验(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NASCET)方法进行血管狭窄程度分级,CTA和DSA检查结果分别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进行测量.结果经CTA和DSA检查的122支血管中,共有100支具有一致性;狭窄率≥70%时,CTA的敏感度96.4%,特异度96.8%,阳性预测值90.0%,阴性预测值98.9%;≥50%时,CTA的敏感度97.9%,特异度89.2%,阳性预测值85.5%,阴性预测值98.5%,CTA与DSA的狭窄率有很高的相关性(r=0.98,P<0.01).结论 CTA在诊断椎动脉狭窄程度上与DSA有很高的相关性,可作为椎动脉狭窄筛选的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79例可疑或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40层螺旋CT扫描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然后对2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9例患者共有711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675个(94.94%)可用于评价,结果显示40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为88.04%,特异性为91.08%,阳性预测值为77.47%,阴性预测值为93.56%.对冠状动脉〉50%狭窄的检出准确率为90.66%.结论 40层螺旋CT对冠心病的诊断及病变程度的评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冠心病的初步筛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所见冠状动脉钙化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关系,并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比.方法 23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患者(男17例,女6例,年龄31~74岁)均行 MSCT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MSCT扫描采用心电门控触发成像,单次扫描时间为 0.32 s,层厚为2 mm×4 mm.将MSCT所见钙化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比.结果 58支发现钙化的血管中,78%有冠状动脉狭窄 (>50% ), 47支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 (>50% )的血管中,96%发现冠状动脉钙化.青年组与老年组相比,冠状动脉钙化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较低而特异性较高.结论多层螺旋CT检出冠状动脉钙化简便易行,可广泛用于临床预测及早期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17.
MS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MSCT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 0例疑冠状动脉狭窄者行MSCT扫描 ,利用最大密度投影 (MIP)重建 ,2D重建 ,仿真内窥镜技术 ,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并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结果 :4 0例 16 0支血管经MSCT成像 ,134支 (84 % )可用于影像学评价 ,2 6支 (16 % )不能评价。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狭窄 4 6支 ,其中左前降支 (LAD)病变 18支 ,回旋支 (LCA)病变 12支 ,左主干 (LMA) 3支 ,右冠 (RCA)病变 13支。MSCT发现狭窄 4 1支 ,其中左前降支病变 14支 ,回旋支病变 12支 ,左主干病变 3支 ,右冠病变 12支。敏感性为 82 .6 % (38/ 4 6 ) ,特异性 97.3% (111/ 114 )。结论 :在控制心率的情况下 ,MSCT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无创筛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或已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的DSCTA和CAG检查资料。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计算DSCTA诊断轻度(管腔狭窄<50%)、中度(管腔狭窄50%~75%)、重度(管腔狭窄≥75%)冠状动脉狭窄及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结果 41例患者共546个直径≥1.5 mm的冠状动脉节段中535个满足诊断要求,其余11个因钙化斑块遮蔽管腔而无法诊断。DSCTA诊断轻度、中度、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69.23%(36/52)、96.60%(341/353)、75.00%(36/48)、95.52%(341/357)、93.09%(377/405),68.42%(26/38)、99.42%(341/343)、92.86%(26/28)、96.60%(341/353)、96.33%(367/381),70.67%(53/75)、99.71%(341/342)、98.15%(53/54)、93.94%(341/363)、94.48%(394/417),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64.61%(115/178)、95.52%(341/357)、87.79%(115/131)、84.41%(341/404)、85.23%(456/535)。结论 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DSCTA对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