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家孩子,初中的时候一直在班里排前几名,因为中考没有考好,距离重点校差了两分,我们就花钱让他读了现在的重点中学。但是到了重点高中,孩子就好像变得没自信了,也不爱跟大人说话了,每天放学后回到自己房间,把门一关  相似文献   
2.
已有研究证实,对化疗后的恶性血液病患者早期实施有效的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可降低各种严重感染的病死率.多个指南已经推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为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经验性一线用药[1-2].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颅内囊性病变及囊实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证实的颅内囊性及囊实性病变的症状、体征、磁共振成像(MRI)和CT检查结果,并结合既往文献资料,总结出颅内囊性病变及囊实性病变的特点。结果除蛛网膜囊肿和脑脓肿外,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脑转移癌、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脑膜瘤、神经鞘瘤和室管膜瘤等肿瘤都有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囊实性改变,且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结论颅内囊性病变及囊实性病变病理性质较复杂,需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加以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的乙酰肝素酶(HPA)表达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U266细胞,以不同浓度的硼替佐米进行处理,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用RT-PCR方法检测HPA mRNA水平的变化,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HPA蛋白及IκB表达水平的变化,以Transwell方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 U266细胞表达HPA,以0、3.125、12.5及50 nmol/L浓度的硼替佐米处理U266细胞48 h,HPA mRNA及蛋白的表达逐渐减少(P<0.01),而细胞迁移能力逐渐减弱(P<0.01)。同时,HPA的蛋白表达水平与IκB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论: 硼替佐米通过抑制HPA的表达抑制骨髓瘤细胞的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NF-κB信号途径进行调控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显示椎管内骨嵴三维立体结构,测量其大小、形态。方法:63例脊髓纵裂合并椎管内骨嵴患者行螺旋CT容积扫描,共发现79个骨嵴,将其原始数据减薄行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重建。结果:骨嵴可分为不分叉型及分叉型,不分叉型65个,分叉型14个,不分叉型明显多于分叉型(P<0.05);不分叉型有多种形态,在胸腰段形态多为前后粗中间细前端径线大于后端径线且前中部上下径大于宽径形(P<0.05);上腰段骨嵴前端宽径明显大于其它节段(P<0.05);分叉型多为后方分叉型,总共14个分叉型中有7个位于腰1节段。结论:VRT图像可以清晰显示椎管内骨嵴的三维解剖学形态,其在椎管内骨嵴诊断及术前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和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的38例重型颅脑损伤和1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出院时按GOS分级,3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GOSⅠ级15例,Ⅱ~Ⅲ级4例,Ⅳ~Ⅴ级19例。1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GOSⅠ级4例,Ⅱ~Ⅲ级1例,Ⅳ~Ⅴ级6例。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和大面积脑梗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5年12月至2008年5月本科室收治的ITP患者47例,分为激素依赖(SD)组29例和激素抵抗(SR)组18例,以急诊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者12例作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脾脏组织标本CD3~+、CD4~+和CD8~+细胞的表达情况,观察脾脏组织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中染色阳性细胞的百分数,并计算CD4~+与CD8~+细胞的比值.分析3组CD3~+、CD4~+,CD8~+细胞百分数和CD4~+/CD8~+比值的差异. 结果3组间PALS中CD3~+、CD4~+细胞百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PALS中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低于SD组和SR组(28.70±22.19比43.80±20.77,49.27±14.10,均P<0.05),而CD4~+/CD8~+比值高于SD组和SR组(6.27±4.64比0.95±0.93,0.89±0.51,均P<0.05).SD组和SR组PALS中CD8~+细胞百分数及CD4~+/CD8~+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TP患者脾脏细胞免疫存在异常.术前激素治疗反应性与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数的改变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心周脂肪与代谢综合征(MS)关系的影响。方法入选776例患者均行心脏双源CT检查,在心脏平扫图像上测量心周脂肪含量。根据BMI标准将患者分为3组:正常体重组(18.5 kg/m~2≤BMI<24 kg/m~2)、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结果 3组患者平均心周脂肪含量分别为(179.21±90.03)cm~3、(227.40±77.22)cm~3和(278.10±112.63)cm~3,与正常体重组比较,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心周脂肪含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代谢危险因素的增多,心周脂肪含量呈上升趋势,但仅在正常体重组,心周脂肪含量随代谢危险因素的增加而显著增多(P=0.000),超重组与肥胖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分析心周脂肪含量与腰围呈正相关,但与MS无相关性。结论合并MS患者心周脂肪含量增加,可能在正常体重组患者中心周脂肪含量更能预测MS。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周脂肪组织(pericardial adipose tissue,PAT)容量与冠心病及代谢综合征(metabo1ic syndrome,MS)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02例患者的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资料,采用平扫图像测定PAT容量。根据代谢危险因素的数量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MS组338例和无MS组764例及≥50%狭窄组492例和<50%狭窄组610例。结果 MS组PAT容量较无MS组明显增多,≥50%狭窄组PAT容量较<50%狭窄组明显增多(P<0.01)。随着代谢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PAT容量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PAT容量与≥50%狭窄(回归系数=1 7.78,P<0.01)、体重指数(回归系数=7.32,P<0.01)、腹围(回归系数=2.51,P<0.01)和LDL-C(回归系数=16.94,P<0.05)相关。结论多层螺旋CT测定PAT容量是提示患者冠心病和代谢风险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